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托幼一体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4-01-13朱璐璇谭祥花

教育观察 2023年30期
关键词:托幼托育保教

朱璐璇,谭祥花,赵 静

(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广东茂名,525000)

婴幼儿照护是重要的民生行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幼有所育上持续用力,并将其作为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举措之一。[1]近年来,“托幼一体化”或“保教一体化”这一概念成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下简称OECD)多国幼儿教育关注的新焦点,旨在提高0岁至入学前幼儿的保教服务质量,将0—3岁与3—6岁的幼儿教育视为具有连续性与整体性、相互关联的两个阶段,逐步走向“托幼一体化”的教育服务体系。[2]基于此,本文以“托幼一体化”为研究背景,探讨“托幼一体化”给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探索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径。

一、发展现状

(一)“双轨并行”的托幼分离式教育

过去我国的幼儿教育机构长时间呈“双轨并行”状态。一方面,0—3岁幼儿进入的民办早教机构或公办幼儿园内设托班,以实施保育工作为主;另一方面,3—6岁幼儿进入的幼儿园,主要实施“保教结合”的学前教育。过去的托育服务市场借助企业力量兴办机构,费用高昂、机构质量参差不齐、教师专业水平不一等问题导致许多幼儿家长产生教养焦虑。有学者指出,对0—3岁幼儿而言,家庭是最为理想的生活与学习场域,父母是婴幼儿的最佳照护人与教育者。[3]在国家政策、福利支持和机构监管等条件尚未成熟的情况下,送0—3岁幼儿进入托育机构是双职工家庭不得已的选择。然而,贸然开展“托幼一体化”会促使商业化机构为吸引生源对幼儿实行野蛮的潜能开发,对幼儿的成长与发展不利。

(二)“托幼一体化”的兴起

2010年以来,OECD许多成员国已开始推行早期教育课程框架开发整合、保教师资队伍整合等工作,“托幼一体化”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4]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转变,核心家庭逐渐成为我国主要的家庭结构类型,多数双职工家庭开始寻求托育服务。经济与教养问题带来的双重焦虑是许多育龄夫妻想生育但不敢生育的原因之一。[5]婴有所养、幼有所托的问题面临极大挑战。2022年调查显示,我国婴幼儿数量在4000万左右,超过三成的婴幼儿家庭存在托育需求,入托率在5.5%左右[6],远低于OECD国家36%的水平。随后,我国相继发布了《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的意见》《托育机构设置标准(试行)》和《托育机构管理规范(试行)》《托育机构保育指导大纲(试行)》等文件,并于2020年9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这些文件为巩固学前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地位提供了政策支持。

根据OECD国家的经验,我国幼儿教育学界逐渐关注并认可“托幼一体化”工作。学界认为,家庭仍然是婴幼儿照护的主体,当家庭需要社会化服务时,必须有相应的供给。婴幼儿照护是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的共同职责。[7]同时,学界界定了“托幼一体化”的内涵,不同于“教育一致化”,“托幼一体化”是在保持儿童差异性的前提下,将学龄前儿童的保育与教育工作进行融合,包含管理体制一体化和教育一体化两层含义。[8]从实践角度来看,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江苏、安徽等省市已开始试点推行“托幼一体化”,尝试利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所推行的成果与现存富余资源,构建新的普惠性托幼服务体系。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作为学前教育师资的重要来源,也需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二、机遇与挑战

提升学前教育师资质量是推进“托幼一体化”教育工作的要点之一,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一体化促使课程教学发生变化

“托幼一体化”主张将0—6岁幼儿视为一个整体,既要将0—3岁幼儿的教育列入整个学前教育的课程计划,又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适合各年龄段幼儿的教育活动。不同于早期教育专业,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等文件为依据,以3—6岁幼儿为教育对象,以小、中、大班三个教学阶段开展教学。在“托幼一体化”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既要包含0—3岁幼儿的保教知识与技能专业课程,也要涵盖3—6岁幼儿需学习的知识技能。因此,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在拓宽学生学习视野的同时,内容要做到精而不杂。

(二)机构管理一体化促使就业岗位多元化

“托幼一体化”的发展将引起入托婴幼儿数量的增长与园所托班的扩建,最终形成多元的托幼机构。例如,云南省已提出要建立以公办幼儿园为主导、普惠民办园为补充、社区托幼服务中心为基础的托幼一体化服务体系,形成“幼儿园+社区托幼服务中心+家庭”三位一体的托幼一体化发展格局。[9]2023年9月,上海要求加大“托幼一体化”建设力度和推动普惠性托育服务发展,到2025年开设托班的幼儿园数占幼儿园总数的比重不低于85%,普惠性托位占比超过60%。[10]

一方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路径以幼儿园为主,在幼儿园中开设托班将成为我国推行“托幼一体化”普惠性托幼服务体系的主要形式之一;另一方面,托幼机构的扩建将促使用人单位扩大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招聘需求。因此,学前教育的就业岗位可在尊重学生意愿且符合市场需求的情况下,适当向早教行业迁移,如托育机构保育人员、保健人员、健康护理或相关产业的早教图书、玩教具开发与销售人员等。同时,高职院校应及时调整和革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此外,高职院校需协调好学前教育与早期教育专业人才的竞争关系,并做好就业创业指导工作。

三、启示

在推进“托幼一体化”的过程中,师资素质是制约保教质量的因素。高职院校是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主力军,需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能够适应“托幼一体化”教育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复合型保教人才

