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育人的路径探索

2024-05-21赵鲁华孙慧苏春建

高教学刊 2024年14期
关键词:育人路径新阶段新格局

赵鲁华 孙慧 苏春建

摘  要:在新时代教育强国发展需求下,高校需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专业的内涵式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融入高校工科专业育人中,不仅可提高工科学生的文化素养、文化自信,增强其民族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是提升高校育人质量的有效途径。高校教师要意识到文化育己育人的时代需求,提升以文育人素养,明确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目标及思路,提升高校“全人”育人质量。

关键词:高校工科;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4-0079-04

Abstract: Under the development need of a strong country in education in new era, universities need to build a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and to promote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specialty. The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extensive and profound. If it is integrated into the teaching of engineering maj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cultural literacy and cultural confidence of engineering students, but also enhance their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 for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it can also stimulate students' innovative potential and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 quality of universities. College teachers should be aware of the needs of the times of educating themselves and student through culture, improve the literacy of educating people through culture, clarify the goals and ideas of educating people integrated into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whole person"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new stage; new concept; new pattern;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path

習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结合时代特点,提炼适合自身修养和升华的传统文化精华。新时代大学生更需要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与价值,增强文化使命感,坚定文化自信。目前高校在育人和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过程中存在认识、机制和手段等多重困境,普遍存在偏重知识,忽视心灵和人格修养,学生的品性、人文素养难以提升,创造力、想象力也难以激发[1];对文化育人价值认识不足,缺少针对性的融入机制和手段等问题。这首先需要教师意识到新时代文化育己育人的必要性,自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及智慧,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并进行以文育人学术的研究与实践。

一  识变应变——了解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时代需求

(一)  “三新”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当今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三新”)发展的论述[2]。十九届五中全会作了“三新”背景下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教育强国的明确要求。这要求高等教育要以“新发展阶段”发展需求为基础,以“新发展理念”定向导航,以“新发展格局”布局谋篇,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培养符合“三新”发展需求的既有扎实专业知识,具备创新及终身学习能力,又有民族文化自信、责任担当、健全人格、仁爱之心及人文素养,具有综合素养的“全人”。

高等教育发展原则包括包容、公平和多元化,培养批判式思维和创造力,诚信道德,对社会责任的承诺等。这些原则不仅需要学科知识,更需要文化信念及价值塑造。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感悟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为大学生建立民族文化认同及信念,是“三新”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支撑。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在专业课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和突破口,不仅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增强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推进高校提高思政效果的有效途径[3]。

(二)  新时代对高校教师的育人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要成为“大先生”,行为世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既要精通专业知识,又要涵养德行,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可见,高校教师不仅要具备学历等基本条件,更要重视自身文化、人格魅力、品性及在此基础上的育人艺术,这是智慧启迪、灵魂育人的核心素养。高校教师需意识到新时代教育的发展需求,调整育己育人思维,否则固守老思维,不学习,就会被淘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有力的育人资源,是教师自觉自省自律,提升自身修养的根本保障。因此,高校教师基于自身发展也需要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智慧,建立文化认同,自觉进行文化育己育人实践。

