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大庆市九间遗址2020年发掘简报

2023-12-01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北方文物 2023年6期
关键词:灰陶泥质痕迹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内容提要〕 2020年7—10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黑龙江大学等单位在以往调查和发掘的基础上,对大庆市九间遗址再次开展发掘。本年度共发掘房址1座、灰坑46个、灰沟15条、窑址2座,出土了陶器、瓷器、铁器和骨器等各类遗物,为研究辽金时期的聚落布局、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九间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同区太阳升镇九间村九间屯西南约1千米处。2019年进行了第一次发掘①,2020年7—10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等单位进行第二次发掘。为充分了解该遗址不同区域遗存性质与功能的异同,选择3个区域进行发掘,分别编号A、B、C,发掘面积500平方米。A区位于2019年发掘区西侧,B区位于A区的西南约100米处,C区位于A区东南约300米。此次发掘共清理房址1座、灰坑46个、灰沟15条、窑址2座,出土有陶器、瓷器、铁器、骨器等各类遗物。现简报如下。

一、地层堆积

3个发掘区地层堆积基本一致,大体可划分为2层,其中第2层在A区东北角缺失。以B区北壁剖面(图一)为例介绍如下。

图一 B区北壁地层剖面图

第1层,耕土层。土色灰褐,土质较疏松,厚0.15~0.35米。包含大量的植物根系,少量泥质灰陶残片、碎瓦片及一些现代垃圾。

第2层,文化层。土色灰黑,土质较致密,厚0.05~0.35米。包含大量泥质灰陶片、动物骨骼、烧土及铁器。

第2层下为生土,土色黄褐,土质致密且坚硬。

二、遗迹

本次发掘清理各类遗迹共64处,包括房址、灰坑、灰沟和窑址。为保持连续发掘的系统性、整体性认知,九间遗址的发掘在2019年进行了整体布方,本年度清理的遗迹单位也继2019年顺次编号。

(一)房址

仅发现1座。

F005 位于A区中部偏东。开口于第1层下,打破H009及生土。为半地穴式建筑,平面形制不规整,房址长4.5~4.7、宽2.5~3.6、深1.19米。墙面留存有长0.13、深0.03米铲形加工痕迹。地面较平整,南部设有三级阶梯(图二)。

图二 F005平、剖面图

房内堆积共4层:第1层为灰土掺杂有少量黄土,厚0.13~0.36米;第2层为灰褐色土,厚0.13~0.32米;第3层为灰、黑、黄三色交杂的砂质花土,土质疏松,厚0.2~0.4米;第4层为黄灰土,厚0.2~0.62米。堆积内出土有陶纺轮、铜勺形器、铁钉、骨器、瓷片和素面砖,以及大量泥质灰陶片和动物骨骼碎片。

房内发现15处柱洞,除ZD6、ZD7形制呈方形外,其余呈圆形或椭圆形。柱洞主要分布在房址的西北部和东南部,其中,ZD9~ZD11集中分布在一起,推测可能ZD11为中心柱洞,ZD9和ZD10起到支撑和加固作用。

根据房址的结构、包含物以及与周边遗迹的关系,推测F005可能为临时性居址。

(二)灰坑

共发现46个,根据平面形制大体分为圆形和圆角长方形两类。

1.圆形

共11个,散落分布在A区和B区。

H063位于B区东南部。开口于第2层下,打破生土。平面呈圆形,直壁,平底,直径约2.1、深1.2~1.23米。坑内堆积可分5层:第1层为黑土,土质较疏松,堆积厚0.04~0.2米,包含物较少,仅有少量陶片及1件锈蚀的铁钩。第2层以灰黑色土为主,掺杂部分黄土的花土,土质较致密,堆积厚度为0.08~0.24米,包含物较少,主要为陶片以及小块动物骨骼。第3层为灰黑色土,土质较疏松,堆积厚度为0.14~0.22米,堆积内包含大量陶片及动物骨骼,可辨器物有陶器口沿及器底。第4层以灰黑色土为主,掺杂部分黄土的花土,土质较疏松,厚约0.36~0.4米,包含物较少,多为破碎的动物骨骼。第5层为黑色土,土质疏松,厚0.15~0.36米,包含陶片及动物骨骼。陶片多为泥质灰陶,有的饰网格纹。灰坑四周共发现4个柱洞,平面均为圆形。根据柱洞分布、加工痕迹及规整程度推测该灰坑可能作为窖穴使用(图三)。

