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入现代:岭光电的彝区教育实践

2024-01-07陈勇吉木哈学

民族学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传统教育语言教育现代教育

陈勇 吉木哈学

[摘要]在人類发展历程中,不断地经历着过去与现在之间的接触、排斥和融合等过程,特别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后,新旧之间出现了博弈,在教育实践方面更为突出,且一直影响着人类的发展。在民国时期,岭光电是积极追求彝区社会进步的末代土司,是彝区现代教育的最早实践者。在他的管辖范围内实施了十三年的现代教育和社会改良实践,引导彝族人民融入“现代性”生活。通过梳理认为,岭光电的教育实践有两个特点:一是在彝区开创了双语教育模式,遵循了语言文化的习得规律;二是彝区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多元文化教育模式有机衔接了彝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也调适了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关系,促进了彝区传统社会融入现代生活。从岭光电的彝区教育实践得到启示: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民族地区的语言、社会文化习俗和生活理念等逐渐向现代社会转型,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成为民族地区传统融入现代社会的机制,也是促进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强化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岭光电;传统教育;现代教育;语言教育;中华民族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C9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23)06-0088-07

一、彝区传统与现代教育实践之间的融合

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相互排斥与融合等现象,最先发生在欧美地区的民族生活里。后来渗透到世界上的各个民族地区。中国近一百多年的现代化进程中,依然充满着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的博弈、矛盾和融合。彝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接触、排斥和融合等现象不可避免。彝区产生现代教育,就是彝区融入现代社会的需要。具体表现在教育形式和内容,以及语言和教育观念等方面。

(一)传统与现代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

当现代教育进入彝区社会时,传统教育目的、形式和内容等与现代教育之间出现了某种张力,出现此消彼长现象。

从教育理念上,彝区传统教育实践以家屋为中心,主要集中在传统文化教育上,物质文化教育实践则相对薄弱;而现代教育是以学校为中心,自然规律教育为基调,提高人的认知能力作为其教育的目的。彝族传统教育内容主要以人文关怀和生命意义为主,以家屋为空间,在节日、婚礼和葬礼等习俗上得以实践,解释“人”的价值和意义,发展为生命观教育,教导人要崇尚至善,遵照发展规律而生活。可见彝族传统教育是以文化传统和生命意义为首要目标,将“人”的行为教化为社会文化传统模式。现代教育追求普遍性教育为主,以认识自然规律教育为基调,以法制和国家意识教育为主线,最后才把生计教育与文化传统和生命意义有机统一起来。这就意味着在彝区教育实践过程中,将现代物质技术文化、法制和民族国家意识教育与彝族传统文化教育融合为一体的可能性。

针对教育资源和形式,八十年代开始,根据教育语言与实际语境的关系,凉山彝区逐渐发展了一类模式和二类模式。一类模式偏重于彝文教育,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外语教育则较薄弱,这也致使一类模式的同学进入大学后,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适应汉语语境,促使一类模式的大部分同学很难快速融入外面的语言环境,表现出“走不出去”的状态。有汉语基础的彝区,实行二类模式,从小学到高中,各门课程都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因此,二类模式同学通过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很快适应和融入现代社会。另外,彝族传统教育内容主要是民间故事、格言、史诗等,这些内容没有进入学校课堂,家庭教育时间越来越少,涉及这些传统文化的内容也不多,使现在的凉山彝族学生对民族文化知识掌握不足。笔者曾在甘洛县开展民族文化调查问卷(彝族卷)调查发现,许多彝族青少年对彝族创世史诗中的支格阿鲁都不知道,甚至许多中小学彝族老师也不清楚。所以,民族地区,传统知识与现代科学知识之间没有衔接起来,直接影响他们习得地方性文化知识。

