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证成

2024-01-04宋冠澎张光远

知与行 2023年5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

宋冠澎 张光远

[收稿日期]2023-07-13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研究”(22VSZ096);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建设及教学评价研究”(SJGSJ2022020);黑龙江省省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一般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研究”(YWF10236230120);绥化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研究”(JQ2022001)

[作者简介]宋冠澎(1989),男,江苏连云港人,讲师,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基本问题研究。

[摘  要]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础,中国式现代化是东方社会理论的创新发展。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通过深入研究东方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结构,提出了俄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构想,确立了宽广且适用于东方社会现代化的新道路,为东方国家选择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在新道路的实践中为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提供了价值证成,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更优选择,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探索提供了一份严谨而可行的中国方案。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

[中图分类号]D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308(2023)05-0029-09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发展,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1。现代化发展是在全球范围内的人类可持续的共同事业,中国式现代化开启了人类文明形态的新篇章。现代化虽起源于西方,但马克思认为适合东方社会的发展模式应殊途多樣。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继承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同时,根植中国土壤,既不走老路,也不走邪路,走出了一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一条既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具有中国特色理论与实践体系的现代化发展的新道路。当前,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擘画,仍需不断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不断探寻理论和实践的契合可行性方案,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可持续性发展。

一、中国式现代化与东方社会理论耦合度的时间证成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实践尝试的中国式发展,是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中蕴含着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精髓。如,结合具体实际的实践方法、实事求是的实践要求、与时俱进的精神实质、开拓创新的优秀品格、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以及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等,这些都与东方社会理论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一)结合具体实际的实践方法、实事求是的实践要求具有一致性

马克思通过对古代东方社会变迁、东方社会制度模式、东方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具体研究以及其与欧洲国家的差异性研究指出东方社会发展道路可能存在的差异性。1881年马克思具体分析了俄国的发展状况,认为其独特的利于农业发展的地理优势、满足生产和再生产的条件以及农村公社的二重性都为俄国跨越“卡夫丁峡谷”提供了可能。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立足俄国大地与社会形态,为东方国家提供了一条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而独特发展现代化的特殊发展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实践方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地推动中国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基于中国国情和发展要求,面对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局势,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既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同世界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展现出可持续发展前景,不断向质量更好、效率更高的现代化方向迈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十四亿的庞大人口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具体实际,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巨大的人口规模使得“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的优势逐渐显现,为中国发展现代化提供了必要前提;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着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要解决十四亿人口的普惠性现代化问题。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从这一基本特征出发,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实现跨越式发展。当前,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的时期。面对波谲云诡的国内外局势,中国提出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稳步发展。历史和实践证明,脱离中国实际、生搬硬套、照搬外国经验的教条主义会让我们付出惨痛的代价,只有坚持结合具体情况的实践方法和实事求是的实践要求,才能有力地推进和扩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

(二)与时俱进的精神实质、开拓创新的优秀品格具有一致性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是基于对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发展状况的考察而得出的具有创新性的发展道路理论,是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认为所有社会形态的发展都是辩证的,并具有前进性;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东方社会大规模民族革命的爆发使得马克思不再聚焦于西方道路的普遍视角,而是将目光放眼全球,开启探索与欧洲文明并行的另一条文明路径。马克思曾明确指出,各个民族之间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特殊环境,使得其在发展道路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应只拘泥于同一条发展道路。马克思在深入探索和研究俄国的社会形态后,在遵循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提出落后国家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即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为开辟一条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道路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跨越式发展道路的理论虽然未能在俄国变为现实,却助力古老的中国实现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正是基于实践,在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实质和开拓创新的优秀品格中发展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22。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是党领导人民在继承东方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独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路径。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主要矛盾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发展,客观条件的转变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创新和完善。从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初步探索,到改革开放以来党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创新突破,再到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化拓展,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宏伟道路与时代并进,在创新中实现进步、完善、飞跃。另一方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也必须遵循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品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牢牢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全面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也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不断拓展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守正创新,守正才能够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和引领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不能一成不变也不能固步自封,要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实质、开拓创新的优秀品格。

