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依据和目标

2024-01-04焉涵刘红潇

知与行 2023年5期
关键词:理论依据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

焉涵 刘红潇

[收稿日期]2023-07-25

[作者简介]焉涵(1990),女,山东乳山人,助理研究员,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摘  要]党的二十大以来,中国外交的关键任务在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从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理论力量,在现实外交进程中则继续秉承“和平”“和谐”的理念,通过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深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基础。当下,中国秉持着共商共享共建的基本方略,建构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共同体,这将更有助于人类的共同利益和价值的实现,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发展、打造理想国际秩序贡献中国力量。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依据;实践依据;目标

[中图分类号]D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308(2023)05-0038-05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倡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旗帜鲜明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1]作为中国和平外交中关键一环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在国际上处理与协调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一方面,这一理念反映出我国作为一个主要的发展中国家,自觉承担起提供未来全球公共产品的责任;另一方面,面对日益复杂的世界局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就,为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作出指向。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原始共同体是最初的自然共同体,此时的人们依赖于集体,人的解放程度是最低的。在虚幻的共同体中,共同体是由异化的个人所构成的,个人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其本质依旧是统治阶级反对被统治阶级的联合。对于被统治阶级而言,不消灭私有制,真正意义的解放是无法实现的。“真正的共同体”,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亦被称为自由人联合体。只有在自由人联合体中,劳动本身成为人的目的,此时人的本质才真正得到了实现。在真正的共同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

长期以来,“虚幻的共同体”在国际秩序的演变下不断扩大,不仅包含个别资本主义国家,还包括欧盟、七国集团等国际性组织。这些国家和组织高呼自由、民主的口号,实际是为少数资本家谋利。对我国来说,西方的价值观念持续侵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西方的经济危机持续转嫁到我们身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样大发展大变革的背景下高瞻远瞩倡导大国外交和合作共赢,深刻反映了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的精神,为我们突破现有的困境、促进社會发展奠定了基础。由此可以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是通向马克思“真正共同体”的必由之路。[3]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依据“两个结合”重要思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一点在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融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整个过程中,这与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一起形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基础。

一方面是中华文明中的“天下观”,这可以从司马迁所著的《论六家要旨》一文中窥见端倪:“‘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4]这段文字不仅体现了先秦诸子百家百虑之一致所在,更论述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即“天下”。天下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理解世界的基本观点,其强调天下万物的一体性。传统的“家国天下”观念强调的是各族群间的和平共处。然而,受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水平的限制,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往只局限于东亚地区,即儒家文化圈,并且古代中国国力强盛,产生“天朝上国”这一对外理念,伴随这一理念逐渐形成了以中原王朝为主体、以附属国接受封号和定期派使者向中原王朝朝贡为形式的朝贡体系。近代资本主义革命以来,西方社会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产生了“西方中心主义”理念,伴随这种理念形成的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对外建立殖民地,倾销商品,掠夺财富的殖民体系。现代全球化的发展使我国在外交中不仅扬弃了传统中国天朝上国的理念,也扬弃了西方中心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在这种扬弃的过程中产生的新的价值理念与追求。尽管现今世界仍存在各种纷争和摩擦,但是我们都生活在这个地球村里,因此更应视彼此为一家人。

另一方面,“大同”的传统理念在实践中契合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大同”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乌托邦思想,其主要理念在于构建“天下为公、讲信修睦、人人为公、各尽其力”的理想社会,即天下应为天下人所共有,这与马克思主义中对共产主义美好追求相符合,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向自身与社会合乎人性的复归。这种传统思想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对个人主义盛行的扬弃,是对市民社会体系下社会原子化盛行的驳斥,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提供了支撑。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实践依据

