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英语翻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4-05-07陈秀春

高教学刊 2024年12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课程建设跨文化

基金项目:201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大学生英语生态读写能力发展规律研究”(19CYY051);2022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信息化环境下高校英语翻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2097047281928);2021年广东省教育厅质量工程项目“广州华立学院翻译课程教研室”(粤教高函〔2021〕29号)

作者简介:陈秀春(1976-),女,汉族,广东潮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汉翻译、应用语言学、高校英语教学。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12.040

摘  要: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英语翻译专业教学发生较大转变,体现为教学方式由传统教学转向混合式教学,教学内容由教材文本转向网络资源融入,教师角色由主导者角色转向引导者角色。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英语翻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支持,但实践中仍存在应用人才培养意识不足、翻译教学模式有待革新、课程设置亟待优化和英语翻译交互模式不足等问题。据此该文重点从强化顶层设计,夯实翻译教学技术基础;创新教学模式,提高人才翻译实操能力;完善课程设置,实现学生应用能力提升;建设交互平台,创造跨越时空交互空间等方面,提出英语翻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关键词:信息化;英语翻译专业;应用型人才;跨文化;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2-0166-04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informatization, there has been a significant transform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translation majors in universities, which is reflected in the shift of teaching methods from traditional teaching to blended teaching, the shift of teaching content from textbook texts to the integration of network resources, and the shift of the role of teachers from the leading role to the guiding rol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provided support for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in English translation majors, but in practice,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awareness of applied talent cultivation, the need for innovation in translation teaching models, urgent optimization of curriculum settings, and insufficient interaction modes in English translation. Therefore, the emphasis of the paper is to strengthen the top-level design and consolidate the technical foundation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To innovate teaching mode and improve talents' practical translation ability, improve the curriculum to improve students' application abilit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a training path for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in English translation, in terms of building an interactive platform and creating an interactive space across time and space.

Keywords: informatization; English translation major; applied talents; cross-cultur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當前我国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慕课、微课等新型教学形式不断涌现,为实现高校教育数字化、信息化提供了技术支持。“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探索基于网络技术的学科教育新模式、充分整合多元化教育资源、提升学生学科应用能力,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步骤。英语翻译专业是英语学科专业体系的重要组成,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实践应用能力[1]。信息化背景下依托信息技术开展翻译教学,能够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强化学生跨文化思维,锻炼学生交流表达能力。然而,通过分析当前英语翻译专业教学现状可知,部分高校仍在培养意识、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和交互模式等方面存在问题,阻碍了英语翻译教学改革有序推进,不利于学生所学理论内化,制约了其应用能力及实践水平提升。据此,本文将立足信息化这一时代背景,探讨高校英语翻译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径。

一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英语翻译专业教学转向

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为高校英语翻译专业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各类先进网络技术的持续赋能,加快了英语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变革,也为英语翻译专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活力。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英语翻译专业教学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师角色等方面均发生了较大转变。

(一)  教学方式:由传统教学转向混合式教学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英语翻译专业教学方式已逐步由传统教学转向混合式教学。越来越多的高校英语教师开始尝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借助信息技术跳出黑板教学桎梏。各类现代化技术为学生营造了生动形象的翻译学习氛围,也为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特点、学科基础和知识转化等提供了指导[2]。信息化时代,教师在保留传统教学模式强互动、强体验等优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网络平台优势,运用电子投屏、多媒体放映等技术拓展翻译教学资源,创设在线教学课堂,个性化讲解英语翻译知识,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提升了整体课堂教学质量,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翻译学习中。

(二)  教学内容:由教材文本转向网络资源融入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英语翻译专业教学内容开始由教材文本转向网络资源融入[3]。相比传统英语翻译课堂教学,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英语翻译专业教学内容更加立体丰富,不再拘囿于单向度的教材文本,而是延伸至更具立体化的网络资源。高校英语教师可多方对接教学平台,灵活运用慕课、微课等网络资源,精细挑选教学素材,丰富英语翻译教学内容。与此同时,英语翻译教师还能够结合学生翻译学习需求进行网络教学资源的智能化筛选,根据学生学习能力设置针对性的线上翻译任务,让学生运用多媒体参与线上模拟翻译,收获沉浸式的英语翻译学习体验。