图三 H063平、剖面图

2.圆角长方形

共35个,较为集中地分布在A区的中部和南部、B区的西北和西南部以及C区。

H055位于A区西南部。开口于第2层下,打破G002西壁南侧及生土。平面呈圆角长方形。斜直壁,壁面较平整,坑底中间较两侧下凹0.05~0.14米。南北最长3.06、东西宽1.12~1.26、深0.83~1.03米。坑内堆积分为11层,其中,第2层到第5层为黑色硬壳状堆积,土质坚硬且有明显火烧痕迹。包含物较丰富,出土大量泥质灰陶片、动物骨骼、红烧土块和炭粒,以及陶器、建筑构件、石器、铁器、铜钱等。陶器有陶球、陶饼,建筑构件有瓦当残块,石器有石料,铁器有铁钉、铁块。 多层堆积反映了该灰坑经过连续且频繁的使用(图四)。

图四 H055平、剖面图

H078位于B发掘区西南部。开口于第2层下,打破生土,同时打破H061和H089。平面呈椭圆形。斜壁,有人工修整的痕迹,平底。东西长4.72~4.9、南北宽1.5、深度为1.4米。坑内堆积分15层,包含物较丰富,出土大量泥质灰陶片、动物骨骼、红烧土块和炭粒,以及骨料、铁钉、铁钩和铜钱等(图五)。

图五 H078平、剖面图

(三)灰沟

共发现15条。根据目前发掘的形状大体分为长条形和曲尺形两类。

G002 呈东北—西南走向贯穿A区。开口于第2层下,被H055、H058、H086、H088、K1、K2、K3打破,打破生土。平面呈长条形,直壁,部分沟壁斜直,沟底北高南低。南北长约18.5、东西宽约1.2、深约0.3~0.5米。沟内堆积仅1层,堆积内出土大片泥质灰陶和动物骨骼,以及陶球、铁钉和铜钱等(图六)。

G018位于B区中部偏东。开口于第2层下,西部被电缆沟打破,打破H071及生土。平面呈长条形,整体呈西北—东南走向,直壁,沟底不平整。东西长6.29~6.76、宽0.78~1.02、深0.36~0.82米。沟内堆积可分为4层,出土泥质灰陶片、动物骨骼、红烧土块、炭粒和炉渣,以及大量铁器,有钉、钩、刀、镞等(图七)。

G012位于C区西北部。开口于第2层下,被H099打破,打破G010和生土。平面呈长条形,沟壁斜直,沟底呈台阶状。东西长6.6、南北宽3、最深处1.22米。沟内堆积可分为4层,出土泥质灰陶片、红烧土块、炭粒,以及瓷盘、陶球、骨簪、铁钉、铁钩、铁片等(图八)。

图八 G012平、剖面图

(四)窑址

共发现2座。Y3和Y4均为由操作坑、进火口、火膛与出烟口组成的简易窑址,以Y3为例做详细介绍(图九)。

图九 Y3平、剖面图

Y3位于B区的东北部。开口于第2层下,打破生土。为简易窑,由操作坑、进火口、火膛与出烟口组成。大致呈东西走向,与Y4呈南北向并列分布。

操作坑位于火膛西侧,平面为不规整的四边形,直壁,除西壁外发现少量竖向长条状加工痕迹,坑底西高东低。东西长3.1、南北宽1.94、最深处1.26米。坑内堆积共10层,出土较多泥质灰陶片、瓦片、青砖,另出土了陶球、骨钗、建筑构件及鱼骨、贝壳类等一些破碎的动物骨骼。

