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

2024-01-04谢典王淑桢勾波

知与行 2023年5期
关键词:现实困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谢典 王淑桢 勾波

[收稿日期]2023-07-20

[作者简介]

谢典(1981),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  要]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迅速发展,为维护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提供了新的传播平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有助于丰富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理论内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增强广大高校学生的文化自信。但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还存在一定的现实困境:传统文化和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内容融合度低,缺乏创造力;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方式创新性和精准性不足;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主体联动性不足。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在内容上要守正创新,构建新颖时代化的教育内容,满足当代高校学生精神需求;在模式上要精准滴灌,精准挖掘教学资源、精准定位教育对象、精准创建教学模式;教育主体要协同联动,加强教师队伍的先进性、提高学生参与的自主性。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现实困境;实践进路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308(2023)05-0014-08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理論遵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精纯,更是在世界文化更替中屹立不倒的中华文化之魂、之根,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之本。互联网是实现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发展和优化作为新兴教育方式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是探索多元化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的内在要求。[2]因此增强全民族文化自信的着力点之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借助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宣传我国传统文化,助力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

高校学生是继承传统文化事业的主力群体。我国传统文化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都蕴含着“以人为本”的天然理念,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具有主张人与自然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理念、坚守道德信念的崇德尚义理念等丰富的哲学思想,这些给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言,在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是必要的途径。高校承担着给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要扎根于中华文化的肥沃土地,助力提高高校学生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融合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创新,又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以及源源不断的教学资源,二者在融合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然而,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育人效果不明显,教育内容、模式等创新性和精准性不足,受网络环境影响较大。本文在思考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分析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现实困境的基础之上,试提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实践进路。

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必要性思考

(一)丰富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理论内涵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历史上创造的各种传统文化,是人们发展创新时必不可少的基础和现实依据,人们往往根据过去的意识形态成果,将新的实践经验与其结合起来,以此推进传统文化等上层建筑继续向前发展。[3]从成立之初到党的二十大召开,中国共产党一直坚定地宣扬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点,努力深化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及理论上给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提供了方向和指导。对于中华民族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和资本。[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的发展历程中凝结成“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怀、“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孝老爱亲”的家庭美德、“勤俭节约”的生活理念、“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等丰富的思想和理念。这些思想和理念丰富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理论内涵,深化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容体系。

高校思政课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个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除了要有丰富的学识,人格健康,更要理想信念坚定,品德修养高尚。[5]为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坚定社会主义信念,高校学生要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特有的道德、人文及思想等潜移默化的影响。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其中的精神内核,促进实现个人理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统一。

(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历史演变中升华而成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理念与核心价值,要随着时代的演进不断更新,丰富其内容和形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思政教育及传统文化在继承与发展中互相影响,彼此联系日益紧密。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在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社会主义中担负重要责任。在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一直在思政教育中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中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财富。我国传统文化及思政教育同根同源、相辅相成,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中更要重视传统文化的融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形式时代化,以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效果。

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的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造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就了中华民族恒久而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滋养了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为保持民族的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大的基础,我们必须要坚守好这个精神领地。[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要坚持不忘本来、面向未来,推陈出新,使我国的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与新社会新时代相协调,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7]高校学生背负着这份传承的历史重担。借助互联网平台的传播力与影响力,能有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及创新的目标。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中,在互联网平台和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有助于在吸收转化的过程中,对陈旧的、落后于时代的形式进行改造,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赋予新的现代表现形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利用新社会的条件,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对外宣扬中国的独特历史韵味,可以更好地构筑中国力量、中国价值及中国精神。

(三)增强广大高校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个民族及国家的文化实力,不仅表现在文化创新程度、发展高度、影响力度等国际文化格局中的客观态势,还体现在其所具有的先进的文化精神和强大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兴衰,关系到文化的安全,关系到民族精神的独立,[8]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基础,[9]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中,符合时代要求。高校肩负着培养青年思想、传播价值观、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责任,不管是思政教育还是传统文化教育,都将学生思想素养和品德的提升作为育人的核心。通过具有广泛覆盖性和影响力的网络思政教育这一路径,青年一代能够深化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优秀文化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进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独特贡献。新时代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必须在自身创新发展和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具体实践过程中,着眼马克思主义与我国传统文化,将民族智慧跟科学理论结合起来。

