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实践活动 培养文化自信

2024-02-26彭新春

甘肃教育 2024年2期
关键词:学习情境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

彭新春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将文化自信放在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位置。基于此,文章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生活联系,通过探究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收集资料、搭建平台等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了解、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收集整理相关资料的过程中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底蕴,从而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树立文化自信,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化自信;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情境;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02—0101—0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1]。语文课程肩负着以文化人、以文培能的重任[2],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将文化教育与语文学习相融合,能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丰富、有底蕴。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文本,优化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寻和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此,笔者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为例,在大单元整体设计视域下探究如何优化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创设情境,在活动中体验文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理念部分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3]。三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易分散,教师设计生动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中,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综合性学习单元,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围绕主题,选编的四篇课文分别涉及节日民俗、古代科技发明、古建筑、古代名画,教师可以在这四篇课文中穿插编排以“中华传统节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可以说,这是一组“实用性阅读和交流”任务群,这一任务群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实用知识,将课本所学用于生活实际需求[4]。对此,基于单元教学目标创设的大任务是“向世界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整合本单元内容,在单元主题大任务下设计多个小任务,通过完成一个个小任务,逐步完成大任务学习目标。

针对每一个小任务,基于生活实际,以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为依托,设计语文学习情境。如在教学“我们和古人一样过节”时,教师可以设计“争做最受欢迎的传统节日习俗推介人”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資料以及自己过节的经历,介绍最喜欢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在教学“介绍一座建了一千四百多年的桥”时,引导学生扮演小导游来介绍,通过这样的情境导入,串联知识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介绍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时,教师引导学生扮演故宫名画解说员,教师适时采用视频、图片资料加以补充,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恰当准确地使用语言。教师基于真实生活设计语文学习情境,使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语文素养,活学活用,既锻炼了学生随机应变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教师创设一个个具体的学习情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生活相融,在活动中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探寻语文知识的乐趣。

二、联系生活,在迁移中感悟文化

特级教师贾秋萍说,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就越能深度体验,越能将新观点、新概念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关联,整合建构,并在语言实践活动中迁移运用[5]。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将阅读经验和生活体验联系起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围绕教学任务“我们和古人一样过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诗句,表述诗中描写的节日场景。学生结合自己过节的生活体验,联想诗人笔下的过节情景,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同样,围绕“纸的发明”课堂教学,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课后的表格梳理、了解“纸”的历史演变,了解蔡伦造纸的过程;教师再顺势整合语文园地“词句段的运用”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圈画文段中的动词,分析如何准确使用动词,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一说自己参加手工制作活动的过程。在教师的启发下,有的学生结合春季研学实践活动,介绍自己制作木偶的过程;有的学生结合劳动课所学,介绍捏橡皮人的过程;有的学生介绍节日习俗和自己做汤圆的过程;有的学生介绍自己与父母一起制作陶杯的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因为联系生活,学生的表达素材比较丰富;因为亲身体验,学生仿说时的动词使用比较准确、丰富,表达清晰流畅。

此外,围绕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需要写出自己家过节的场景或令人印象深刻的节日故事,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生活体验写下来,突出写作内容真实感人。在课堂交流中,有的学生写了自己与家人在中秋节博饼的快乐,有的学生写的是一家人在端午节观看精彩的龙舟赛,有的学生写的是在春节放烟花,还有学生写的是自己家乡的习俗,如有趣的跳火群、热闹隆重的元宵舞狮等,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情实感,令人感受到节日的温馨、快乐,以及学生对节日习俗的喜爱。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6]。可见,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这个源泉,生活为语文学习与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体验场景,在一次次的仿说、练笔中,学生表达着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真切地体会到语文及文字的魅力,激发了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及热爱,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收集资料,在整理中探索文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中强调,应加强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指导,充分利用数字资源和信息化平台,引导学生提高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7]。对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借助社会生活资源,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联结。

