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院校跨地域间校际交换培养模式探索

2024-02-20文峰邓乔元

高教学刊 2024年5期
关键词:校际学分交流

文峰 邓乔元

摘  要:交换培养模式不论是在本科阶段还是硕士研究生阶段,都是高校联合培养人才的途径之一。对于人才培养的全新探索,交换生的培养模式必然成为每所高校都要探究的新课题。该文阐述大学期间跨地域间的校际交换培养的意义,探讨影响高校跨地域间校际交换模式的诸多教育问题,并提出完善校际间交换生教育和培養模式的对策。

关键词:高等院校;校际交换;培养模式;地域差异;培养项目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5-0153-04

Abstract: Exchange training mode is one of the ways for universities to jointly cultivate talents, whether in the undergraduate or graduate stage. For the new explor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ng, the training mode of exchange students is bound to become a new topic for each university to explore. In this paper, it is expounded for the significance of intercollegiate exchange culture during the university period, many educational problems are probed into that affect the intercollegiate exchange mode of universities, and some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intercollegiate exchang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mode.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tercollegiate exchange; cultivation mode; regional differences; training program

高等学校是国家创新体系和专业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兴国的主力军,也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基地;是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重大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更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在各个方面的改革更加深入与创新,自然而然,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也是借势而进。目前,各大高校之间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存在着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这两种关系在全世界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下日渐加强,而交流是构成这两种关系的主要模式。不少欧美国家的大学在本科培养阶段就有必修的校际交换学习要求,这种培养模式是高校之间构建起多层次和多领域交流格局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国内各高校之间,延伸至国与国的高校之间实现资源共享的主要形式之一。

高等教育的培养层次包含本科生和研究生,而大部分学校的校际交换培养是以本科生为主的。本科生是高校学生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响应校际交换培养最活跃、最积极的年轻力量。高校的本科交换生项目具有短期性、非学历(学位)性、合作性、开放性和灵活性等特点[1]。高校在学生的教学培养方案中制定针对特定年级的学生实施“跨校跨地域间的校际交换培养模式”,开展校际交换生周期研学项目,这不仅是推进大学教学管理改革和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提升教学质量、扩宽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的有效举措。推动其在本科在读的4年期间开展校际交换研学,给予学生接触不同高校的机会,让学生们感受不同的教学和教育风格及人文环境,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更为丰富、更加生动,必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更增添对大学生活的向往。再往高里看,这也有助于不同的高校之间加强交流和互相学习,通过消化和吸收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和学生培养质量,扩大校际双方各自的影响力。然后再通过听取校际交换项目中学生的反馈,不断总结,对跨校跨地域校际交换培养模式的探索和研究提供有力的帮助。

一  高校跨地域间校际交换培养概况

(一)  基本概况

目前,每年世界各地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参与和开展交换项目,我国于1995年正式有了“国际学生交流计划”。起初是美国的高中每年从中国招收优秀学生赴美就读,后面随着多样化、创新化的改革,交换培养在本科、研究生阶段也有了多种多样的模式,距今已经有将近30年的历史。

本科阶段的交换项目大致分为联合培养和合作办学两种模式。联合培养模式简称联培,是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在与学校建立了校际交换生项目的学校中选择一所,再通过校方的选拔后赴该校进行学习和深造。在这种模式下,派出交换学生的学校承认学生在联培方院校获得的学分,或者通过学生所在学校的学分互换文件规定在联培结束后依照规定进行学分转换,从而满足在本校的专业培养方案要求,保证其顺利毕业[2]。但是这种方式下一般只有学习证明,所以并不会颁发联培所在学校的学位和学历证书;而合作办学大多数以国际高校之间的交换培养为主,是指我们常见的“2+2”“3+1”这类中方院校与外方学校有合作协议的模式。这种模式下,如果学生在交换学习结束后完成了所学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并通过母校和联培学校获得学位的要求,便可以获得两校颁发的学位/学历证书。但在通常情况下,交换项目一般指的是第一种,即联合培养模式。

(二)  国内外高等院校的教育考察和对比

对于院校双方开展校际间的交换培养,在选拔交换生人选时,不仅要考察学生的专业素养,还要考察学生的心理、语言交流等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而对于要申请交换培养的学生,其本人需要对计划申请的合作院校和专业进行深入了解,通过与自身所在院校对比,掌握自身院校和专业的优势与长处,将其在拟选择进行交换学习的院校进一步发扬,同时也要能发现自身的短板,思考能从对方院校汲取哪些优点来弥补现有不足。在这里,本文以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景观建筑专业与我国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校际交换实践教学项目来进行比较说明[3]。

