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做一个快乐且专业的幼教人
——大班幼儿常规管理“关注”之我见

2017-07-19文王海凤

好家长 2017年6期
关键词:关注常规班级

文王海凤

学习做一个快乐且专业的幼教人
——大班幼儿常规管理“关注”之我见

文王海凤

本文从实际出发,分析了有些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状态忙碌且烦躁,具体表现为:有时事情太多,没有充分的时间妥善安排每一件事;在活动中,有些孩子不认真听,纪律不太好,吵闹的声音很大,经过多次提醒还是有人大声讲话;孩子间发生矛盾冲突,家长不问问自己孩子的表现,总责问对方孩子的过错;自身身体状况差,头很疼,嗓子很疼,可必须对孩子大声说话、上课……本文通过介绍“关注”这一策略实施,能有效改善上述一些不良情况,形成良好的管理特色,笔者分别从“关注”的目的、步骤、策略以及成效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

关注;常规管理;大班

在班级管理中我们老师希望孩子听话、乖巧、能干,有“主人翁”精神,希望自己带的班级是一个优秀的班级,但现实往往相反,大班的部分孩子不仅娇惯而且越发调皮,怎么办呢?在实践中,我发现有效的班级常规管理能解决很多老师的苦恼,并能帮助教师与孩子共同成长,当然,班级常规管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在班级有效的管理“关注”策略实施进行中还要能持之以恒地进行研究和探索,才能做一个轻松快乐并有所“成就”的幼儿园教师。下面,我就这方面谈几点个人的看法和做法。

一、幼儿常规管理“关注”的目的

(一)班级管理中关注孩子的主人翁地位

班级常规管理中把孩子当成是班级设计、管理的主人,与孩子一起商量,让孩子出谋划策,发挥集体学习的力量。“关注”孩子有怎样的想法,有怎样的创意,老师及时给予鼓励,对好的想法还会给予肯定和奖励。评价的标准也要同时变化,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也进行多元的评价,从不同角度肯定每个孩子的努力,评价是否“关注”时,可以在反思时提以下问题:这些与孩子们有关吗?他们到底参与了什么?参与的程度是多少?是否在这个过程中有自己的想法,有成功的体验,有进步的过程?例如:在游戏创设休闲吧过程中,与孩子们商量你有没有去过休闲吧?你去过什么样的休闲吧?我们班要不要创设这个游戏?如何创设?等等。

(二)以“关注”为依据,明确班级条约,形成班级规范

通过教师的“关注”,班级要不断形成新的公约,形成方方面面要遵守的规范,班级将更加和谐。如:在放学前形成这样的班级公约非常必要,放学的时候,我们要遵守哪些公约呢?孩子们形成的答案如下:(1)放学的时候不能讲话,如果讲话就听不到教师叫小朋友的名字;(2)放学的时候只能是家里人来接,陌生人来接不能跟着走;(3)放学走的时候不能乱跑,要牵着大人的手,否则容易摔跤。这些公约来自于班级的需要,更来自于老师对孩子的关注。

(三)班级管理以“关注”为策略,形成特有的班级管理文化

班级也要营造人人有事干、个个都是小能人的氛围,关注孩子的特长,老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能长期和随时关注孩子的变化和相应的情况,教育孩子的不足以及发展孩子的优点与特长,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管理氛围,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细节效益,为幼儿实现最优发展,营造健康、和谐的大环境,只有“关注”才能形成班级管理文化。

(四)管理中关注“每天进步一点”的思想,注重孩子的成长

班级管理中的“关注”有一点特别重要,及时关注孩子的点滴进步,人人都喜欢听好话,孩子也不例外,有了一点认可就动力十足,但现实往往相反,有时管理者和老师时常关注不到孩子或下级的进步,眼睛和心思在更高处,所以不能给予及时雨般的鼓励。在我们的班级管理中请老师沉下心,关注孩子点滴进步,你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成果。

二、班级管理中“关注”的几个步骤

(一)细致观察

“关注”的第一个前提就是观察,观察什么?观察语言、表情、行为、变化、状态,日常观察的素材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依据,教师只有不断摒弃主观臆断,细致观察才能更客观地评价幼儿。

(二)详细记录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在很多时候观察的情况是需要做好记录的。大概有三种情况,一般观察记录:教师结合观察要点,针对每一个幼儿的现场活动而做的游戏情况的观察摸底记录;重点观察记录:教师设定了具体的对象和关键时间而进行专门的跟踪,有侧重点地进行观察和指导记录;个案观察记录:教师围绕某个幼儿的活动进行观察,持续对他在每次活动中的各种表现、特点进行分析,反映幼儿活动轨迹,需要持之以恒。

(三)专业反思

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时说:“教育就像喂鸡一样,老师强迫学生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愿意学的,即使学了也食而不化,还会把知识还给老师,但如果让他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会好很多。”如何调动孩子的自主性,在反思中发现孩子的不同,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通过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事物,来获得全新的视角,拓宽自己思维的广度和宽度,增加选择性,从而更加全面而有效地解决问题,是我们反思的专业性的体现。

