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脾阳虚与消渴病的联系*

2015-01-24史俊恒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年8期
关键词:脾阳水谷论治

史俊恒,易 玮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 510405)

论脾阳虚与消渴病的联系
*

史俊恒,易 玮△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 510405)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中医向来多从“阴虚燥热”立论,然而临床发现阳虚证更为常见,以脾阳虚证尤甚,应用“温运脾阳”法,往往收到较好的效果。故引述古代医家对消渴病的认识并结合临床体会,从理论依据、病机作用、治法治则等方面论述消渴病与脾阳虚的联系,认为消渴病发病病机与脾阳虚密切相关,脾阳虚是消渴病的重要证候,在中医治疗中应重视温运脾阳,为中医药防治消渴提供理论基础。

脾阳虚;消渴;温运脾阳

消渴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其病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古代亦有“消瘅”“膈消”“肺消”“消中”等名称记载[1]。医家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首先提出:“消渴,即西医所谓糖尿病”,后世医家多从其说,将糖尿病归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消渴病向来多从阴虚燥热立论,如各版《中医内科学》教材均以“阴虚燥热”作为消渴病的基本病机。笔者结合临床实践并查阅相关文献,发现脾阳虚证候亦不少见,认为脾阳虚在消渴病病机与辨治中的作用亦十分关键,故将从理论依据、病机及治疗3方面对其进行探讨。

1 理论依据

《灵枢·五变》指出:“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言五脏虚衰,精微无法输布,指出消渴病发病的病理基础。《素问·本脏》亦曰:“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明确指出脾脏虚弱是消瘅发生的重要原因[2]。后世医家亦有所论述,如晋·王叔和《脉经》提到:“脾胃虚,口干饶饮水,多食亦肌虚。”李东垣《脾胃论》曰:“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于气分,则能食,脾虚则肌肉削,即食亦也。”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曰:“消渴一证,古有上中下之分,谓其证皆起于中焦而极于上下。”皆指出消渴症状乃脾胃虚弱引起。

《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入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说明脾具有主运化、输布、散精的功能。《名医方论》指出:“阳之动,始于温,温气得而谷精运。”叶天士亦提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说明脾散精功能的动力基础主要是脾阳[3],人体的代谢循环功能依赖于脾阳的正常运行,脾阳充足机体才有能力化生气血,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气虚为阳虚之渐,阳虚为气虚之甚。”李东垣《脾胃论》指出:“脾胃不足之源,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四圣心源·六气偏见》亦提出:“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阴易盛而阳易衰”,故脾虚尤以脾阳易损而致不足为主[4]。

2 脾阳虚在消渴病病机中的作用

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的改变,导致脾阳虚的原因日益增多,一为饮食不节,过食肥甘辛辣或饮酒过度,损伤脾阳,所谓“饮食自倍,脾胃乃伤”;二为思虑过度,劳倦失度,“阳气者,烦劳则张”,身心烦劳,多思伤脾,导致消耗脾阳;三为生活不节,空调、冷饮、纵欲等耗伤脾阳,造成痰湿积聚;四为患消渴之人,因治疗一味恪守阴虚燥热而不顾护脾胃,过用滋腻或苦寒之品损伤脾阳[5]。

上述各种因素直接或间接损伤脾阳,脾的温煦与推动功能下降,没有足够的热量鼓动水谷精微蒸腾化气,则清气不升、水湿不化、精微不布。上不能布津达肺,肺津枯燥则表现为口干唇燥,口渴欲饮,却饮而不解;中不能输津于胃,则胃失濡润,胃燥阳亢则多食善饥,而脾运化失司,作为水谷精微之一的糖分无法通过其阳气将其转化为生命活动的精气神,留滞在血脉里,则导致血糖增高,超过正常范围[6]。脾阳虚衰,阴寒内生,水湿内停,湿阻气滞,出现饭后胃脘胀闷、泛吐欲呕,胃肠推送无力,蠕动减缓,大肠传导失职而致便秘[7];下不能固摄,因清阳不升,加之水谷精微未被充分利用而直趋下泄,渗于膀胱,则见小便频多、味甜、尿糖高,这都是脾的机能下降,即脾失健运的基础上造成的[8]。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肌肉,外合四肢。胃虽摄入大量饮食,然脾阳虚导致水谷精微无力化生与输送气血,肢体、肌肉、肌腠失其滋润濡养,故糖尿病患者常见身体消瘦、神疲懒言、倦怠乏力、皮肤发痒[9]。

3 温运脾阳是消渴病的重要治则

阳气乃人身之瑰宝,易伤难复[10],正如《景岳全书·卷二十四》所云:“阳常不足,阴常有余”,“难得而易失者,惟此阳气,既失而难复者,亦惟此阳气”。基于脾阳虚为消渴之重要病机,故而治法当温运脾阳为主。如陈修园在《医学实在易·三消症》中强调消渴病应“以燥脾之药治之”,主张用理中汤倍白术加栝楼根治疗。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能食少运,便溏,当温通脾阳。”并投以附子理中汤加益智仁、荜茇。脾阳一升,脾胃就可自行运转,把属寒的痰湿蒸腾气化,使痰湿得以疏散,同时将糖等水谷精微运化成为人体所用的营养物质,输送到各脏腑组织,同时维持水液代谢平衡。中焦运化,气血畅通,百脉和顺,消渴即愈也。

4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的主要观点是消渴病发病病机与脾阳虚联系密切,脾阳虚是消渴病的重要证候。从中医的角度发挥运化水谷功能的是脾,脾的生理功能都建立在脾阳的正常状态之上,所以在中医治疗消渴时,应根据不同证候应用温运脾阳法顾护脾胃。

[1]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药出版社,2007:407.

[2] 庄乾竹.古代消渴病学术史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2006:21-22.

[3] 曾华蓉,杨叔禹.从“阳虚”论治糖尿病初探[J].光明中医,2013,28(2):231-233.

[4] 徐云生,张小萍.论“脾阳易亏”[J].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学报,1996(1):50-51.

[5] 熊曼琪.脾虚是消渴病的重要病机[J].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91,8(1):1-4.

[6] 张先明.糖尿病从阳虚论治浅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2):161-163.

[7] 单世钰.从脾阳不足论治糖尿病胃轻瘫与糖尿病便秘[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0:13-15.

[8] 王东,李敬林.从“脾主运化”论治消渴[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12):43-44.

[9] 康桂兰.温阳法治疗消渴病的体会[J].河南中医,2009,29 (11):11281-129.

[10] 林明欣,朱章志,樊毓运,等.朱章志教授论治消渴病之“温阳三法”浅探[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6):1598-1601.

R255.4

:A

:1006-3250(2015)08-0928-02

2015-02-2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内皮功能改善的针刺抗胰岛素抵抗分子机制研究(81273845)

史俊恒(1989-),男,在读硕士,从事代谢性疾病的相关研究。

△通讯作者:易 玮(1966-),女,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代谢性疾病的相关研究,Tel:020-39358424,E-mail:ywhtcm@hotmail.com。

猜你喜欢

脾阳水谷论治
从肝肾论治儿童近视的理论探讨
从“肾毒”论治慢性肾脏病
侯江红从三焦论治小儿久咳
阎小萍教授运用“益脾阳,滋脾阴,健中土”辨治风湿病经验※
脚板上的四大强身穴
水谷隼接抢段技战术分析
从脾阳虚浅论抑郁症
护脾阳、防脾湿脾好身体才好
中医论治老年颤证的临床思路
水谷雅子的草根儿“驻颜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