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暖土以御寒风法”治疗眩晕初探

2016-01-29张家业陈常富

中国中医急症 2016年11期
关键词:脾阳风动食味

张家业陈常富

(1.重庆开县安康医院,重庆 405400;2.重庆开县陈常富诊所,重庆 405400)

“暖土以御寒风法”治疗眩晕初探

张家业1陈常富2△

(1.重庆开县安康医院,重庆 405400;2.重庆开县陈常富诊所,重庆 405400)

眩晕病因复杂,治法繁多,多从风立论、从肝论治。“暖土以御寒风法”,为治疗脾阳亏虚、髓海不足、清阳不升、土虚木动、寒风内起之阳虚眩晕的重要方法。虽非治眩常法,但临床时有所用,通过对所治眩晕的发病机理、证候特点、治法遣方等方面的探讨,对于本病的临证甑辨,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

暖土以御寒风法 辨证论治 眩晕

眩晕病因繁杂,治法较多。因其病状特点与风之特性相似,亦称风眩[1],由于受“诸风掉眩,皆属于肝”[2]之圄,中医多从风立论而从肝论治。但对“阳虚风动”型眩晕,若套用常法,则必难取效,而当宗王旭高“暖土以御寒风”之法,从脾治之。笔者现就临床所得,对此作一初探,不妥之处,敬请斧正。

1 眩晕概述

眩晕(vertigo)是患者对于空间关系的位置觉与平衡觉的障碍,是由于平衡器官(内耳、听神经、脑干、小脑内前庭神经核及其联系通路、眼)病变或功能紊乱所导致的一种异常的旋转运动感觉,并常伴平衡功能的丧失[3]。见于多种疾病过程,分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类,并根据有无外物与自身旋转的感觉,而有真性眩晕与一般性眩晕之别[4],是目眩与头晕的总称[5]。眩指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的症状,晕为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的感觉,常同时并见,故统称眩晕、外感、内伤均可发生。其名见于《三因方》,历代虽称谓繁多,但清代以降,多称眩晕或头晕。眩晕病因复杂,证型繁多,治法甚众。凡风、火、痰、虚、瘀等[6]致清窍失养或清窍被扰,均可引起眩晕,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火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等诸多论说。各种文献分型不一,《中医内科学》[5]分风邪上扰、肝阳上亢、痰浊中阻、瘀血阻窍、气血亏虚、肾精不足六型。《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7]有肝阳上扰、肝阴虚阳亢、心脾气血两虚、脾气虚、肾精亏虚、痰湿内阻之分,《常见症状中医鉴别诊断学》[8]分型较为详尽,有肝郁气滞、肝阳上亢、痰浊犯头、痰火上扰、瘀阻脑络、脾虚气陷、气血两虚、肝肾阴虚、肾精不足、肾阳不足,十种之多,皆各有相应治法。但包括上述在内的众多文献或教材,对脾阳不足、寒风内动之“阳虚风动”型眩晕,似乎均未曾提及或阐述,而临床又确有所见,故特作探讨,以抛砖引玉。

2 “暖土以御寒风法”浅析

此法出自清·王旭高《西溪书屋夜话录》,为治肝三十法之一。尽管“肝为万病之贼”(魏玉潢)、“肝病犹龙,变化莫测”(《柳洲医话》),王旭高也直言“杂证之中,肝病十居六七”“大凡杂证多肝病”“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多”,但王氏明确表示“此非治肝,实补脾也”[9],因其引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附方《近效方》之“术附汤”,主“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之证,其证状描述与脾阳不足、阳虚风动型眩晕极其相符。

2.1 暖土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阴阳之要,阳密乃固”[10],故“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不彰”[11],张景岳更譬之为浩宇红日,人生大宝,曰“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12]。阳气至贵,极易耗损,饮食劳倦,七情六欲,多伤阳气,《天下至道谈》之“行年卌而阴气自半”[13],即指此而言。肾属水,为先天之根;脾属土,乃后天之本。先天后天,互为滋养,则生生不息。脾本湿土,以阳用事,运湿恶湿,最易伤阳。阳之所伤,养后天易,补先天难,故温阳当从脾入手,温后天而充先天,则五脏六腑生化不竭,所谓“土爰稼穑”“土载四行”为“万物之母”[14]也。五脏之中,“土”者,脾也;“暖”者,使之温也。“暖土”即温补脾阳,通过温补脾阳的方式,从而温养五脏六腑乃至全身阳气的治疗方法,此为 “温补阳气”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脾病重要表现便是“不知食味”,阳虚脾不健运也。

