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24-02-20舒守娟

高教学刊 2024年5期
关键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摘  要: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将价值观引领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全过程,是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该文对高校本科教学提出将课程思政和教学模式改革协同推进的思想,并以大气科学专业天气学原理课程为例,提出“一个中心,两个驱动,三个目标,四个融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及其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精神引领的具体策略和方法。实践证明,课程思政和教学改革并举,在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价值认同、社会服务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等方面,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该文提出的思路和方法,为高校理科专业人才德才兼备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学设计;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5-0035-04

Abstract: It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cultivation by integrating curriculum thinking and politics into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ing and integrating values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knowledge imparts and ability cultiv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promot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nd teaching mode reform together. This study takes the Synoptic Principles course for Atmospheric Science majors as an example, and puts forward the online and offline mixed teaching model of "one center, two drivers, three goals, and four integration", as well as the specific strategies and methods to achieve knowledge transfer, ability cultivation and spiritual guidance. The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with teaching reform can enhance students' recognition of professional value and social service consciousness, stimulate students' motivation for learning and so on, and achieve good teaching results. The ideas and methods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provide suggestions and reference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both morality and talent for science maj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reform; online and offline mixed teaching; teaching design; teaching mode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自然灾害发生十分频繁、灾害种类甚多,造成损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在所有的自然灾害当中,气象灾害是重中之重。如刚刚过去的2021年“7·20郑州特大暴雨”事件,造成河南省三百多人遇难、一千四百多万人受灾及一千一百多亿元人民币的直接经济损失。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对气象工作做出重要批示,指出“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做好气象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这彰显出大气科学是关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学科,也显示出当前国家对大气科学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

目前,国内高校大气科学专业教学上主要采用传统教学方式,长期以來存在两方面的问题:教学重理论轻能力,学生重课内轻课外。教师长期沿袭“以教师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侧重关注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层面并进行评价;学生重视课堂内教学任务和理论学习,在课堂之外疏于思考实践,师生交流不够,学生综合能力未能得到全面发展。这种教与学的环境,偏离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足、高阶能力不够,对专业价值认识不深从而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动力不足等问题,不适应国家对大气科学综合人才培养的需求,亟需教育改革。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离不开课堂教学的主渠道。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之后,课程思政在全国逐渐推广开来。2017年,学者高德毅等[1]在《中国高等教育》期刊上发文,指出育人的实现需要“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较早明确了课程思政应遵循的核心理念。2018年,李凤[2]进一步提出课程思政的基本要求就是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思政教育规律,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各类思政教育元素,更好服务于立德树人的目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中指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个德既有个人品德,也有社会公德,更有报效祖国和服务人民的大德。德立住了,人才能树起来。高校理工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表明,“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式的改革不但进一步为“德育”创造有益的环境,而且在转变传统教学“重理论轻能力”的弊端方面具有优势[3-4]。因此,针对当前高校大气科学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实施专业课程思政和教学改革,是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措施。在以上教育教学和政策导向的背景之下,本文以高校大气科学专业为例,探索和实践了专业课教学中共同实现德育、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目标的思路和方法。

一  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思政核心元素

当代大学生成长在一个开放的国际环境、信息资源丰富、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中,不当的思政教育和“灌输”或“说教”式的生搬硬套很可能导致他们的抵触或反感情绪[5],而好的思政教育是引导学生“立德”的必要前提。专业课程的思政核心元素,并非是脱离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是有机融合进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要解决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教师首先应当转变教学理念、對知识传授—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的三目标达成进行思考,深刻挖掘符合专业人才培养和具有课程特色的课程思政融合点;再围绕这些思政融合点,进行显性的教学设计并将其有机融入进专业教学中,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提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精神引领和正确价值观的影响,为内化为理念和行动种下种子。

以大气科学专业天气学原理课程为例,课程的思政元素涵盖国际前沿、社会热点、科学精神、国家需求、文化自信和价值观等方面。如在天气学发展简史章节中,讲述天气预报改变人类历史的重大事件,讲述当代天气预报对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重要性,提升学生专业认同感和对课程的热爱;在介绍气象观测发展时,讲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天气监测方面的长足进步和现状,激发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讲述亚洲季风时,介绍浙大校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叶笃正先生面对国家需求,推动高原科考,开创高原气象学对世界认识亚洲季风的重要贡献,用老一辈气象学家的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影响同学们等。课程思政在实施中基于隐性或自然呈现原则[6],被凝练成以气象科学人为主题的“那些人,那些事”,以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人物的启迪性和感召性话语为主线的“一句话,一个词”,以及体现专业价值具有震撼力的“一张图,一幅画”等,将其和课程知识点有机联系,并融合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

