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思专创”模式的高校新闻理论金课建设探究

2024-03-23张芹都春屏

关键词:专创金课理论

张芹, 都春屏

(三峡大学 文学与传媒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四川成都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作出重要指示: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随后,教育部先后颁发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如《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简称“新时代高教40条”)(2018)、《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2018)、《关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2018)等,明确提出了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自此,全国高校展开了一场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高等教育质量改革,“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1],迎来了“中国高等教育努力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教育部布局谋篇,各地各高校开拓创新,推动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洪流奔涌向前”[2]的新局面。

高质量高水平的一流本科“金课”建设是“高等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行动指南”,是“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针对性决策”,是“推动教师自我更新和超越的时代契机”[3]。2020年教育部刊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倡导新时代卓越拔尖人才培养:“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4]《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9年度建设工作的通知》强调:“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紧密结合,打造‘五育平台’,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更关键环节上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力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引领带动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取得新成效。”[5]这些纲领性指导文件指引着高校进行“金课”建设要实践新时代下的新路径,既需要考虑课堂教学的高品质,从教学的难度、深度、广度、高度、强度、精度及温度等七个维度综合衡量教学价值[6];更需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尝试用“思专创”模式(即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实践观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为一体的高校教学改革新模式),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专业教育与“敢闯会创”的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起来[7]。

为了促进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本研究将“思专创”融合模式引入高校新闻理论课程的金课建设,以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品行来重构新闻理论课程内容和结构,形成面向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新教学模式。

一、基于“思专创”融合模式的高校新闻理论金课建设的设计

(一)“思专创”融合模式带来金课建设的新视角

随着“思专创”融合教学模式理念的提出,国内学者或从概念、理论建构,或从高校办学模式、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等教学实践方面对其展开了广泛、全方位研讨。如王占仁论析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不是对立关系也不是包含关系,二者之间是衔接联动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引领。”[8]赵宇认为提高思创融合的教学成效在于“双创教育人才培养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对接社会需求,同时结合高校办学特色和学生专业特色,设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需求衔接紧密、实操性强的双创教育新模式。”[9]宫明龙等老师结合本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改革与发展情况,提出了要建设“OBE理念下突出思政的新工科专创融合教学体系。”[10]田秋丽等老师总结了本校“思专创”融合模式下的创业课程体系重构及改革实践成果:“以创业思维培养为核心,将大学生创业基础课程体系进行了升级优化,实现了理论知识模块、思维能力模块、素质素养模块的体系重构,并结合学科特点、学生学情、项目案例等的有机融入,探索实践了课程体系的多种教学途径。”[11]

总的来看,目前高校教师们已对“思专创”融合这种新的一体化教育模式达成了共识,高度认可其在高等教育中为高水平人才培养发挥的重要作用,这为高等教育金课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与路径。

(二)基于“思专创”融合模式的“新闻理论”金课课程体系设计

作为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的重要主干课程群,“新闻理论”主要涵盖了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新闻职业道德与法规等专业必修课程。围绕金课建设的“两性一度”目标,我们“新闻理论”课程组经过近三年三轮教改实践,实行了把专业知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融合一体的新闻理论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通过对授课对象、课程价值、课程开发、课程资源、课程内容、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七个方面的针对性设计,进一步梳理了新闻理论课程知识体系,为提高新闻理论课程“思专创”融合模式的教学效度积累了一定经验。

1、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理论”金课“思专创”融合模式之认知教学的定盘星。

“新闻理论”金课“思专创”融合模式为“大思政”育人格局下实现卓越新传传播人才培养的育人与育才相统一提供了有效路径。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奠定了“新闻理论”金课“思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知识理论基石。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讲话:“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教育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发展走向,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让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12]因此,“新闻传播教育必须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真正发挥好‘定盘星’的关键作用,强化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开创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的新模式。”[13]高校“新闻理论”金课“思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在认识教学层面的探索与实践顺应了新时代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化时代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大思政”育人新要求。

2、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新闻理论”金课“思专创”融合模式之实践教学的元逻辑。