二  文化认同——熟悉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及智慧

高校教师是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关键环节,决定着高端人才培养质量,影响着国家创新力的发展。因此,首要之重是教师能主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价值及智慧,具备文化认同是建构文化育人理念的基础,能发乎“心”、行于“心”。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与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传统文化之精华,转化创新,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优秀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自身的和谐相处等,帮助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是中国人得以在当代世界昂首挺立的独特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有“以民为主、仁爱孝悌、敬业乐群、诚信守正、舍生取义、精忠报国、勤俭廉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善解能容、尊师重道、经世致用、天下大同、和而不同”等;其基本精神有“天人合一”的整体精神,“贵和尚中”的和谐精神,“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4];体现的价值包括在恪守人类共有的基本规范前提下,尊重各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多样性,让现代技术和现代制度落脚于各民族的文化土壤。这些核心理念、价值不仅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民族谋复兴、多元融合”等新理念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与新格局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对优秀传统文化智慧及本土知识的开发利用也有利于解决目前的环境、人际关系、个人迷茫、文化遗产内在价值消失等问题。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人文文化、科学技术、手工艺术、哲学思想等方面都蕴含丰富的智慧,在很多领域长时间领先于全世界,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科学技术方面。数学:殷商有十进位制;魏晋至南北朝有割圆术至极限;北宋贾宪三角;金代李冶天元术;元代朱世杰的四元术等都远早于世界其他地区。天文学:制定历法,提出太阳的回归年,月亮的朔望月;发明圭表、浑仪、简仪来测定天象;发明赤道坐标系,制作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氏星表和敦煌星图;最早记载太阳黑子、客星和超新星。地震:发明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器,有延续4 000年的地震资料。医学:建立了系统的本草学,有四诊法、针灸术等。农学:建杂种优势培育新物种,垄作法、温室栽培、犁壁等。军事:青铜弩机、马镫、火枪等。物理学:墨子解释了小孔成像原理。工程上如2 300多年前修建的都江堰,选址设计巧妙科学,是非常有创造性的无坝引水工程,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还有四大发明,胆铜法、叠铸法、块范法等冶金技术。高校工科包含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学科知识,与之相应的古代科学技术可提供丰富的传统文化素材[3],挖掘现代科学知识与传统文化中蕴含一致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利于激发学生共鸣,建立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并激发其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精神。

传统手工艺、诗词绘画等。如陶瓷、木雕、刺绣和剪纸等,体会传统手工艺中所具有的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等特质,不仅可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更可塑造其当代工匠精神。中国的古典诗词、书法及绘画中蕴含达观的人生态度、随性的人生境界和正气、骨气、文气等浩然之气,也是工科学生应该去感受与思考的。传统书画和民间艺术本身具有强大的审美引导和审美教育的社会功能[5],其发展历程也充分体现了笔墨当随时代的借古开今,传承与创新的精神。高校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适当方式引入,激发学生思考,即具有育人效果。如永乐宫壁画不仅展现了壁画本身的美,还体现了民间画工求真务实、一丝不苟、分工合作的工匠智慧与精神。在教学课件中以背景形式插入壁画,不仅可以视觉刺激手段提升工科学生的艺术素养,辅以教师的恰当引导及提问就会激发学生思考古代工匠精神和智慧与现代工匠精神的一脉传承与发展。

中国哲学思想、神话故事充满了丰富的人生智慧,不仅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还逐渐走向海外。中国哲学文化发生于对责任感的忧患。孔子对社会的忧患意识,使其创造一种思想力量来处理社会问题,从而有了“践仁知天”。“天下观念、大同理想”也使中国在全球化的各种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下,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6]。世界是多元的、社会是多元的,提倡和而不同,多样中求统一,动态中求稳定,互利中求共赢,是和谐社会的基础要义。主张“和平共處”是中国智慧为维护和实现世界和平发展所共享的中国方案。老子“道法自然”,用于教育实践中,从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开始,发展到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的核心素养,这是以人为本、尊重个性、顺应天性,是符合各自成长需要、终身的、自由而全面的“自然教育”。中国神话构建了一种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既有井然的秩序,又有多元的形态,维护了中国文化与社会的稳定性和传承性,使中华民族成为连续的、富有创造活力的群体。

三  理念构建——提升教师的以文育人意愿及素养

高校教师基于自身发展、情感及价值实现的需求,进行文化育人反思;结合外部制度环境驱动,从内因与外因两方面促使教师构建文化育人理念,实现文化育人自觉。

(一)  高校教师的文化育人反思

教师内化于心,心之所思,行之所至,有仁爱之心,自然事半功倍。教师需要具备从内心自发的做经师,又做人师的育人自觉。这种自觉建立的一个有效途径是促使忙于科研、压力大、身心疲惫的教师能经常基于自身发展及情感需求进行反思,实现自我导向发展。