对于国家和民族而言,青年就是未来和希望。在高校网络思政课中融入传统文化内容,丰富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途径,可以令高校学生利用互联网平台的学习资源了解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7]有助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化于学生思想,使高校学生自觉践行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不断将发扬传统文化变成其思想行为的本能,从而使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历史责任承担人,更富有积极向上的精神特质。这是高校思政教育必须做好的工作。

二、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现实困境

对于高校而言,立德树人是育人的根本。在各项方针政策的引导下,高校将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工作融合,促进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良好的思想品德。但高校在推进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具体落实的过程中仍存在以下有待解决的现实困境:传统文化和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内容融合度低,缺乏创造力;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方式创新性和精准性不足;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主体联动性不足。

(一)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内容与传统文化融合度低、缺乏创造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庞大、内容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56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精髓,蕴含着爱国情怀、修身之道等内核,提供了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应利用相关手段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将优秀的文化资源合主题、合时宜地融入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让优秀传统文化成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传承优秀民族精神,助力实现育人目标。这就要求二者的教育内容要有效融合,而现实是传统文化与网络思政教育的融合存在机械化现象。受功利思想的影响,不少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还未真正得到重视,仍更加注重实践教育,主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发展,对思政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不足,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流于表面形式。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容是建立在传统教育内容之上的,唯有了解我国传统文化,认识到其中蕴含的精神、思想及其优点,才可以将我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力及吸引力发挥得更好,才可以实现立德树人最佳效果。

原有思政教育的内容简单、知识体系不完善,且传统的思政教育培养方式比较单一,使得传统文化和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内容融合度低,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创造力,较难吸引高校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并产生兴趣。[10]目前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课程主要围绕道德规范、爱国主义等核心概念进行延伸,大部分的传统文化是思政课的内容分解,然后交织在一些章节中,有限的内容很难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思想及精神价值有进一步的认知。各高校的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多以“刷屏”的形式传播教育内容,但一般化的选题、相似性的标题与内容、说教性的行文表达,没有体现出网络思政教育的创造性。高校现有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说理性、导向性突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话语体系和思维逻辑的影响还在,许多还停留在用程式化的语言“照本宣科”的阶段。尽管播放量、转发量数据可观,但让高校青年们讨论的话题并不多见,真正能引导学生向传统文化精髓看齐的网络思政教育作品还是少数。高校学生的实践经验不足、思维体系尚不健全,当前网络的快速浏览模式和泛娱乐化内容对培养青年深入思考的思维方式会产生负面影响,他们会选择观看感兴趣的内容,对没有亮点的、传统的内容会迅速划走,且对时间较长的内容易产生抵触心理。这就要求传统文化在融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时要适应当代青年的需求变化,在内容制作上运用青年喜闻乐见的案例,时间尽量控制在青年的注意力范围之内。

(二)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方式创新性和精准性不足

现阶段,高校已经普遍将传统文化融入了网络思政教育教学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不同学校,融入的方式各有特色,但是综合而言,在网络思政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教学形式依然比较单一,建立在传统方式之上,总体上有三种形式,一是开发和引进传统文化相关网络课程,二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如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发布教育内容,三是线上开展相关创作活动。然而,雷同的方式使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方式创新性和精准性不足,没有做到激发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11]

在高校比较常见的形式是把传统文化相关的网络思政课程作为选修课程,让学生开拓见识,例如利用慕课、有道课堂等自主学习《唐宋诗词与传统文化》《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在线课程,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特别是在非文学专业,学校基本上只会把这些当作选修课,课时少且考核要求宽松,主要的讲授对象是本身就喜欢传统文化的学生,而这些学生只是学生群体中的一部分,教育对象比例较小。一些高校的思政教师会开发本校的网上系列课程或者举办线上讲座,要求学生积极观看、评论、转发,但同样也面临着开课次数少、理论讲解为主、教学内容与方式不符合学生等情况。当前的网络学习平台还存在着零散化、碎片化的现象,传统文化大部分内容仍然像教材一样以文字的形式呈现,自说自话,未能真正发挥出网络平台在促进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方面的功效。另外,开展线上活动也是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如短视频、音频录制比赛等。然而此类活动的功利性和娱乐性大于教育性,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浮于形式表面,对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及精神实质,没有足够的描述,做不到完全融合到思政教育中。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网络教育平台建设不够完善,没有实现传统文化资源与思政教育教学的精准对接,已有的融合方式比较一般化和大众化,网络载体运用不充分,没有将我国各类传统文化资源合时宜、合主题地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三)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主体联动性不足

