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融合“互联网+”模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

2024-03-04赵景波杜保帅安淑怡张晓寒

高教学刊 2024年6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新工科教学改革

赵景波 杜保帅 安淑怡 张晓寒

基金项目:2022年度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创新素养课题“基于CDIO理念和职业认证的研究生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22CYB284)

第一作者简介:赵景波(1971-),男,汉族,山东东平人,博士,教授,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自动化教学和高等教育、职业教育。

*通信作者:张晓寒(1996-),男,汉族,山东淄博人,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培养与职业教育。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06.038

摘  要:应用型人才教育必须在实践中进行,而学生也应该进行系统的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该文为响应我国加快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人才,以青岛理工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为试点,研究基于新工科背景下融合“互联网+”新模式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对高校实践创新本科教学进行发展优化,培养出适应新工科发展变革下的创新应用人才,并形成了“一中心两融合三维度四平台”的本科应用型人才教育教学改革新模式。

关键词:新工科;应用型人才;“互联网+”;本科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2096-000X(2024)06-0162-04

Abstract: Applied talent education must be carried out in practice, and students should also carry out systematic knowledge learning and ability training. In response to the accelerated construction of high-level applied undergraduate talents in China, this paper takes the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of 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s the pilot, studies the teaching concept of integrating the new "Internet +" model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and makes full use of the "Internet +" model to develop and optimize the 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undergraduate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It has trained innovative and applied talents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f new engineering, and formed a new teaching reform model of "one center, two integration, three dimensions and four platforms" for undergraduate applied talents.

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applied talents; "Internet +"; undergraduate teaching model; teaching reform

为响应我国新来临的科技革命与产业所发生的重大变革,应对新工科所带来的浪潮及更好地服务创新驱动升级迭代,国家实施了“中国制造2025”等诸如此类的国家战略。高校作为为社会、市场提供人才的主要输出地之一,传统本科教学工作的各环节面临新工科适用性的考验。本文结合现下热门的“互联网+”教学新模式,设计了以学生创新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设计科教、产教融合的方式,从知识维度、能力维度、素养维度三个维度入手,依托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验课程团队,完成实验平台、竞赛平台、创新创业平台和企业平台建设,形成以上四个模块的“一中心两融合三维度四平台”的本科应用型人才改革培养方案。

一  传统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弊端问题分析

(一)  重理论,轻实践严重

中国本科教育工作者绝大多数接受的教育思想来自于普通教育,在长期的教学里养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1],实际教学中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表面上学习到了很多理论知识和能力,但实际上并不能应用于实践,无法满足社会市场对本科人才的需求。同时大多数高校设置的评价方法也是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进而导致在人才培养中教师重视论文、成绩等而忽略对学生的实践教学。目前,一些高校虽意识到“重理论轻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并正逐渐转变这种模式,但长时间的传统模式仍桎梏着应用型人才模式的步伐。想要改变这种现象,就需要高校教师清楚认识到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二)  信息化教学体系欠缺

随着国家进一步加大教育信息化体系建设,高校中的信息化软件和硬件条件均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当前仍有很多尚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欠缺、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融合等。目前高校仍存在不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达不到信息化教学的要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高校中年龄较大的老教师对新鲜的信息化技术适应能力差;二是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教师没有跟上时代步伐;三是当前传统教育下,新的媒体技术和软件应用对本身任务繁重的老师造成过多负担。

(三)  缺乏良好的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大量有关高校产教融合的政策和指导意见,为我国本科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随着当前我国对产教融合的大力推进,高校也不断加快产教融合的步伐[2],依托自身专业特点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联系,但在长期的合作实践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原因有:一是由于前期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政府、企业、高校等部门缺乏相关经验,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导致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缺少共识,合作范围、规模不够深入。二是高校设立的相关课程、人才培养模式和企业所需行业人才存在差距,所培养的学生达不到企业的实际需求。此外,高校和企业之间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也是当前产教融合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二  结合“互联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

(一)  减轻优质资源分配不均,实现资源共享

由于地区之间差异、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原因进一步引发的资源分配差异,一些较好的优良资源只能被部分人所获取,大多数人只能接受中等或较差的资源供应。随着时代的变化,21世纪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个新媒体的时代、互联网的时代,许多领域也随之带来了较大的变化和提升,教育行业便是其中最明显的一个例子。由于互联网的快捷性、通用性、跨区域性和实时性等特点,教育教学资源得到极大的推广与传播,改变了往日教师与学生须在同一时间空间下的弊端,一举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大多数的教育资源可以被不同地域的人所获得,实现了教育的公平性。