中国如此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工科学生知识结构中丝毫不占地位,岂非教育体制之过?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内涵丰富,不能只局限于道德中,应当融入到各专业的课程与教材中,否则成为了教授、研究生,却对中国的传统工艺、书画、音乐、科技和哲学等一概不知,岂非教育之憾,教师之过?且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听觉、视觉、触觉、语言、环境的共同促进,调动多感官协同,达到感性教育的目的,能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或形象思维。而形象思维是灵感和直觉的体现,有利于工科学生抽象思维、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从而激发其创新潜能,满足新工科培养具有创新引领能力的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1]。根据专业及学生特点适当匹配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品性,加深其对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与现代社会发展关系的认知,巩固其本土文化主体性,提高文化自信。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传承与创造精神,也是国家在“新发展阶段”中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教师自身的人生追求是什么?成就感、幸福感又源于什么?在各类教学、科研活动中增加对人生价值、教育学家的“国家使命、教育信仰、人格示范”等精神的讨论与体会,增加对时代楷模、国内外环境的讨论,让教师具备忧患意识,激发对价值实现、责任担当的反思。从而引导教师自我导向发展,主动将教育回归到人的生命之维,提升学生,更要提升自身的社会情感能力,处理自我、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共生,谋求幸福生活之能力[7]。“育人先育己”,教师有一颗内发的做“大先生”的心,自觉提升文化育人素养并实践,培养新时代人才,可有效提升自身效能感、幸福感,这也是教师自觉进行文化育人的内发动力。

(二)  高校文化育人的制度环境驱动

高校学生多忙于专业知识学习,对优秀传统文化接触少,难以体会其魅力;教师多追求于提升科研成果,对教学重视不足,更缺乏文化育人意识。这需要高校构建文化育人的制度环境,以外部环境引领学生、教师的行为范式,从评聘改革、政策引导、环境建设等方面激发教师对文化育人从认识、到重视、到参与的意愿,这是一种外部激励与引导的措施,也是一条有效且必要的途径。

高校秉承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建立多渠道的教师培训与实践平台,多维度的激励、奖惩机制与师德考评落实机制,关注教师的精神、道德及情感,以价值理性对教师进行评价[8]。引导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与自身融合、与地方特色融合、与时代融合、与教学理念及教学内容融合,同时积极探索文化育人的创新模式,培养教师的跨学科技能,建设有特色,有竞争力、创新力、内生动力[9]的教学团队,这是提升以文育人质量的基础。多层次、进阶式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中,根据实践需要对其内容和形式进行创造性转化、阐释创新和话语转换[10-11],结合现代化教育手段,在与经典的对话中铸造学生的心灵世界、文化自信、生活态度与审美情趣[9]。高校应充分整合跨学科、跨学校、企业、社会资源等,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通过协同合作建设沉浸式的优秀传统文化平台,形成有地方生态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12-13],让师生在具体情景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育人有效性[14]。

四  创新实践明确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思路

(一)  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原则

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强调修身养性、学思行结合,主张“有教无类、言传身教、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启发教学、知行合一、举一反三、文道统一和长善救失”等。这些教学原则反映了古人处理教学问题的思想主张和实践智慧,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可用于指导文化育人实践。高校教师可以先从体会并创新应用这些教学原则开始,到学习专业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智慧,再到更广泛的文化学习,使自身精神富足,建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和自觉。在此基础上建立并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人格修养,注重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自觉地扎根于经典、原典,以树人为宗旨,将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并创新性地融入专业育人过程中,引导学生回归经典,培养其爱国情怀和专业趣味,并将这种情怀和趣味融入到學业和创新实践中[9]。