进火口位于操作坑东壁距坑口0.64米处,与火膛相连,截面呈圆形,进深0.14米。

火膛平面近椭圆形,弧壁,圜底。长径1.08、短径0.81、深0.71米。堆积可分为4层,未出土遗物。

出烟口位于火膛东偏北部,与火膛相连,平面近椭圆形,长径0.33、短径0.2米。仅1层堆积,未出土遗物。

三、遗 物

九间遗址出土物品较为丰富,有陶器、瓷器、石器、骨器、铁器和铜器等各类遗物,其中,以陶器类最多。

(一)陶器

陶器多泥质灰陶,器类主要有盆、罐、甑、瓮。另出土了少量建筑构件、球、陶方和纺轮等。

盆 3件。均为泥质灰陶,圆唇,卷沿。H093①∶2,腹部斜直,平底。口径64、底径38、高20、壁厚约0.8厘米(图一〇,1)。G012①∶2,微弧腹,平底。口径36、底径18、高14、壁厚约1厘米(图一〇,3)。H098①∶2,斜直腹,平底。口径56、底径32、高18、壁厚约0.8厘米(图一〇,4)。

图一〇 出土陶器1、3、4.盆(H093①∶2 G012①∶2 H098①∶2) 2.盏(H053②∶1) 5.碟(H092②∶2) 6.罐(Y3标∶1) 7.甑(G012K1②∶3) 8.瓮(G002K1①∶1)

盏 1件。H053②∶1,泥质灰黑陶,敞口,壁微弧,壁较厚,平底,底部略有缺口。口径7、底径5.5、高3、壁厚约0.5厘米(图一〇,2)。

碟 1件。H092②∶2,浅灰色泥质陶,敛口,弧壁,平底,有明显轮制痕迹。口径9.5、底径6、高3、壁厚约0.6厘米(图一〇,5)。

罐 1件。Y3标∶1,泥质灰陶,有轮制痕迹。圆唇,鼓腹。肩两侧有竖向环耳。口径19、最大腹径29、底径16、高26、壁厚约0.6厘米(图一〇,6)。

甑 1件。G012K1②∶3,泥质灰陶,有轮制痕迹,平沿,斜直壁,平底。口径70、底径36、高25、壁厚约1厘米。底部有6个穿孔,直径在6~8厘米之间(图一〇,7)。

瓮 1件。G002K1①∶1,泥质灰陶,平沿,圆唇,溜肩,上腹部微鼓,下腹部斜直内收,平底。口径42、腹径65、底径25、高61、壁厚约0.9厘米(图一〇,8)。

纺轮 5件。5件。G009①∶1,泥质灰褐陶,似圆饼状,中部有一圆形穿孔。外径4.3、孔径0.45、厚约1.4厘米(图一一,1)。

图一一 出土陶器1.纺轮(G009①∶1) 2、3.饼(H009①∶11 H055①∶3) 4.网坠(T063010①∶2) 5.球(H058⑥∶6) 6.把手(H058④∶1) 7.陶方(H086⑥∶1)

陶饼 21件。H009①∶11,泥质灰褐陶,圆饼状,表面有刻划纹,中部有一凹槽。直径3、厚0.4厘米(图一一,2)。H055①∶3,泥质灰褐陶,近圆饼状,上表面较粗糙,刻有“十”字刻划纹。保存较好,直径约为2.8、厚1~1.4厘米(图一一,3)。

网坠 1件。1件。T063010①∶2,泥质褐陶,圆柱体,通体素面,两端各有凹槽,长约2.3厘米,截面呈圆形,直径约0.8厘米(图一一,4)。

球 71件。在H058的第6层中集中出土了7件陶球,这7件陶球均为泥质,表面粗糙,有磨制痕迹。H058⑥∶6,球体,黄褐色,素面无纹,保存完整。直径1.9厘米(图一一,5)。

把手 2件。H058④∶1,泥质褐陶,近圆锥状,素面无纹,磨制痕迹明显,顶部残缺。残长3.9、宽1.2~1.8、厚1.2厘米(图一一,6)。

陶方 1件。H086⑥∶1,泥质灰陶,保存较为完整,近长方体,表面无纹但粗糙不平。长2.6、宽2.2、高2厘米(图一一,7)。

鸱吻残块 2件。Y3③∶1,泥质灰黑陶,残存兽眼部分,背面平整。长10~12、宽7、厚1~4厘米(图一二,1)。G007①∶7,泥质灰陶,残,表面刻有花草纹,中部凸起。残长10.8、宽3.2~7.8、厚1.5~2.0厘米(图一二,2)。