(二)  优化传统教学模式,突破时空限制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不仅改变了传统行业模式,推动了各行各业在新技术支持下的创新发展,同样也为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新的途径。信息化教学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时空限制的弊端,真正使学生随时可以学习,学习时间不再限制于节假日、双休日,学习地点不限于教室、实验室,充分调动了学生在校企合作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互联网+”技术深刻改变了传统教育的教学模式,极大地延伸了学习宽度,拓展了学习深度,大大提升了教育质量。

(三)  加强校企共同育人途径,达到实时沟通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线下教育,但由于受到时空限制,容易出现沟通时间不及时、沟通路径不通畅、沟通效果不佳等问题。“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本科校企合作育人提供了技术保障。首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网络教学模式能实现学校理论知识讲授与企业实验实训的高度结合,科学安排学生的理论学习、实验操作、技能培训等教学内容,提升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效率。其次拓展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校企双方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及时更新信息、优化资源、传递行业信息,通过信息平台共享资源,实现校企双方时时沟通、处处沟通,并能第一时间妥善解决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四)  完善教师教学手段,促进学习兴趣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教师可以一改往日只靠书本教学的模式,通过互联网向学生实时显示相关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图片与视频,通过多种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对枯燥课程内容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得到更好的教学成果。学生参加比赛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通过在比赛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及反馈的效果,弥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漏洞并及时加以优化改正,互联网的应用可以使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入竞赛平台,通过学生在平台中反馈的问题教师进行针对性的一对一辅导,通过实际应用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吸收。

三  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與“互联网+”教育对接策略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是为国家育才的重大社会要求,本科是我国大学生思想发展的黄金时期,是中国高校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时期。高校在注重学生知识能力提升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以新的教学理念来开展实践教育,寻找培养本科生自身创新应用能力的方案与措施,本节主要从四层级进行阐述,如图1所示。

(一)  创新应用能力培养

高校要想在“互联网+”背景下提高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水平,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创新和优化。首先,高校要重视创新实践教育的重要作用,将其纳入各个专业的课程安排中。其次,在“互联网+”背景下,社会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人的主观意识得到了充分体现,为此,高校教师应加大力度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为学生提供个人发展的机会,让每个学生的个人能力都能充分得到发展。最后,高校要根据社会现实,组织大学生开展创新应用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热情。

依托“互联网+”特性,构建工程创新案例资源库,紧跟国际技术发展潮流,丰富学生的自主创新构思和实际创新方法;在高校设置创新实践指导学科,设立创新实践专业,培养创新实践专业人才,实现创新实践指导专业化。综合运用“互联网+”的全新生活方式,整合院校师资力量,组建专业创新课群平台,强化现实教学的可操作性,促进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  科教与产教相融合

实施“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双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践行“以人为本、技能为主、素质为先,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3],关注学生素质、能力的全方位成长,以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品质为主线,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双方共同配合,将教学和科研紧紧融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教学的主导性、企业参与的主动性,从而培养出各行业内理论与实践充分融合并善于用于实际的专业人员。

“互联网+”时代,知识的获取方式是多样且开放的,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教师应当积极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新的教育模式实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首先,教师可以把雨课堂、MOOC、微课堂等教学形式引入教学过程,有意识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在互联网中筛选、搜集资料,打破传统教学的时间限制,使学生可以随时在线获取所需的资料,实现自主学习,减少课堂教学时间。其次,教师利用MOOC、微课堂、雨课堂等在线教学工具,将互联网技术有效融入新型教学模式,及时推动课上练习、课堂登录、问题讨论,实现全体学生参与互动,教师实时分析解答的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加强校企合作,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应以学生需求为基础,通过互联网与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积极构建互联网思维,以互联网技术支持差异化教学,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融合,充分发挥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联系作用,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构建产教融合平台,在平台上有效互动,实现信息共享。