二  专业课程落实思政教育的基本策略和路线

课程思政并非一门单独的课程,在功能、内容、设计、实施方式和达成目标等方面均与思政课程及一般课程存在差别[7]。因此,不能照搬已经成熟的思政课程或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在实践过程中,需根据学科专业特点、专业课程知识及技能要求等,进行系统规划与精心设计,并落实到每一次具体的课堂教学之中。本文结合作者多年来在大气科学领域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思考,提出大气科学专业课程中落实思政教育的基本策略和路线。

(一)  落实思政教育的基本策略

1  以专业知识模块为主线,穿插隐性的课程思政目标

专业知识是学生最能直接感受到的,也是教师最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师应当首先确保课程结构的完整性和相应知识点的系统性,使得不同知识模块形成一条清晰的主线;其次,正确落实课程思政。实施课程思政的第一步工作是对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和优化,这并非颠覆课程大纲,而是为了让立德(引导人、激励人)和树人(塑造人、发展人)的目标共同实现。同时,教师应注重和本课程知识点密切相关的情感和价值观等元素(如上节中所述),将其有机地穿插在专业知识的教学体系中,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建立专业知识服务国家和社会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探究专业知识应如何合理有效地应用在国家建设、社会发展、为民服务中。最后,再次梳理思政融合点,将这些具有时代性、前沿性、高阶性的辐射点穿插到“认识和准备”→“学理论”→“用理论”的整个课程体系当中。

2  抓住学生兴趣点,选择和学生有密切联系的思政素材

课程思政目标确立以后,为了更好地实现思政的作用,要恰当选择课程思政素材,设计合适的思政呈现方式,将这些素材和学生进行“联结”,即要让学生见到、听到或感受到这些元素不但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和其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如在引入科学家精神时,可以选择本领域专属或特有的、近代和当代科学家作为典范;还可引入当代本领域获得诺贝尔奖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成就的科学家,学生耳熟能详的杰出校友等,这要比只介绍古代重要发明和进展更能触动学生;在隐射社会需求或服务的思政点时,可以选择发生在身边或引起社会关注的重要事件等,这比只介绍历史事件更能让学生感同身受。

3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师生共融共通中增进课程思政的效果

价值塑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课程思政覆盖范围较广,从家国情怀到科学精神,从社会需求到国际视野,从科学思维到高阶能力,承载课程思政的素材内容多变,如行业热点和最新进展、科学家故事、拓展视野的名师讲座及身边气象灾害等。素材形式多样,如文本、音视频、图片和网页等电子资源。思政素材,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适合的方式(如线上和线下结合等)在课程教学平台中进行分类和呈现,以浸润式方式满足差异化学生学习的需求和创造不受时空限制的师生互动环境。

(二)  落实思政教育的具体路线

课程思政的终极目标是在对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领的基础上,更好地全方位地发展学生。下面以大气科学专业课程为例,提出在以上策略指导下,落实课程思政的具体做法和路线。

1  思政元素的分类、挖掘及承载思政元素素材的选取

尽管不同课程的思政点不尽相同,但其可以属于相同的思政元素大类和服务不同的思政元素小类。首先梳理出本专业中适合各课程的思政元素大类和小类;在此基础上,各课程综合可以形成系统的专业思政体系,实现专业课程思政的全覆盖。

2  思政元素进教学大纲、教学设计、课件和考核方式

形成专业思政体系之后,首先,对专业课程修订教学大纲,在教学大纲中明确课程的知识学习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其次,在相应教学设计中,设计融合思政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安排,并适当融入到课件中;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上述设计,以合适的方式引入思政案例或素材,对学生的精神或价值层面进行引领;最后,改革考核方式,注重过程学习,加大平时表现的占比,并考量一定的思政成效,如设置开放性问答题、布置团队合作任务等。

3  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教轻学,教师充当说教者,学生成为被动学习者,而不是主动的知识构建者,这影响了教学三目标(知识、能力、价值和情感)的达成,专业知识教学和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都受到负面影响。专业教学要取得好的效果,还需要改进教学方法,创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使得教师在充当引导者的同时,于润物无声中施教,学生在主动学习中获得发展,在师生的潜移默化中受教。

三  以混合式教学改革助推課程思政的实现

下面,以本校大气科学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天气学原理为例,谈谈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和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一)  以混合式教学助推课程思政的具体举措

