APP下载

腹部CT检查在结肠肿瘤性肠梗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2019-01-05刘文飞韩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2期
关键词:肠管肠梗阻结肠

刘文飞 韩芳

结肠肿瘤为胃肠道常见恶性肿瘤, 在大肠癌中占60%左右, 为仅次于胃癌、食管癌的消化道肿瘤[1]。随着临床研究不断深入, 结肠肿瘤发生原因逐渐明确, 临床普遍认为与肠道慢性炎症、高脂高蛋白饮食关系密切。通过自我筛查,患者可在早期发现并接受治疗, 取得较好预后[2]。然而, 我国80%结肠癌患者发现时已经处于晚期, 存活率仅有5%左右。结肠肿瘤性肠梗阻为常见急腹症, 若诊疗不及时, 患者可出现休克、腹膜炎等并发症, 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目前, 临床多采用X线诊断, 然而由于受到体位、图像分辨率的限制, 误诊漏诊率较高[3]。CT具有图像清晰、分辨率高、清晰显示梗阻程度、病灶轮廓等优势, 为进一步明确其在结肠肿瘤性肠梗阻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对本院近两年诊治的60例结肠肿瘤性肠梗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60例结肠肿瘤性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呕吐、腹痛、无排便排气、腹胀等表现, 经影像学、病理组织等确诊为结肠恶性肿瘤。其中男35例, 女25例,年龄44~70岁, 平均年龄(58.69±4.44)岁。

1.2 方法 患者首先接受直接数字化放射成像技术(DR)检查[4], 使用西门子YisoDR机, 患者取常规立位及卧位, 进行腹部X线平片检查。腹部CT检查:使用仪器为德国西门子SOMATOM Definition AS+64排128层四维螺旋CT行平扫、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为膈顶至耻骨联合下缘, 间距、层厚均为10 mm, 1.5 mm薄层重建。实施增强扫描, 首先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碘氟醇100 ml, 流速为3.5 ml/s, 延迟30、60、180 s, 从而获取静脉期、动脉期以及延迟期的图像。患者均经手术治疗, 记录术中肠梗阻发生部位。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5]观察比较两种检查的图像清晰度、梗阻部位诊断准确率、患者满意度、图像特点。①梗阻诊断:结肠内径扩张>60 mm, 小肠肠管内径扩张>30 mm,图像可见结肠、小肠肠管内有气液平面存在, 梗阻部位下肠管萎陷;②图像清晰度:经由影像科工作经验>5年的2名医师分开、单独阅片, 依照图像质量将其分为“图像清晰”、“图像模糊”两类。③梗阻部位:将远侧肠管作为起始端, 沿近侧肠管逆向进行追踪, 明确扩张肠管, 即为梗阻部位。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 判定CT及X线梗阻部位诊断情况。④患者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方式, 将患者舒适度、是否加剧疼痛以及图像诊断质量作为评价内容, 满分100分, 分数越高则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图像清晰度 腹部CT检查图像中, 58例获取清晰图像,2例图像模糊, 图像清晰度为96.67%;X线检查图像中, 49例获取清晰图像, 11例图像模糊, 图像清晰度为81.67%。腹部CT检查图像清晰度96.67%显著高于X线检查的81.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988, P<0.05)。

2.2 患者满意度 腹部CT检查满意度评分为(92.19±2.88)分, X线检查满意度评分为(85.38±3.20)分。腹部CT检查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X线检查,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53,P<0.05)。

2.3 梗阻部位诊断诊断准确率 手术结果显示梗阻部位:升结肠16例, 结肠肝曲11例, 乙状结肠12例, 降结肠7例,结肠脾曲4例, 横结肠5例, 乙状结肠与直肠交界5例。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 腹部CT检查准确率为95.00%(57/60),X线检查准确率为83.33%(50/60),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图像特点分析 X线图像:肠梗阻段以上肠管存在长短不一的液气平面以及肠管扩张;32例直立位患者, X线可见肠袢胀气, 结肠内可见结肠袋, 16例患者肠腔充气时, 空肠黏膜环状皱襞呈“鱼骨刺状”样;12例低位结肠梗阻患者左半结肠内可见充气。

