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秀山花灯的舞蹈动作形态研究

2024-03-23刘冰清张瑞萱

关键词:旦角丑角秀山

刘冰清, 张瑞萱

(三峡大学 民族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秀山花灯又称“跳花灯”“耍花灯”“花灯戏”,是西南民族地区花灯艺术中的重要流派之一,以流传于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而命名,系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秀山县志》记载,秀山花灯起源于唐宋时期,发展于明代,在清末明初即形成了独特的表演体系[1]。秀山花灯作为一种集歌、舞、戏剧与民间吹打于一体的以歌舞表演为主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艺术价值,已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关于秀山花灯舞蹈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秀山花灯舞蹈的表演形式、艺术特色、发展演变等。如姚祖恩认为秀山花灯就是“花灯二人转”,并对其由“跳团团”到“门斗转”再到“二人转”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梳理[2];王林追溯了秀山花灯舞蹈的民间原生发展、文化产业发展、专业院校发展、健身舞蹈发展四大发展模式[3];袁联波提出秀山花灯因歌舞和花灯小戏互相交融而形成了独特的“短戏长舞”特点[4];赵勇将花灯舞蹈的艺术特征概括为以“圆”为主的形式美、弧线动律、“天圆地方”之美、颤动律高、单边动律五种[5];吴方丽通过对“高台花灯”中男女对舞的空间结构和舞蹈动作进行分析,总结了双人对舞的艺术感染性、思想深刻性、形式独特性和角色的典型性等特征[6];官雪薇则分析了舞蹈道具在花灯表演中不仅提升了观赏性价值,还提高了舞蹈演员动作的能动性和灵动性[7]等等。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探究花灯舞蹈动作形态提供了一些参考。本文拟就秀山花灯表演中的舞蹈动作,探讨其舞蹈动作形态特征,以期秀山花灯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能更好地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以及地方社会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秀山花灯的舞蹈表演形式

秀山花灯最初表演形式为“跳团团”,因在祭祀活动时围团舞动而得名,经长期的发展与演变,逐渐发展成高台花灯、单花灯、双花灯、群花灯等多种表演形式。其表演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包括祭灯、启灯、开财门、观灯、送寿月、闹红灯、拜年祝贺、谢主、辞神、烧灯等,表演道具主要有灯、扇、巾、文帚等。就秀山花灯舞蹈而言,“灯”是表演手段,“舞”则是表现形式。从其基本内容、舞蹈动作及队形道具等方面来看,它是人们在生存劳动时意识形态里自然“拟人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从总体上来看是一种生活性舞蹈,来源于生活,并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一)高台花灯

高台花灯是秀山花灯舞蹈最具魅力的表演形式,是集歌、舞、刷白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所谓“高台”,是指花灯男女对舞的表演空间,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大方桌上放一张小方凳,小方凳上放着彩礼和喜钱,跳灯人沿着方凳起舞,结束时自行取走彩礼喜钱,亦叫作“走桌边”;二是大小方桌多张重叠,通常搭三层形成一个宝塔状,又称为“跳宝塔”。跳灯人则逐一登高表演,然后又逐层往下。这种“高台花灯”的表演技艺相比较其他花灯表演形式,要求高、难度大,在增加限制性条件下同时也大大提升了舞蹈表演的观赏性。

高台花灯的表演,主要由“刷白”“花灯歌曲”和“花灯舞段”三个部分组成。“刷白”是指秀山花灯中独特的戏剧道白唱腔,即讲风趣诙谐的白话。一般是癞花子在演出前,以刷白开场来吸引观众并烘托气氛,在演出过程中则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借此方式来控制表演的时间和故事情节的推进。“花灯歌曲”是指丝弦伴奏时,表演者的歌曲演唱。即在敲打堂锣鼓时,也就是“花灯舞段”部分,主要以双人表演为主(这也是高台花灯的亮点部分)。因表演场地是四角方桌,旦角和丑角在表演时必须按照规定的方位和路线舞动,由此形成了秀山花灯舞蹈中独特的单边动律,并且这一部分通常在最后都以“女高男低”的舞姿亮相结尾。

(二)单花灯

单花灯是秀山花灯最基本的表演形式,由一男一女(即一丑一旦)两人表演,即花灯二人转,当地人称为“跳团团”和“门斗转”。表演时旦角为“斗”,丑角为“门”,由丑角沿着桌边围着旦角转,则如同门带斗转。同时为了突出女子的秀丽端庄,男子都在半蹲的体态上,用带韧性的、节奏诙谐的舞动,与处于中央的旦角一高一低,形成鲜明的对比。