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14]由此可见,劳动具有推动人类不断创新、创造的力量;在劳动过程中,人类“以劳动的实践方式改造自然、创造社会和实现对自身生命本质性占有的历史运动过程”,最终“历史性地推动人走向自由全面发展。”[15]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视域出发,“新闻理论”金课“思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教学层面的探索与实践就是为了更好地通过以创新创业为载体的劳动内容的设计,形塑学生“劳动光荣、不劳动可耻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无贵贱的劳动平等观”、“劳动强体、增智、树德、育美的劳动育人观”、“劳动创造幸福的劳动幸福观”和“干一行爱一行的劳动职业观”[16],在创新创业的劳动教育中培育学生作为传媒人的工匠精神、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基于“思专创”融合模式的“新闻理论”金课课程体系设计的总原则。

新文科视野下的新闻传播卓越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传媒行业关键技术飞速更新等息息相关,需要“紧密围绕国际环境、技术环境等新特点,立足在学科独特性与自主性的建设上,持续加强新闻传播教育的实践性、硬核性与开放性。”[17]“实践性强调的是新闻传播教育的能力导向,仅仅写论文式的学术导向是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硬核性强调的是新闻传播教育的知识体系,掌握了这些知识的新闻传播人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开放性强调的是新闻传播教育要与各行业和各学科发生联系,借助当代社会传播行为的‘毛细血管’,实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17]

因此,为了达到培育实践性、硬核性与开放性的卓越新闻传媒人才的高质量教育目的,本课程组基于“思专创”融合模式“新闻理论”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课程体系在建构设计时着重考虑了以下关键问题:(1)如何针对授课对象做到以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中心;(2)如何围绕学生能力培养从课程定位、价值取向与价值内涵三个方面搭建课程体系;(3)在课程开发的层次、模式与设计理念上如何体现时代性;(4)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如何体现先进性;(5)在课程内容选择、知识体系、内容组织方面如何体现高阶性;(6)在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如何落实“教”的质度;(7)在课程目标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如何落实“学”的效度;(8)在学习效果测试、课程评价等方面,如何评价反馈、测量教学效果,等等。

围绕这些关键问题,为了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获得“思专创融合”的教学体验,本课程组对标新闻传播学专业卓业人才培养要求,将课程核心目标由学生对传统的新闻理论基本知识理论体系的认知、理解,升级、优化为:以认知教学为基础,大力培育学生获得创新创业思维的实践能力;并以创新创业思维培养为核心,重塑课程内容体系,优化教学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传媒人应该“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总要求,提出“职业人-传媒人-技能工匠”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肩负伟大中国梦、勇于担当时代责任的职业人;培养诚信至上、德技并修、经世济民的传媒人;培养爱岗敬业、精进创新、国际视野的技能工匠。由此,形成本课程的课程“思专创”总体设计思路:

图1 “新闻理论”金课“思专创”总体设计思路

其次,将“新闻理论”课程核心内容按照“基础理论知识模块”→“创新创业思维能力模块”→“综合职业素质素养模块”的建构顺序重新结构组合,注重在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中与学生的各项专业技能培训和创新创业素质培育紧密结合,如下图所示:

图2 “新闻理论”金课内容模块

此外,重视在课程基础理论知识模块引入一些跨学科的交叉与深度融合的前沿内容。新文科往往面对的是当前社会发展变化中的各种新现象、新问题和新变化,因此新闻理论课程需要将如数据新闻、虚拟社会等新概念融入进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新闻传播学专业领域热点问题,并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激发、培养学生的社会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与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基于“思专创”融合模式的高校新闻理论金课的创新教学实践

本研究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实践流程、学习支持、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三轮迭代实践,主要教学创新有:

(一)聚焦课程知识属性,培育岗位核心素养,锚定“新闻理论”金课建设的方向

高等教育学视野下课程的知识属性主要有科学属性、辩证属性、实践属性、文化属性、社会属性等多维属性[18]。具体到高校新闻传播学基础主干课程群“新闻理论”,课堂教学要把握新闻知识的多维属性,克服课堂表层教学的局限性,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引导学生进行深度专业知识学习,促进学生岗位核心素养发展,落实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科学性、辩证性是新闻理论课程进行知识教学的最重要的法则。新闻理论是“研究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事业以及新闻工作规律的科学,它通过对大量的新闻实践经验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由一系列基本概念和原理构成。”[19]在这些基本概念和原理或理论体系之中,还有着极为重要的推理体系。这些关于新闻的本质规定、判断标准、现象观察与问题推理逻辑,使得新闻理论知识与新闻实践工作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因此,新闻理论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了解重要的新闻概念、新闻原理等科学知识,更要注意帮助学生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领悟、体验科学的真谛,习得辩证、发展、批判地观察媒介现象的认知能力,提升科学素质,养成科学的精神和态度。

实践性是新闻理论课程进行知识教学的重要目标。新闻理论课程知识中包含着很多让抽象理论知识具象化的实践经验和实践智慧。学生学习这些理论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实践过程。因此,“新闻理论”金课建设要立足国家和行业对传媒人才的要求,聚焦岗位群核心素养培育,遵循认知规律、情感规律、教育规律,设计好陈述性知识的程序性转化,通过实践活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塑造学生“爱岗敬业”“自律守信”两个基础价值观,在知识的实践性内涵中深挖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

文化性和社会性是新闻理论课程进行知识教学的重要情境。“新闻活动是人类社会精神文化活动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新闻事业具有意识形态工具属性和信息产业属性,同时也具有文化事业属性,新闻工作在社会文化建设中承担着极为重要的任务。”[20]新闻知识的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了新闻理论学习不是纯粹地记背抽象理论知识的活动,而是通过新闻理论知识认识社会、参与新闻工作,参与社会文化建设的过程。因此,新闻理论知识教学要围绕专业岗位素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进入特定的文化背景,在现实逻辑背景中去体验行业情怀和民族自豪,领悟知识,在形象化的沉浸式学习中理解理论知识的本质。

(二)建构基于“三平台+三段式”的混合智慧教学模式,提升“新闻理论”金课建设的高度

通过三轮迭代教学改革与实践,本课程组逐渐构建起“三平台+三段式”的混合智慧教学模式,即在以线下教学课堂为主阵地、校外社会课堂与线上慕课课堂共建混合使用“课前线上慕课+课中线下小组交互/协作+课后创新创业实践”三段式教学方法。

1、课前借助自制慕课,引导学生完成对基础概念类陈述性知识的自主性学习。

课前,学生通过观看“学堂在线”平台上的新闻理论慕课课程,自主完成在线异步学习,并通过做慕课配套测试题目,检测预习成效,为课中做好基础理论概念知识的准备。

2、课中借助翻转课堂,通过课堂实务操作、案例讨论、小组合作推理等“交互/协作式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完成对复杂程序性知识的主导性学习。

经过课前慕课预习,学生们都能带着问题来上课。因此,在线下真实的教室中,师生可以以活跃的思维水平进行面对面交流,完成课程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联结和迁移。

本课程选用了教育部指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新闻学概论》(第2版),结合本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实际,夯实学生新文科基础;用一条主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统领,推进习近平新时代新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线下课堂教学教学以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为核心,重视课程内容的高阶性设计。通过教学场景适配,在问题导向式学习中嵌入经典文献的阅读与讨论,紧跟学术前沿,整合新闻传播学各相关学科形成知识模块,将知识内容体系分为十个单元和“职业认同、爱岗奠基”“认知法律,敬畏职业”“认知业务、诚实守信”“道德标杆引领、职业认同升华”四个思政主题。然后,再根据思政主题和每单元具体的知识点精心设计教学案例,将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水乳交融,展开以学生为中心的、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及创新能力。具体教学过程如图3所示。