(三)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具有一致性

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是一条帮助东方国家实现社会主义从而走向共产主义的光明道路。东方社会理论以唯物史观为科学指导,坚持鲜明的人民立场,将追求全人类共同解放作为崇高理想。马克思在其著作《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与《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中指出,被压迫民族和殖民地人民的解放取决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强调在这其中人民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马克思在考察俄国发展后,指出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必要前提就是人民革命,将人民置于重要位置。马克思晚年著作《人类学笔记》以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对东方社会理论进行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为实现人类解放开辟新的道路,并始终将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共产主义作为最终的价值追求。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将以人为本作为重要准则和本质追求,最终目标是实现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一方面,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是实现共同富裕奋斗目标的必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道路上,站稳人民立场是追求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前提,详细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谁而建”的问题。鲜明地突出人民立场,是追求共同富裕目标的前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坚持人民至上的中國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力量。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来源于人民,以造福人民为目的,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站在人民的立场,才能成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另一方面,共同富裕奋斗目标是以人为本价值追求的必然结果。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超越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拜物教”文明,重新定义了人类物质文明新原则并继续将其向前推进。在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接续奋斗中,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了消除绝对贫困的世界奇迹,人类文明的发展因此又取得巨大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1]22。中国式现代化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立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二、中国式现代化与东方社会理论契合点的实践证成

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中国式延续,与东方社会理论具有契合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理论启迪,而中国式现代化在现实性上更是它所提出的“跨越”方案的中国式叙事,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实践尝试,这不仅是东方社会理论多样化的丰富,更是其现代化的转向与时代化的探索。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东方社会理论多样化的丰富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是多样化的,实现现代化不一定要走资本主义道路,一些发展落后的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阶段,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越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开辟一条光明的社会发展新路。马克思深刻指出:“极为相似的事变发生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把这些演变中的每一个都分别加以研究,然后再把它们加以比较,我们就会很容易地找到理解这种现象的钥匙;但是,使用一般历史哲学理论这一把万能钥匙,那是永远达不到这种目的的,这种历史哲学理论的最大长处就在于它是超历史的。”[2]730马克思认为无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是亚细亚生产方式都具有其特殊性。由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有所不同,社会形态也呈现多样化,因此人类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也不限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而是具有多样化发展的可能。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1882年俄文版中通过比较欧洲革命和俄国革命的情况后指出,“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3]8。马克思将多样化发展的希望寄托于俄国,虽然未能实现却意义深远。

中国式现代化将马克思人类社会多条发展道路理论从设想变为现实,并在实践中丰富发展,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科学规律的必然结果。

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上实现东方社会理论多样化的丰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立足中国实际、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和历史的科学把握,是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不断探索、勇于开拓,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4]427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打破了西方以资本主义单向度逻辑为主导的现代化范式,走出了一条东方社会跨越发展的光明道路,创新发展了东方社会理论。这一多样化的丰富指导我们制定了合乎中国国情的正确路线和战略部署,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厘清思路、指明方向,在理论上实现东方社会理论多样化的丰富。

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中实现了东方社会理论多样化的发展。马克思关于俄国可能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没能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提供现成的答案和直接的指导,但这一设想为包括中国在内的東方国家根据本国国情探索另类发展道路提供了跨时空的理论关照和方法论意义。[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昭告世人,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要找到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终究可以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6]739中国的现代化历经百年探索,在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中飞速发展,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落后挨打走向独立自主,创造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东方社会理论现代化的转向