表演中的这一男一女的关系,或为“情侣”,互称“情哥”“情郎”“情妹”“情姐”;或为兄妹,互称“哥”“妹”“表哥”“表妹”。旦角叫“幺妹子”,多为男扮女装,穿彩衣扎假辫,系花裙着短围,右手执扇左手执巾;丑角叫“癞花子”,多由成年男性扮演,头戴瓜皮帽或扎头巾,穿中式对襟上衣及中式长裤,脚穿圆口布鞋或草鞋,右手执蒲扇[8]。

(三)双花灯

双花灯是在单花灯的表演形式下发展而来的花灯舞蹈表演形式,是一种以舞蹈动作为主,辅以唱腔念白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在双花灯表演中,舞蹈动作起着主导作用,通过舞蹈的形式来刻画角色性格和情感。双花灯既能展现出演员高超的演技,也能展现出演员之间的默契配合,是传统与现代审美观念相结合的产物。从表演形式上看,既有独舞又有群舞,既有单人又有双人、三人和四人组合等。在表演过程中,既有传统的“文”式表演,又有“武”式表演;既有旦角唱、念、做、打的传统表现手法,又有武打、舞蹈等表演形式。主要以热闹、喜庆和幽默为主题,在演出过程中还穿插了一些韵白,可以更加生动地展现故事的内容和情节发展,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传统的基础上,有的则是将杂技的演出融合进了花灯的演出之中,利用技巧来完成对人物情绪的渲染,更好地展现出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并让演出的氛围变得更加活泼欢快、惊险刺激。

(四)群花灯

群花灯则是在双花灯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表演形式。经过民间艺人和业余、专业文艺工作者不断地整理加工,花灯舞蹈已从传统的双人表演逐渐发展为舞台上表演的多人花灯。多人花灯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演员共同完成的舞蹈表演,由民间艺人按照剧本要求,按一定的顺序、队形进行编排,并由一人或几人扮演丑角和旦角。丑角和旦角通过各种动作,以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的性格;丑角和旦角在舞蹈中则以一人扮演旦,一人扮演丑的形式出现,两人对舞;而丑角和旦角则分别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演员扮演。多人花灯中,丑角并非一直担任扮演出丑的角色,也可根据剧情需要饰演其他角色。

多人花灯一般由二至六个演员组成,主要包括丑角、旦角、文丑、武丑等角色。他们表演时以唱为主,舞为辅;舞蹈动作比较粗犷,表演风格质朴而自然。在保留原有的舞蹈特色之余,群舞多以烘托热闹活泼的大场面为主,演出规模宏大且气势十足。群花灯的发展不仅促进花灯艺术向新的形式演变,也使得传统的花灯舞蹈形式实现了艺术化的传承与再现。

二、秀山花灯的舞蹈动作技法

秀山花灯具有丰富的舞蹈语汇,其舞姿步伐动作深植于地方民俗[9]。秀山花灯舞蹈的节拍轻盈灵动,舞蹈动作既有形式之美感,又有动律之美感。演员们通过扇法、步法、身法等变幻出的舞姿,为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秀山花灯舞蹈通常以一男一女(一丑一旦)作为表演的基本方式,为了深化旦角端庄秀丽以及丑角幽默诙谐的形象,在表演时会用强烈的动作反差突出角色的情感和剧情。而丰富的舞蹈动作技巧则能更加准确地传递角色的性格特征,以此展现秀山花灯舞蹈的艺术魅力。

(一)扇法

秀山花灯有所谓“花灯不离扇,离扇不成灯”的表演传统,主要有旦角的折扇和丑角的蒲扇两种[10]。而扇法是一种很有特点且特殊的舞蹈技巧,它通过灵活摆动扇子,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情绪变化。因此,扇法既是秀山花灯舞蹈中的表演手段和技巧的综合运用,又是一种富有想象力与创造力、生动活泼的舞蹈形式,既是一种静态美和动态美相结合的表现形式,又是一种特殊艺术语言和特殊符号。在秀山花灯中,表演者通常会运用不同的持扇法和扇花技巧,以增添表演的艺术效果和观赏性。不同的角色有其特有的持扇法,且可以此表达出不同的意境。持扇法的运用需要表演者具备灵活的手腕动作控制,扇花技巧则是利用扇子进行的花样翻转和舞动,展示扇花的美感和表演的精彩。