(一)以和平为原则的外交理念

和平作为外交中的重要原则,对于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发展与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压迫和欺辱,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历经无数的艰难困苦才得以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为我国赢取了弥足珍贵的稳定发展时期。中国经济及各方面实力的快速发展正是得益于和平的国际环境,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广大人民深知的道理。长期以来,以和平为原则的外交战略不仅赢得了与世界各国关系良性互动的机遇,也为中国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国际大国形象。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总理就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出要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来发展国家间关系。[5]该原则的核心就在于和平,即一切外交的事项都要以和平作为基础。和平原则一经提出就成为中国处理国际事务的准则,并被许多国家接受。和平发展理念为我国赢得了四十多年的发展黄金期,使得我国跃升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这一发展过程是与西方现代化发展极为不同的。西方资本主义主要通过“非和平”的手段来完成资本原始积累,而我国主要是通过大国与大国之间的和平外交关系以及国内经济建设完成初步积累的。因此,正是以和平为原则的外交理念,才有了今天中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和繁荣。

(二)以和谐为追求的外交目标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以和谐为追求目标,这是未来国家发展的关键。对于和谐世界的建构,不仅符合我们本国的利益,也更加符合世界人民的美好愿景与追求。和谐外交理念深入国际事务的处理之中,其主要通过和谐的外交方式来对国际关系问题进行解决。和谐外交理念反对美国一家独大的国际治理体系与格局,主张增加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与作用,致力于建构新的国际秩序,从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和谐为追求的共同体建构的主要内容首先在于实现和谐外交的理想目标与价值追求,即建构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次,确保和谐的外交关系是关键任务之一,确保和谐外交关系关键在于维护《联合国宪章》,这在保障世界稳定并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起到重要作用;再次,抓好与抓牢和谐外交的重点领域,这主要包括区域与全球安全领域、国际合作领域、基本人权领域及全球生态领域等;最后,构建友好对外政策的关键策略可以用“对话协商、合作共赢、求同存异、包容开放”[6]来表示。中国的和谐外交全球战略展示了其独特的现代化路径,即注重自我发展提升的同时主动介入国际活动,从而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

(三)“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推进

“一带一路”倡议在中国的新时代背景下被提出来并且逐步实施,至今已有十年,这不仅彰显了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与价值追求,还是对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为世界的和平发展注入了新的能量。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以共商共建共享为主要原则,[7]基于建设普遍安全、共同发展、绿色美丽、合作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倡议,体现了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作为大国,意味着对地区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更大责任,而不是对地区和国际事务的更大垄断。”[8]很多参与到该项目的国家已经开始受益,他们与中国以各种形式展开全方位互动。我们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展现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而且将继续保持下去。自身实力进一步壮大的同时,我们可以向其他地方伸出援手,承担更多的责任,以促进世界人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坚持共建“一带一路”,以期通过建构牢固有效的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更好地驱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进程。

三、人類命运共同体建构的目标

(一)建构持久和平的共同体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演进,更多发展中国家得到快速发展。以东亚与东南亚为例,发展中国家队伍中的中国、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发展正蒸蒸日上,而作为传统发达国家的日本和韩国,经济则日渐萎靡。发展中国家正逐步接替发达国家成为未来世界发展的有力推动器,也标志着世界进入了大发展、大调整时期。这就要求在国际关系中要重构传统的国际体系,构建一个持久和平,更加民主的国际格局。然而,由美国领导的西欧资本主义阵营始终坚持冷战观念,频频利用金融手段发起贸易战争,并借助他们对美元的主导力,宣扬所谓的“新自由主义”理念,实际是为了其国家在爆发周期性危机时期,将危机转嫁于发展中国家,即在发展中国家引发输入性通胀,破坏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经济建设,来缓解他们所面临的对抗性矛盾。

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摒弃了西方传统冷战思维,并一直秉持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国际问题的态度,这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稳定且持续发展的和平外交环境。面对大国矛盾,如果始终以国力强弱作为外交准则,就无法推进和平外交的构建。我国在外交事务中,始终以事务本身的是非曲直为基本原则,力图建立一个持久和平的外交环境。