(三)  教师角色:由主导者角色转向引导者角色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英语翻译专业教师角色由主导者角色转向引导者角色。在翻译教学课堂上,高校教师不再是單纯的主导者角色,而是充当具体翻译场景的引导者,即教师通过技术指导、在线发布任务、整合网络学习资源,使学生在网络平台中自主学习、自主思考[4]。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将传统线下课堂学习场景搬到线上,在学习平台上增设翻译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线上小组中参与实时讨论,切实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合作能力、应用能力,全面深化学生翻译技能理解与掌握。

二  信息化背景下英语翻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一)  应用人才培养意识不足

信息化背景下,各类网络数据不断涌现,各行各业持续迭代,英语翻译作为服务行业发展的有效桥梁,亟需大量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支撑。目前,不少高校英语翻译专业教师已尝试从信息化发展的大背景出发,着力提升学生跨文化意识,帮助学生掌握多项翻译技能[5]。然而,在具体实践中,部分学生对翻译的实用性认知不足,更没有认识到信息化背景下自身应具备的翻译应用能力。首先,信息化背景下,部分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乏力,数字化资源、语音实验室、翻译实践平台和网络学习工具等开发不足,不利于推进英语翻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其次,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英语翻译应用能力的重要性,将大量英语学习时间用于锻炼听力和积累单词等方面,较少立足经济发展、行业变化等运用网络平台展开针对性的翻译能力训练,制约了自身实践水平和应用能力的提升。最后,部分高校英语翻译教师人才培养思维仍待转变,单纯运用信息平台开展英语翻译理论知识的强化教学,尚未从网络平台中挖掘最新行业发展素材,无法真正让英语翻译教学在信息平台中找到契合点,导致整体翻译教学质量较差,制约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实效。

(二)  翻译教学模式有待革新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已广泛引入微课、慕课、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翻译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运用互联网技术的灵活性不足,翻转课堂、分层提问等教学技能运用较少。首先,部分英语翻译教师只是将线下课堂搬到了“线上”,未能结合学生需求打造贴合实际的翻译资源库,学生缺乏深入探索的时间和思考空间,难以认清自身知识掌握情况,整体翻译实践性和应用性不足,翻译教学效果有待提升。其次,我国部分高校尚未创建理论与应用一体化的网络翻译教学内容,现有的网络平台教学内容也仅局限于理论层面,口笔译实践模拟机会较少,对学生翻译能力的专项考察不够,无法充分提升学生的翻译技能。最后,部分英语教师忽视学生认知现状,未能全面了解学生翻译学习实情,在线翻译资源应用较少,整体课堂内容相对单一,仅能帮助学生掌握浅显的翻译技巧,而翻译实战能力的培养十分乏力。

(三)  课程设置亟待优化

在英语翻译教学中,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整体教学质量,保证课程设置结构合理、时长充足,是提升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关键所在。随着高校英语翻译教育的信息化改革的逐步深入,使得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得以持续优化,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分野,为学生参与更为灵活、多元、丰富的线上翻译学习提供了便利,但线上课时远少于线下课时,学生很少有机会自由参与在线翻译应用实训,不利于应用水平的提升。此外,部分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存在重视翻译理论、忽视翻译训练的问题。在课程设置中,教师更倾向将主要课时用于开展词汇语义教学[6],相比之下学生参与英语翻译训练时长被削减,还有少数高校的英语翻译训练课程内容被听力训练、阅读培养等代替,学生难以接触不同专业和行业场景下的英语翻译内容,更无法将所学翻译理论转化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英语翻译课程设置仍旧存在较大优化空间,教师应结合英语翻译课程设置现状,系统优化课程结构,提升学生英语翻译水平。

(四)  英语翻译交互模式不足

作为全球通用的语言工具,英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类交互场景,在商业发展、社会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英语翻译时,翻译人员应发挥自身创造性,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向受众展示精准化、丰富化的翻译内容。因此,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借助多样化的信息手段开展交互教学,为英语翻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创造条件。从目前来看,信息化背景下英语翻译交互模式存在短板,部分高校英语翻译网络互动平台建设不足,师生交互教学渠道单一,翻译训练机会较少,存在训练力度不足的问题。在英语翻译教学中,部分学生在教师指引下能够完成词义记忆、文章阅读等任务,但在网络实时交互训练等方面还存在提升空间。