马克思认为东方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是社会发展和历史演进的必然结果,他找出了俄国实现跨越的条件并指出俄国存在跨越资本主义的苦难、在吸收资本主义创造出的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实现发展共产主义的可能。马克思考察俄国农村公社的发展状况,认为其具有“跨越”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从内部条件来看,马克思发现其存在私有制和公有制并存的状态,“一方面,公有制以及公有制所造成的各种社会联系,使公社基础稳固,同时,房屋的私有、耕地的小块耕种和产品的私人占有又使那种与较原始的公社条件不相容的个性获得发展”[2]764。从外部条件来看,马克思指出,“俄国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农业公社保存到今天的唯一的欧洲国家。它不像东印度那样,是外国征服者的猎获物。同时,它也是脱离现代世界孤立生存的”[7]461。马克思认为跨越“卡夫丁峡谷”除了俄国具备的这些条件外,还要以适当时刻发生革命为俄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重要前提,通过俄国革命拯救俄国的农民公社。革命的发生能够有力推动农村公社的发展和完善,为实现跨越“卡夫丁峡谷”奠定条件。适时的俄国革命不仅能够推翻沙皇专制统治,解放俄国农民,建立人民政权,并且能够将革命的中心由西方转到东方。这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根据本国实际、结合世界历史境况,自主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迪,因此,马克思的跨越“卡丁夫峡谷”理论为东方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晚年便将研究的视野由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转移到了东方社会,对俄国的革命道路及革命后“能否跨越”及“怎样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跨越式发展进行了审慎的思索和预判。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现代化转向,在继承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构想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东方社会跨越发展的光明之路,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实现跨越的设想,使之在由“理论上的可能”转变为“现实性的可行”的基础上,成为迈向共产主义的科学的人间正道,并探索落后国家如何在实现“跨越”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不断发展的问题。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是在继承东方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具体化。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在普遍交往的世界历史下吸收借鉴资本主义文明“一切肯定成果”实现跨越发展的思想,以历史的视野和开放的思维,从理论高度和实践层面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驾齐驱的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在对立统一中发展自身的问题,推动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必须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继承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又将东方社会理论进行符合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转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才是一条发展壮大中国、繁荣稳定中国的新路、正路、大路。[8]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东方社会理论时代化的探索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为落后的东方国家找到跨越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重要方式,即借鉴资本主义的有益成果。马克思认为俄国跨越“卡夫丁峡谷”的途径是吸收资本主义的有益成果,不经受资本主义的苦难而吸收资本主义的积极成果,能够帮助俄国实现社会主义。马克思指出,“如果说土地公有制是俄国‘农村公社的集体占有制的基础,那么,它的历史环境,即它和资本主义生产同时存在,则为它提供了大规模地进行共同劳动的现成的物质条件。因此,它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2]830。这意味着,俄国可以不必消灭“公社”走向私有制,而是可以通过借助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方式,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即避免资本主义制度的灾难波折,帮助俄国进入共产主义新形态。此外马克思还认为,资本主义所开创的世界历史带来了普遍性的世界交往,“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3]35。这也意味着,落后的东方社会必将随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发展,打破过去的孤立、封闭状态。俄国必须要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保留俄国原有的农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技术,与欧洲国家呈现出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发展态势,推动俄国农业的创新性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

中国式现代化继承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探索出一条既合理借鉴各国现代化的典型做法又具有独特理论与实践体系的现代化发展的新道路,实现了东方社会理论的时代化新探索。

一方面,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始终坚持利用资本主义优秀成果发展社会主义的理念,坚持改革开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做出了实施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指出必须要“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9]37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10]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代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构建“一带一路”合作平台,形成了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在普遍性的世界交往中汲取他人之所长,在开放中获得更多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在未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中,也会继续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坚持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1]21。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把握改革开放的重大原则。改革开放是必由之路也是强国之路,“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1]27。中国式现代化在创新性学习人类文明成果的同时进行创造性发展,实现东方社会理论时代化的探索。

三、中国式现代化对东方社会理论新诠释的价值证成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奇迹。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出的现代化道路,是一条非西方的现代化新道路,这条道路的成功开辟诠释并验证了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设想的可行性,在历史与现实的张力中彰显出这一理论重要的时代意义與影响力,也给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出现代性困境提供了可靠的发展路径和救治良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世界性贡献。中国式现代化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新时代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诠释,实现了人类解放的价值飞跃,也实现了探索人类文明的新发展。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东方社会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诠释

