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状况研究

2024-01-07马健樊文玲赫晓明

民族学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民族地区

马健 樊文玲 赫晓明

[摘要]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是切实保障各族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不断增强各族群众“五个认同”的重要内容。本文在深入调查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H镇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状况,以及各族群众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对策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不仅要着眼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鼓励和扶持民族地区优质公共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根据各族群众的特点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公共文化服务,而且要有意识地为推进各族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目标导向和方向指引,为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提供公共文化支撑。为此,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提升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变被动服务为主动作为,激发各族群众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改善供给侧结构,实现有侧重点的标准化和有效率的均等化;创新内容和形式,不断引导和满足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关键词]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状况

中图分类号:C9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23)06-0051-09

事实上,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3]以来,关于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呈现两大特征:一是从研究方法来看,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田野调查成为主要研究方法。具体而言,田野调查方法被广泛运用到关于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现状[4]、公共文化服务质量[5]、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6]等问题的研究上。其中,又以毕东团队针对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系列田野调查最具代表性。[7][8][9]二是从研究主题来看,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成为主要研究热点。在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学者们很快意识到,由于地理环境复杂、文化多元共存,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等原因,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因此,需要遵循文化培育与文化需求相结合、文化的开放性与安全性相结合、文化服务的标准化与多样化相结合等原则。[10]就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路径而言,既要继续加大投入,加强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也要大力培养少数民族文化人才,加强民族地区文化队伍建设;还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提升民族地区文化服务的实效;更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11]在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方面,进行评估后发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型和环境型政策工具过多,需求型政策工具过少,政策注意力“失衡”与“迟钝”并存的问题比较突出。[12]在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方面,有学者提出以理念创新、模式创新和选择权创新为主要内容的“三创”概念。具体来说,在理念上,遵循人本原则、公平原则、责任原则、效率原则;在模式上,实行政府主导、市场加盟、公民参与的多元合作供给模式;在选择权上,尊重民族地区公民对公共文化的选择权。[13]相比之下,只有少数学者从少数民族群众文化需求的特点和规律出发,意识到民族地区构建需求导向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4]总的来看,虽然目前已经构建起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宏大体系,但就常识而论,基于“供给-需求”框架的研究或许更具有针对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对于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而言,无论“查漏补缺”,还是“提档升级”,都需要深入了解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供需状况,进而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深入了解习近平总书记“寄予厚望”的凉山彝区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状况,课题组于2021年对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的H镇进行了深入调查。凉山彝族自治州既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四川省民族类别和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德昌县则是四川省傈僳族聚居人口最多的县。德昌县H镇的总人口为14259人,其中汉族5211人,占总人口的36.5%;彝族7347人,占总人口的51.5%;傈僳族1701人,占总人口的12.0%。H镇下设10个行政村:1个中心村、4个汉族村、4个彝族村和1个傈僳族村。作为多民族混居地区,德昌县的区域文化呈现出多元一体性、开放包容性、内容丰富性等特点。德昌县H镇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凉山彝区具有较强的典型性(见表1)。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2022年的统计数据不具有代表性,因此,本文主要使用2017-2019年,即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的统计数据。表1H镇各村的基本状况一览表

一、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状况调查

本文以德昌县H镇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状况为调查内容,并根据各村的人口数量,按比例在H镇的10个行政村随机发放调查问卷250份。其中,共收回有效问卷215份,有效问卷率为86.0%。

(一)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給状况调查

1.资金支出

近年来,H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资金支出的绝对值和占比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17年公共财政支出730万元,其中公共文化服务支出3.5万元,占比0.48%,同比增幅11%;2018年公共财政支出3.5万元,其中公共文化支出4.1万元,占比0.53%,同比增幅17%;2019年公共财政支出811万元,其中公共文化服务支出5.3万元,占比0.65%,同比增幅29%。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用品配置。公共文化服务支出持续稳定增长,反映出各级党委政府对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2.基础设施

H镇的公共文化设施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娱乐类公共设施,如篮球场(文化坝子)、乒乓球台、健身设施、老幼残辅助设施等;第二类益智类公共设施,如农家书屋、报刊栏、村广播站、文化室等;第三类民族特色类公共设施,如民族标语栏、民族特色文化墙、民族特色建筑等。H镇的公共文化设施既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展各类公共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相比之下,益智类公共文化设施的普及程度最高,娱乐类公共文化设施中的老、幼、残辅助设施的普及程度最低。这意味着,针对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还存在某些“盲区”。

