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谱主题墙与区域游戏的协奏曲

2017-07-19文高秀娟

好家长 2017年6期
关键词:泥巴菊花区域

文高秀娟

共谱主题墙与区域游戏的协奏曲

文高秀娟

区域游戏和主题墙都是幼儿园班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看似各不相干的两项工作,其实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无论是主题环境还是区域游戏都是随着主题的开展而变化,都是为主题活动服务的。既然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那么我们能不能把两者融合起来,建立良好的同盟关系,相辅相成,共同提升呢。笔者通过亮相、引子、合奏、和旋、尾音,以协奏曲的形式阐述了在实践中如何将两者相辅相成,发挥其1+1>2的效果。

幼儿园;区域游戏;主题墙;整合

区域游戏和主题墙都是幼儿园班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看似不相干的工作,其实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主题墙是主题环境中的一部分,是教师根据幼儿现阶段学习的主题内容而设计的墙面环境,其作用是引领幼儿的探索学习,梳理、记录幼儿在探索中的发现和获得的经验,反馈幼儿的成长,帮助幼儿学会主动学习。区域活动是幼儿园目前使用较多的一种开放性的教育形式,它是幼儿园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它的内容要随着主题活动的开展而设计,在主题实施过程中,留下幼儿学习、探究、发展的过程和痕迹。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两者之间的共同之处,无论是主题环境还是区域游戏都是随着主题的开展而变化,都是为主题活动服务的。既然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那么我们能不能把两者融合起来,建立良好的同盟关系,相辅相成,共同提升呢。笔者通过以下几个策略进行了粗浅的尝试:

一、亮相——利用主题墙成为区域游戏展示的舞台

区域游戏中,幼儿在各个游戏区中,或探索,或创作,或演绎,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收获。而这些收获,对于幼儿来说是十分宝贵的,他们十分渴望能与同伴进行分享与交流,因此需要给他们提供一个可以充分展示、交流而又宽松的平台。而主题墙主要展示主题活动的内容,发展脉络、相关信息资料以及幼儿表征的作品等。它需要体现幼儿的参与性与主体性,因此需要幼儿的作品与探索的发现等显性的材料。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虽然也会产生大量的作品或探索发现,但由于时间短,幼儿相互模仿学习得比较多,因此缺乏创意与更深层次的研究。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体现了区域活动的优势。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扩散自己的思维,去创作更有个性的作品,也会探索得更有广度及深度。因此,两者一拍即合,区域游戏为主题墙提供素材,而主题墙又为区域游戏提供了舞台,用于展示交流孩子们的活动状态和幼儿作品等活动成果。

如在本土主题活动“泥巴乐”中,幼儿在各个区域玩泥玩得不亦乐乎,留下了很多欢乐、精彩的瞬间。因此,主题墙上,我们就呈现了各个区域孩子们玩泥的情况,有的孩子在科学区观察、区分不同的泥巴的颜色、形态的不同,有的在敲泥、筛泥、和泥等,感受泥巴的变化及干湿泥的区别;在建构区里,孩子们用泥巴涂在积木上进行砌房子活动,感受泥巴的黏性;在生活区,孩子们在清洗各种被弄脏的积木、抹布等;在美工区里,孩子们在瓦片上进行绘画,用陶泥进行创作,感受泥巴的可塑性;这些照片呈现在主题墙上,促进了幼儿对各个活动的交流,也激发了孩子对泥巴更加浓厚的兴趣,从而去不同的区域玩一玩,体验在不同区域用不同方式探索泥巴的快乐并收获着对泥巴的认识。

又如多彩的秋天的主题环境,我们布置了很多孩子在美工区画的菊花以及制作的纸艺菊花,有各种形态及颜色,可谓千姿百态。我们还把孩子们画的菊花制作成圆形纸筒,变成了一只只漂亮的菊花花瓶,把制作的纸艺菊花插进花瓶,成为班级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当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作品呈现在主题墙上时,不由地产生一种自豪感、成就感。孩子们在区域游戏的积极性会在这种成就感的刺激下不断增强,成为一种良性互动。

总之,主题墙可以成为区域游戏的一次精彩亮相,而区域游戏就成了主题墙背后的幕后英雄;主题墙激发了幼儿的区域游戏的热情,区域游戏让主题墙成为幼儿的骄傲。

二、引子——借助主题墙与区域游戏的材料的共享

主题墙的布置时,我们会尽可能以多种形式来呈现各类材料,可以是平面或立体的作品,可以是亲子的调查表,也可以是收集的图片、书籍等,还可以是幼儿的活动照片,或者活动中需要孩子掌握的儿歌、歌曲图谱等等。这些丰富的资源不仅仅可以成为幼儿空余时间观赏交流的对象,同时也能成为区域游戏活动的一部分。

在主题《农家乐》中,我们为了让孩子们对面粉做的点心有一定的了解,事先让孩子们做了调查表,把自己喜欢的点心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下来。孩子们整理好照片、剪贴的图片,并请爸爸妈妈帮助记录下自己喜欢的理由或者对点心的介绍。在活动之后,孩子们对点心介绍的热情没有减弱,我们就把这些调查表装订成一本书,呈现在主题墙上。在区域活动的时候,这本调查表书籍就成了语言区孩子的香饽饽,他们喜欢拿过来看一看,与同伴说说其中的各种点心,不仅扩展了幼儿对点心的认识,也提升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激发幼儿不断地去完善、丰富这本书。