本单元是以“中华传统节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单元,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学生只学习书本知识远远不够。社会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天地,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多渠道收集资料,如采访身边的长辈,听一听他们讲述传统节日的习俗;到图书馆查询有关传统节日习俗的图书资料;参加家乡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走出教材,拓宽学习视野,更好地丰富学习资源,丰富文化底蕴。面对众多资料素材,学生需要对比筛选、归纳整理,提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因为,本单元的古代科技发明、古建筑、古代名画等学习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平时对相关知识了解得较少。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结合课文内容及课后练习,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有针对性地上网搜集相关资料。比如围绕教学任务“介绍一张用了一千九百多年的纸”,教师可结合课文后面的选做题,让学生查找纸的发展历史、中国重要科技成就相关资料,如古代四大发明、古代历法、圆周率、地动仪等;围绕教学任务“介绍一座建了一千四百多年的桥”,让学生提前上网查找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著名的历史建筑,如长城、故宫、都江堰、莫高窟等资料;围绕教学任务“介绍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让学生上网了解中国的名画,了解相关艺术成就。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增长学生的见识,使学生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应该打破“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老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的囹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通过多种渠道习得知识,拓宽知识面,丰富文化底蕴,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综合素养。

四、搭建平台,在展示中传承文化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在课堂中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自主经历学习过程。围绕学习任务目标,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搭建展示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整合、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将书本中的静态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实用经验,不断提升语文素养[8]。

本单元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多种活动,将课堂还给学生。围绕教学任务“介绍一座建了一千四百多年的桥”,教师可以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链接课后习题,在课堂中设计“我是小导游”活动,让学生用“世界闻名、雄伟、创举、美观”等词语,运用文中信息和自己了解到的信息介绍赵州桥。随后,让学生拓展迁移知识,结合图片及课前收集的资料,试着介绍自己熟悉的我国其他著名历史建筑。在这个过程中,有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展示,教师将单元的语文要素融入语文实践活动,将阅读和口语交际有机结合,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实现有效学习。

围绕教学任务“介绍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师可以设计“名画解说员”活动。为了让学生做到解说内容具体、条理清晰,教师先示范,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解说的基本支架:自我介绍——总述特点——具体解说——点滴感受。学生在具体解说时,需要仔细观察画面,结合文章内容,运用排比修辞或聚焦某个特写画面解说。然后,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解说《清明上河图》。学生通过细致观察,结合自己的感受和评价,有条理地解说,书本知识和画面内容在学生的解说中“活”起来了,文化的种子也逐渐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本单元体现出以“中华传统节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在展示汇报课上,小组成员需要人人上场,分环节解说,还需要评比优胜小组,借此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高涨,小组成员各尽其能,有的负责朗诵,有的负责配画,有的负责查找资料,有的负责制作视频,还有的负责撰写演讲稿等。课余时间,小组成员常聚在一起讨论、排练,在一次次合作探究中,学生对于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逐步全面、深入。在展示汇报课上,各小组资料准备充分,展示内容丰富,展示形式多样,每一个学生都在介绍传统节日文化时表现得很自信,文化自信真正在学生心中扎根。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带动家长参与活动,使家长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进一步有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教师有义务带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探寻和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多渠道收集资料、联系生活体验、搭建展示平台等语文实践活动,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社会生活融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学生内心深处,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传承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提高语文素养,真正实现以文化人、学以成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杨静.让文化传承与理解在语文大单元学习中真实落地——三年級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与意图[J].语文教学通讯,2022(Z3):91-9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姚惠平.关注社会生活:让语文学习更具“实用”体验——以“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为例[J].小学语文教师,2023(02):18-21.

[5]李晶.指向学生语言实践的大单元教学初探——以三下第三单元为例[J].小学语文教师,2023(03):19-22.

[6]叶圣陶.叶圣陶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8]杨九俊.新课标的教学期待:理解与落实[J].中学语文教学,2022(09):04-12.

编辑:彭雪亮

猜你喜欢

学习情境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
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探讨数学教学中学习情境的创设方法
高职高专《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基于工作过程的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实践
地方传统文化对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价值
在过程中体验 在体验中发展
关于小学数学兴趣教学的思考
小议高中数学的兴趣教学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