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

2024-01-27尹志平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培养

尹志平

[摘 要]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社会责任素养是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要求学生在充分认识和理解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上参与个人、社会事务的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理性判断与解释,从而增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纵观高中生物学教学,虽然大部分教师具备核心素养培养意识,但在实际教学中采取的培养方式较单一,培养效果不佳。文章从多方面分析在高中生物学教学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策略,以期给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社会责任素养;高中生物学教学;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29-0097-03

从春秋孔子时期开始,我国就将承担责任作为重要教育内容,直至今日其逐渐成为学生核心素养之一。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已将社会责任纳入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并指导教师围绕核心素养目标开展各项教学工作。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自然科学,生物学领域的进步与发展对人类生产生活以及社会经济产生重要影响[1]。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能较好地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提升学生的自身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生物学知识,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与责任意识。

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毫无疑问,学习是高中生最重要的任务,学生每日接触得最多的物品是课本。现代社会中有很多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可与教材相结合,因此高中生物学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利用教材资源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

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科学家访谈”这一栏目共介绍了五位著名科学家,其中有我们非常熟悉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世界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院士,生态学家方精云院士,植物生理学家许智宏院士以及杨焕明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对记者说他有两个梦想:第一个梦想是“禾下乘凉梦”,他梦想试验田中的超级杂交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把那么长,籽粒像花生米那么大;第二个梦想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希望有一天全球一半的稻田里都能种上他培育成功的杂交水稻,那么新增产的水稻将可以多养活4亿到5亿人。袁隆平院士的第一个梦想体现了他在科研的道路上勇于探索、不断攀升的精神。第二个梦想体现了他时刻关注全球粮食安全,把解决全球人民的温饱问题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施一公院士在2008年毅然放弃普林斯顿大学的优厚待遇和优越的科研条件,义无反顾地回到清华大学工作,虽然18个春秋里他在美国留学和工作,但一直盼望着能有机会回报家乡,帮助家乡。他在清华大学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培养一批有理想、有担当的年轻人,在他们可塑性还比较强的时期去影响他们,希望他们在提高专业素养、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能够坚定地意识到自己对于国家和民族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而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强国梦的重任。高中生物学教师在每一学期的第一节生物课上可结合教材中的“科学家访谈”栏目内容,引导学生认真研读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和辉煌成就,鼓励学生积极向科学家学习,学习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时的认真态度以及严谨的科学研究思路和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高中生物学教师还应激励学生像袁隆平院士等优秀科学家一样奋发图强,在最适合学习、可塑性最强的高中阶段努力学习生物学知识和生物学研究技能,再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虽然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高中生物学教师还要利用“科学家访谈”栏目内容,向学生介绍科学家强烈的爱国精神、淡泊名利的品质,以及他们能够放弃其他国家或机构给予的优厚待遇和优越的科研条件,毅然决然地回到祖国,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使学生能坚定地意识到每一个中华儿女对于国家和民族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高中生物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渗透社会责任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第4章“人与环境”的教学为例,该章以庄子的一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经典名言作为引言,让学生切身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学生形成“保护环境、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思想意识做好铺垫。教师在正式授课前可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别查阅臭氧层被破坏、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海洋遭受污染、形成酸雨等有关生态环境问题的资料,并分析形成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提出以下假设性问题:“如果全班同学坐一艘小船去游玩,而年久失修的小船突然漏水,眼看就要沉入湖底,整个湖面也没有其他船存在,在这样的紧急情况下,该如何处理?”生1:全体同学共同努力抢救小船。生2:坐视不理,任由小船沉入湖底。教师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的环境正在遭受破坏导致很多生物遭受灭绝的视频,然后提出问题:“当前生态环境持续被破坏,地球好似一艘年久失修的‘小船,表面千疮百孔,眼看就要沉没在茫茫宇宙中,这艘‘小船面临着哪些问题?我们要不要去挽救它?如果要挽救,应该如何挽救?”借助以上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促使学生主动了解全球生态环境并带着相应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分析相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高中生物学教师让学生利用课前收集到的生态环境问题资料及结合教材章节知识内容讨论当前全球主要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通过探讨,学生得出当前主要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有土地荒漠化、气候变化、臭氧层被破坏、形成酸雨、海洋污染、水资源短缺等。教师继续提问:“造成水资源短缺的因素有哪些?该采取哪些解决和防范措施?造成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有哪些?该如何有效防止?哪些例子能证明气候发生变化?该如何有效防止气候持续变化?”借助以上一系列问题开展探究式教學,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深刻了解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和有效防止办法,也能让学生深刻认同我国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的原因,促使学生树立“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积极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去”的思想意识。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让学生逐步形成节能环保的绿色生活方式,培养“广为宣传环境保护,使之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的社会责任意识。