对我国的华南农业大学和英国的谢菲尔德大学的风景园林专业教学实践培养计划进行对比和分析后,笔者发现英国的教学实践方法对我国的风景园林专业教学实践有所借鉴。在基础教育方面,两所高校还是保留了各自的教学风格。华南农业大学在课程设置方面比英国的谢菲尔德大学更加全面和细致,课程涉及到多个领域,无论是必修课程还是专业课程都是如此,课程规划做到了丰富多彩,使学生能够有很大的选择性,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而谢菲尔德大学则更加突出专业的重点,为了让本科的学生能够更早地深入了解本专业,从而融入到本专业中。具体做法是,将所有的基础课程全部压缩在第一学年完成,在第二和第三学年完全凝聚于学校的特色课程内容。这样的做法,学生在第一学年课业会比较重,如果第一学期成绩不太理想,是否会使个别学生滋生一些厌学情绪,这一点还是需要思量的。因此,学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引导很重要。

除了教学风格外,两所学校也有其他各自的特点。华南农业大学的风景园林专业的本科校际交换教育培养方案关键所在是学制和课程体系,而英国的谢菲尔德大学的景观建筑专业则是侧重于开放式实践教学。教师鼓励本科生参与到一些和他们专业相关的研究项目中,通过项目实践锻炼学生,及时地学以致用。可以发现,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校际交换项目对学生的培养方案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而我国还大多是以完成专业培养方案设定的课程学分体系为主要目标。对于国内高校设置了校际交换培养环节的专业来说,通过对比学习,在修订教学培养方案、完善教学体系、发展实习基地、更新实践内容和增强师资力量方面都有着很好的借鉴价值。

二  高校跨地域间校际交换培养的意义

(一)  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

每一所高校都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比如校园文化、办学风格、学习氛围和管理制度等都有所差异。各个高校间的师资情况也存在差异,老师们的教学风格、学术背景、专业水平都有所不同,因此,学生受教的感受也不尽相同[4]。每所学校也都有自己的办学定位,有的是地方性大学,可能更立足于服务地域经济。还有高校所属的主管机构对于高校及学生也有着不同的教育政策和资源提供。高校学生作为交换培养项目最直接的获益群体,从这类项目中可以开拓视野,结交更多的良师益友,体验到不同的校园文化和地域性人文情怀,锻炼和加强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通过感受不同的教学氛围,学生能够更有深度地看待问题,学习思维能够更加的活跃创新,科研能力与学术素养也会有很明显的提高,为将来的就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  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

校际交换项目的受众群体较少,并不是多数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尽管能够参与校际交换的学生人数不多,这些属于少数群体的交换学生们仍然可能对双方学校产生不小的影响。对于有交换生的班级,一位优秀的交换生甚至能够影响整个班级学生的学习。这些影响可能显现在各类比赛和活动中,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彼此的交流来传递不一样的思想与观念。交换生能够将原学校的优良校风、校园文化带入合作院校,在交换项目结束返回派出学校时,也同样将合作院校的优良校风和校园文化带回来。交换生作为原学校与合作院校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一定程度上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这种角色对双方学校的影响看似渺小,可正是这种容易被忽视的影响,无形中将派出和接收交换生的两所院校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此时的校园文化是开放的、丰富的,是与国内乃至国际联系在一起的。

(三)  有利于改革创新学校的教育理念与管理制度

交换生的到来,不但能影响到教师的管理模式,也可能对学校在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上有所帮助。交换生项目本身就是一种常规和稳定的教学资源共享,这种教学资源共享有助于改善高校的教育模式和理念,提高高校制度建设和教学管理的水平。在所有的教育培养模式中,校际交换培养不仅突破了传统的大学生教育理念和方式,而且使学生有了多元化的教育思想,使教师和学校更好地接触和学习到先进的教育模式。在这种开放的交流和文化碰撞中,双方院校可以借鉴对方的教学和管理经验,扬长避短,这样就能够给高校在大学教学方面的教育理念和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提供强而有力、源源不断的动力。