(二)建构普遍安全的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博鳌亚洲论坛的开幕式讲话中指出,安全是发展的前提,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当前,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第三世界国家逐步成为推动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力量。与目前发展不相平衡的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关系中依旧缺乏话语权。这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成为世界格局中的不稳定因素,并且目前发达国家同样面临着风险与挑战,例如美国政府债台高筑濒临破产、欧盟能源赤字危机,这使得原有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化国际格局对于国际问题的适用性减弱,国际秩序格局亟需重构。对全球安全格局的解构与重塑成为维护和平与发展环境的重要抓手。我们在应对全球性危机时,不仅面对诸如巴以冲突、难民问题、俄乌战争等传统安全问题,也面对着气候变化、网络安全、文化碰撞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对于危机的应对,我们应秉持普遍安全的原则,以维持稳定为主要方向,防止未经联合国同意的单边主义裁决。只有维护普遍安全,才能保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三)建构共同繁荣的共同体

以商品的自由贸易与自由流动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全球化成为目前推动世界各国繁荣与发展的主要动力,正是经济全球化赋予了世界各国不同的职能。世界各国在全球的产业链条中扮演着相应的角色,从而形成世界范围的生产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各个环节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完成生产。但也正是因为各个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职能不同,更加加剧了各个国家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性,尤其是在以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今天,各类风险爆发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加。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旨在各国共同应对全球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促进全人类共享世界经济发展的红利。当前,这个计划的目标群体主要是那些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国家和地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核心在于所有国家的经济同步增长,因此每个参与其中的国家都应保持步调一致。对于需要帮助的国家,更应该授之以渔,帮助其提高自身发展的能力,并且在帮助其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身的发展,实现共赢的发展目标,推动世界上各国的普遍繁荣。

(四)建构开放包容的共同体

在打破“文明冲突论”的同时不断推进世界各国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是当前构建开放包容共同体的关键,体现了中国维护与推进世界文明发展与繁荣的责任担当。历史的经验证明,世界各国文明长期处在一种冲突和融合的张力中。文明交流互鉴是维持世界长久和平与繁荣的重要因素。在“一带一路”的实践过程中,丝绸之路精神不断推动着沿线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通,这对谋求民心相通具有重要意义。世界上存在着多种文明,都需要给予尊重,只有以包容的心态去面对各种问题,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交流,推动各个文明之间的良性互动。实践证明,对文明差异性的过度解读可能会引发矛盾与冲突,因此只有抱着求同存异的交流思维,才能化解分歧,达到和而不同的文明交流境界,从而更好地建构开放包容的共同体。

(五)建构清洁美丽的共同体

当前,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给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带来了艰巨的考验,建设清洁美丽的共同体成为发展中的要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清洁美丽共同体的建构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如今资源和环境被严重浪费与破坏的当下,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上积极地承担起对于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国际责任,对清洁美丽共同体的建构提供中国方案是刻不容缓的。自党的二十大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运用全球生态治理的观点,借助国际交流平台,充分阐述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共同追求的美好愿景,即共同应对环境带来的未知风险与挑战,努力打造一个清洁、美丽的新世界。为了这一愿景,我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率先实现了沙漠治理的重大突破。并且,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中国提出了“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承诺与目标。这一系列举措极大加快了清洁美丽共同体的建设。

总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是一个针对全球化发展的伟大倡议,是一个超越民族性、地区性的伟大构想。中国人民将与全球热爱和平的各国人民携手,推动世界和平发展计划的实施,以期共同构建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参  考  文  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2-13.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3]  李包庚.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的百年探索实践与原创性贡献[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7(2):1-11+227.

[4]  张文治.国学治要:集部[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1002.

[5]  李岩.三重视角下的全人类共同价值[J].现代国际关系,2022(7):20-22.

[6]  门洪华.十八大以来中国国际战略布局的展开[J].社会科学,2017(8):16-30.

[7]  郑雪平,林跃勤.“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研究[J].亚太经济,2022(1):1-11.

[8]  习近平.迈向命运共同体 开创亚洲新未来[N].人民日报,2015-03-29(01).

[9]  习近平.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全文)[EB/OL].(2022-04-21)[2023-05-20].https://cpc.people.com.cn/n1/2022/0421/c64094-32405039.html.

〔責任编辑:杜  娟〕

猜你喜欢

理论依据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大连市体育中心场馆现状调查研究
浅谈高中英语阅读课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受控主体合法预期保护的理论依据研究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