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运河文化手工课程开发与应用的价值、途径及策略

2024-01-13王俏如

教育观察 2023年30期
关键词:面塑聊城运河

王俏如,周 平

(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聊城,252000)

聊城以“江北水城”“运河古都”而著称,是大运河沿线的重要节点城市,是大运河申遗城市联盟35个成员之一。大运河见证了聊城的辉煌历史,彰显着聊城的深厚文化底蕴,是聊城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运河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当年大运河沿岸繁荣景象的见证。只有了解学习运河文化中的非遗,跟紧时代脚步,才能为传承运河文化注入活力。习近平于2017年对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1]本研究以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为契机,根据幼儿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开发系统的幼儿运河文化手工课程体系,探寻运河文化非遗在幼儿园手工课程中应用的价值、途径及策略,以更好地传承运河文化,发扬运河精神。

一、价值

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构成系统,在文化参与中时刻与文化发生互动,促进教育自身和文化的不断重构,赋予教育浓厚的文化烙印和文化意义。[2]运河文化中的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呈现,也是聊城当地文化传承的载体。将运河文化中的非遗应用到幼儿园的手工课堂中,对聊城的学前教育以及非遗传承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一)增强幼儿对运河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幼儿文化认同感源于对所处群体或文化的归属感,而归属感的产生最早源于幼儿对自己所生长的社会环境的感知。[3]运河文化中的非遗对幼儿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将其作为幼儿教育资源加以利用,有利于将家乡运河文化的种子植入幼儿心中,使幼儿了解家乡的文化,帮助幼儿建立本土文化认知和认同,使幼儿在学习简易的非遗制作技能的同时,激发对家乡运河文化的归属感,增强文化自信。

(二)为幼儿园进行运河文化园本课程建设提供范例

园本课程开发需要整合幼儿园、社区及周边的各种资源,将地方文化作为园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满足当地幼儿的发展需求。立足聊城当地的文化,结合运河文化的特点,将运河文化融入园本特色课程,可以促进园本课程的建构。创设幼儿运河文化手工课程体系,能够为幼儿园手工活动的设计与改进提供启示,为聊城当地幼儿园进行运河文化园本课程建设提供范例。

(三)促进运河文化中非遗的活态传承

引导幼儿了解本地域的非遗,让幼儿从小接触到非遗,是传承文化、保护地域性非遗的现实条件。[4]因此,创设幼儿运河文化手工课程体系并在幼儿园加以应用,使聊城当地幼儿了解运河文化中的非遗,进一步提升幼儿的文化自豪感,加强幼儿对非遗的深刻认同,从而促进运河文化中的非遗的活态传承。

二、途径

开发幼儿运河文化手工课程的目的是将运河文化中的非遗切实地引入幼儿手工课堂,从而使幼儿亲密接触非遗,激发幼儿对运河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为此,需要建设科学合理的非遗园本课程体系、增强非遗对幼儿课堂的适应性、在手工课堂中借助非遗传达运河文化。

(一)融合非遗要素开发园本课程

幼儿园要充分利用当地的非遗并针对不同非遗文化的特点来编排课程,形成地方特色园本课程体系。在园本课程的开发中充分利用当地的非遗,一方面有利于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幼儿乡土情感及社会性的发展。一是树立非遗园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即“精研非遗课程,传承运河文化”,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注重提升非遗对幼儿园的适应性。二是组织幼儿教师参观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以及当地的非遗传习基地,增进幼儿教师对运河文化的理解,提升非遗课程开发能力。

(二)依据幼儿园教育特性创编非遗

将运河文化中的非遗融入幼儿园课程,需要依据幼儿园的教育特性对非遗进行调整与创编。聊城当地流传下来的非遗数量较大、种类繁多且材料特性和制作技艺各异,幼儿难以直接接受和理解,因此要甄选出具有安全性及适宜性的非遗进入幼儿手工课堂,并根据幼儿园的特性对非遗制作技艺进行创编。

1.甄选出适合幼儿学习的非遗

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需要对进入幼儿园的非遗进行甄选。3—6岁的幼儿在思维及学习等方面水平较低,因此需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发展水平挑选进入幼儿手工课堂的非遗。一方面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指标,另一方面依据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挑选难度适中、具有教育价值的非遗。笔者研读山东运河区域非遗名录以及聊城运河文化遗产概论,经过数次甄选,最后选择了更易于在幼儿园开展的非遗临清面塑、聊城剪纸及杨氏京剧脸谱作为幼儿运河文化手工课程体系的内容。