(二)传统与现代教育之间的融合

传统与现代是相对存在和变化的概念,即我们正在经历的今天的现代性,到了明天可能就变成了传统而存在。“海德格尔主张:过去、现在与未来三者的融合与同时性。过去并非简单地过去了,它仍然是, 只不过曾是,它仍然存留着, 未来也并非简单地没有到来, 它已在现在或当前中达到了, 只不过是作为未完成的东西而到达。”[1]“传统教育中已有的有效成分随社会历史的发展会不断地减少, 但又会有新的更为有效成分不断地被添加进来, 进而使‘传统’ 像一条流动的河, 不断地得到更新和丰富。所以‘教育’ 不是静态的存在物, 而是动态的发展过程, 今天教育中有效的做法在明天就可能成为传统。”[2]彝族传统教育是适应于某个特定社会时期的生产生活而形成的认知活动,主要以家庭教育和社会习俗教育为途径,以文化传统和生命意义教育为其主要目标。当这种教育模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时,自然会产生新的教育模式,以满足现实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人类现代化过程中,每个民族和国家都在追求发展和进步,都无法摆脱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各种融合。只要现代性,不要传统性;还是只要传统性,不要现代性;或者怎么处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融合等,成为人类永恒而深层次的思考问题。

因此,“‘现代教育’是与‘现今社会相适应的, 或者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 能促进人更好地发展的教育’”。[2]但不意味着,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就可以割裂开来。总而言之,在彝区,精神文化教育与物质文化教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及现代科技文化教育等都需要连接和整合,促进其有机融合。

二、岭光电的现代教育实践及成效

民国时期,凉山彝族传统社会与其他民族地区之间产生了很大的反差,其中存在深层的内外原因。外部原因,现代生活方式逐渐影响彝区社会。内部原因,彝族固有的社会结构、生计方式和文化观念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最终归结为“现代生活”向彝族地区扩张而表现出“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相互适应性问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岭光电在彝区创办现代教育,将彝族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进行了有机连接和整合,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嶺光电创办学校教育模式

对于彝区而言,现代教育不是其内部社会自然发展的产物,而是受外来事物影响而产生的教育实践。岭光电借鉴了现代教育模式,创办学校,标志着彝区现代教育的产生。据《斯补边民小学六十年纪念手册》里面记载:

岭光电开办的学校于一九三七年三月开学,岭光电先生亲自兼校长,校址在今甘洛县田坝镇胜利乡斯补村。校舍是岭先生利用其私人住宅整修而成,为两进门四合大院,较宽敞。正堂屋是礼堂兼作一个教学班教室,另设四间教室;图书仪器室,办公室各一间;教师、学生宿舍四间;厨房、厕所具备。除有课桌凳六十余套,可供一百二十余名学生学习外,还置有教学仪器二百余件,高档风琴一台,留声机、油印机各一台,测像仪一套,药品六十余种,各类体育用具等。学校常年有老师五人,其中三人是从内地聘请来的具有高、中等学业的教师,两人是在本地选聘的彝、汉教师各一人。办学后期,除仍请具有教学经验的外地教师一至两人外,多数由岭光电先生资助到内地学成归来的学生担任教学工作。办校初期的生源主要从岭光电所辖百姓家庭子女中,按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办法,强征百姓子弟入学。在当地杂居的汉族贫苦农民子弟亦自愿得以免费就读。在校学生按年龄和学习成绩分设四个教学班和一个预备班,实行分班教学。课程参照汉区普通用的教材,购买语文,算数等课本外,还编选部分彝文教材进行教学。彝文课以低年级为主,进入高年级则以汉语文教学为主。“小学毕业后,挑选一些送到成都、重庆、雅安、荥经、西昌、越西、会理等地入小学高年级或初中班学习,毕业后再送入高中(中专),专科学校深造。”[3]

这段记录讲述了岭光电办学过程和办学方式,其内容与岭光电《忆往昔》里讲的基本一致。“斯补边民小学以汉语授课(除彝语文课)为主,课程设有汉语文、彝语文、算术、自然、地理、农管、文艺和体育等,在此基础上加开了彝族文化知识课。汉语教材主要使用小学统一教材,彝文教材主要是岭光电自己编写的彝汉对照课本。”[4]111-112岭光电自编的彝汉对照课本中有一篇《民族团结》的课文,其中有“黄牛是黄牛,水牛是水牛,黄牛水牛都是牛;彝族是彝族,汉族是汉族,彝族汉族都是中华民族;团结在一起,共同向前进!”[4]113反映了岭光电把当时的“中华民族”概念输入彝区社会,使彝族人民开始理解和认同中华民族文化。