1.旦角的持扇法及扇花技巧

旦角所使用的折扇是由扇柄、扇骨、扇沿三部分组成,展开成半弧形且可折叠的扇子。折扇的基本持扇法有“夹扇”“握扇”“提扇”“端扇”“三指夹扇”,其独有的扇花技巧有“正抛扇”“反抛扇”“双凤点头”等等。通过耍扇所体现出各种动作、姿态进行表演,旦角的扇花技巧通常会配合视线的移动变化,来表现幺妹子害羞的心理状态。在表演过程中使用道具进行结合表演,使表演者与观众形成一种心理上的共鸣,同时通过肢体动作传达出生动的情节故事。

(1)持扇法

“夹扇”是指将大拇指和小手指夹在扇柄前面,其他三根手指放在扇柄后面;把大拇指按在扇柄,后面的四根手指按在扇柄前面的是“握扇”;“提扇”,拇指、食指和中指提住扇骨,将扇面剩余两根手指自然地弯折;有双手拇指和中指分别握紧的扇两端角的是“端扇”;“三指夹扇”,则是用拇指、食指和中指将扇子的下半部分压在虎口上。

图1 夹扇

图4 端扇

(2)扇花技巧

“正抛扇”即虎口朝向外侧,再从内到上在半空打开变成“握扇”;“反抛扇”即将折扇的边缘朝向左侧,利用手腕的力量将扇子从左侧转向右侧,并将其反抛成“提扇”;“双凤点头”即夹扇准备,扇面竖放于身前,扇尖上下抖动,双手动作一致。

图6 正抛扇

2.丑角的持扇法及扇花技巧

丑角所用的蒲扇由秀山本地所产的棕树叶制成,有扇把、扇柄、扇沿、扇尖四部分。蒲扇的基本持扇法有“夹扇”“握扇”“捏扇”“拱扇”,代表性扇花技巧如“捻扇”“巴啷扇”“双抛扇”等等。同时在蒲扇的使用上还有以下三种小技巧:一是通过蒲扇的抖动来表达丑角紧张害怕或惊讶等情绪;二是利用蒲扇的翻转动作来展示丑角的笨拙形象;三是利用蒲扇来遮挡丑角的脸部或身体,以制造出喜剧的效果。

(1)持扇法

蒲扇的“夹扇”使用方法是以手掌的虎嘴握紧扇子的把手,将扇子放在手掌上,大拇指按在扇子的前面,其他四根手指放在扇子的后面;“握扇”是把扇子的把手握着,大拇指放在扇子的后面,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分别抓着扇子的把手;“捏扇”是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在扇柄的中端,然后用手指捏成扇形;两只手掌呈天然的手掌形状,将扇心的中央握紧,扇尖向上,手掌底稍远离扇面,即“拱扇”。

图9 夹扇

(2)扇花技巧

“捻扇”即手指捏住扇柄中段,手指来回上下搓动;“巴啷扇”即将扇尖呈斜线45度抖动;丑角的扇花技巧还有许多抛扇的动作,比如用两只手掌的形状把扇子的中间握紧,扇尖朝上手掌稍微远离扇面,将扇尖沿着外向下然后从里向外往上抛,使扇子在空中转一圈或数圈后接住的“双抛扇”。

图13 捻扇

(二)步法

秀山花灯具有“以脚为根”的步法特征,这主要源于秀山境内人民对于其农耕生活的经验汲取所致。因常年在山路田埂上行走,要求脚下力量与身体重心须保持平稳,并且双脚落地时必须脚尖先着地才能保持平衡。因此,它既是一种表演方式,又是一种生活习惯。这种“以脚为根”的步法特征使花灯在舞蹈中充分发挥了它的力量和技巧,主要表现在“摆、蹬、拧”三个方面。“摆”是指在舞蹈过程中,通过双腿的摆动和身体的扭动,使舞蹈的动作更加灵活、舒展、自然;“蹬”是指双脚快速向前方用力蹬地;“拧”是指双脚快速向后拧转,并随着身体的摆动,使脚步出现各种花样造型。特别是“摆”和“拧”这两种步法特征,二者相互结合,互为补充。通过“摆、蹬、拧”的三者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出花灯舞蹈的表演功能,使得花灯表演呈现出一种动态美。