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性而不能很好实现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融合不受时空限制的课堂资源和网络资源等,将传统封闭式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能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能有效激发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8]。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被关注和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3-4]。课程思政的精髓是立德树人,并以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的统一为终极目标[9]。为此,混合式教学模式将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形式,进一步延展课堂教学空间,助推互动交流、过程性评价、即时反馈,为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质量和效率提供保障。以大气科学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天气学原理课程为例,本文提出的混合式教学过程与方法如图1所示。

首先是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改革,除了融合智育、德育、价值的相关内容,还需要考虑适合于不同教学方法的教学内容。其次,课程基于中国大学MOOC或“学在浙大”平台(或其他平台),以问题和任务单为驱动,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并结合翻转课堂的形式实施教学改革[3],这也是本人连续多年实践的方法。课前,教师在平台发布任务单进行导学,每次任务单都以学生感兴趣的身边故事或社会热点问题为驱动,布置独立或小组任务,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课中,教师对重难点和疑难点进行解析,开展翻转课堂,以问题为驱动展开分组讨论,教师进行深度拓展。课后,学生在平台进行测试、作业、展示等,教师进行答疑、批改、即时反馈等。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门课程下来,学生从最初的记忆知识过程发展为对专业价值认同,并逐步具有一定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过程,学生的各种素质和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二)  改进的过程性评价方法

过去传统的教学,对学生的考评主要基于期末终结性考核、平时作业及考勤。本教学改革中,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过程进行全程考核。具体考核方法是:线上学习和任务完成(10%)+线上作业和测试(15%)+课堂考勤(2%)+课堂参与质量和发言(15%)+组内和生生互评(6%)+开放性过程作业(12%)+期末闭卷考试(40%)=最终成绩。在小组合作当中,实施“轮值组长制”,杜绝少数人干活的情况。在小组讨论和分享当中,实施“人人分享质疑制”,杜绝低质量参与。学生互评和开放性过程作业设置思政考察内容。教师对开放性过程作业,从原创性(30%,要求无抄袭)、创新性(30%,要求切题、有独立思考过程,见解有理有据)、逻辑性(20%)和认真程度(20%,态度体现)四个维度进行评价,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较好的开放课题评价方法[6]。对团队作业,根据团队完成任务的总体质量及各成员的贡献进行总体和个体评价。

(三)  实施成效

本文实践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各环节有机融为一体,包括教学内容上智育+德育的融合,教与学线上+线下活动的融合(如视频、作业、习题、测试、个人/小组任务、翻转课堂和信息化工具等),师生交流时间+空间的融合和考核评价课内+课外全过程的融合等。教学改革连续实施了多年,和未进行教学改革的班级对比后发现,混合式教学提高了班级中等学生的成绩,上等学生的优秀度得到明显拔高。协同推进教学改革和课程思政后,本科生人才培养德才兼备成效显著,学生获得各种国家、省级、校级奖项和积极服务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活动的志愿者明显增多。部分学生在专业实习时,解决了地方业务部门多年存在的技术问题,得到当地气象业务部门的充分肯定。

四  结束语

本文基于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思考,以高校理科大气科学专业天气学原理课程为例,提出了将课程思政和教学改革协同推进的思想,并探索出利用“一个中心,两个驱动,三个目标,四个融合”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式实现这种思想的策略和方法。这种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和教学改革的实践,增强了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思考科学问题的能力,使思政教育元素的融入更为生动和活泼,从而得到学生的接纳与认同。

课程思政内涵丰富,实施方式多样,由于学科专业和课程自身特性,课程思政和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法均不唯一,本文的实践也还需进一步探索和检验。同样,课程思政不但有“言传”也有“身教”,教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尺度的。如何将育人目标更好地落实到教学实践当中,还需要在未来的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持续优化。

参考文献:

[1]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2] 李凤.给课程树魂: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J].中国大学教学,2018(11):43-46.

[3] 舒守娟.高校理科专业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J].高教学刊,2021,7(16):79-82,87.

[4] 孔翔,吴栋.以混合式教学改革服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初探[J].中国大学教学,2021(Z1):59-62.

[5] 王宝军.大学理科专业课程思政的特点和教学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9(10):37-40.

[6] 郑燕林,任增强.落实课程思政的策略与举措——以《教育传播学》课程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21(3):46-51.

[7] 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4):109-113.

[8] 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中国电化教育,2004(3):5-10.

[9] 龚一鸣.课程思政的知与行[J].中国大学教学,2021(5):77-84.

猜你喜欢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职护理专业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利用MOOC优势重塑教学 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新模式
MOOC教学试点学院探究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