1

2

3

4

5

6

7

8图一二 出土陶器1、2.鸱吻残块(Y3③∶1 G007①∶7) 3.兽面纹瓦当(G007①∶2) 4.凤鸟(H076①∶1) 5—8.建筑构件(Y3③∶2 T058004①∶3 H068①∶4 H056①∶2)

兽面纹瓦当 1件。G007①∶2,泥质灰黑陶,残,仅存兽面下半部分,鬃毛长直。直径14.7、边缘厚1.5、当心厚2.8厘米(图一二,3)。

凤鸟 1件。H076①∶1,泥质灰陶,仅残存头颈部分,上部为一立体凤首,颈部大体呈圆柱状,有叠层的羽毛装饰。长12.5、颈部宽3.8、头部宽8厘米(图一二,4)。

其他建筑构件 4件。4件。Y3③∶2,残,形制不规则,顶端弯折,表面有两条约45°倾斜的棱,在棱的两侧分布有内凹圆圈。长11~12、宽10~11、厚2~3.6厘米(图一二,5)。T058004①∶3,泥质灰陶,残,截面形制近似呈半圆,表面刻有凹弦纹。长4.4~5.41、宽5.1~5.5、厚2.5厘米(图一二,6)。H068①∶4,泥质灰陶,残,形制不规整。长7.5~10.3、宽9~12、厚约7.1~7.6厘米(图一二,7)。H056①∶2,灰褐色,形状不规整,表面大体可以分为3道凹槽,左边凹槽较浅,右边两道凹槽较深且中下半部有凸起隔开。残长8、残宽6.5、厚5厘米(图一二,8)。

(二)瓷器

瓷器数量较少,器物形制主要有盘、壶、罐和动物瓷塑等。

盘 2件。G012K1②∶1,残,灰色胎体,器身施白釉,敞口,斜腹,圈足。直径7、高1.6厘米(图一三,1)。H099③∶1,可复原,灰色胎体,器底未施釉,器身施白釉,略泛青色。敞口,斜腹,平底圈足。口径14.7、底径5.1、高2.1厘米(图一三,5)。

图一三 出土瓷器1、5.盘(G012K1②∶1 H099③∶1) 2.动物瓷塑(H060②∶4) 3.壶(H053③∶1) 4.罐(H072②∶1)

动物瓷塑 2件。H060②∶4,残,灰白胎,表面施白釉,釉色不均。仅存前半身和左后肢,尾粗大并贴于臀后,似马或狗作站立状。躯干最长约5、残肢长约1.5、高3.8,宽1.82厘米(图一三,2)。

壶 H053③∶1,直口,溜肩,折腹,平底,有圈足。器表施乳白色釉,釉不及底,表面无纹饰,口径为2、底径3.6、最大腹径6.8、高4、器壁厚0.3厘米(图一三,3)。

罐 1件。H072②∶1,胎体呈灰色,器身上半部施白釉,内部未施釉。残,平沿,圆唇,肩部有一对竖向桥状耳,肩及上腹部有多道凸棱,不见器底,口径约为14厘米(图一三,4)。

(三)石器

石器数量相对较少,仅发现有网坠、棋子、饰件、砺石和石料等。

网坠 1件。G012④∶2,保存较完好,灰黑色,平面似圆角方形,中间较两端窄。长12、宽8~9.2、厚5.2厘米(图一四,1)。

图一四 出土石器1.网坠(G012④∶2) 2.棋子(H060①∶1) 3、4、6.饰件(H058③∶3 H075③∶1 H099①∶1) 5.石料(H055①∶1) 7、8.砺石(H070②∶2 H066②∶5)