(四)  有利于加强院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大学生是整个校际交换培养项目的主力军,有力地促进了原学校与合作院校之间的交流。学校通过实施交换培养项目,学生之间、部门之间、学校之间的互动将会格外的频繁活跃,校际双方经常性的交流活动也会进一步增多和加深。实施校际交换学生项目的院校之间的关系由此愈加紧密,也更能拓宽合作领域,使得双方在全世界高校的竞争和发展中相互支持,在一些问题上更容易达成共识。

(五)  有利于促进和增强原学校与国际院校的交流与竞爭

交换培养模式不仅能对国内院校之间的交流提供直接有利的帮助,而且对国际之间的院校也同样有着合作与竞争的价值。对于交换生而言,他们通过在国外一定时间的交换学习,亲身感受到与国内不一样的异国风情,可以了解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能够锻炼自身的外语口语能力和与不同个性和种族人群交流沟通的能力,让自己更加的自强、自信、自立,全面提升自己的素养。对于派出交换生的学校而言,不仅能够学习和积累国外高校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奠定与国际广泛交流的基础,也能拓宽国际合作项目的领域,提升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加快学校国际化的步伐[5-6]。

三  跨地域间校际交换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  地域差异——以海南大学和天津大学为例

交换培养需要遵从学生的意愿,地域差异是影响学生申请交换培养意愿的因素之一。地域差异主要体现在环境、当地文化、当地政策及派出学校的配套政策等方面。海南大学(海大)是中国最南端的211重点高校,位于海南省海口市。海南省地处亚热带最南端,接近北回归线,气候温热潮湿,空气质量长年为优,是个宜居的好地方。海口市是海南省的省会,是建设海南自贸港的核心城市,也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支点城市。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要支持海南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学科。这对海南大学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机遇,是实现跨越式飞跃的一次挑战,同时也必然会为海南大学的学生创造更多学习、工作、创业的绝佳机会。天津大学(天大)很早就成为海南大学的对口支援高校,一直以来都有交换培养项目。联合培养采取的模式是“1+2+1”,即第一年和第四年在海南大学学习,第二年和第三年则在天津大学学习。联合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能够获得注明了天津大学“联合培养”字样的毕业证和学位证书。虽然天津大学是国内顶尖985高校之一,但天大位于我国北方,在海南生活了一年时间的本科生会面对南北跨度大、南北气候和饮食文化上差异大的问题,还可能会考虑到又将从刚刚熟悉的海大到陌生的天大,难免会有所不适。而且海南正着力建设自由贸易港,海南处在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各种利好政策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企业关注并选择在海南投资。同时也吸引了诸多国内外高校和中小学及幼儿园在海南办学。这些必将给海南大学的学生毕业以后的就业、创业带来更多机会。选择校际交换,可能会在近期错过亲身近距离体验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发展;但到天大进行交换也能使自己到国内“985”平台的高校进行提高,增强自身在就业时学历教育经历方面的竞争力,当然还有交换期间得到的能力锻炼。上述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学生对参与交换培养项目的意愿。

(二)  学生心理

近年來,国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非常关注,交换生的心理也要引起重视。交换生要面对的不仅是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的改变,而且还要脱离原来熟悉的朋友圈,重新开始建立一个全新的人脉关系。这种面对全新生活的陌生感、焦虑感、孤独感和不安全感对交换生造成不小的压力。况且在经历一到两年的交换学习后,交换生又要回到原来的学校继续学习和生活,又要经历一次离别,重新回到原来的集体、重新融入原来的生活、重新巩固原来的友谊,同样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对心理再次造成巨大的压力。

(三)  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教学信息不够顺畅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教学模式和管理制度[7]。虽然同一专业各高校的教学内容都大同小异,但设置的课程名称及课程学时并不一样,所以其中涉及到的学分转换制度和评奖评优制度也会完全不一样,很多时候就会导致交换生在合作院校学习完成后无法回到原学校顺利转换学分。且由于学习课程的不同,对回到原院校进行评奖评优也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有些学校在大三上的课而合作院校大二就上完了;有些院校大二上的课在合作院校在大三才开始上,交换生的课程学习就会出现重复上或者是需要补上的情况,这样也会大大降低本科生报名参加交换培养项目的意愿和积极性。除此之外,还有教学网络信息管理制度普及也不够到位。近几年来,高校在官网上对专业课程、授课内容、授课教师的介绍都不够具体,有些对于教学管理的通知在官网都查不到,都是由学院自行下达至微信群或QQ群,有些通知也存在内容篇幅过长,重点不够清晰的问题。