3.活动内容

H镇的公共文化活动主要包括民族节庆活动、电影放映、送戏下乡和文体活动。其中,民族节庆活动主要包括火把节、阔时节、端午节等;电影放映主要由各村委会组织;送戏下乡主要由县级文旅部门和H镇政府共同组织;文体活动主要以篮球比赛和乒乓球比赛为主,由各村委会组织,并由H镇政府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从文体活动的举办情况来看,各村举办文体活动的积极性存在较大差异,有的村连年举办,有的村从未举办过,举办过文体活动的村往往都能坚持举办。正如一些村干部所说:“万事开头难,开头就不难。”因此,选择什么活动“开头”,就成为问题的关键所在。

总的来看,H镇已经初步完成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和均等化建设工作。

(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状况调查

1.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狀况及需求

从年龄结构上看,公共文化设施主要是青少年和儿童在使用,成年人的参与时间频率和参与人数比例都很低,其中老年人更是几乎处于同公共文化设施“绝缘”的状态。与此类似的是,公共文化产品也主要是青少年和儿童在使用,大部分成年人的主要兴趣是棋牌,其中,老年人除偶尔接触棋牌外,几乎不接触其他公共文化产品。进一步看,这些成年人,特别是老年人并非没有文化需求,而是“标准化配置”的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未能有效满足其基本文化需求。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

问卷调查还发现,群众表现出对扩建文化坝子、民族特色文化墙和民族特色建筑的较强烈需求。让人意外的是,68.37%的受调查者建议取消报刊栏,42.33%的受调查者建议取消健身设施,分别有20.93%的受调查者建议取消乒乓球台和取消农家书屋(见表2)。进一步的访谈发现,一方面,这同群众的阅读能力不足和阅读习惯欠缺,以及运动意识缺乏和锻炼方式差异具有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报刊栏和农家书屋所提供的书籍报刊也存在针对性不够和实用性不强的问题。上述调查结果提醒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某些利用率不高的公共文化设施的“标准化配置”,以及公共文化设施的有效利用问题。

2.公共文化产品的使用状况及需求

从年龄结构上看,公共文化产品使用群体主要是青年人和少年儿童,中年人的主要兴趣是棋牌,老年人除偶尔接触棋牌外,几乎不接触其他公共文化产品。问卷调查还发现,70.23%的受调查者建议新增地方民族乐器,59.07%的受调查者建议新增无线WIFI设备,40.0%的受调查者建议新增地方民族类书刊(见表3)。这意味着,一方面,在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全面推进,并已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还应充分考虑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通过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特色文化活动形式,打造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内容;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快民族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不仅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提出的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重要举措,而且是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数字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

3.公共文化活动的参与状况及需求

从年龄结构上看,青少年和儿童对几乎所有的公共文化活动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相比之下,中年人对电影、戏剧、歌舞表演,以及民族节庆活动的兴趣更浓,老年人则最重视民族节庆活动。问卷调查还发现,群众对很多公共文化活动均提出增量性需求。其中,82.33%的受调查者建议增加电影放映(场次),67.73%的受调查者建议增加文体比赛(场次),60.0%的受调查者建议增加春节、端午节(活动),反映出较强的公共文化活动参与意愿(见表4)。上述调查结果的政策含义是:一方面,应将电影放映、戏剧和歌舞表演作为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春节等各民族广泛认同、共享共庆的节庆活动所具有的增强“五个认同”的重要作用。

总的来看,不同年龄段人群具有差异性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和充分满足。

(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调查

本文以李克特五级量表为基础,参考《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并结合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设计出包括5个准则层和19个指标层在内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见表5)。本问卷基于标准化项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99,说明问卷的可靠性较高;本问卷整体的Kaiser-Meyer-Olkin值为0.799,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Sig值为0.000,说明问卷的有效性较高。

总的来看,在19项指标中,群众满意度较高的有6项,满意度一般的有3项,满意度较低的有7项,满意度很低的有3项。具体来说:在基本服务项目方面,群众对收听广播(满意占比为70.23%,下同)、设施开放(65.12%)、读书看报(64.65%)、观看电视(59.53%)和电影放映(47.91%)的满意度较高,对文体活动(28.37%)的满意度较低,对送戏下乡(3.26%)的满意度最低。这意味着,一方面,以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电影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在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播和知识普及方面仍然有效地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群众对现场性、体验性和参与性较强的戏剧表演、文体活动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具有浓厚的兴趣和较大的需求,且存在一定的“需求缺口”。

在硬件设施方面,群众对文化设施的满意度较高(60.47%),对体育设施的满意度较低(21.40%),对辅助设施的满意度最低(4.65%)。这既与群众的体育锻炼意识缺乏有关,也与“重体育设施建设,轻运动方式引导”有关。当地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由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主导,社会体育指导工作则由县教育体育和科学技术局负责,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索“文”和“体”分属不同行政主管部门的情况下,如何将体育设施建设和社会体育指导进行统筹管理,从而更为有效地满足各族群众的体育运动需求。

