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与策略

2024-01-04毕嘉耘王珊珊

知与行 2023年5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思政职业院校

毕嘉耘 王珊珊

[收稿日期]2023-07-14

[作者简介]

毕嘉耘(198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硕士,从事美学研究。

[摘  要]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引下,职业院校课程思政的开展逐步深入。其中,艺术类专业美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要体现美学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特点,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功能,培养有情怀、有能力的艺术专业人才。实践过程中,需要破解美学课程思政实施的现实难点,即如何融合、如何实施、如何评价等关键问题。因此,职业院校美学课程思政建设应重点从内容整合、方法创新、过程优化三个维度推进,提高课程思政内容质量和课程吸引力,最终达到“美学育人+思政育人”的双重效果。

[关键词]职业院校;职业教育;美学课程;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711;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308(2023)05-0050-07

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引领下,厘清“为谁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科学、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各类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和逐步深入为构筑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提供了落脚点,课程思政逐渐成为“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随着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机制的建设以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有序推进,持续建设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展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建设成为改革的重点。职业院校的特殊性在于,既要关注课程本身的实用性,同时也要顺应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改变传统“重应用、轻理论”的倾向,并发挥德育的引领作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来看,为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保证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需要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不同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其中,美学是一门培养审美情操和创造能力的课程,美学课程思政是指将思政内容融入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结果评价等环节,形成一种具有思政性质的美学教学体系。美学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是“以美育人”,美学课程思政建设应当突出重点,系统地进行设计和规划,实现专业理论学习与价值引领相统一的目标。

一、现代职教体系下美学与课程思政结合的可能性和价值体现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求以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改革为切入点,遵循专业课程设计规律,并充分融入课程思政,关注学生全面成长,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美学是职业院校艺术类专业开设的重要课程。美学教育既可以让学生系统了解美学理论知识,系统掌握美学的规律和主要特征,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审美修养、审美能力,助力学生完成人格塑造。美学属于人文社科范畴,其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同时,美学涉及的美术史论、艺术史论等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这些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既能够实现对学生审美价值的关照,也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在新时代,职业院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要严格按照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在美学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实现美学课程与中国传统美学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融合,切实发挥美学课程全面育人的作用。

(一)美学与课程思政的辩证关系

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从多个方面考虑,而美学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辩证关系是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规律的重要方面。一方面,美学作为“艺术哲学”,跟哲学一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美学教学中涉及价值观等思想观念,美学是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职业院校需要将有思想、有认识、有创造能力作为艺术类人才培养标准。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时代,职业院校学生接触的信息更为多元化,迫切需要辨识善恶美丑。这就凸显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也进一步凸显了美学的价值所在。因此,有必要对美学与思政课程的辩证关系进行深入探讨。

从本质上分析,美学与课程思政紧密相关。一方面,艺术类人才培养规律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美学教育运用马克思主义美学基本原理来引导学生学习美学知识,探索美学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学生面对个人理想的选择,面对个人人格魅力和心灵的“修行”,能够在学习美学的时候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从这个层面看,美学教育与课程思政之间存在同向育人的关系。在艺术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完全可以将美学中的课程思政元素与美学教育深度融合,实现显性理论知识与隐性思想教育的系统整合,进一步拓展美学课程教学思维,构建更加完善的美学育人体系。教学实践也表明,美学与课程思政能够相互“印证”。在艺术类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思政是思想引领和方向引领,而美学教学有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二者紧密关联,是培养新一代有情怀、有能力、有素养的艺术类人才的重要保障。

从现实上分析,当前部分职业院校在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对美学的功能还存在片面认知,出现了艺术类人才培养的“照片化”、模式化问题,造成了艺术教育的趋同、虚假现象,背离了艺术本真的要求。艺术类人才培养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自身方式阐述世界认知,论述美的内在逻辑,并在特定情况下进行创造性的表达。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在艺术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独立的、有情怀的艺术“慧眼”。但当前,部分职业院校对美学、艺术的本质不够重视,客观上导致美学课程结构单一,学生综合素质难以有效提升,理论与实践难以进行有效的联系和沟通。在这种背景下,更需要美学与课程思政进行深度融合,围绕艺术本真开展艺术教学,把学生培养成有艺术眼光、有美学特点、有人文情怀的优秀人才。