棋子 1件。H060①∶1,保存完整,扁圆形,表面呈白色,底部较平整。直径1.3、厚0.5厘米(图一四,2)。

饰件 3件。H058③∶3,残,圆柱状,乳白色,表面带螺纹,磨制痕迹明显,有一穿孔贯穿两端。残长2.2、直径0.4、孔径0.1厘米(图一四,3)。H099①∶1,白色,保存完好,截面呈椭圆形,有一孔贯穿两端,无纹饰。长0.7、宽0.5、孔径0.3厘米(图一四,6)。H075③∶1,残,弧状,黄褐色,腹面光滑平整无纹饰,背面有4组凸起,每组凸起由3条线形纹饰构成。残长2.49、残宽0.5、厚0.3厘米(图一四,4)。

石料 1件。H055①∶1,残,圆柱形,表面较光滑呈蓝色。残长2.9、截面直径0.5厘米(图一四,5)。

砺石 2件。H070②∶2,残,平面近似梯形,表面有磨制痕迹,侧面呈楔形,近边缘处有一钻孔。长6.2、宽2.3、孔径0.5~0.7厘米(图一四,7)。H066②∶5,灰蓝色,保存较为完整,器物两端略有残缺。整体平面形制近似梯形,正面疑似有加工痕迹。长9.3~9.8、宽3~3.7、厚2.6~3.1厘米(图一四,8)。

(四)骨、角器

骨器以装饰品为主,主要有镖、梳、钗、簪、叉、筷子,另有1件用途不明的带孔肩胛骨。角器仅发现1件角料,应为半成品。

镖 1件。G007①∶6,呈葫芦状,圆尖,无倒钩,下部残缺。最长处7.8、宽1.5~2.4、厚0.2~0.4厘米(图一五,2)。

梳 2件。H060①∶3,半圆形,梳背呈弧形,无柄,有70个齿,齿部残缺,素面无纹。残长7.7、最厚处0.7、梳齿长约1~1.5厘米(图一五,3)。

钗 1件。Y3④∶1,残,仅剩骨钗的顶端和中部,形状扁长,顶端微弧,钗身分两股,磨制成形。长度为5.2~6.8、宽度为0.9、钗身间隔0.1、厚0.2厘米(图一五,4)。

簪 2件。T033041③∶1,扁长条形,表面光滑,顶端做耳挖状,耳挖与簪柄处有一细颈相连,下端尖削,保存完整。长9.2、最宽0.9、厚0.1、勺径0.2厘米(图一五,5)。G012④∶4,扁长条形,顶端较平,下端尖削,表面光滑。长12、最宽1.1、最厚0.2厘米(图一五,6)。

叉 3件,平面近长条形,截面呈弧形,上部残缺,下部为叉形。H099①∶4,最长15.4、最宽2.5、厚0.1~0.5厘米(图一五,7);H099①∶5,最长15.5、最宽3、厚0.1~0.5厘米(图一五,8);H098④∶1,最长10.4、宽2.2、厚0.1~0.4厘米(图一五,9)。

筷子 1件。H098⑤∶3,圆柱形,下端残,整体微弧,磨制痕迹明显,保存情况较好。截面直径0.57、残长18.5厘米(图一五,11)。

带孔肩胛骨 1件。T033042②∶2,肩胛骨中部带一椭圆形穿孔,穿孔无磨制痕迹,肩胛骨上端残缺,下端完整,呈黄色。最长28、宽5~14.5、穿孔长径6、短径2.8厘米,推测可能为马鹿的肩胛骨(图一五,10)。

角料 1件。H089③∶1,保存较为完整,角前端有一钻孔,未穿透,底部有人工切割过的痕迹,素面无纹。长7.1、宽1.5~3.5厘米(图一五,1)。

(五)铁器

铁器数量较多,主要有钉、钩、刀、环、管和甲片,另有若干铁片和铁块,用途不明。

钉 24件。H066②∶2,钉身微弯折呈“S”形,横截面呈圆角方形,锈蚀情况严重,长约17、宽约0.9、厚约0.45厘米(图一六,1)。H055①∶2,保存较为完整,中部为四棱柱状,两端锈蚀较严重。残长11.4、残宽0.5~1.5、厚0.4厘米(图一六,2)。G012K1①∶1,两端弯折,钉帽平面近半圆形,距上端约0.9厘米处弯曲,锈蚀严重。钉身长约7.3、宽约0.5、厚约0.3~0.5厘米(图一六,3)。T033042②∶3,残,呈圆锥体,上粗下细,锈蚀较严重,残长4、截面直径0.5厘米(图一六,6)。