(四)  缺乏沟通

每个人的性格都是不同的,有些交换生会因为自身性格的特点或内心的恐惧而排斥与老师进行沟通。再加上学校群体庞大,无法全面顾及到每一位学生的情况,这就导致了师生之间沟通不到位。要畅通沟通渠道,引导学生主动与老师和校方交流,不仅需要学校多跟交换生开展面对面的交流,双方院校的有关部门之间也需要建立更紧密的联系。随着时代快速的发展,各地区各大高校的教育项目的开展和教学改革也日新月异,此时如果双方院校交流沟通不够充分,则会导致交换生遇到问题找不到相关部门去解决。

四  启示与总结

(一)  加强交流培养项目的宣传

交换培养在高校里是一个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相对开放和先进的培养方式,所以对该项目进行全面的宣传尤为重要,要能够直达每一个学生,使之了解这一培养项目。各大高校可以借助哔哩哔哩、抖音、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这种深受大学生喜爱的网络公众平台进行宣传。宣传内容可以是介绍自己院校的地理环境、人文习俗、校园文化,也可以介绍交换培养项目的专业或学科的特点、教师风采等等。与只发文件这种通知的形式相比,充分利用大学生普遍喜爱的网络信息平台发布宣传信息,可以极大地扩展信息传达覆盖面,引起合作院校学生的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到交换项目中来。

(二)  重视交换生心理状态

目前高校都普遍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基本都成立心理咨询中心或类似机构,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疏导。对交换生的选拔除了学生成绩外,还要考虑心理状况的测试,与参与选拔交换培养项目的学生在报名初筛后先进行一次交流,确切掌握学生心理状态和内心的抉择。在交换学习期间,合作院校也需安排专门的负责人员每隔一段时间了解交换生的心理状况,从而减少交换生内心深处的陌生感与孤独感,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帮助,使他们能更快更好地融入新的生活圈,更有效地进入学习状态。

(三)  完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网络管理模式

对于交换生的学分转换和评奖评优制度,不能和平常学生一样。由于课程的大同小异,对相应学分的转换也需要仔细考量。因为通常来说高校比较注重课程的数量,即学分,而交换生更加注重的是课程质量,所以所选专业课转化学分需要更加规范,使交换生减少学业上的压力和困扰。同时也需要加强网络教学管理,使交换生在网络上能够快捷方便获取各种信息,实现高效转换学分,这样即使交换生中途想结束交换学习,也能够快速高效地返回学校,减少回校后的负担。

(四)  开展深入交流,寻求多样化教学模式

学生、双方院系和相关负责人是参与交换培养项目的主体,他们之间的沟通交流是否紧密会直接影响到联培教育的质量。各方可通过座谈会、线上远程视频或组建微信群等进行交流,听取多方的意见和观点,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教学管理效率,构建平等、包容、通畅的交流平台。

高校,尤其是本科的垮地域开展交换培养的模式,当前尽管在国内绝大多数高校只能受用于部分学生,但也是一项大型系统的工作。高校内部需要对此构建相对健全、完整的规章制度和管理体系,保证交换培养项目的顺利开展,为持续提升交换培养项目的成效奠定稳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袁烁,丁轲,张巍,等.交换生培养过程问题分析——以北京农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0(7):40-44.

[2] 胡涛,洪锋,苏华山,等.高校交换生学分置换制度的思考与探讨[J].科教导刊,2020(7):16-17,24.

[3] 赵晓铭,孟醒,赵建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与我国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比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4):148-150.

[4] 陈青,刘济科.加强校际教育交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中山大学开展本科交换生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9(1):147-150.

[5] 陈洪章.完善国(境)外本科交换生学籍管理模式,服务本科生培养国际化进程[J].科学中国人,2014(18):109.

[6] 黎宇华.中泰高等教育合作模式研究——以九江学院赴泰国交换生项目为例[J].高教学刊,2016(23):25-26.

[7] 高玉蓉,李晓培.开展交换生项目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8-10.

猜你喜欢

校际学分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我校与白俄罗斯国立经济大学签署校际合作协议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分美食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网络环境下校际协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