2.调整进入幼儿园的非遗的形式

在历史长河中,非遗的传承是活态的,在把握非遗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核的前提下,应结合幼儿的学习的规律和特点,对进入幼儿手工课堂的非遗进行简化、加工。增强非遗与幼儿手工课程的适应性,保证教学的延续性和系统性,需要依据大中小班幼儿的不同特点分层设计课程。例如,笔者前往临清面塑协会学习面塑制作技巧,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将复杂的制作流程进行简化,并且设立幼儿感兴趣的主题,在课堂中引导幼儿进行主题创作。同时,根据幼儿学情,创设大中小班幼儿运河文化手工课程体系。

(三)结合聊城运河文化开展非遗手工课程

在运河文化非遗进入幼儿手工课堂的过程中,不仅应注重非遗制作技巧的传授,更应向幼儿传达运河文化的历史积淀和人文价值。一方面,由于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可以借助具体的事物(如古城建筑、运河风景、地方特产等)向幼儿阐述运河文化的内涵,并且引导幼儿动手制作关于聊城运河文化的非遗作品。例如,在大班制作聊城剪纸《美丽的古楼》的手工课程中,幼儿通过视频直观地欣赏聊城古城建筑并动手制作古楼的剪纸。另一方面,由于幼儿的注意和活动主要是由兴趣激发并维持的,因此幼儿教师讲述运河文化时要有生活性和趣味性,充分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并激发幼儿的兴趣。例如,在非遗文化手工课程的导入部分,通过编制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的童谣,引导幼儿了解聊城当地的民风民俗。

三、策略

(一)建构三级非遗文化手工课程目标体系

制定清晰明确的目标,将聊城当地的非遗中的临清面塑、聊城剪纸、杨氏京剧脸谱纳入幼儿手工课程教学体系,形成幼儿运河文化系列手工课程。想要非遗课程在幼儿园实施和落地,必须搭建“课程总目标—年龄目标—教育活动目标”的三级目标体系和框架,以保证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方向性和可操作性。[5]首先,制定聊城运河非遗文化手工课程体系的总目标如下:向幼儿讲解一些易接受的聊城当地的运河文化,引导幼儿了解本土非遗并掌握简单的非遗手工制作技巧,借助幼儿喜闻乐见和易于理解的方式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6]其次,依据幼儿的年龄阶段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制定如表1所示的各年龄段幼儿的教育目标。最后,依据布鲁姆的三维目标理论,制定包括认知目标、动作技能目标及情感态度目标在内的非遗手工课程的教育活动目标,注重引导幼儿了解聊城的风土人情及非遗、尝试制作非遗手工,幼儿在欣赏和制作非遗手工的过程中激发对家乡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表1 幼儿运河文化手工课程各年龄段幼儿的教育目标

(二)精选适宜的非遗文化手工课程内容

通过甄选聊城当地运河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选择临清面塑、聊城剪纸、杨氏京剧脸谱三项作为幼儿运河文化手工课程体系的内容,依据大中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分层设计课程,如表2所示。

表2 幼儿运河文化手工课程体系

1.临清面塑手工课程

临清面塑是富有聊城地域特色的市级非遗项目之一。面塑以面粉、糯米粉等原材料为主料,加入食盐、蜂蜜和水调制而成。临清面塑通过手指与面塑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塑像,成为聊城的一项传统民间艺术。临清面塑继承了山东面塑的优良传统技艺,是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体现聊城当地运河文化的丰富细腻、优美精致且带有运河风情的艺术作品,展现了璀璨多姿的运河文化和聊城临清的独特地域风情。

临清面塑课程包括:小班的“面团变变变”,幼儿初步接触面塑并尝试用面团捏出不同的形状,产生对面塑的兴趣;中班的“可爱的蜗牛”,幼儿用面团和简易工具制作蜗牛的形状,掌握简单的面塑技巧;大班的“我为运河塑航船”,幼儿了解聊城大运河的历史及风土人情,动手用面团为大运河制作航船等。

2.聊城剪纸手工课程

聊城剪纸是第一批市级非遗民间美术类的一项,是由东昌府区、冠县、茌平三个地区一起申报的非遗项目。聊城剪纸的艺术风格有粗犷和精细之分,以阴剪为主,阳剪为辅,造型生动,蕴含聊城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聊城剪纸课程包括:小班的“彩虹撕纸画”,幼儿通过动手撕、粘彩色纸片,加强对色彩的认识,初步体会聊城剪纸的魅力;中班的“好看的小鱼”,幼儿欣赏京杭大运河的风景,并使用剪刀为大运河制作小鱼;大班幼儿了解聊城的古城的建筑,制作古楼主题的剪纸等。