又如在前面所说到的多彩的秋天的主题墙,在区域游戏的时候就摇身一变,变成了孩子们的菊花展。孩子们运用这些菊花来进行插花游戏,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和审美观,插成一瓶瓶美丽的花;还可以把菊花按照颜色、形态来进行分类,如按照卷花瓣的及不卷花瓣的,或者橙色、黄色、绿色、粉紫色等颜色进行分类插放;有的则按照数量要求进行插花,多种玩法满足孩子的不同需求。同时,孩子们还可以在角色游戏中进行买卖与赠送游戏,一举数得。

以上这些材料,既是区域游戏的材料也是主题墙的材料,借助材料的这个引子,让区域游戏与主题墙逐渐进入合奏的主旋律,让两者之间的关系愈发密切。

三、合奏——融合主题墙与区域游戏成为和谐的一体

良好的主题墙是互动的,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家园互动”的有机结合和展现,最终能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得到良好的发展。利用这样的特点,孩子们在区域活动中就可以与主题墙互动起来,让主题墙成为区域游戏的一部分。

在主题《社区生活》中,我们用“即时贴”粘在主题墙上,孩子们可以在区域活动的时间去自由创作,等到下一次创作的时候,其他幼儿可以用抹布擦掉,并进行新的创作。这样的主题墙不仅是互动的,还是动态的,它也是区域游戏的一部分。幼儿可以在这里尽情创作,表现自己的观察力、创造力以及对美的表现力。而孩子们的作品还可以利用照相的形式得以保留,制定成册,以供幼儿进行翻阅、借鉴,并不断提升。

另外,结合大班主题《大家来运动》,孩子们利用柴草在制作成黏性的墙上进行拼贴各种运动姿态的小人,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随着区域游戏的开展,主题墙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灵动,幼儿对运动项目的了解也越来越多,也逐渐地掌握了一些运动的姿势及技能。这时候,主题墙就是区域游戏的阵地,区域游戏形成了主题墙,两者成了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共同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

四、回旋——促进主题墙与区域游戏良性的循环

主题墙与区域游戏在融合的过程中,除了产生互动,还会慢慢形成相互影响的微循环。这时,教师若想让两者成为良性循环,在不断的回旋中得到各自的发展,就需要根据幼儿的情况及发展,进行调整和变化。

在《我的朋友》的主题环境中,孩子们在区域游戏中尝试给朋友们画脸。可是孩子们缺少观察及表现脸部表情的经验,因此画出来的人物形象及脸部表情都基本差不多,没有多大的变化。为了让孩子们能够从观察中、从比较中去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我们在主题墙上提供了各种表情的范例。一来这样可以让幼儿在“照相馆”游戏中学一学各种表情,这样在拍照的过程中可以做出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了游戏,二来在画照过程中,孩子们的脸部特写慢慢地变得越来越丰富。与此同时,激发了幼儿各种新表情的生成,这些新表情被幼儿不断地画下来,丰富了主题墙上的人物画像。人物画像又再次促进了新动作、新表情的产生。

这样在孩子、游戏、主题墙三者之间,一个良性的循环就建立起来,互惠互利,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五、尾音——巧变主题墙成为区域游戏活动的背景

丰富美丽的主题墙,让我们看到了很多的利用空间,不断地丰富了区域游戏。但其实只要我们能细细挖掘,其实还能够开发其更多的功能,只是需要我们在活动中不断地去发现,不断地去思考,说不定就会有新的切入点、新的收获。如把主题环境变为区域游戏的背景,就是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无意中观察所得。在《我的朋友》主题活动中,幼儿在区域游戏照相馆中,孩子们把菊花展,当成了与好朋友合影的背景,孩子们非常喜欢在这里拍下各种姿势的照片。在孩子们画照片的过程中,也能看到菊花的身影。与此同时,这里也成为语言区孩子们讲故事的乐园。孩子们手持各种动物玩偶,模仿各种小动物在菊花丛中赏菊、玩耍,自己编故事自己来表演,发生了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有的时候他们又到另外一个主题环境中,去演绎另外一个故事。

虽然,此举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尾音,看似结束了一段演奏,却留给我们无限遐想和品味的空间。在今后的区域游戏与主题墙的合作中,我们可以挖掘更多的切入点,品味两者间微妙的和谐。

总而言之,班级中的很多工作其实就是一个教育的整体,而主题墙和区域游戏是整体中的成员。笔者所做的,只是从两者互惠这个切入点,去探寻如何使两个环节慢慢地整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教育合力,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功效。在此基础上,如果能把班级工作中越来越多的元素逐渐融合为一体,那么最终就会使教育教学工作朝着促进幼儿的和谐全面的发展方向前进。

(江苏省常熟市谢桥幼儿园)

猜你喜欢

泥巴菊花区域
菊花赞
分割区域
小泥巴变变变
我真的很擅长睡觉
泥巴怪
雏菊花
赏菊花
区域发展篇
区域
泥巴泥巴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