1.旦角代表性步伐

旦角的舞蹈动作以轻盈为主,步伐柔和而有节奏,如悠悠步、丁丁步、单颤步等等。悠悠步以缓慢、轻盈的方式前进,展现出旦角的娴静优雅;丁丁步则以短小、有力的步伐表现出旦角的俏皮灵动;而单颤步则是一种细微的颤动动作,通过腿部的微小抖动来表达旦角害羞内敛的人物性格。这些步伐的运用使得旦角的舞蹈更具表现力和艺术性,在表演时能够更好地诠释角色的性格特质。

(1)悠悠步。可向左、右做,以向左为例:两脚相贴,脚尖并拢,以“正步”膝盖微微弯曲的体态准备。第1拍,伸直膝盖右脚立半脚尖点地。左脚保持与肩同款的距离向左迈步,脚尖朝前立半脚掌,左胯朝左提胯送出。右脚立半脚尖往左贴住左脚,双膝自然弯曲。第2拍,右脚收回“正步”,左胯收回成“正身”,伸直膝盖同时立半脚尖。

图16 悠悠步

(2)丁丁步。可向前、后做。以向前为例:右脚脚跟与左脚脚心相靠,呈丁字状准备,保持上半身直立。第1拍右脚向前迈步,左脚膝盖自然朝左斜前外开25度。第2拍,右脚微微屈膝半蹲,左脚屈膝轻轻点地。

(3)单颤步。该步伐动作常伴随细碎均匀的颤动。两脚脚跟相靠,脚尖打开一定程度,呈八字状准备。第1拍,右脚朝右斜前方迈步,同时膝盖做颤动律。左脚勾脚轻轻抬起,脚踝内侧贴于右脚踝关节处,两脚膝盖朝向右斜前方并自然相靠。第2拍,右脚膝盖伸直,左脚着地成八字。

图18 单颤步

2.丑角代表性步伐

丑角的步伐主要为了展现其幽默滑稽的角色形象,因此多以灵活性和趣味性为主,如矮桩步、梭子步、啄米步等等。矮桩步使身体看起来矮小而滑稽,增加表演的喜剧效果;梭子步是一种快速连续的步伐,能够展现丑角的灵活性,给观众带来欢快的感觉;啄米步是一种模仿鸟儿啄食的动作,以小巧灵活为主,通过模仿鸟儿的动作,增加舞蹈的趣味性和观赏性。丑角代表性的步伐使得表演更具娱乐性,通过夸张的步伐动作来刻画角色形象,以引起观众的共鸣。

(1)矮桩步。该步伐为丑角最具代表性的动作,动作口诀是“矮桩曲伸带韧性,下脚谨慎移重心,起脚全靠膝带动,切忌节奏平均分”。即两脚相贴,脚尖并拢,以“正步”准备。复拍,左脚勾脚微微抬起,膝盖配合一次曲伸动律。左脚朝前迈步,半蹲的同时重心从右移到左,右脚在后侧保持半脚掌踩地自然踏步状态。该步伐两脚交替重复,强调膝盖的颤动。

图19 矮桩步

(2)梭子步。两脚脚跟相靠,脚尖打开一定程度,呈八字状准备。复拍,左脚立半脚尖朝左斜前方上步,右脚向后单吸腿。第1拍,右脚落回正步位后绷脚擦地向前延伸并伸直膝盖,同时左脚膝盖微微弯曲。第2拍,在此动作基础上继续深蹲。该动作可两脚交替做,要求动作连贯。

图20 梭子步

(3)啄米步。两脚相贴,脚尖并拢,以“正步”准备。第1拍,右脚膝盖微微弯曲朝右斜前方迈步,脚掌踩至地面时重心随之移到右脚上,左脚同时勾脚向右斜前踢至45度。第2拍,在此动作基础上右脚朝右斜前方跳蹲落地。两脚交替进行,要求步伐小巧轻快。

(三)身法

在舞蹈艺术中,除了脚底的“根”之外,腰腹也是“根”,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呼应。秀山花灯舞蹈是“以腰为轴”以及上身摆动的方位、角度、力度来展现舞蹈动势的,这是其最基本的动律之一,也是最基本的身法。特别是当地民间花灯艺人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汲取经验,在传播创作中形成了秀山花灯“欲摆提胯后迈步”的舞蹈动律,所谓“欲摆提胯后迈步”(即以腰胯为轴在圆心内呈曲线运动,使上身形成自然圆融、舒展优美的线条。在腰胯带动下身体向左或向右摆动,摆时上身呈S形),每一个动作都是通过演员的腰胯、躯干的运动来表现,以此呈现出其特有的弧线动律美。