目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关注3—6岁幼儿的教育,并形成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而托育行业的主要服务对象是0—3岁幼儿及其直接照护者。托育行业的工作内容虽然与学前教育专业的部分知识技能有共通之处,但在针对不同月龄幼儿的照料方式、早期教育活动设计和家庭教育咨询与指导服务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要培养符合“托幼一体化”需求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建立人才培养的动态调整机制,对接“托幼一体化”教育机构。高职院校应选派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专门指导团队,对不同教师岗位的人才需求开展深度调研,调整学前专业的职业面向、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等内容。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应实行定向订单人才培养方案,与“托幼一体化”机构共同确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践路径等内容。高职院校可通过以上方式帮助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更快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0—6岁幼儿早期教育的发展需要。

(二)依托学前—早教专业群建设,双向整合教学资源

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历程较长,建设经验较为丰富。相对而言,早期教育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发展时间尚短。首先,建立学前—早教专业群有助于整合相关专业共同的师资资源、培训基础设施和学习资源库。例如,在师资资源整合方面打破按专业分设教研组的情况,通过不同专业之间的融合交流,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的提高。其次,开展教学设施整合工作。例如,学前教育专业可开放数码钢琴室、舞蹈室、声乐室、美术室及微格教学等校内实训室;早期教育专业可开设共享特色实训室,如婴幼儿活动模拟室、婴幼儿游戏室、亲子活动室、育婴师实训室等,协同开展早期教育相关的实验实训项目。最后,启动学前—早期教育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以“托幼一体化”学习者为中心,建立一站式学习平台。

(三)建设“托幼一体化”师资队伍,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要全面提高职业院校的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11]首先,高职院校应加大学前—早教专业群领军人才引育力度,突出核心教学团队引领,根据岗课赛证融通后精选的模块知识与技能学习的需要,组建专业群教学团队,实行分工协作、跨界融通。其次,高职院校应积极引入托幼行业领域的专家,确保一线技术人员和专业人才在幼儿园、托育机构和社区服务等相关行业中的占比。最后,高职院校应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托幼一体化”背景下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此外,高职院校应引导教师团队了解“托幼一体化”背景下的托幼产业发展、托幼行业需求和职业岗位变化,充分参与幼儿园、托幼机构等一线教育教学、管理、研究等各项工作,不断丰富实践经验,培育更多超越双证书、双能力、证书与能力兼具的双融合式托幼一体双师型团队。

(四)岗课赛证融通,重塑课程教学架构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一体化建设应紧跟国家最新职业教育改革步伐,构建岗位需求、课程学习、技能竞赛与从业证书相融合的教学体系,采用岗课赛证彼此融通的教学模式,重塑课程教学架构。

1.积极参与“1+X”幼儿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工作,融入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走向主要是幼儿园教师,毕业生从业最重要的许可证是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自“托幼一体化”工作开展以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向多元化托幼机构延伸。除了幼儿园教师资格证,学生还可考取“1+X”幼儿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该证书包括基础知识与技能考核两个板块,内容主要与早期教育专业相关。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可将证书考评内容融入相关课程,引导学生在前期学习过程中积累相关理论知识,提升职业技能。通过考评的学生可在“学分银行”兑换学分,申请免修相关课程。具体项目与对应课程如表1所示。

表1 “1+X”幼儿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项目与对应课程

2.参照保教技能与幼儿教育技能竞赛,实行课赛互通

早期教育专业的保教技能竞赛以0—3岁幼儿的保教活动任务为导向,按照早托机构的工作岗位要求,结合当前早托行业工作现状与发展需要设置相关赛项。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教育技能竞赛则专门针对3—6岁幼儿教师的师德素养、专业知识、职业素养与综合育人能力开展。两大竞赛赛项及相关核心课程对比如表2所示。

表2 保教技能与幼儿教育技能竞赛赛项及核心课程

虽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竞赛资格仅限于幼儿教育技能竞赛,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规程已呈现一体化趋势。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开发与改革也可参照两项竞赛。力求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建,促进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全方位均衡发展。

(五)实施校企协同与双导师制,推进“托幼一体化”实习实训工作

OECD认为,教师自身的工作能力和热情对促进儿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2]为确保保教师资队伍的质量,首要任务是构建一体化的师资培养体系。就学前教育专业而言,加强实习和见习工作是提升师资质量的关键之一。为此,高职院校应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和实施双导师制,加强实习实训工作。

首先,高职院校应在实现学前与早教实训资源互通的基础上,提升实训平台质量,进一步加大实训设施建设投入,如母婴护理室、智能仿真婴儿、早教模拟课堂、0—3岁婴幼儿营养喂养与膳食制备等。[13]其次,高职院校应对接企业岗位群、技能大赛和“1+X”证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需求,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最后,校企合作领导小组需考察市场,开拓更多实习路径,将优秀的“托幼一体化”试行基地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将高质量且规范的亲子园、早教机构、社区早期教育指导站、早教玩具研发公司、家教咨询机构、绘本馆等纳入校外实践基地范畴。同时,实习期间由校内任课教师和校外实践导师共同担任学生导师,紧密对接行业要求和标准,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

综上所述,为达成婴有所养、幼有所托的社会发展目标,新的普惠性托育服务体系应从传统的托幼分离式教育向“托幼一体化”发展。面对“托幼一体化”带来的课程教学变化与岗位多元化的挑战,高职院校应立足高远,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积极整合教学资源,加强“托幼一体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岗课赛证融通和双导师制实习实训工作,不断提升保教师资队伍的质量。

猜你喜欢

托幼托育保教
如何在幼儿园户外活动中实施保教融合?
私人还是公共:我国托育服务体系供给范式研究
《家庭教育促进法》中的托育服务:国家义务与机构角色
解决托育难题需合力托底
新时期“托幼一体化”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科研引领科学保教
中西部托育事业发展研究院筹备暨陕西省托育示范基地启动会在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雁塔校区召开
幼儿园半日保教工作细则
北京市丰台区大红门街道食药监管所开展集体用餐场所专项检查
冬春季托幼宝宝穿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