从这些叙述中,不难得出岭光电办现代教育的特点,就是把自由、平等和民主等现代性特性,以及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等概念与彝区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作为现代教育资源,借助传统文化力量来助推现代教育发展,用多语教学和多元文化教育形式讲明了彝区与国家和彝族与中华民族的关系。

(二)彝族口头教育传统

口头程式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教育机制,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最深远的方式。现代教育是对传统口头形式和内容再改造过程,是“口头内容” 精细化、目的化和程序化的过程。彝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口头教育机制,包括口辩、讲故事、猜谜语、说唱、民歌等,并设置了各种节日、丧葬和婚礼等习俗场景。其中口辩、说唱机制最为丰富,成为彝族人主要的说教模式。“口辩”模式能鼓励民众探索知识,明辨事理,又具有娱乐和教育等功能。同时,彝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习俗文化,对彝族人民起着心理调治和行为规范等重要的作用。同时,彝族人民创作了丰富的民歌,每种民歌都配对了相应的调,既是民众抒发情感的方式,也是口头教育的有效模式。岭光电创办学校教育后,没有忽略彝族口头教育传统对彝族人民的影响作用,而是重视以彝族口头教育形式来传播现代教育理念。通过有机整合传统与现代教育模式,将现代教育生活逐渐嵌入到彝族人民的生活世界里,提升了彝族人对现代教育的认识。因此,岭光电科学地遵从了彝族传统口头教育模式,把彝族民歌、经典和口辩模式等引入课堂里开展教学。同时,他经常与民众一起探讨现代教育和传统文化,将传统知识和现代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教育民众,使彝区民众乐于接受现代教育。

总之,岭光电通过彝族民众熟悉的传统口头教育方式融入现代教育,使人们从无意识、隐性的社会教育走向了有意识、显性的学校教育,有效地推动了彝区教育模式逐渐向现代教育转型。

(三)岭光电彝区教育实践成效

岭光电在彝区教育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两个方面的成果:一是培养了一批双语人才,为彝区现代社会转型储备了人才;二是影响了一批在彝区德高望重的人士,为彝区现代教育发展奠定基础。

1.培养了社会需要的双语人才

岭光电在十三年的办学过程中,培养了两百余人。这些人既懂汉语,又懂彝文,在彝族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起到了桥梁作用。“1950年初,解放西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八四师政委、西昌地区军管会主任梁文英说:‘岭光电最大的功劳是给我们培养了100多个翻译。我们今天派一个工作队出去,有啥子用呢。岭光电培养的斯补小学学生,都能够做翻译。’”[4]115笔者采访了曾在斯补边民小学里读过书的李某(2013年76岁),他说:我是原斯补校第三批学员,在斯补学校临近毕业时,碰上解放,后到会理读书,读书回来后到玉田胜利小学教书21年。解放初,给工作队当翻译,也做其他事情,比如给镇长当翻译和写文献(镇长只认识彝文,不认识汉文)等。当时他在斯补边民小学时,每天供应的是两顿饭。岭光电回家时,也给他们上课,汉彝文都教,讲纪律。学校体育课教拳术、琴、篮球和风琴等。从李某的简单口述中,可看出当时的双语教育推动了彝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培养出的学生在彝区民主改革和社会建设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有的走上了省、州和县上的领导岗位,为当时封闭的凉山彝族社会融入国家行政体系起着桥梁作用,也为彝区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和过渡产生了积极影响。