三、实施生活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重要途径。高中生物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结合知识内容选取生活化素材,从生物学角度展示社会和生活现象,促使学生了解生物学科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调动学生探究生命科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发表自身看法,并在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社会责任[2]。

教师可利用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首先,关注生命,引导学生学会关爱、尊重、爱惜生命。当前教师过于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使得部分学生缺乏保护动植物、敬畏生命、珍爱生命以及尊重生命的意识。某个高中生物学教师在授课中提到部分商户给将要屠宰的驴身体内注入水,甚至直接注入一些香辛料等,目的在于获得暴利。对此,一些学生认为,既然驴要做成食物,商户这样做也没有影响。由此可见,部分学生保护动植物以及敬畏生命的意识仍较淡薄。对此,高中生物学教师应适当在教学中为学生渗透保护动植物和尊重生命的教育,必要时可利用所在地区的动植物资源,组织学生针对上述资源展开调查研究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绘制宣传保护动植物以及反对虐待动物等的手抄报或者宣传画,再将其放置在班级教室和学校宣传栏中进行展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保护动植物的意识,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人的生命是无价的,身体健康是宝贵的。高中生物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知道关爱生命、关注健康是责无旁贷的。例如,在教学人类遗传病的预防与控制这部分知识时,教师给学生介绍我国有20%~25%的人患有遗传病,仅唐氏综合征患者的人数就有60万人以上,遗传病不仅给患者个人带来痛苦,而且给家庭以及社会造成了严重损失,使学生从思想上意识到只有健康生活才是对自身乃至家庭、社会负责,进而能够自觉向他人宣传禁止近亲结婚、提倡適龄生育、主动做好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的重要意义,带动亲朋好友形成“健康是造就美好生活、服务社会以及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主要因素”的观念。

其次,关注生态,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长期以来,经济建设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无形中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近年来,广为流传这样的一句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它重点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国将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故而高中生物学教师应强化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与环境保护意识,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在实际教学中,高中生物学教师可结合教材中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内容,从紧贴学生现实生活出发进行引导,或利用反面的例子进行宣传,以达到警醒的效果。比如让学生观看露天垃圾场以及山体滑坡、水土流失、酸雨侵蚀、大气污染、臭氧层空洞等自然灾害的图片、视频,以此触动学生心弦。必要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上述环境问题制订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与社会责任意识。从上述教学中可知,高中生物学教师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素养时能紧贴现实生活,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四、积极开展课外实践

新型教育理念极力倡导走出课堂进行拓展延伸,因为课外集聚了大量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学习资源。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将现实生活现象与生物学知识相结合,可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深入体验和感悟大自然,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素养。

高中生物学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学校建立的植物园,引导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树木和蔬果的栽种上,同时为校园内的各色花草树木制作名牌,亮明其身份。这样,学生在为校园环境增添绿色气息的同时体验了解决生活问题的乐趣,并领会到劳动人民的辛劳,由此激发了社会责任感。在学生学习了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以及内环境稳态等相关章节的知识后,高中生物学教师可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如走入小区为居民宣传养成良好作息习惯和饮食习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介绍患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人群在饮食方面需要注意的事项;正确宣传艾滋病知识,呼吁社会关爱和接纳艾滋病患者,消除偏见与歧视。新冠疫情防控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了新冠病毒对人体健康所造成的威胁。在教学体液免疫知识后,高中生物学教师可以发挥专业优势,组织和鼓励学生利用课上所学知识,向自己的父母、亲人以及周边的邻居等宣讲预防新冠病毒的方法和措施,如在公共场合一定要正确佩戴口罩,保持安全社交距离;不到人员密集的场所去等,即使感染了新冠病毒也不要恐慌,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多喝开水、按时服药、加强营养等。高中生物学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科技的优势和弊端。生物科技的目的在于为人类造福,并非牟取私利与投机取巧,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借助上述公益活动,不仅让学生学会关注自身和家人的健康,还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健康,更让学生走进社会生活,深入分析社会生活与生物学间的紧密联系,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意识,形成社会责任感。

总之,社会责任是非常重要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高中生物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学情优化教学方式,调动学生探究生物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关注社会热点,不断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闫锋.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落实社会责任的途径探索[J].中学生物教学,2019(9):37-39.

[2]  李瑞雪,王健.高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之社会责任:内涵、进阶及教学建议[J].生物学通报,2019(1):17-20.

[3]  凌燕.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途径探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5):22-23.

[4]  王景花,解凯彬.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途径[J].生物学教学, 2018(4):19-20.

猜你喜欢

培养
中等职业教育名师培养与名师成长探析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