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需要各方参与主体的联动协同,任何一方的消极参与都会削弱传统文化的教育效果。然而当前高校、思政教育者、学生之间缺乏合作,各方主体配合度不高,更多关注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任务,未把传统文化和思政教育放在重要地位,缺乏整体性意识。

从学生个体角度看,当代高校学生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在成长时,新媒体、改革开放、全球化等各种外部因素带来的文化,超出了民族及国家的范畴,思想中夹杂着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基于这样的背景,高校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系统的了解,这是当代高校学生必须弥补的缺点。但目前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和热情仍有待提升。也有部分学生群体积极參与网络传统文化和思政教育的内容创作,但受思政教育的“正统”框架限制,作品难以进入思政教育话语体系。[12]

在教师层面,教师本身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重,由于完成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的压力,往往更专注于所处专业的教学、研究等,对文化资源的挖掘局限于表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深刻认识。思政教师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是知识的输出方,容易忽略当代大学生既是网络思政教育的受众方,也是主要内容的生产者。思政教师作为教育的引导者欠缺对学生特点的研判,忽略了对其个性特点的了解,弱化了对其接受过程的观照。

从高校层面来看,高校把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进行深度了解的意识还不够,缺少系统性教育体系、互动渠道的建立,且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传统思维影响大,没有跳脱出传统框架,思维相对固化,呈现的传统文化内容不够贴近学生,影响了用户黏性和价值认同。在现有教育内容和方式下高校学生被动接受既定内容,造成传统文化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浮于表面,无法真正与当代大学生共情共振。另外,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效果受复杂网络环境的冲击,不少高校在把控网络信息中缺位,使得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学生受不良思想的影响,做出非理性网络行为。

三、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实践进路

(一)守正创新: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容建设

新发展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容建设要坚持守正创新,在坚守我国传统文化历史底蕴的同时,构建新颖时代化的教育内容,满足当代高校学生精神需求;打造多维立体化的教育内容,匹配不同高校学生个性需求。

1.构建新颖时代化的教育内容,满足当代高校学生精神需求

当代高校学生成长于互联网时代,接受信息的方式受网络影响逐渐向时间碎片化、内容可视化、感受互动化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难以满足新时代高校学生群体的需求。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容构建既要“守正”也要“创新”,要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不能完全迎合“网红”“快餐”文化,也不能抵触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洪流。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建设要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转化当代学生偏好的内容,主动跟进高校学生的主流认知喜好。便于呈现的内容更容易实现价值依从,便于学生快速主动接受教育。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要以有力地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初心,以网络为载体,构建高质量的、时代性的教育内容,打破沟通屏障、拆掉理论高墙,直面高校学生的精神痛点和困惑,达到将其内化为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思想教育目的。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精神与高校大学生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以全面系统的观点构建内容,以发展变化的观点凝练内容。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对互联网有一定的关注度,抓住社会热点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口,结合时政热点设置课题,将上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蕴落地,实现高校学生的情感共鸣与壁垒化解;另一方面,教育内容体现的价值应是双向的,不仅要注重输出,也要重视学生群体的参与感和互动感,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评论实现深度融通的双循环。

2.打造多维立体化的教育内容,匹配不同高校学生个性需求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是利用网络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讲透,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新意,让高校学生在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频共振。新生代青年具有显著的异质性,个性化突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要立足新时代学生特点,打造多维立体化的教育内容,匹配不同高校学生个性需求。第一,高校要在互联网平台汇聚有教育价值的精神、故事,建设多样化的网络思政教育内容,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穿透力引发高校学生的道德共鸣;第二,既要用理论武装高校学生头脑,做好传统文化的学理性阐释,避免过于浅显、娱乐的表现方式,又要注重实践出真知,让高校学生在实践教育中体验和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和精神;第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平面转向立体,通过音视频等多种方式呈现,丰富教育方式,提升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度和认同感。