(二)  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思路

孟子提出要遵循“读书—思考—行动—提升自我—修炼人格—修身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的教学思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模仿—理论—练习”的教学过程;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提出认知过程,包括记忆、理解、分析、应用、评价和创造;克拉斯沃尔提出情感教育过程包括接受、反应、价值的评定、价值的组织、价值的个性化。基于对这些教育理论的分析并结合实践教学经验,可采用如下文化育人思路。教师、学校与企业“三位一体”,在学生的第一、第二课堂及实践环节以“传承—融合—转化创新—实践”的思路融入到各教学环节中;从学生角度是“感知—思考—价值构建—行动”,即让学生先感知,然后激发其思考,再引导学生构建文化价值观,并指导自身行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反馈总结与持续改进。

第一步传承,让学生首先能感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理解与掌握了优秀传统文化要义,增强文化传承使命感。第二步融合,即古为今用的思索。通过学生所见,结合案例引入、情景设计、问题启发、情感共鸣和探究任务等方式激发学生思考。一方面与自身的融合,形成大学生的个体文化思维观;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一起思索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发展阶段”的特点、需求的融合点,与本地生态环境建设的融合点。第三步基于“新发展理念”的转化与创新。体现大学生在文化自信基础上建立的国家发展、民族谋复兴而学习的信念,激发学习热情、兴趣、潜能及创新意识[12],提升文化传承与创新思维能力。第四步对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思维融入到“新发展格局”实践中。一是对学习、科研的重新认识与实践,是改变自身的实践;二是指导个体行为、价值实现的实践。

五  结束语

中华文明五千多年传统文化的发展,自然形成了生态多元的教育资源。高校应结合地方特色,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回归育人为本,促进专业的内涵式建设,更好地为国内大循环的新格局发展提供服务。高校师生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来理解“三新”格局,体会党在复杂万变的国际局势中做出的各项智慧决策。反之,通过理解“三新”发展,体会优秀传统文化对自身价值实现及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用文化武装自己,形成坚定理想信念,并为之努力。在高校育人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方法、途径仍有大量工作需要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惠,申小蓉,沈倩.基于激发创新潜能的工科高校美育体系探索与实践——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4):110-115.

[2] 蒋洪新,杨安.“三新”背景下外语教育发展的新思考[J].外语界,2021(3):9-12.

[3] 于爱兵,刘洋,左锦荣,等.工科专业课教学融入传统文化[J].中国冶金教育,2021(2):27-30.

[4] 谭宏.昌明国粹 立德树人——思想道德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

文化的思考[J].重庆高教研究,2020,8(6):112-121.

[5] 杨乾明,曾智林.三新三强理念下的设计教育新模式构建[J].包装工程,2020,41(S1):170-174.

[6] 刘立杰,李璠.在高校教育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J].高教学刊,2021,7(30):29-32.

[7] 冯江英,孔露.教师教育学的人学意蕴及其转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16):3-8.

[8] 赵航.文化自觉视域下高校青年教师践行中华传统文化路径探究[J].大学,2021(34):128-130.

[9] 张勇,刚旭,张鹏.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探索[J].高教学刊,2017(12):163-164.

[10] 潘云成.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22,8(2):193-196.

[11] 王易,倪圣茗.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进路[J].思想理论教育,2022(5):33-38.

[12] 王小麗,李瑞杰.高校育人体系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选择与路径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30):34-36.

[13] 李建军.中国传统伦理文化资源的现代价值[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2):4-6.

[14] 俞仲文.新形势下高职本科教育必须直面国家的“三新”战略[J].江苏高职教育,2021,21(4):4-6.

基金项目:2021年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面上项目“科教融合,校企协同——交通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M2021009);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面向智能制造的机械类一流专业改造升级实施路径研究”(Z2021166);2023山东科技大学群星计划“高校工科专业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QX2023M46)

第一作者简介:赵鲁华(1979-),女,汉族,山东潍坊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育人理论与实践。

*通信作者:苏春建(1980-),男,汉族,山东菏泽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育人路径新阶段新格局
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之路径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路径研究
医学院校落实“立德树人”的路径及其机制问题
立德树人宗旨下高校辅导员育人路径研究
党建布局演进的历史考察
构建分级诊疗新格局
浅谈数学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适应新阶段
新机制 新格局
新阶段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地区基督教发展状况特点及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