1.旦角代表性舞姿动作

旦角的舞蹈动作通常以流畅而优雅的舞姿为主,以展现女性的柔美和婀娜。代表性舞姿动作如单摆柳、隔帘望、逗蝴蝶等等。单摆柳主要模仿柳树摇曳的姿态,通过身体的摆动和手臂的舞动来展现女子优美的身姿;隔帘望主要通过眼神和手势来表达角色的内心,一般用来展示旦角细腻羞涩的情感;逗蝴蝶则模仿蝴蝶的飞舞动作,表现其舞姿的轻盈和灵动。通过这些舞姿动作,不仅可以展现舞蹈的层次感,还可以增加演出的观赏性。

(1)单摆柳。来源于对风吹柳树动态的模仿。脚下正步位,左手叉腰,右手“夹扇”。第1拍,双膝微微弯曲,将扇面翻转使其正面朝前扇沿朝右。第2拍,做向左的“悠悠步”,眼睛看向左斜前方时将扇面盖朝下扇沿转向左侧,再将折扇于空中画一道半弧由右向左上方摆去,配合“鹭鸶梳毛”的扇法技巧抖动扇面。第3拍,右脚收回“正步”,左胯收回成“正身”,伸直膝盖同时立半脚尖。右手将扇收回胸前,左手扶着扇沿中部,呈“怀中抱月”状。

图22 单摆柳

(2)隔帘望。主要表现旦角从帘子后往外望的羞涩状态。正步,右手“夹扇”双臂自然放松准备。第1拍,双膝微微弯曲,右手提扇。第2拍“悠悠步”上左脚时,右手画上弧线至左肩保持扇面朝左手腕下压,左手提至左斜前上方,视线跟随。第3拍,脚下收右脚回正身,右手从左肩向旁提腕收回到身前,左手手腕下压收到右手下方,眼睛平视正前方。

图23 隔帘望

(3)逗蝴蝶。该动作模仿旦角与蝴蝶嬉戏的画面,舞姿小巧灵动。脚下丁字步,双手自然放松,右手“握扇”。第1拍,双膝微微弯曲。第2拍,左脚迈步伸直膝盖,重心放在脚后跟,左胯朝左提胯送出。眼睛看着右手握扇将左扇尖转朝前,并从右斜前将扇沿朝下压,左手朝左斜后方提腕。第3拍,右脚迈步直膝右胯送出,回正身。双手姿态不变,形似“并蒂莲”。

图24 逗蝴蝶

2.丑角代表性舞姿动作

丑角通常被描绘为一个活泼、机智、调皮捣蛋的人物,因此其舞姿动作多运用身体的各个部分来表达角色的滑稽机灵。代表性舞姿动作有风摆柳、蹲抬肩、顺盖扇等等。风摆柳与旦角的单摆柳相似,但丑角的表现通常更夸张和滑稽;蹲抬肩则主要通过肩膀的动作来表达角色的搞笑和夸张,通常用来展示丑角的幽默感和表演技巧;顺盖扇舞姿动作,丑角会用扇子顺着自己的身体或头部轻轻地盖过去,利用扇子的舞动来表达角色顽皮的形象。在表演时,丑角还会通过夸张的面部表情表现角色形象,也常常与观众互动,通过与观众的眼神交流、动作配合等方式来制造互动效果,增加观众的参与感。

(1)风摆柳。该动作与旦角的“单摆柳”一样都是模仿风吹柳枝的动态形象。脚下站八字,双手自然放松“夹扇”准备。第1-2拍,左脚朝左迈步移重心膝盖微微弯曲,双手从右旁经过身前抬至左肩前,左侧腰肌带动髋关节向左提胯。第3拍,左脚小跳,右脚单吸腿脚踝内侧贴紧左腿膝盖处,手腕上挑扇角朝斜前方,视线看向右斜下方。动作幅度小而轻快,两脚交替完成。