从未来发展上分析,职业院校承担着为国家输送优秀艺术人才的重任。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艺术类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未来,艺术类人才标准还会出现新变化、新情况。这就需要职业院校在艺术类人才培养方面与时俱进,切实解决艺术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要关照学生在价值理念、人文情怀方面的欠缺。而美学课程与思政课程的有机结合,正能够为美学教学提供新思路和新视角。结合当前我国“新美育”的兴起以及未来国家对于优秀艺术人才的需求,职业院校可以尝试美学课程与思政课程齐头并进、穿插融合,形成互通有无、相得益彰、包容开放的育人新格局,进一步提升艺术类人才培养质量。

(二)职业院校美学课程思政的价值体现

当前职业院校生源越来越多元化,国家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期望也越来越高。然而,部分职业院校在美学课程设计上投入不足,课程内容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美学课程思政建设能够将思政理念融入美学课程,为新时代职业院校艺术类专业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提供方向和思路。要想让美学承担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发挥好美学在培养德艺双馨的高素质人才方面的作用,就必须始终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实现课程思政与美学教育的深度融合。从课程建设的角度看,美學课程思政具有重要的价值。美学作为一门关于美的研究和艺术的哲学基础的课程,涉及审美经验、艺术创作、审美价值等诸多方面。美学课程思政通过注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能够增强学生的政治意识、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学生在学习美学知识的同时,能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思考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探究艺术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社会对艺术的塑造,从而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和批判思维能力。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在当代社会,培养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俱佳、德才兼备的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任务。美学课程思政能够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批判能力,使其具备深入理解艺术作品的能力。同时,思政教育还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艺术类专业学生通过接受思政教育,能够在艺术创作、文化传播等领域发挥积极的社会作用,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意识。

二、职业院校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难点

当前,职业院校充分认识到艺术类人才培养与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的高度一致性,在美学课程思政建设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在部分职业院校美学课程建设中,思政价值仍然有较大的空间可供发掘。

(一)课程内容设置滞后于前沿研究

当前,在部分职业院校美学课程建设中,对课程内容设置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没有对前沿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进行系统的研究。一方面,课程内容设置没有及时跟进学科发展趋势。随着国家对高素质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愈益重视,在课程思政建设逐步深入的背景下,美学课程也在不断演进。然而,当前的美学课程内容设置还停留在传统的范畴和理论框架中,没有充分考虑到新兴研究领域、前沿学术观点以及课程思政建设对美学课程的影响。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获得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因而限制了学生对美学领域的深入理解,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另一方面,课程设置缺乏专业化和个性化的特色。美学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涉及艺术、文化、哲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然而,当前的课程设置过于一般化,没有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方向进行个性化的设置。这就使得学生无法深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限制了学生在特定专业方向上的深度学习和探索。同时,思政教育与美学教育尚未形成协同机制,无法形成“思政+美学”双融共育机制。

(二)思政育人方法与美学实践联系不紧密

美学作为一门涉及艺术和创作的课程,应当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美学涉及艺术品的欣赏、创作和批评等多个方面。然而,在当前的美学课程开展中,缺乏实地考察、美术馆参观、艺术创作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也缺乏对实际案例的深入分析和讨论。价值引领的美学课程思政建设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有机统一。在美学课程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美学知识,也要让学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但目前,美学课程思政建设中还存在缺少实践环节、与社会联系不够紧密的问题。一方面,缺少实践环节。美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需要与实际的艺术实践相结合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作能力。现实中,由于缺少实践环节,也就无法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艺术类专业实践操作相结合。另一方面,与社会的联系不够紧密。艺术类专业的学习应该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与当代艺术实践和社会发展趋势密切联系。然而,当前学生学习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联系不紧密,无法及时了解、应对当代艺术和文化领域的发展变化。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制约了学生专业素养和适应能力的提升。