CT图像:40例肠梗阻患者内梗阻部位肠壁不规则增厚,21例可见软组织肿块, 6例梗阻可见粘连部位、条索状, 3例患者胆道内可见肠管扩张积液积气、胆道少量积气, 3例患者腹腔内存在分层状软组织肿块。

3 讨论

肠梗阻为结肠肿瘤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 报道显示结直肠癌患者中7%~30%患者可出现急性肠梗阻[6], 尤其是肿瘤部位在结肠脾区或其远端患者, 疾病临床表现与肿瘤病理类型、生长部位等关系密切, 而受上述因素影响, 部分患者可伴发肠穿孔等表现, 因此尽早确诊肠梗阻部位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由于本病早期无明显症状, 患者病情进展快, 因此大部分患者在确诊时已经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 导致不良预后[7], 因此在影像学的辅助下明确诊断并手术治疗对改善预后意义重大。

以往临床多采用X线明确诊断, 其具有费用低、辐射小以及操作方便等优势, 在急腹症初步诊断中运用广泛[8]。X线成像原理为通过X线透过人体这个三维物体, 通过二维胶片记录, 这就导致大量信息互相重叠, 吸收值差别不大的物质在诊断时难以区分, 导致X线图像分辨率较低、扩张肠腔大量积液照片模糊、腹部结构影像重叠及患者配合站立困难等因素影响, 图像质量差, 同时无法准确提供病因诊断, 在梗阻部位的判断中亦有一定的漏诊、误诊率。有学者[9]研究发现, 小肠梗阻患者中, 仅有50%~65%患者能通过X线明确诊断, 而33.33%的机械性肠梗阻患者易出现漏诊现象。近年来, 随着CT技术的不断改进, 腹部CT在肠梗阻的诊断中逐渐推广使用, 与X线比较, CT具有分辨率高、图像清晰、患者配合度高等优势, 通过CT平扫可清晰显示病灶坏死、轮廓以及梗阻程度等, 在必要时可配合增强扫描更加全面、多方位的观察病灶[10]。CT通过图像重建等后处理办法, 能够准确、立体、清晰的显示出病灶周围肠系膜、淋巴结、肝脏以及大网膜等实质性脏器是否出现转移征象。本研究结果显示, 腹部CT检查图像清晰度96.67%显著高于X线检查的81.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88, P<0.05)。腹部CT检查满意度评分(92.19±2.88)分显著高于X线检查的(85.38±3.20)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253, P<0.05)。证实腹部CT具有图像更加清晰, 舒适度更高等优势, 而患者舒适度高可提高其诊断依从性, 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获取更加准确、清晰的图像。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 腹部CT检查梗阻部位准确率显著高于X线检查,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腹部CT在肠梗阻部位方面准确性更高, 优势更加明显, 有助于临床医生早期制定治疗方案。本研究中,可见CT诊断同时能够对肠道周围组织炎症等准确显示, 为临床治疗提供合适的指导, 清晰显示扩张肠管内径、积气、积液情况, 有助于医生更加准确的判断病因、病情, 并实施针对性治疗。然而在CT诊断中, 随着图像质量增加, 患者所受到的辐射剂量也会相应升高, 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健康, 因此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 临床医生应尽可能降低辐射剂量, 并推广个体化低剂量CT技术的使用。

综上所述, 在结肠肿瘤性肠梗阻患者的诊断中, 腹部CT检查具有图像清晰、准确性高等优势, 同时可提示病因, 有助于病情进一步评估及后续治疗的开展。然而本研究纳入样本数量较少, 有待进一步增加, 从而提高研究的严谨性。

猜你喜欢

肠管肠梗阻结肠
新生儿先天性细小结肠症相关病因与影像表现
粘连性肠梗阻,你了解多少
超声引导下床旁鼻空肠管置入术在危重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研究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基于塞丁格技术的套管法在更换鼻肠管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微小RNA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一例肾移植术后并发麻痹性肠梗阻患者的护理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各级肠管回声增强的临床价值分析
憩室炎,藏在肚子里的神秘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