图25 风摆柳

(2)蹲抬肩。该动作始终在上半身后靠且双膝半蹲的状态下完成。脚下八字,右手“握扇”左手握拳,双手胳膊肘自然弯曲放于胸前准备。第1拍,左脚往左迈步呈大八字半蹲,双手同时向左横移双肩快而轻巧的耸立一次。第2拍,维持姿态不变,右脚往左靠的同时做反方向的双手向右的横移及耸肩动作。

图26 蹲抬肩

(3)顺盖扇。该动作以两臂自然下垂“夹扇”站八字准备。第1拍,右脚往左斜后交叉迈步,左脚半蹲脚后跟往前顶,身体转向左侧,右手从右下将扇面经身前盖下与肩膀齐平,左手压腕提肘。第2拍,左脚往右上步,双脚交叉膝盖顺脚尖方向外开半蹲,扇从右肩前下压向右提至“扣扇”。

图27 顺盖扇

三、秀山花灯的舞蹈动作形态特征

秀山花灯舞蹈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在不断的创新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地域文化色彩的舞蹈动作形态。通过对秀山花灯舞蹈中的“扇法”“步法”“身法”一系列动作进行分析,其舞蹈动作形态特征可总结为以下三点。

(一)以“绕转”为主的扇法特征

秀山花灯舞蹈中扇法的使用既能突出人物形象,又能烘托出舞蹈表演主题思想,它与其他各种表演形式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以扇为主的舞蹈艺术。秀山花灯舞蹈中扇子的运用,其造型、扇花均以表演者手腕与臂肘的灵活绕转为主要表现手法。以“绕转”为主的扇法形成了扇中艺术的一种特殊风格,它是扇中诸法之中最能表现扇子艺术美的技法。

如旦角在使用折扇时是利用扇骨绕出一条曲线,或者直接将扇子以“翻、转、旋”等各种手法变换成各种不同造型和姿态,表现出一种流动、飘逸、潇洒之美,既能表现动态的韵律和节奏,又能表达其静态的端庄秀丽美。再如将扇尖由里向外绕,以此画八字来呈现花朵形态的“一枝花”;配合“一枝花”将左手与右手扇花互绕的扇花技巧“滚绣球”;模仿鱼儿摆动尾巴的扇花技巧“鱼摆尾”也是利用手腕的左右推拉和扇尖的交替摆动画横八字来表现的。

扇法中的技巧花样在手部的灵活动作下增加舞蹈动作的层次感,同时配以音乐的节奏,使表演更加有活力,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冲击。绕转的扇法技巧需要表演者有较高的手部灵活性和控制能力,此技巧的运用不仅增加了表演的技巧和难度,也提升了表演者的艺术水平和观赏性。

(二)以“颤膝”为主的步法特征

秀山花灯的步法特征主要体现在膝盖的自然屈伸而形成的“膝颤”动律,这种动律是很轻柔且富有弹性的,是秀山花灯与其他民族舞蹈相区别的主要特征之一。

以“颤”为主的步法是当地人在日常生活中汲取现实经验的产物。当人们肩扛重物走在田埂上时,则是膝盖自然屈伸;当人们提着篮子在田间行走时,则是膝盖由屈伸到弯曲、再到放松、最后完全舒展。他们膝盖的屈伸是有一定规律的,并且具有一定幅度,这种幅度在走路时呈现出一种“颤”动。再加上当地农民的腿部肌肉长期从事劳动,腿部力量比较发达,在膝盖弯曲的同时也会出现肌肉放松、收缩和舒展,因此形成了具有一定幅度和节奏的“颤”动。民间艺人将富有特色的步伐融入秀山花灯舞蹈之中,形成了“颤”动律,来源于膝关节之间的“颤”,通常为一步一颤并且在颤膝中移动[11]。这种“颤”动与其他民族舞蹈的区别在于每一步都恰到好处,且动作幅度较大,属于较为规范的一种舞蹈语汇,如旦角代表性的“单颤步”“双颤步”以及丑角的“矮桩步”都带有节奏的颤动。

通过颤膝的动作,表演者能够给舞蹈注入一种震撼和冲击力,使舞蹈更加有力量和生命力。通过颤膝的动作,能够与音乐的节奏相呼应,使舞蹈动作更加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给观众带来更强烈的音乐感受。同时可以创造出不同的高低起伏和变化的节奏感,使舞蹈表演更加丰富多样,给观众带来更多的视觉和动感享受。