(三)专业课程建设的思政导向及其保障不充分

课程思政是一种系统、全面的课程形式,学校应当引导教师讲好、用好新时代的课程思政,激活社会“大课堂”,汇聚育人“大能量”,突破传统思政教育的局限,构建课程思政教学格局。但目前,在部分职业院校美学课程教学中,师资类型还比较单一,教师的综合素质还亟待提升。一方面,师资力量不足。美学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广泛的学科知识和研究背景,同时还需要教师具备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以便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术指导,并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然而,目前美学教师数量不足,导致学生对学术导师的选择空间受限,教师也难以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辅导。这严重制约了学生在美学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发展,教师也难以在美学教学中充分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另一方面,学科结构不完善。美学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应该包含艺术、文化、哲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知识及理论的交叉融合。特别是,在课程思政格局下,更应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美学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但目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美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联性和交叉性了解得并不全面,这限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现代职教体系下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策略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当是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职业院校在美学课程思政建设中首先要树立“立德树人”根本导向。要充分结合职业院校美学课程的具体特点,对美学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深入的挖掘,以隐性方式实现课程思政元素与美学课程的深度融入,通过混合式教学、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以及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美学课程思政建设创新。

(一)内容整合:发挥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功能

美学课程内容主要分为六大部分,即美学的历史、研究对象、学科特性和研究方法,审美的本质,审美活动经验,审美领域,审美范畴,审美人生。结合美学课程内容和课程思政的基本要求,应从马克思主义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两个维度进行有机融合。

第一,以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实现价值引领。从哲学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美学观为美学课程思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强调艺术与社会的密切关联,认为艺术是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类价值的重要手段。通过学习《美学原理》《西方美学史》《中国美学史》等参考教材,学生能够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体系,探索艺术与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联系,进而能够在审美实践中关注社会问题,反思社会现象,美学的价值引领也由此实现。从历史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美学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通过学习《西方美学史》《中国美学史》等教材,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美学发展过程,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达方式。通过对美学史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脉络,理解不同时代艺术创作与社会背景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在实践中更好地发挥美学的价值引领作用。从实践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的价值引领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批判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艺术作为社会现象的独特价值,关注艺术作品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同时,艺术作品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性思考也将启发学生,培养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和关注。

第二,以中国传统美学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当前,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人才培养的养料,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构成看,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美学是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先秦以来,中国传统美学在汲取民族思维、民族智慧的基础上,形成了与西方美学大相径庭的思维方式。西方美学更为注重思辨演绎、逻辑推理,形成了严密的理论体系。中国美学则感性、直率,既不是单纯思辨性的,也不是经验式的,而是感性直观与理性思辨相互交融形成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美学哲理。中国传统美学更为强调审美境界与道德境界的合二为一,即通过对人生道德境界的追求,实现人的美的境界。这既是人与社会的高度统一,又是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在美学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可以把“美学导论”作为蓝本,在其讲解过程中对传统美学进行系统的介绍,并将传统美学蕴含的家国情怀和中华美学精神浓墨重彩地融入课程讲解之中,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提升精神境界和道德操守,进而坚定文化自信。

(二)方法创新:显隐结合与混合教学同步开展

职业院校美学课程思政建设要坚持课程思政与显性教育同向同行,充分发挥显隐结合与混合教学各自的特点。从各自的教学特点看,思政课程属于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则应开展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美学课程要创新教学方法,更好地融入思政元素,增强专业课程的政治意识和价值引领属性,实现隐性思政教育与显性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具体教学方法可以如下:

第一,开展课外审美实践活动。美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实践经验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作能力,使学生能够将美学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实践过程能够激发学生的感知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对艺术作品的独特理解和鉴赏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加准确、深入地分析和评价艺术作品。教师可以结合中国传统造物的经典案例,深入分析“功能美”的内涵;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國传统造物,如古代家具、陶瓷器等,从功能需求、材料运用、工艺技术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解析;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传统造物中的“功能美”如何体现,如家具的舒适性、陶瓷器的实用性等。通过对经典案例、代表性造物的分析,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功能美”的内涵,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设计和创作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学校民艺馆,并进行抖音直播,宣扬中华传统造物的功能美,弘扬民间工艺。让学生在审美实践活动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1]。其间,通过直播,可以将学生的观察和思考分享给更多的人,传递中华传统造物的价值和美学精神。诸如此类的实践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第二,科学运用案例教学方法。科学地运用案例教学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特别适用于美学课程。美学课通过展示中国古代和现代的审美文化与设计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设计思维。从教学角度来看,科学地运用案例教学方法可以提供直观、具体的学习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展示中国古代的审美文化和设计作品,如人面鱼纹盆、大地湾“地画”双人图等,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魅力。这些具体的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吸收所学知识。通过展示和分析、评价现代经典设计案例,如中国银行标志、北京奥运会会徽、奥运奖牌等,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成功的设计案例,培养他们对设计原理、审美要素的理解运用能力。由此,学生将学会从专业的角度去解读和评价设计作品,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眼光和批判思维能力。

第三,开展职业教育和生活教育。从教育目标对接角度来看,职业教育和生活教育的开展可以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效对接。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生活教育则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和生活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够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将职业教育与生活教育相结合,可以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机衔接,使学生既具备职业所需的专业能力,又具备生活所需的综合素养,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从综合素养培育角度来看,职业教育和生活教育的开展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使他们具备从事特定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生活教育则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健康意识、安全意识等方面的培养。通过综合素养的培育,学生能够在职业道路上获得更丰富的发展机会和更宽广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三)过程优化:持续推进全过程课程思政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高职院校在艺术类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应该按照上述要求,实现美学课程与思政课程教学的有机统一,按照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推进全过程课程思政教学建设。

第一,结合课程思政优化美学课程评价。美学课程可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起混合式教学的全方位多层次多元评价体系。建立全方位的评价体系可以更好地评价美学课程的效果。除了传统的考试和作业评价,还可以引入项目评价、演示评价、小组讨论评价等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例如,学生可以参与设计项目,通过实际的创作和实践来展示自己的美学能力和创造力。同时,学生可以进行演示和展示,展现自己对美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全方位评价体系可以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反映其真实的学习成果和发展情况。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时,可以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样性。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能力特点,因此,评价也应该更加灵活和多元化。除了教师的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还可以考虑学生的自评和同伴评价。开展学生自评和同伴评价,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评价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多元评价体系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评价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第二,构建美育的思政团队。首先,夯实教师的美学课程思政基础。学校可以通过专业培训、学术研讨等方式,帮助教师深入了解美学知识和前沿思政理论,使教师能够准确把握美学与思政的关联性和二者相互渗透的内在逻辑,从而能够在教学中有机地融合二者。其次,培养教师的跨学科能力。美学与思政学科的融合需要教师具备跨学科思维和跨学科研究能力,能够从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不同学科的角度理解和解读美学现象。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参与跨学科研究项目,促进教师之间的学科交流与合作,提升教师的跨学科研究能力和综合素养。最后,推动教师的教学方法创新。美学课程思政要求教师能够将美学理论与思政内容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思想品质。因此,教师需要探索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讨论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辨能力。学校可以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分享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此外,学校可以建立奖励机制,鼓励教师在美学课与思政融合教学方面开展创新实践、争创突出成果。例如,通过设立教学成果奖、教学案例奖等,激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寻求创新,积极探索美学与思政的融合路径,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课程影响力。

总之,职业院校在美学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明确问题导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人文关怀和核心价值取向,实现美学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在教学过程中要推进跨学科融合,强化学生实践环节。要在实践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持续提升学生的美学综合素养和艺术实践能力,有效地解决职业院校美学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一步提升职业院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输送具备专业综合素养和深厚人文情怀的高层次艺术人才。

[参  考  文  献]

[1]  姚丹.新时代美学课程思政建设探讨[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22(5):71.

[2]  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國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光明日报,2016-12-09(1).

〔责任编辑:余明全〕

猜你喜欢

职业教育课程思政职业院校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