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质量方面,群众对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与更新比较满意(55.81%),对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者的素质(29.77%)、政府的公共文化资源宣传(13.02%)的满意度较低,对政府对群众需求的反响与执行(0.93%)的满意度最低。这反映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重硬件建设”(如公共文化设施地管理与更新),“轻软件建设”(如政府对群众需求的反响与执行)问题。

在地方民族特色文化宣传与保护方面,群众对地方民族特色文化保护(18.14%)、地方民族特色文化宣传(15.81%)和地方民族特色文化活动(13.95%)的满意度均不高。这也再次反映了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不仅要在了解各族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寻求各族群众基本公共文化需求的“最大公约数”,而且要根据各族群众的文化特点和风俗习惯,提供导向上增强认同、形式上喜闻乐见、内容上凝心聚力的公共文化服务。

在群众整体感受方面,群众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整体感受(33.49%)和群众的参与意愿(36.28%)的满意度均不高。由于在基本服务项目、硬件设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质量、地方民族特色文化宣传与保护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群众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整体感受不佳和参与意愿不强,也就成为顺理成章之事。

二、优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建议

事实上,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不仅要着眼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鼓励和扶持民族地区优质公共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根据各族群众的特点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公共文化服务,而且要有意识地为推进各族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目标导向和方向指引,为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提供公共文化支撑。

(一)优化服务和激发活力,为各族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保障

1.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提升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为解决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主体单一化这个长期以来制约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主要障碍,建议以成立H镇文化管理协会为契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见图1)。通过举旗帜、聚民心,在迅速而精准地充分满足各族群众基本公共文化需求的同时,巩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各族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基础支撑和内容引导。

具体来说,一是强化宣传引导。民族地区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以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为主要内容。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基层文化管理协会作为基层文化阵地的宣传功能和引导作用,用文化的力量来化解民族地区的各种深层次矛盾。广泛凝聚共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巩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二是增强服务意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是服务,通过基层文化管理协会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既是“社会参与”的重要内容,也是“重心下移”的集中体现。因此,基层文化管理协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增进各族群众的文化福祉,不断提高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知晓度、参与度、满意度;三是加强交流沟通。基层文化管理协会是连接基层单位和各族群众的文化桥梁,在保护利用乡村传统文化,盘活乡村文化资源,重塑乡村文化生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基层文化管理协会要以各族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为导向,以消除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盲点和薄弱点为突破口,及时发布公共文化活动信息,积极收集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信息,快速反馈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信息,精准高效推进相关工作。

2.变被动服务为主动作为,激发各族群众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调查发现,由于精神文化生活贫乏,不少人在“非赶集日”都以打牌、聊天、看电视等方式消磨时间。虽然诸如送戏下乡、电影放映之类的“送文化”活动很受各族群众欢迎,但更重要的还是“种文化”。为此,应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公共文化资源,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尊重各族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各族群众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提高各族群众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以最具群众基础的民族节庆活动为例,由于H镇政府在民族节庆活动期间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主要以拉横幅、插彩旗等宣传工作为主,因此,各族群众对民族节庆活动的满意度偏低。事实上,民族节庆活动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增进各族群众情感交流的重要内容。为此,要进一步激发各族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丰富节日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充分发挥民族节庆活动在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重要作用。

(二)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1.改善供给侧结构,实现有侧重点的标准化和有效率的均等化

尽管德昌县的各乡镇已经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然而,这种平均主义式的标准化并未充分考虑各乡镇的具体情况。以距德昌县城约4公里的Z镇为例,由于该镇的群众大都在县城务工或外出打工,且该镇无学校,因此,一方面,Z镇的常住人口很少,Z镇公共文化资源的闲置状况严重;另一方面,Z镇的群众因地理位置优势得以共享县城的丰富公共文化资源。在这种情况下,不妨打破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的简单平均主义倾向,根据公共文化资源的实际利用情况,适当照顾位置偏远乡镇的公共文化需求。进一步讲,还可打破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的行政边界。以H镇为例,该镇的常住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心村(占全镇人口总数的47.08%),而且,每到赶集日,其他村的群众还会前往中心村赶集,并参与中心村组织的各类公共文化活动。然而,中心村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总量却与其他各村不相上下。这种简单平均主义的资源配置模式既不能很好地满足中心村村民的日常公共文化需求,也不能充分满足其他村村民在赶集日和民族节庆日等特定时段的公共文化需求增量。在公共文化资源有限的约束条件下,不妨根据实际情况,打破行政村的地理邊界,通过“保障中心村,扶持偏远村”的做法,实现有侧重点的标准化和有效率的均等化。