(三)以“弧线”为主的身法特征

秀山花灯舞蹈的“弧线”动律,是用胯骨的力量带动身体进行弧线运动。这种弧线运动又分为动头和动脚两部分。

动头是花灯舞蹈中最重要的动作,也是花灯舞蹈中难度最大、表演最精彩的一个动作。这一动作主要以胯带动上臂、肩部、头部及手部的曲线运动,在连续做这一动作时,演员还要配合做出高难度的舞蹈身段以及优美的姿势。例如旦角的“单摆柳”“回收月”等动作,就充分体现了“欲摆提胯后迈步”的特点,动作幅度较大起伏鲜明更具美感。

动脚则是在提胯动作完成后,又在身体的其他部位上进行了连贯配合。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丑角的动作,如“风摆柳”就是在表演时先由左肋带动胯部向左斜上方提胯,再经过脚下的小跳和单吸腿完成动作,该动作的要求就是“上身舞动起弧线”。

通过身体的曲线运动,舞者能够展现出柔美的形态和优美的线条,使整个舞蹈更加流畅。通过连续的弧线运动,使舞蹈动作之间更加自然连贯,避免了舞蹈动作的突兀和断裂感。借此表演者也可以传达出柔和、悠扬、轻盈等情感和意境,使观众更容易被舞蹈所感染和沉浸其中。总的来说,以弧线为主的身法特征能够赋予舞姿流畅和优雅的感觉,增强舞蹈的连贯性,增加舞蹈的变化和层次感,同时也能够帮助舞者更好地表达情感和意境。这种身法特征的运用可以使舞蹈更加美观动人,给观众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人们观看花灯表演,不仅仅是为了简单的观赏,更重要的是通过花灯舞蹈表演来获得审美愉悦。

四、结语

秀山花灯作为极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秀山人民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其花灯舞蹈动作不仅是舞蹈演员通过肢体动作表达出来的人体形态,也是观众通过其肢体语言感受人物性格特征及故事情节的重要依据。秀山花灯舞蹈以“绕转”为主的扇法特征、以“颤膝”为主的步法特征、以“弧线”为主的身法特征等舞蹈动作形态,正是秀山花灯舞蹈区别于其他地区舞蹈的重要标志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进一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12]。新时代背景下,坚持“文化两创”以推动秀山花灯舞蹈的现代性传承与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是创新秀山花灯舞蹈动作形态。在传统的秀山花灯舞蹈基础上,通过凸显秀山花灯三种舞蹈动作形态特征,如提高舞蹈动作的层次感及观赏性的扇法特征,增强舞蹈动作的力量感及韵律感的步法特征,营造舞蹈表演的意境美及表现力的身法特征等等,创编更具艺术表现力的舞段,以深化秀山花灯表演的技艺。

二是创新秀山花灯舞台艺术表现形式。借助现代化的舞美技术,如灯光、投影、舞台道具等,来展现更具观赏性的舞台艺术效果,增强观众的视觉享受,提升花灯舞蹈表演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在传承民族特色的前提下,不断提高花灯舞蹈艺术展现形式的审美体验,通过与戏剧、舞台剧等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创作出更具个性的秀山花灯舞蹈作品,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艺术审美需求。

三是丰富秀山花灯舞蹈的大众普及方式。不断探索秀山花灯的传播路径,找寻时代与现实的连接点,走进人民群众的生活。例如,在公园、广场等开展花灯舞蹈表演,吸引观众参与和观赏;在学校、社区等开设花灯舞蹈培训班,提供普及教育;利用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展示花灯舞蹈的魅力等等。

总的来看,具有深厚底蕴、凝聚着武陵大地的人文审美的秀山花灯舞蹈,要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色彩,除紧扣时代脉搏,触发当下更多人的共鸣,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的同时,更要以开创性艺术表达,融传承与创新,呈现极具张力的审美质感和人文意蕴,才能让秀山花灯在舞台上散发醇香,精彩演绎它无穷的魅力。

猜你喜欢

旦角丑角秀山
丑角的“通知”
探究戏曲旦角身段艺术特征
戏曲扮相的“变”与“常”——从清代至民国的女子发式与旦角容妆
施光南在京剧创腔领域的探索——对现代京剧《红云岗》旦角唱腔的颠覆性设计
北仍村的味道(外一首)
梁素珍广东汉剧旦角表演艺术特色简析
国家优秀院团丑角专场演出暨丑角表演艺术学术研讨会综述
京剧中的丑角
秀山花灯
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