中国式现代化是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16我们党深刻认识到,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创造马克思主义与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形态。只有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河,才能源远流长;只有植根本民族的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枝繁叶茂;只有不断在实践中回答时代的问题,才能永葆马克思主义的生机和活力。中国式现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符合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都是对东方社会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发展的重要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在东方社会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成功跨越“卡夫丁峡谷”实行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坚持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情况和基本国情,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目标,不仅重视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且力求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吸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经验教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避免采取资本主义以残暴掠夺为特征的原始资本积累的现代化方式,坚持走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在东方社会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指导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包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秉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追求高质量的发展模式、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现、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努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探索创造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东方社会理论实现人类解放的价值飞跃

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解决人类发展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是对东方社会理论实现人类解放的新发展。世界各国人民都将实现现代化作为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但西方资本主义模式的现代化不是唯一选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是通过对外扩张“血腥掠夺”的残酷方式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以剥夺其他国家发展机会、牺牲他国发展利益为前提的现代化,不仅造成了西方国家内部的政治极化、贫富分化、社会撕裂,而且也使全球陷入了一系列现代化困境,这种以资本、利益为主导的现代化是不可取的现代化道路。另外,西方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的现代化的弊端正在显露。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实现人类解放的目标背道而驰,而依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红利也逐渐消失,且将面临经济发展滞缓、社会矛盾加剧甚至丧失国家自主性的严峻问题。

与之相反,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彰显社会主义性质的、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现代化,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现代化,是实现人民民主的现代化,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相统一的现代化,是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的现代化,是实现积极发展与生态优化同步的现代化,是既不危害其他国家发展利益又能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机遇帮助其加快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既不复制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也不照搬照抄苏联现代化模式,而是用中国方案走中国道路。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立足本土又胸怀天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及其成功实践,印证了成功的现代化并非由资本主宰的逻辑理路。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前进方向的同时,为处于低潮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注入了蓬勃生机,也为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范例。纵观世界现代化发展路径,只有中国式现代化能够克服资本主义现代化所固有的天生性弊端,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既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又符合广大发展中国家既保持自身独立性又能够谋求发展的要求,更符合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伟大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东方社会理论实现人类解放的新发展。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东方社会理论探索人类文明的新发展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力求找寻跨越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道路,是探索人类文明的创造性理论。中国式现代化力求推动世界现代化的发展,力求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马克思东方社会主义理论探索人类文明的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基于国情探索出的中国式现代化表明,中国能够创造出不同于欧美国家的现代化模式,现代化的道路是多样的,每一种文明形态都应该得到尊重。[11]当今世界,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是历史发展潮流、是大势所趋,但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危害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不断回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的现代化,是不断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现代化,是不断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化,是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中国式现代化主张多边主义并坚定地反对单边主义,强调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建设,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持续推进多边主义,促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12]中国式现代化是反对保护主义的现代化,反对“筑墙设垒”“脱钩断链”,反对单边制裁、极限施压,在尊重各国的基础上开展广泛合作,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人类文明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在建设过程中强调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我们意识到,和平与发展构成了全人类的共同事业,而公平与正义则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民主与自由体现了全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东方社会理论探索人类文明的新发展,是携手世界人民开创美好未来的重要途径。

总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交相辉映。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中國式现代化打破了世界现代化的单一模式,摆脱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禁锢,成功探索出了一条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非西方的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坐标上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实践运用与创新发展,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谋求民族复兴、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引领世界历史进程的自信与智慧,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活力,让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中国内涵。

[参  考  文  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5]  刘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的创新实践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21(4):53-58.

[6]  习近平.百年征程: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之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61.

[8]  王伟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J].哲学研究,2022(9):5-12.

[9]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10]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01).

[11]  陈雪莲,吕杰.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J].教学与研究,2023(3):93-102.

[12]  马超.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球治理的重要论述[J].社会主义研究,2023(1):149-155.

〔责任编辑:杜  娟〕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