图一六 出土铁、铜器1—3、6.铁钉(H066②∶2 H055①∶2 G012K1①∶1 T033042②∶3) 4、8.铁钩(G012④∶3 H066①∶5) 5.“十”字形铁器(H097④∶1) 7.铁刀(T033042②∶5) 9.铁环(H066①∶9) 10.铁管(H068①∶3) 11、14.铁片(H066①∶10 H066①∶11) 12.铁甲片(T061010①∶2) 13.铁块(H099①∶3) 15.铜勺形器(F005②∶1) 16.铜耳挖(T059002②∶1)

钩 6件。锈蚀较为严重。G012④∶3,保存完整,上部弯曲,下部钩弯折呈“U”型,长10.4、截面直径0.5厘米(图一六,4)。H066①∶5,保存较为完整,整体大致呈“C”形。铁钩一端较锋利,一端圆钝。长3、最宽0.9、厚0.4~0.6厘米(图一六,8)。

“十”字形器 1件。H097④∶1,完整,锈蚀较严重。整体呈“十”字形,长10.6、宽10.6、厚1.8厘米(图一六,5)。

刀 2件。T033042②∶5,保存较为完整,呈扁长条状,锈蚀严重。残长8、宽0.7、厚0.2~0.8厘米(图一六,7)。

环 1件。H066①∶9,保存较差,器身已断为两节,拼合后呈环状,表面锈蚀严重,最宽1.3厘米、内径7.6厘米(图一六,9)。

管 2件。H068①∶3,腐蚀较为严重,呈椭圆形,环内径1.8、外径2、环高1.8厘米(图一六,10)。

铁片 H066①∶10,器身扁平,弯折成“L”型。一端分为两叉,一侧较宽,一侧较窄,锈蚀严重。长4.7~5.2、宽3.2、厚0.3~0.7厘米(图一六,11)。H066①∶11,器身曲折,中部内凹,有一缺口,锈蚀严重。长10.3~11.1、宽2.1~3.5、厚0.5~1.3厘米(图一六,14)。

甲片 1件。T061010①∶2,保存较为完整。呈长方形,两侧较薄,中间较厚,一侧钻有五个小孔,小孔呈排分布,孔径0.2~0.3厘米,锈蚀严重。长6.5、宽2.8、厚0.2厘米(图一六,12)。

铁块 5件。H099①∶3,长方体,一端有凸起,无纹饰,表面锈蚀,长4.8、最宽约2.8、高3.3厘米(图一六,13)。

(六)铜器

铜器主要以铜钱为主,另有勺形器和耳挖各1件。

勺形器 1件。F005②∶1,保存较好,勺部形制为圆形,柄部残。无纹饰。勺部半径1.0厘米,柄部残长0.8厘米(图一六,15)。

耳挖 1件。T059002②∶1,一端被弯折成“Z”形,顶端尖细。另一端微弯,呈勺状。器身素面,形制规整,保存状况良好。长11.6、宽0.5、厚0.2厘米(图一六,16)。

铜钱 41枚。可辨者数量不多,绝大多数为宋代钱币,也有少量唐代钱币。主要发现有“开元通宝”“咸平元宝”“景德元宝”“天禧通宝”“天圣元宝”“崇宁通宝”。

四、结 语

通过本次发掘,主要形成了以下几点认识。

从遗迹看,F005未见有其他辽金时期典型房址的火炕结构,仅阶梯结构及柱洞痕迹体现该房址营建较为简单,似为临时居住址或具有特殊功能。灰沟有的规模较大,如G001、G002自北向南分布,且G002长度达18.5米。同时,存在紧密相连的灰坑群,或分布在灰沟两侧,或打破灰沟。G008还发现有三阶梯,功能似与排水活动相关。值得注意的是,在H076中,发现一具缺少后肢的动物骨骼,可能与祭祀活动相关。