2.影响了一批彝族德高望重的人士

岭光电翻译的许多著作和他积极倡导现代教育的行为影响了一批德高望重的彝族人士。JK是当地彝族毕摩,也是岭光电家专职祭司。他思想开明,彝族文化知识丰富。笔者小时经常在JK身边玩耍,JK经常讲故事给少年儿童听,也讲有关岭光电的事迹。对笔者记忆最深刻的一句话,JK说岭光电平易近人,说话幽默;每次到他家做完仪式,都按礼数送他一段路程后才返回去,也经常给他讲关于教育平民和重视知识文化的重要性。之后,JK也像岭光电一样见到人或到别人家做仪式时,经常教育民众。笔者采访过村里的许多老人,他们都说受到过JK的启蒙教育,受益匪浅。虽然这种教育不像学校教育那么严谨,但对于当时的彝区人民来说很受益,也是彝族人民愿意接受的方式。某B,精通古彝文和规范彝文,笔者问他学会彝文的方法。他说:“七十年代末,跟着岭光电一起收集和整理古彝文字时学会的。当时,我们边整理经文边学知识。不知不觉中就把彝文和知识都学会了,同时也认识了许多汉字。”

某天,与一位朋友聊天,聊到岭光电的事。他立即给笔者介绍一本书,是岭光电整理编写的书,说此书在一个祭司那里。当我们到祭司家,说明来意后,那个祭司说书被人借去看了,还没有归还,祭司叫其儿子把书拿回来给我们看。这本书被岭光电命名为《母史》的书,是用汉语、国际音标和古彝文写成,是岭光电的手稿油印本,实属难得。笔者也在其他人家里也发现过此书,但已经很不完整了。虽然彝族有文字阅读传统,但是仅仅掌握在少数群体里,大部分彝族人民是没有机会掌握文字能力。岭光电通过整理彝族文献,复印这些文献,送给民间有文字能力的人,这些人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献,起到了间接教育的作用。

岭光电通过说教和著述等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许多彝区民众。这些思想开明的彝族民众感受到了现代知识的好处,因而积极送子女学习和读书。现在他们中的许多子女通过学校教育走上了工作岗位,参与社会建设。

三、岭光电现代教育实践与反思

岭光电在彝区的教育实践经验,总结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社会意义:一是双语教育;二是多元文化教育;三是现代性反思。双语教学体现了语言习得性规律;多元文化教育为传统向现代生活转型做好了知识储备。笔者根据当下彝族社会现状,对民族地区“现代性”建设进行了一些反思。

(一)传统与现代教育实践之间的调适与意义

1.多语教学实践与意义

“语言不是思维, 思维也不是语言。”[5]虽然语言和思维是两个独立体,但是“语言不同的民族, 其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差异。”[6]语言是影响思维的外部因素之一,语言能促进和培养某种思维方式。不同语言的人对同一个概念或事物的理解和看法会存在差异,且表现出某种文化模式。在语言对思维的影响过程中,对青少年的影响较深远,特别对少年儿童思维发生和发展阶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人的大脑虽然具备了产生思维的功能,但最终实现思维的产生和发展,需要环境信息的刺激和诱发。这就犹如一颗种子,首先这颗种子要完好,并具备产生萌芽的功能;再次是有良好的土壤,适当的温度和水分等条件,才能生根发芽。思维就是这颗种子,语言就是环境,所以语言深深地影响着思维,甚至在某些时段起着决定性作用。岭光电在彝区办学时,提倡双语教学模式。低年级主要讲授彝语为主,汉语教学为辅,启蒙学习语言能力,然后逐渐趋向学习汉语文;高年级则以汉语教学为主,学习彝文化教学为辅。这种语言教育实践朴素地总结了一种“人性”的文化习得性发展规律。对于当时的彝族少年儿童来说,他们的语言环境主要是彝语;汉语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而彝语是他们思维快速发展的语言环境。因而先通过强化彝语和彝文学习来快速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再以彝语文字为基础引导汉语和汉文字学习。当他们的思维能接受更多语言信息能力时,彝文学习转向彝文化学习,加深彝语使用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这个时候孩子的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高度,就可以强化汉语文的学习。当汉语文字学习能力达到接受更多信息时,就转向学习汉语言文化,用汉语来思维世界,提升汉语的使用能力。这种学习语言规律遵循了语言影响思维的发展规律,也遵循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决定人们的意识的首先是人们的社会存在。”[6]对如今的彝族地区来说,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彝族人民提升自我认知,快速了解现代知识和其他民族文化的主要方式,也是融入现代生活的重要途径,更是在民族地区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路径之一。