三  信息化背景下英语翻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一)  强化顶层设计,夯实翻译教学技术基础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应推进数字校园建设,为英语翻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一方面,加快硬件设施建设。高校应强化顶层设计,加大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夯实硬件设施建设基础。首先,要结合目前英语翻译专业应用型人才教学现状,重点强化建设智慧校园、数字资源、平台体系和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为翻译教学提供技术保障,满足教师多元化翻译教学需求;其次,还应打造开放、共享的英语翻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教育接口对外开放,借助“教育云”等应用实现与外部各类信息的交互共享,为培养英语翻译专业应用型人才提供技术支持。

另一方面,提升教师翻译技术运用能力。首先,高校应积极开展翻译培训活动。通过组建翻译论坛、翻译素质培训等方式强化教师翻译技术的运用能力[7]。在实践过程中,高校可邀请业界专家学者参与论坛讨论,结合自身翻译工作实践分享经验技巧,帮助高校英语翻译教师掌握翻译技术运用技能。同时,高校还可以通过外聘的方式邀请业界翻译专家到本校做客,系统化指导教师应用翻译软件,使之学会运用现有网络平台整合资源,掌握具体的信息系统操作技能。其次,教师自身应结合教学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自我训练计划,利用互联网论坛、研学班等多种渠道学习翻译技术,掌握网络资源下载、微课制作、翻译教学软件的使用方法,并积极向优秀教师汲取经验,提升自身的英语翻译信息素养。最后,教师可以在商务笔译、新闻翻译等课程中发挥翻转课堂、慕课、微课优势,运用搜索引擎等各类网络工具,挖掘翻译行业前沿信息,带给学生最新的翻译学习内容,培养更多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翻译专业应用型优秀人才。

(二)  创新教学模式,提高人才翻译实操能力

第一,翻译资源整合。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应立足英语翻译教学目标,运用智能技术手段广泛收集、科学应用海量网络教学资源。可根据英语翻译教学要求成立信息技术团队,协助教师完成资源下载、加密保护、文件储存和课件上传等工作,提升资源的运用效率。此外,教师应积极运用多个网络平台检索教学资源,将获取的信息进行提炼并制作成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辅助学生在线上线下等多个场景中开展英语翻译训练。

第二,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应结合时代发展要求,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渠道引入现实热点、行业资讯等新颖的翻译教学内容,这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翻译技能,还增强了其对社会现实的了解,有助于应用能力的有效培养。以“Winning is not everything”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检索与花样滑冰、篮球、乒乓球等相关的主题内容,借助信息投屏技术深入讲解翻译技巧,增强学生对外国文化的感知,实现所学翻译理论与社会文化的有机融合。

第三,创新教学方法。在信息化背景下,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的普及为英语翻译教学方法创新提供了支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提高慕课教学的应用频率,结合教学目标选择与之相对应的慕课视频,时长控制在20分钟以内,完成视频挑选后以视频链接转发的方式发送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提升学生慕课重视度,教师可将慕课成绩计入期末成绩,保证整体教学质量。同时,教师应借助于信息手段创新课件内容,结合教材文本,优化课件内容编制,实现翻译知识点之间的串联融合,并在课件中融入动态视频和知识图文,实现知识点难度分级,引导学生在参与互动中实现翻译技能的提升。另外,在翻译教学中还可以引入直播教学,定期利用腾讯会议、钉钉等平台开设英语翻译直播活动,让学生在实时互动中提升应用能力。

第四,开展课程思政。信息化背景下,学生拥有丰富的网络信息获取途径,同时也易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英语教师在翻译教学中应适当融入思政内容,仔细甄别翻译教学资源,向学生传递正向文化价值观,深植文化自信[8]。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古典文学翻译、经典电影名称翻译、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等实践活动,将翻译教学内容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流文化等相结合,尤其要借助线上优质的教学资源,锻炼学生将传统文化经典精准翻译成英语的能力,这对于坚定学生文化自信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例如,通过互联网教学平台检索许渊冲先生翻译作品资源,在文学翻译、汉英翻译技巧等课程中开展传统经典汉译英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赏析并尝试翻译《诗经》中的经典词句,然后对比赏析许渊冲的经典译文,以《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为例,翻译如下。

When I left here,Willows shed tear.

I come back now,Snow bends the bough.