(三)  理论与应用多维度提升

针对专业课程体系,划分层级式结构,通过引导性的基础课程、方向性的专业课程、拓展性的实践课程,扎实学生专业知识基础功底,并根据就业所需理论,优化改进培养过程中的专业课程的布局,结合适应于所在高校的实际应用方向,重新制定相关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4],扩展实践性课程,增加学生所学学科最新的前沿知识、就业指导等选修内容课程,满足学生毕业后可以顺利进入社会的要求。同时将专业见习、实习设置为必修课程,提高实践课程的学分占比,在全面课程的载体上,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建立多层级的云开放课程平台,促进学生的知识维度与能力维度提升。

建设发展“第二课堂”制度,使其可以补充第一课堂存在的不足与劣势,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各类学术讲座、思政育人、创新创业和就业服务等活动,促进学生的能力、素质维度提升。该工作的开展必须在彰显品质要求与课程特色的基础上,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并为之配套优秀的师资力量,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标准,形成一套完整的第二课堂补充培养方案。综合学校情况和社会需求,整合分析一直以来的就业情况,明确学生的基本素养结构要求[5],分别从思想、道德、文化、专业和身心素养五大方面,及法治意识、诚信意识、团队意识、艺术素养、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等小方面对学生进行素质维度能力的提升。

(四)  平台搭建促进实践

搭建实验平台、竞赛平台、创新创业平台和企业平台建设,学科学术竞赛指导,精准施力孵化创业平台,强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培养应用型人才。建立实验平台和竞赛平台,公布教学计划,向学生推送各种开放实验和专业性比赛的实时信息,实现开放共享式的联动创新,构建工程创新案例资源库,紧跟国际技术发展潮流,丰富学生的自主创新构思和实际创新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学科性竞赛、技能大赛等实践活动。以企业为平台,就业为导向,教育为抓手,实现“知识扎实+实践创新”的二维一体的教学培养目标实现。通过校内校外实践平台建设,打造可持续、多元化的创新创业平台[6],建立校外企业平台和产、学、研基地,將高校的科技创新优势和企业的资源优势相结合,提供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通过学校、政府、企业三方合作,在师资、专业、平台和科教融合等方面多元化建设,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技术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多元人才建设体系如图2所示。

依托“互联网+”特性,构建工程创新案例资源库,紧跟国际技术发展潮流,丰富学生的自主创新构思和实际创新方法;通过依托创新性人才课程体系和开展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借助高校高层次人才和科技创新的优势提供专业的创新创业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相关的创新创业活动。综合运用“互联网+”的全新生活方式,整合院校师资力量,组建专业创新课群平台,强化现实教学的可操作性,促进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企业中的实践基地是其中重要的一环。高校通过依托政府、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完善的产学研融合体系,加强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方式,促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通过和企业、科研院所建立长期联动机制,结合行业实际加入符合企业发展的专业课程,实施学校和企业的“双导师制”培养方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  结束语

针对目前高校本科教育存在的重理论轻应用问题,应用“互联网+”教学新模式形成了一个“一中心二融合三维度四平台”的创新应用型本科培养改革方案。聚焦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养成为中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方案设计、系统实施及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在科教融合,教师将科研成果和技术服务方案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或实验项目;在产教融合,学校与企业共同为学生制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计划,重新调整课程方案,整合知识体系结构。依托知识、能力、素养三大维度促进学生能力多方面提升,结合学校特色和优势学科,开发实验项目,发挥课程产业创新优势,培养学生有厚度的知识体系、有深度的综合能力。搭建专业的实验平台、竞赛平台、创新创业平台和企业平台建设,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培养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通过本研究的实施,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本科学位应用型教育培养方案,培养了一大批理论丰富、应用强、具有就业优势的应用型人才,使其具备市场企业所需要的技能,为其踏入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进华,吴娟,吴燕华,等.农业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农业发展研究——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山西农经,2021(19):82-84.

[2] 张光洲,谷曼,梅琳.地方应用型高校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困难与痛点——以合肥市为例[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1,23(5):89-95.

[3] 王波,俞洁华.“互联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16):129-131,133.

[4] 陈向荣.成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22(1):116-121.

[5] 赵景波,朱敬旭辉.高校工科专业“SO-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探索[J].大学教育,2021(1):161-164.

[6] 韩丹,黄五星,贾宏昉,等.“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决策探索(下),2021(11):77-78.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新工科教学改革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