2.创新内容和形式,不断引导和满足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创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积极引导和不断满足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破解各族群众“听不懂、看不懂”和“不爱听、不爱看”问题的关键。具体来说,一是不断加强对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引导。为解决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单调贫乏的问题,要充分借助毕摩、德古等乡贤和基层文艺工作者、基层教育工作者的聪明才智,积极利用村小学校、村幼教点、文化室、农家书屋等空间载体资源,通过举办培训班,组建兴趣小组等方式,将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在让各族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提高各族群众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二是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网络使用能力,提高网络精神生活的水平和质量。调查发现,虽然H镇各族群众使用的手机大部分是智能手机,但仅有少部分年轻人会用手机上网,且主要用于打游戏、看直播、追网剧等纯娱乐活动,其他人大都只用智能手机来接打电话。为顺应智能手机在民族地区逐渐普及的趋势,逐步解决各族群众在网络使用能力、网络精神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一方面,可以为存在国家通用语言交流障碍的少数民族群众免费安装“双培推普”手机APP①,并辅导其熟练使用,以便帮助这些群众解决“对外交流难、学习政策难、掌握技能难”等问题。另一方面,H镇及各村也可创建自己的公共文化服务微信公众号,通过视频、语音、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让各族群众及时了解本地的公共文化服务信息等生活资讯,充分接触能够增强“五个认同”的文化内容(见图2)。

三、结语

虽然包括凉山州德昌县H镇在内的广大民族地区已经初步完成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和均等化建设工作,但民族地区“标准化配置”的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尚未有效满足各族群众具有特殊性的基本文化需求。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不仅要寻求各族群众基本公共文化需求的“最大公约数”,而且要根据各族群众的文化特点和风俗习惯,提供导向上增强认同、形式上喜闻乐见、内容上凝心聚力的公共文化服务。此外,民族地区“标准化配置”的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还未有效满足老、幼、残等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需求,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还存在某些“盲区”。这意味着,有必要重新审视某些利用率不高的公共文化设施的“标准化配置”意义,以及公共文化实施的有效利用问题。

为更好地根据各族群众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为推进各族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目标导向和方向指引,为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提供公共文化支撑,可从四个方面入手:一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通过强化宣传引导、增强服务意识、加强交流沟通,提升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为各族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基础支撑和内容引导;二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作为。通过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文化资源,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通过尊重各族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各族群众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三要改善供给侧结构,打破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的简单平均主义倾向。根据公共文化资源的实际利用情况,打破行政村的地理边界。通过“保障中心村,扶持偏远村”的做法,适当照顾位置偏远乡镇的公共文化需求,实现有侧重点的标准化和有效率的均等化;四要创新内容和形式。通过不断加强对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引导,让各族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各族群众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通过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网络精神生活的能力、水平和质量,逐步解决各族群众在网络使用能力、网络精神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注释:

①“双培推普”手机APP将100句常用的国家通用语言译制为包括彝语在内的10个语种(含方言土语)。内容涵盖“必会15句”“称呼问候”“买卖交易”“生产生活”“卫生健康”五个部分。凡是装有安卓系统的智能手机,在“应用市场”软件里下载安装即可免费使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N].人民日报,2021-03-13(001).

[2]程晓刚.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N].中国文化报,2021-06-24(001).

[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05-10-19(001).

[4]陈茜.西南民族地区甘孜州公共文化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J].四川戏剧,2018(10):166-170.

[5]文立杰,纪东东,张杰.沿边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研究——以Z自治区4市8县(区)38村为样本[J].图书馆论坛,2018,38(12):70-78+95.

[6]祁志伟.社会资本何以驱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创新——对民族地区T牧区的考察[J].图书馆论坛,2021,41(03):87-101.

[7]尹婷婷,毕东,毕晓红,李春艳.边疆民族地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调查研究——以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为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9(03):1-7.

[8]周静,毕东,毕晓红,李春艳.大理白族自治州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9(03):8-12+24.

[9]毕晓红,周静,唐懿滢,毕东.腾冲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查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9(06):87-91.

[10]索晓霞,蒋萌.试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特殊性[J].贵州民族研究,2012,33(04):11-14.

[11]陈坚良.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J].贵州民族研究,2008(02):34-38.

[12]赵军义.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政策评估——政策工具与政策注意力视角[J].广西社会科学,2020(09):148-153.

[13]周晓丽.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创新[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13(06):115-117.

[14]陈兴貴.基于文化需求的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讨[J].怀化学院学报,2014,33(10):1-5.

猜你喜欢

民族地区
民族地区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民族地区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如何促进提升民族地区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连片贫困地区高校电子信息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研究
“中国梦”在民族地区医德教育中的现实意义初探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单片机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探析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