(四)有效互动

1.讲述所产生的矛盾,引导倾听;

2.讨论解决办法,产生新规则;

3.规则回到实践中践行,发现问题;

4.再次讨论修改;

5.语言表达在规则践行中体验。

三、幼儿常规管理“关注”的小策略

(一)关注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快乐玩

玩,不再是浪费时间,而是孩子未来能力发展的关键。教育家蒙台梭利、皮亚杰都说:“玩就是孩子的工作。”爱因斯坦说:“玩,是最高的研究。”幼儿园的孩子就是从玩与操作中学习的。这也是“关注”策略中的最重要、最有效的一点。你们班的孩子玩了吗?玩得快乐吗?玩得专注吗?玩得有收获吗?玩得有特色吗?例如:浙江安吉幼儿园的孩子就玩出了他们的特色。

(二)提高自己的专业——既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又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

作为幼儿园的教师,3—6岁儿童年龄特点应该了然于心,同时也应积极关注孩子的心理特点。例如黄金法则:你乖乖的,不要吵,不要闹,我就喜欢你,给你玩游戏。白金法则:老师喜欢我,我们幼儿园有许多游戏,我们可以尽情地玩,快乐地活动,我们最乖了,我们好学上进。白金法则的理念:老师自己对孩子的要求是通过满足孩子的需要而获得,让孩子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就是使自己获得最大的收获,把孩子的需求想齐了,自己的要求也能满足了。

(三)老师的角色是孩子的观察者、倾听者

《纲要》中也明确提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今天,老师的角色是儿童的观察者、倾听者。总的来说,就是主张老师说得更少,听得更多,因为只有少说多听,多注意孩子的意图与活动,孩子才有可能多说,思考才会更多。改变以前要孩子怎样变我能支持孩子怎样?还有其实有时放手也是一种有效的支持。

四、班级常规管理中“关注”幼儿发展的成效

(一)我开心、我想上幼儿园

孩子愿不愿意上幼儿园是评价教师班级管理执行“关注”程度和方法的重要标准,孩子们来幼儿园是快乐、自主的,他们才愿意上幼儿园,否则,孩子们将会不乐意上幼儿园或只能说是习惯性入园。通过班级常规管理中“关注”的实施,幼儿表现出来的是我开心,我想上幼儿园,在幼儿园我是快乐的,我是进步的。

(二)质疑、困惑已逐渐变成拓展思维

在通过“关注”实施后,孩子们也聪明起来了,主要表现为思维的活跃。例如:当问题出现的时候,以前我们孩子会说老师来帮我,老师我弄不起来,自从在班级实施“关注”后,孩子信心倍增,学会从多方面去考虑解决问题,比如为什么我的小柜子里的东西放不下?之前他们通常不去思考,习惯找妈妈去解决,问题解决不了就哭闹或不开心。现在会主动发现问题:为什么柜子里的东西放不下?进而有了以下思路:放在这边的东西太多了→可以拿走不需要的东西→问问大人可不可以。进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只有孩子知道、了解、参与、付出,才能真正收获

实施“关注”以来,孩子各方面的提高是明显的,社会交往能力、知识方面,情感发展以及动手能力方面以及创造与创新精神均有明显进步。例如:有一天,有一名幼儿提议,为区角的材料安排一个“家”,让一样的材料住在一起。他的提议很快得到其他幼儿的响应,他们只用了两天的时间就将区角材料进行了定名、定位、定量管理,只见有的幼儿在一起设计材料的定位标记,有的幼儿进行数量统计,有的幼儿设计名称纸条……整个活动中,幼儿的参与热情高涨,整理整顿后的活动区域更加明朗。在后来的区角活动时间,教师发现,活动区角材料再也不用教师整理,每次活动结束,幼儿会自觉地按照标记收拾整理,活动区域变得更加有序了。

(四)我能想到,我能做好——孩子、家长、老师,各尽所能

有人不禁要问,这样“关注”,老师不是太累了吗?其实不然,实施“关注”后,你会发现这个班级的劳动者不再是老师一人,而是有很多的助手、帮手,几十个家长、几十个孩子都在为班级出谋划策、尽心尽力,孩子、家长、老师,各尽所能。例如:在一次班级环境创设中,我把设计意图告知家长,家长设计了一套方案,我审过后,家长买东西的买东西,做东西的做东西,上墙悬挂的,协助的、指挥的,家长各尽其才,效率和效果可想而知。

总之,我通过班级管理中的“关注”,收获到了许多,我将继续通过不断的学习,用专业的知识来解读我“关注”的发现,使自己的专业发展进入高层次。在大家的努力下,我渐渐地发现孩子们悄悄地变化着:身体健康了,经验丰富了,会交往了,更会想象创造了!而我也成长进步了!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天景山成长幼儿园)

[1]虞永平.幼儿园班级管理[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高贤峰.新主人翁精神[M].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关注常规班级
班级“四小怪”
常规之外
班级英雄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探讨常规课的高效课堂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别受限于常规
奥朗德“关注”锦江增持雅高
美国宗教自由报告“关注”中国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