3.杨氏京剧脸谱手工课程

杨氏京剧脸谱制作技艺是聊城市东昌府区区级非遗项目。在继承传统脸谱制作技艺的基础上,以特制的黄泥作为制作原料,经手工捏制、抛光、彩绘、剪刻而成的杨氏京剧脸谱造型真实、生动,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深受戏剧界和文艺界的好评。

杨氏京剧脸谱课程包括:小班的“我是花脸孙大圣”,幼儿初步了解脸谱,能动手制作简易的孙大圣脸谱;中班的“小小花旦”,幼儿了解京剧的四大行当的特点,制作简易的平面花旦脸谱;大班的“脸谱彩绘”,幼儿了解脸谱文化,能够使用合适的色彩和方法制作立体脸谱等。

(三)科学实施非遗文化手工课程

1.创设运河文化特色教育环境

蒙台梭利认为婴幼儿具有一种“吸收心智”,可以通过与环境的密切接触来获得各种学习经验。[7]因此,要创设运河文化特色教育环境。一是为幼儿创设运河文化的显性环境,如在活动室及走廊摆放幼儿教师或幼儿制作的非遗手工作品。二是为幼儿创设运河文化的隐形环境,如在大班面塑课程“我为运河塑航船”中导入播放航船沿京杭大运河进入聊城的视频,展示航船途经聊城时聊城地标性的东昌古城、山陕会馆、水城之眼等。幼儿教师在幼儿观看视频时用优美的语言进行讲解,让幼儿真正体会到家乡的美,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幼儿对运河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凸显活动过程的生态性

在幼儿园新课程改革中,提倡一种动态的、和谐的、生长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课堂教学。从生态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来看,课程与教学活动最本质的特征是生态性或生命性,它不是一个僵化的物质系统,而是一个具有生命活力的生态系统。[8]在运河文化手工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调动幼儿分享关于家乡聊城的生活经验,增进幼儿对运河文化的理解,引导、鼓励、支持幼儿用非遗手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注重把握教学过程的生态性,营造和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从而使幼儿在课程体系中实现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3.注重课程评价多元化

为了发挥课程促进幼儿发展、幼儿教师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需要对课程采取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多元化评价。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的主体有幼儿教师、幼儿、非遗传承人、家长。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评价视角。例如,幼儿教师站在课程设置及实施的视角进行评价,幼儿以对课程的兴趣视角进行评价,非遗传承人以对非遗传承程度视角进行评价,家长以促进孩子文化涵养视角进行评价等,评价主体多元化能够使评价立体化。二是评价内容多元化。主要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对幼儿教师的评价、对幼儿的评价。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包括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包括对幼儿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幼儿教师组织课堂的能力、幼儿教师的非遗手工专业技能等的评价;对幼儿的评价包括对非遗手工作品、合作情况、活动积极性等的评价。三是评价形式多元化。除了传统教育模式重视的幼儿教师评价,还有幼儿自我评价、幼儿互评。例如,在小班杨氏京剧脸谱“我是花脸孙大圣”的教学中,幼儿先登台展示并讲解自己制作的孙大圣脸谱,最后说出自己最喜欢哪个小朋友设计的脸谱。在幼儿自我评价和幼儿互评中,使幼儿获得经验及成就感。

总而言之,将运河文化中的非遗应用到幼儿手工课程中,对聊城当地幼儿的成长、幼儿园的发展以及非遗的传承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将运河文化中的非遗融入幼儿园手工课程,要始终以幼儿为中心、以文化为本位、以乡情为基调,在幼儿运河文化手工课程体系的实施中要目标明确、内容适切、方法得当,从而促进幼儿全方位发展。幼儿运河文化手工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虽取得一些探索性的经验,但仍存在些许不足。例如,每类非遗手工的课程数量在每个年龄班较少,不能使幼儿体验系统连贯的非遗手工制作。今后将不断总结经验,丰富手工课程体系。

猜你喜欢

面塑聊城运河
跃然指尖的面塑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承地方面塑特色 探创意实践之路——以《面塑鱼趣》一课为例
胶东面塑——花饽饽
如泰运河谣
宜宾面塑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探讨
聊城,宛在水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