图3 “新闻理论”金课教学过程

虽然线下课堂的教与学活动是以教师讲解为主,但是多种形式“交互/协作式活动”设计让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探究并反思这些理论知识的交流,从而变干巴巴讲解为热乎乎教学,实现课程教学的“价值引领”“知识内化”和“认识探究”的统一。

3、课后借助校外媒体资源,多平台联动,引导学生完成创新创业的实践实训体验。

课后,以赋能为目标,围绕课程知识模块,开展课程实践活动,多种形式聚焦学科素养,强化生活素养,发展全面素养,助力培养学生职业胜任力。除了组织学生参与宜昌市红十字会等单位组织的公益宣传活动,通过制作献血公益短视频这类直接服务社会的专业实践活动以外,本课程组还根据具体理论知识点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开展线上虚拟实践活动,如线上仿真新闻生产实验等等。这些实践不仅让新闻理论知识与新闻业务实践能力相融合,而且为课程思政找到了实践中的落脚处,解决了课程知识学习与思政价值引领“两张皮”困境。

(三)基于全过程学习数据的多元化教学评价,确保“新闻理论”金课“思专创”融合教学模式实施效度

借助超星学习通课堂、自建慕课等平台,本课程以满足学生学习获得感为核心,以产出结果为导向,开展基于教学全过程学习数据的多元化评价。通过采集学生课前预习、课中学练、课后复习、实操全过程的学习数据,按照以下8项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具体(100%)占比为:MO0C线上参与度5%+MO0C线上自测成绩5%+PBL小组协作任务成绩30%+经典文献阅读成绩10%+课堂前测后测成绩5%+作业成绩5%+课后创新创业实训成绩20%+期末测验成绩30%。其中,学堂在线MOOC平台上记录了慕课线上参与度和线上自测成绩,超星学习通自建课程平台上记录了PBL小组协作任务成绩、经典文献阅读成绩、课堂前测后测成绩、平时作业成绩;校外合作媒体平台上记录了课后创新创业实训成绩,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则来源于线下教室集中考试。

总体上来看,本课程考评加大过程性评价(占比70%),对学生行为和学习成果,采取师生评价、生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等多维评价方式,充分体现新闻理论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融通性、育人性。

三、结语

金课就是要打造高质量的以学生的学习和个人发展为中心的课程,培养具备“创新、决策、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团队协作、兼容、获取隐性知识、自我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1]这九大高阶能力的卓越人才。通过迭代改革实践,本课程组逐渐形成了以促进高阶学习为导向的基于“思专创”融合模式的高校新闻理论金课建设模式的教学特色。

第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解决传统教学“教师满堂灌、教学效率不高”的痛点。

本课程借助一门自制MOOC课程和一个超星学习通智慧教学平台,不仅实现了课堂内外的联动,而且实现了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的无缝衔接。这种线上线下信息化混合式教学,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同时,帮助他们习得利用不同的信息化智慧认知工具生成(或产生)新知识的高阶思维能力。

第二,创设协作性的、基于任务的课堂学习环境,将高阶思维能力融入教学全过程,解决传统教学“学生被动学,学习自主意识不高”的痛点。

本课程课堂教学借助多种形式的PBL小组“交互/协作式活动”,通过完成对融入了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国家责任、家国情怀等思政点的专业知识的多案例模态分析,引导学生在具有“叙述的、故事性的和真实生活的‘锚’情景”中进行角色扮演,带着自己的观点主动参与学习,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在小组活动中学会批判性判断、理解、表述自己的观点、评论其他同伴的观点,提高综合运用分析性、创造性思维解决劣构问题的能力,建构新知识。

除了课堂上的具身性教学实践以外,本课程还借助线下媒体资源,带领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场景中,以课程项目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训,实现“干中学”。在解决现实的问题时进行深入的专业知识建构,提高学生的实践性思维高阶能力,为他们未来职业生涯打下良好基础。

猜你喜欢

专创金课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与实践体系建设研究
专创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神秘的混沌理论
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专创”融合式教育的实践探索
以本为本“金课”打造之精讲精练与发散思维在微积分中的应用举例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专创融合视域下旅游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实施路径探索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