(二)精准滴灌: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模式建设

更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就要创新传统文化融入网络思政教育的模式,通过精准挖掘教学资源、精准定位教育对象、精准创建教学模式使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日常的娱乐和学习生活中,从课堂灌输转为日常的精准滴灌。

1.精准挖掘教学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蕴含着充裕的与新时代相通的理念和精神。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网络思政教育资源的精准结合,是新时代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重要前提。首先要充分整合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目前很多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倾向于“拿来主义”,例如播放相关主题的影片、纪录片等。思政教育工作者应根据新时代学生特点,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大数据寻找青年关注的热点话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融合成喜闻乐见的网络教育内容。其次,精准制定教育内容,借助网络技术手段充分调查不同专业知识背景下高校学生的精神需求,实施分类指导与因材施教。最后,要依据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科学分类,在不同时间节点打造适时的网络思政教育资源,例如在中华传统节日到来之际,制定能够表现节日背后蕴藏的中国精神的短视频、线上知识答题等教育内容,从而激发高校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精准定位教育对象

精准定位教育对象,把握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也是新时代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重要前提。新时代高校学生群体异质性显著,不同专业的学生知识倾向差异明显。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展现出融通资源、区分对象的巨大优势,能够通过大数据对学生进行精准分析,形成大学生精准画像;通过分析高校学生的精神需求实现精准对接;通过大数据对高校学生的学习情况、接受程度和参与度进行精准评估。首先,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网络平台搭载教育信息,并将教育信息传递给学生,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化;其次,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信息技术找准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着眼点和立足点,精准对接传统文化精神内核与学生的日常学习;最后,在开展网络思政教育过程中要对记录的学生发言、作品创作等进行解析,实时掌握学生的接受情况,从而实现对高校学生的精准引导。

3.精准创建教学模式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要薪火相传也要与时俱进。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要精准创建教学模式,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框架。大水漫灌式的教育方法难以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在精准识别教育资源与教育对象的基础上恰当运用大數据实现精准思政教育模式,运用高校学生常用的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精准投放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在对高校学生个性特征精准识别的基础上采取网上系列课堂、短视频、答题闯关竞赛、内容创作等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主客体的精准配对,达到思政教育范围的最大化,助力传统文化由漫灌向滴灌转变。

(三)协同联动: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主体建设

1.加强教师队伍的先进性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高校思政教师要系统掌握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内涵,提升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借助网络平台积累大量信息,结合传统的教育经验更新知识储备;其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提升网络素养,利用数字技术转化传统文化深层内涵、创作教育内容、调整教育过程,积极应对教育方式、教育信息等方面的新形势和新变化;最后,高校要全面统筹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专题研讨、调研师生关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研判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开展网络信息技术培训交流,包括在线教学平台操作,微课、微视频制作,快手、抖音直播平台操作等方面,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

2.提高学生参与的自主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受众主体是学生,施教者和受教者协同联动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效果。这就要求激发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主动性,直接参与网络思政教育过程。重视学生团队的创造力,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教育内容的构建中来,例如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讲人选拔活动,借助朋辈榜样带动学习氛围。在提高学生参与自主性的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的网络行为。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有差异,容易受到舆论影响,情绪化地做出非理性网络行为。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要准确把握网络信息动态,把握教育话语体系。

[参  考  文  献]

[1]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光明日报,2022-06-03(01).

[2]  张楠楠,刘玮宁.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与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33):34-37.

[3]  秦冰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1.

[4]  马抗美,吴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思考与路径探析[J].贵州民族研究,2023,44(1):209-214.

[5]  张洪娟.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7):56-58.

[6]  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J].求是,2019(12).

[7]  李璐璐,何桂美.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4):85-87.

[8]  史洁.赓续优秀传统文化 厚植文化自信[J].前进,2022(4):42-45.

[9]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

[10]  莫伶,徐成芳.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设[J].社会科学家,2023(5):149-154.

[11]  张娜.以精准思政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23.

[12]  孟心如.“三微一端”视角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D].大连:大连海洋大学,2023.

〔责任编辑:杜  娟〕

猜你喜欢

现实困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论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现实困境和对策分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的现实困境及优化对策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实困境与教育路径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