2.2 寒风 “寒风”非“风寒”,属内风范畴,特指因脾阳不足,阴寒内生,土虚木动,而出现的头目眩晕、头重难举的内“风”症状,此“太阴之复,头顶重痛而掉瘛尤甚”之谓,为“木不制土,湿气反胜”所致[15],乃虚寒成风,故特称“寒风”;每见于脾阳不足之人,因虚动风之时,无论外感与内伤,凡因中阳虚羸引起的头重眩晕,皆属“风虚”范围[9],所谓“下虚则厥”“上虚则眩”,乃“风”之“虚”者。虽病在肝脾,但尤在于脾,此与“风寒”外袭、邪在营卫有别。这种以温补脾阳的药物、治疗虚寒眩晕的方法,即王旭高之“暖土以御寒风法”,以此治疗脾阳不足、虚寒内生之“阳虚风动”眩晕,屡有效验。

3 “阳虚风动”眩晕的发病特点

疾病的发生,必有其特定的发病机理,“阳虚风动”之眩晕,为脾阳亏虚,髓海不足,清阳不升,寒风内起之故,因此,独具其上眩下厥、上下两虚的发病特点:1)眩晕剧烈,以头重难举,苦不堪言,难于忍受为突出表现,所谓“头重眩苦极”;2)素体虚弱,每兼畏寒肢冷、形体虚浮,冬季尤甚等症状;3)脾胃症状明显,“不知食味”,可伴呕吐;4)舌质淡白胖嫩,或有齿痕,脉多沉弦而弱。如刘保和教授言:临证辨病机,选方抓主症。此阳虚风动眩晕的发病特征和术附汤的三大主症为:眩晕头重极剧、不知食味、体虚畏寒。

4 “阳虚风动”眩晕的治疗

“阳虚风动”之眩晕,与一般证型眩晕的病机不同,不可惯用常法,否则必难取效,当宗王旭高“暖土以御寒风法”,以《近效方》之术附汤为主方,并随证加减。脾气虚甚者,合补中益气汤或桂枝人参汤;外风触发、头项強直之颈性眩晕者,依体质之异,酌合葛根汤或桂枝加葛根汤;脾肾阳虚、水寒内泛、形体虚浮、苔薄白或无苔而水滑者,合五苓散或真武汤;痰湿偏盛而吐剧、苔白腻而厚者,合半夏白术天麻汤、二陈汤或小半夏加茯苓汤、理中化痰丸之属,如此等等,灵活化裁,务使药中病机,而确保疗效。

5 验案举例

患某,女性,44岁,从事餐饮服务工作。2016年4月14日以眩晕20 d、加重伴呕吐5 d来诊。已在某三甲医院门诊断续输液治疗8 d(用药不详),疗效不佳,遂回乡求治。患者形体瘦弱,面白不荣,双睑虚浮,眩晕剧烈、目不欲睁、站立不稳,时欲作呕,头项強直,需上半身配合方可侧头,否则晕吐加剧。若揉按头颈或颈部着枕则眩晕加重、恶心欲呕、微汗出;头重难举,畏寒肢冷,食欲不振,便溏,溲少,脐下悸动,舌质淡嫩,舌苔水滑,脉沉弦而弱,CT提示:颈椎退行性变,生理曲度僵直;C5/6椎间盘中央后突出;C/4,C4/5,C5/6椎间盘膨出;C6椎体平面椎管狭窄;甲状腺双侧叶密度不均匀。血、尿、肾功检查未见异常。西医诊断:颈性眩晕,属中医“脾肾阳虚、寒风内起”之证,方用《近效方》之术附汤合桂枝加葛根汤加减,“暖土以御寒风”:炒白术30 g,附子20 g(先煎),炙甘草10 g,葛根20 g,桂枝15 g,白芍20 g,泽泻20 g,猪苓10 g,茯苓30 g,法半夏12 g,陈皮12 g,川芎15 g,大枣3枚,生姜20 g。3剂,水煎服,每日3剂,日服3次。2016年4月17日(二诊),服药3剂,晕吐基本缓解,浮肿明显消退,颈项渐转灵活,继以术附汤合补中益气汤调理向愈。