从遗物看,陶器的器物形制包括体型较大的罐、瓮、盆、甑。圆唇卷沿盆、双耳罐与吉林德惠市城岗子金代古城②、吉林扶余县陶西林场金代遗址③、吉林磐石八面佛金代遗址④、辽宁阜新八家子金元遗址⑤大体相似。故该遗址的年代大体为金代。陶制品以A区出土较多,主要包括陶球、饼、纺轮,多有残缺,有的存在烧制痕迹。铁器以B区H066中发现较多,同时灰坑内发现了大量铁矿石及炉渣。在以往调查过程中C区范围内曾发现六耳铁锅和石磨盘等遗物。故我们认为该遗址的不同区域的遗迹、遗物在类别和特征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整体来看,A区西部遗迹大多为东北-西南向,南部遗迹大多为西北-东南向。B区内遗迹走向亦以西北-东南向为主。结合2019年发掘可以发现,F001、F002被A区的G001、G002与B区的G006、G018围绕,两个年度的发掘区应属遗址中的同一功能区域,2019年发掘区大致处于这一区域的中心,而本年度发掘的A区B区则是该区域的边缘,这些沟可能对这个区域起到了界定的作用。区域内较为集中的规模较大的长方形坑及圜底坑连续分布,数量较多的大型陶器、砖瓦和脊兽等建筑构件的出土,以及似排水设施、祭祀活动的发现,表明该区域可能并非一般居住形成的聚落遗址,而是与某类生产活动相关。根据C区的发掘情况,其目前工作区域虽较小,但体量较大的沟和坑等遗迹也呈现出与普通居住遗址的明显差别。同时,C区遗迹布局和遗物特征与2019年发掘区为中心的区域存在较为显著的不同。因此,初步认为九间遗址的最终形成可能与当时当地的规模化生产有关,且在不同区域可能存在不同的功能分区。

九间遗址的遗存特征在已发现的辽金时期各类考古学文化遗存中具有独特性。从目前发掘情况看,可能是以手工业生产为主要活动的聚落遗址。从更宏观的角度观察,九间遗址周邻区域有些遗址存在较为突出的诸如“盐”、“铁”的分类生产特征,符合《三朝北盟会编》卷十八载:“绥赫……教人烧炭炼铁”⑥,以及《金史》卷49《食货四》记载:“初辽、金故地滨海多产盐,上京、东北二路食肇州盐,速频路食海盐,临潢之北有大盐泺,乌古里石垒部有盐池,皆足以食境内之民,尝征其税”⑦的经济方式。因此,九间遗址可能是辽金时期该区域整体布局的一部分,且在该区域社会生活生产、分工布局中可能承担着重要功能。九间遗址的发掘为研究辽金时期的聚落布局、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

注 释:

①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黑龙江大庆市九间遗址2019年发掘简报》,《北方文物》2021年第6期。

②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德惠市城岗子金代古城发掘简报》,《北方文物》2000年第3期。

③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扶余县博物馆:《吉林省扶余县陶西林场遗址发掘简报》,《北方文物》2009年第3期。

④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磐石市文物管理所:《2014年度磐石八面佛遗址考古发掘报告》,《边疆考古研究》(第21辑),科学出版社2017年。

⑤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阜新市文物管理办公室:《辽宁阜新市八家子金元时期遗址发掘报告》,《北方文物》2017年第2期。

⑥ 〔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18《政宣上帙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39页。

⑦ 《金史》卷49《食货四》,中华书局1975年,第1093页。

猜你喜欢

灰陶泥质痕迹
探究天津东丽博物馆藏张贵庄战国灰陶器
一件夏代灰陶象鼻盉的再修复
小偷留下来的痕迹
一件西晋灰陶兽的再修复
陶器
某泵站厂房泥质粉砂岩地基固结沉降有限元分析
不同泥质配比条件下剩余污泥的深度减容研究
高升油田泥质细粉砂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
积淀岁月的痕迹
泥质粉砂岩路基填料改良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