2.多元文化教育实践与意义

岭光电在彝区创办学校,标志着彝区教育模式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突破彝族传统教育模式的单一性,提倡多元文化思想教育。首先,现代教育的一大特点是提倡教育平等,使所有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岭光电创办学校,提倡人人都享有教育的权利和机会,鼓励所有百姓孩子入学,鼓励贫困家庭的孩子入学,免交学费,提供衣食。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于彝区社会来讲无疑是一种进步。其次,岭光电认为彝区比其他民族地区落后,原因是彝族人民的知识文化和生活技能落后于其他地区。彝区社会要取得进步,只有用科学知识来改变彝族人民的传统生活方式,从而融入现代生活,才能打破彝族传统生活的封闭性,破除传统思想的固守性。现代教育认为“教育的一个本质规定性在于它是超越现实的活动,通过挖掘和释放人的创造力来实现生活更大的可能性。”[7]所以岭光电引进现代科学知识,提倡多元文化教育,丰富彝族人民的文化知识。这对于当时的社会条件来说,岭光电无疑是彝区教育改革的先驱者之一。第三,有机衔接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关系。“现代教育发展的‘逻辑’是,在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基础上,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坚持教育传统,使教育能够可持续和常态的发展。”[8]虽然岭光电主要倡导现代科学教育,但是他没有忽略传统教育的价值,特别是传统知识和文化教育。因为现代教育在追求人性的普遍性教育过程中,容易忽略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岭光电提倡的现代教育把两者兼顾起来,选取彝族经典文献,引进汉文化和现代科技知识为课堂内容。这种方式既遵从了现代教育的价值理念,又兼顾了传统教育理念,体现了一种多元文化思想教育。

(二)当下彝区教育实践的反思

教育经历了传统性、现代性和后现代后等阶段。传统教育是环境差异性教育模式,主要是神话、民间故事、谚语等为教育内容,也是一种传统文化和生命意义教育。现代教育是一种共性教育模式,以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课堂教育,主要是民主生活教育;后现代教育是以人类知识为内容的信息化教育,也是一种大众化教育。彝区传统教育还没有完成现代教育转型时,后现代教育已经开始影响彝区社会,使彝族社会出现了“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融合阶段。因为,当“科层化、体制化成为现代性的基本特征之时,现代教育也呈現出对理性的过度遵从与深度体制化,这大大缩减了教育的活力。”[9]传统教育是以分散化和模糊化为特点,表现为过度依赖传统习惯或者感性。现代教育追寻“真实”而容易陷入理性的泥潭,而传统教育追寻“事实”而容易陷入感性的泥潭。传统教育实践是意义教育,强调传统文化教育和生命意义的重要性,追求一种灵性、永变和相对的东西,针对个体的认知和生计教育显得不足;现代教育实践是真理教育,重视认知与生计教育,针对人的生命意义教育则显示出不足,使“现代教育越来越陷入一种本质主义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人们总要在现象的背后找出一个绝对的、不变的、永恒的东西。”[10]所以从传统教育角度反思现代教育成为一个重要视角。纵观彝区教育实践出现了两种现象:一种是向传统化发展,一种是向现代化发展,导致传统与现代之间结合不够密切。两类模式“彝族学生在对自身语言文化认同的同时,对主流文化也有强烈的诉求,尤其是一类模式学生( 50%的一类模式学生只想学习汉语文)。”[11]由此可以看出,在相对封闭的民族地区实施现代教育过程中,岭光电的教育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三)“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调适