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眩晕属风,多从肝论治;“内风多从火出”,肝风为病,既可“上冒巅顶”“亦能旁走四肢”“上冒者,阳亢居多”[9],因病机之异,体质之殊,王旭高治有三法:熄风和阳之凉肝法、熄风潜阳之滋肝法、培土宁风之缓肝法,以治肝风阳热为患。然本案眩晕,无绝无阳亢动风之兆,恰有阳虚动风之征,故不可套用治肝常法。“头重难举,食欲不振、舌苔水滑”,即为“风虚”,其虚在脾,即“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也,乃脾阳不足,清阳不升,土虚木动,寒风内起所致,“无虚不作眩,当以治虚为主”[12],此虚为脾阳不足,此风为虚寒虚风,故予术附汤“暖土以御寒风”,“暖肌补中益精气”以治其本。面白体瘦、吐则汗出,此桂枝体质,并兼颈项僵直,难于转动见症,故合桂枝加葛根汤生津舒经、调和营卫;形体瘦若而脐下悸动,此即“假令瘦人,脐下悸动,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16]之证,故五苓散温阳化水。桂苓合用,分治其标。葛根川芎,升清舒筋、行气活血,为蜀中名医余国俊先生治颈性眩晕常选之品[17]。如此药中病机,标本皆治,而效如桴鼓。

6 结 语

综上所述,“暖土以御寒风法”虽出自王旭高《西溪书屋夜话录》治肝三十法,但实为治脾之用,所谓“此非治肝,实补中也”,其所述之证,为脾阳亏虚,髓海不足,清阳不升,土虚木动、寒风内起所致,是肝风内生的疑似证,属眩晕的阳虚风动型,病位在脾不在肝。医者临证,若囿于常方常法,墨守成规,不注重病机与主症的甑辨,则必然无效。因此通过对脾阳不足、寒风内起之“阳虚风动”型眩晕之发病机理、证候特点、治法遣方的探讨,对提高中医临证水平和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1] 陈佑邦,王永炎.中医急诊医学[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95.

[2] 王洪图.中医药学高级丛书·内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45.

[3] 陈亚光,熊波.实用症状体征鉴别诊断治疗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614-616.

[4] 郭子光,熊曼琪,徐木林,等.现代中医治疗学[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002:20.

[5] 王永炎,鲁兆麟.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64.

[6] 王永炎.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17-122.

[7] 姚乃礼.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4-125.

[8] 朱文峰.常见症状中医鉴别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08-311.

[9] 刘保和.西溪书屋夜话录讲用与发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223.

[10]程士德.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内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275.

[1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司.中医经典必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30.

[12]明·张介宾.景岳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5.

[13]杨丽珍,林嘉,吴跃进.中医性养生[M].南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557.

[14]王新华.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25.

[15]丁自娟.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临床运用[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1):182-183.

[16]陈纪藩.中医药学高级丛书·金匮要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411.

[17]余国俊.中医师承实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07.

△(电子邮箱:542943818@qq.com)

R255.3

A

1004-745X(2016)11-2206-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6.11.067

(2016-04-29)

猜你喜欢

脾阳风动食味
基于3种方法的西南杂交籼稻稻米食味评价及品种优选
枯叶蝶(外一首)
食味知人:贾宝玉的三个饮食场景
阎小萍教授运用“益脾阳,滋脾阴,健中土”辨治风湿病经验※
波动性高血压之“风动”“痰结”思辨与论治
从脾阳虚浅论抑郁症
护脾阳、防脾湿脾好身体才好
关于中国粳稻品种的食味品尝评价的研究
—— 品尝员的识别能力与适口性
论脾阳虚与消渴病的联系*
中风防治灵1号为主治疗阴虚风动型脑梗死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