学生在对比自身翻译与许渊冲翻译之后,能够充分体会到许渊冲翻译的形式美、音韵美、意境美,在英语文化语境中感受到《诗经》文化超越语种的美学魅力。

(三)  完善课程设置,实现学生应用能力提升

首先,完善课程设置。应深入分析目前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合理优化翻译课程。立足信息时代的发展特点,结合英语翻译专业的育人目标,科学调整翻译课时占比,逐渐增多线上教学课时比重,使英语翻译课堂更具时代性、丰富性、前沿性。为保证课时安排的合理性,英语教师应与学生、业界专家、教学管理人员展开讨论,了解当前课时安排的弊端,在此基础之上科学安排翻译课程。例如,在大二学年,应将翻译课程设为必修课程,课时至少保证每周两节,以此满足翻译教学要求;教师还应转变教学模式,在通识英语课程基础上,辅以线上英语翻译课程,将翻译训练融入后期教学,这对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具有积极助益。

其次,打造翻译教学语料库。在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创建翻译语料库,例如建设多媒体语料库,通过整合文本、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语境信息[9],使其通过观察翻译者的语言、表达、表情和肢体来更深入地理解翻译内容;建设对比语料库,学生在这一语料库中进行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對比,进一步掌握不同语言之间在语法、词汇、结构方面的异同,从而更好地提升翻译能力;还可以开发交互式学习工具,借助于翻译记忆软件、GPT辅助翻译等渠道,帮助学生在实际翻译任务中充分运用语料库内容,有效提升英语翻译应用水平。

(四)  建设交互平台,创造跨越时空交互空间

一方面,开展互动教学设计。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主动参与英语翻译学习,准确掌握英语翻译的思考模式、翻译技巧、表达范式,英语教师应活用技术手段,打造智能翻译课堂,保证课堂可视、直观、生动,进而提升翻译教学的应用性、创新性、交互性和开放性。首先,高校教师可创建班级线上聊天群,运用各类聊天软件为学生课下学习、交流沟通创造条件,学生可以随时针对翻译难题进行在线互动并分享翻译学习资料。其次,教师应优化教学内容,上传动画、电影等多媒体资源,将翻译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结合,通过还原翻译现实情景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小组合作,解决实际翻译问题。最后,高校教师可鼓励学生精心挑选中文电影片段并进行英文翻译,通过拍摄Vlog上传至网络平台,师生可针对Vlog作品进行互动评价,提升翻译应用水平。

另一方面,实现跨时空交互学习。创建交互平台能够为学生翻译实践提供跨时空学习场景,有助于拓宽文化视野,积累翻译经验,实现学生应用能力提升。因此,高校应注重强化网络学习平台的互动性特征,引入实践案例、开设实践板块,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翻译训练机会。例如在现有的网络翻译教学平台中增设交互板块,聘请外国友人、在华留学生、专业外教针对平台中的翻译问题进行解答,并定期开展文化翻译活动,以此来强化学生跨文化意识,为学生创造更多英语翻译实践机会。

四  结束语

信息化背景下,推进高校英语翻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助于实现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对接,这对提升学生英语翻译素养和职场竞争力具有重要价值。据此,高校应强化对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视度,加大硬件设施建设力度,为英语翻译教学提供坚实硬件基础,完善翻译教学保障机制。同时,组织英语教师和技术人员,强化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多方整合教学资源,构建英语翻译网络教学平台,为实现英语翻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此外,高校英语教师需摒弃传统教学思维,引入前沿教学理念和技术手段,优化翻译教学模式,提升教学的互动性和高效性,促使学生成长为高素质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 代正利.基于《中國翻译能力测评等级标准》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J].上海翻译,2022(5):54-57.

[2] 王华树,刘世界.新文科背景下翻译技术核心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外语教学,2022,43(6):57-62.

[3] 肖维青,赵璧,冯庆华.推动构建中国特色翻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翻译教学指南》的研制与思考[J].中国翻译,2021,42(2):65-71,190.

[4] 孙武林.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大学生英语翻译教学改革研究[J].大学,2022(20):153-156.

[5] 王金花.语言服务视角下高校英语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22,31(4):100-103.

[6] 蔡基刚.学科交叉:新文科背景下的新外语构建和学科体系探索[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14-19,26.

[7] 闫文英.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模式及人才培养的策略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9(7):62,64.

[8] 张剑.语言与知识的悖论:如何培养英语专业高层次人才[J].外国语文,2020,36(5):1-7.

[9] 李国辉.基于互联网的高校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3,45(S1):202-204.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课程建设跨文化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