“每个人的认知都具有相对性,对事物本身的认识取决于观察者与对象的‘世界融合’”。[10]岭光电在反思彝区社会发展问题后认识到了“过去”的未来为何变成“现在”的状态,那彝族“现在”的未来将变成什么样子?就得看当下教育发展方向了。岭光电“认为他家数十代的土司,只是做了君,还没有作到师,故使彝民落后。”[12]119他归因当时的彝族社会落后原因时,认为是教育问题,是当时的彝族地区没有为民众提供固定的教育模式,使彝族人民思想和生计等没有跟上时代发展步伐,造成彝族人民思想与时代发展需要相脱节。所以,岭光电通过创办学校,展开多语教学和多元文化教育,切合了彝族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需要。同时,岭光电也认识到了教育的本质,即促进人的认知和生活能力,开发人性的潜能,从而过上“幸福生活”。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社会中与现代社会不协调的因素越来越多。这个时候传统社会要适应现代社会,就需要自我调适,并融入现代社会。目前彝区半农半牧的社会经济如何与现代生产方式接轨;传统教育如何与现代教育衔接与统一;彝族传统社会管理模式怎样向现代社会管理模式转型与统一;彝族传统文化观念如何适应现代文化观念等;诸如此类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值得去思考和解决。但不管是经济生产方式的调适,还是文化和社会方面的调适,归根结底是人的自我调适问题,而教育是针对人的自我调适而设置的一种认知生活模式。在民国时期,彝区社会因受军阀混战之苦,彝区内部矛盾之困,固化的社会结构和观念已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现代教育则成为自我调适的一种必要机制。因此,岭光电创办现代教育,引导彝区传统生活与现代接轨,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和彝区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

四、结论

传统教育主要是一种无意识学习的情感教育,而现代教育则更多的是有意识学习或理性教育。通过对岭光电的彝区现代教育实践过程进行梳理和总结,有三点教育启示:首先,彝区开展了双语教学模式。低年级逐渐引入汉语学习,启蒙学习语言能力;高年级则以汉语教学为主,不断提高学习现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种教育实践,朴素地总结了语言文化习得性发展规律,也是彝族人们融入现代生活的实践尝试。其次,每个民族文化知识都是人类知识体系里的一部分,其功能不能离开整体而存在。教育功能的最大化,应先让人认识整体,再深度认识其部分。每一种文化知识都是以某种生活模式来最终呈现,民族地区传统向现代教育转型过程中,从整体论的视角对少年儿童进行文化教育,使彝族人民认识到地方性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最后,彝区将民族语言、文化习俗、生产方式和生活理念等通过教育方式向现代性转型,融入现代生活还需要走很长的路。因此,相对封闭的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文字教育是调适传统与现代生活的有力机制,也是中国各民族相互理解的途径,更是中国各民族融入现代文明生活,从而提升中华民族认同感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王长纯.文化自觉、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论纲)——比较教育和而不同发展的途径[J].比较教育研究,2005(03):18-26.

[2]罗祖兵.教育改革:“ 传统” 与“ 现代” 的搓揉[J].现代教育科学,2008(07):15-18+29.

[3]吉木哈学,陈勇.彝族传统文化对彝区社会治理的影响研究——以彝族土司岭光电在彝区的社会治理历程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38(07):36-40.

[4]尔布什哈.岭光电民族教育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民族出版社,2019.

[5]吴潜龙.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看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几个问题[J].外语教学,2000(01):3-8.

[6]梁海英.从语言与思维的角度再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02):66-68.

[7]魏波.民主教育: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内核[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36(04):97-104.

[8]郭法奇.杜威与现代教育: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討[J]. 教育研究,2014,35(01):117-123.

[9]刘铁芳.从苏格拉底到杜威:教育的生活转向与现代教育的完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8(02):91-112+190.

[10]朱成科.论作为教育本体论的教育哲学——兼论“反本质主义”教育观点的时代困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6(09):1-5.

[11]汪丽娟.双语教育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承认”与“再分配”——以凉山彝族两类模式双语教育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8(03):70-73.

[12]岭光电.忆往昔——一个彝族土司的自述[M].云南: 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06):119.

猜你喜欢

传统教育语言教育现代教育
中职学前专业幼儿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游戏化教学的探索研究
谈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融合
“互联网+” 背景下网络教育的利弊分析
论泰国佛寺教育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国际化视野下中国现代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浅谈故事表演活动在幼儿语言教育中的运用
高校教学中的慕课及传统模式关系探讨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指导》课程整合的探索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活语文课堂的策略研究
语言教育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