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西峡县南凹东岭旧石器地点调查简报

2023-12-01南阳文物保护研究院吉林大学考古学院

北方文物 2023年6期
关键词:台面毛坯石英

南阳文物保护研究院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

〔内容提要〕 南凹东岭地点隶属于西峡县五里桥稻田沟村南凹组。2020年9—10月,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大学考古学院组队,对西峡境内进行旧石器考古专项调查,发现该地点。收获石器56件。石器类型丰富,包括石核、完整石片、断片、二类工具、三类工具及断块。工具类型包括刮削器、尖刃器、砍砸器、凹缺器、手镐及石球等。原料以石英为主,还有辉长岩和石灰岩等。结合地层堆积及地质年代,初步判定该地点的形成年代大致处于中更新世。

西峡县的旧石器工作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1984年龙头湾旧石器地点的发现为起点,该地区的旧石器工作至今已有近40年的历史,赵营、莲花寺岗、冢岗、土门、小沟岭、小洞等地点相继被发现。2005年,为配合上海—武威高速公路河南宛(南阳)坪(西坪)段文物考古抢救发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峡文物管理办公室联合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对该区域进行旧石器调查,确认了8处旧石器地点,此外,丁河镇凤山和五里桥乡杨岗也有所发现①。2020年9—10月,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大学考古学院组队,再次对西峡境内进行旧石器考古专项调查,新确定旧石器地点14处,收获石制品400多件。南凹东岭旧石器地点是本次调查发现的重要地点之一,共采集石器56件。本文是对南凹东岭地点56件石器的具体研究。

一、地理位置、地貌及地层

(一)地理位置

南凹东岭地点隶属于西峡县五里桥稻田沟村南凹组,遗址面积2750平方米。北距稻田沟村809米,西北距于家凹村252米,东距淅川—西峡公路224米,东距鹳河295米,南距乡路57米。地理坐标东经111°29′1.67″,北纬33°15′13.86″,海拔238米(图一)。

(二)地貌与地层情况

西峡县整体处于秦岭褶皱带东段的伏牛山西南部,由于伏牛山由西北向东南延伸,西峡境内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的倾斜分布,具有明显的阶地特征。境内河流发育,鹳河、淇河和丹江三条河流由西北交错向东南延伸②。该地点群山环绕,西部山峰普遍高度300~400米,南部高度250~300米。鹳河在地点东部由北向南流过,河床宽55米,心滩发育。该地点坐落于Ⅲ级基座阶地上,Ⅱ和Ⅲ级为基座阶地,Ⅰ级为堆积阶地,基座为带状花岗岩,地层剖面自上而下见图二。

图二 南凹东岭地点河谷剖面示意图

第1层,耕土层,厚约0.25~0.3米。

第2层,棕褐色黏土层,厚约2.2米,含铁锰质成分较高,土质黏重,呈蒜瓣状,石器分布于此,发现石器3件。

第3层,黄褐色亚黏土层,厚约0.8~0.9米,土质坚硬,含细砂量较大,分布少量石器,发现石器1件。

第4层,砂砾石层,厚约0.5~1米,分选较差,磨圆度较好的砾石与磨圆度较差的角砾以及砂石混杂在一起。

第5层,基岩。

二、石器的分类与描述

本次调查共采集石器56件,类型包括石核、完整石片、断片、断块、二类工具和三类工具。原料包括石英、辉长岩和石灰岩等,石器表面棱脊清晰,边缘锋利,未见磨损严重的标本,有不同程度风化。

(一)石核

石核共13件,包括锤击石核和砸击石核。

1.锤击石核

共11件,根据台面数量可分为单、双和多台面石核三类。

(1)单台面石核

共4件。长45.1~73.5毫米,平均长约60.5毫米;宽30.2~73.8毫米,平均宽约50.2毫米;厚约16.9~43.3毫米,平均厚约30.7毫米;重约23.7~215.1克,平均重约127.5克。

20ND②∶2,原料为石英。长73.5、宽56.3、厚40.1毫米,重215.1克。采用椭圆形砾石为毛坯。台面长14.2、宽21毫米,台面角为78°。仅有1个剥片面,剥离2个较为完整的剥片疤,最大片疤长39.3、宽8.3毫米。标本表面轻微风化,保留较多自然面,石皮比例约60%(图三)。20ND∶28,原料为石英。长45.1、宽30.2、厚16.9毫米,重23.7克。采用块状砾石为毛坯。自然台面,台面长30.7、宽17.1毫米,台面角为81°。仅有1个剥片面,剥离5个较为完整的剥片疤,最大片疤长2、宽11.2毫米。标本表面轻微风化,核体分布较多节理,石皮比例约20%(图四,1)。20ND∶12,原料为石英。长55.5、宽73.8、厚43.3毫米,重204.6克。采用椭圆形砾石为毛坯。自然台面,台面长72、宽41毫米,台面角为73°。仅有1个剥片面,剥离5个较为完整的剥片疤,最大片疤长26.7、宽30.2毫米。标本表面轻微风化,保留较多自然面,石皮比例约60%(图四,2)。

图三 单台面石核(20ND②∶2)

图四 单台面石核和砸击石核1、2.单台面石核(20ND∶28 20ND∶12) 3.砸击石核(20ND∶49)

(2)双台面石核

共4件。长37.3~110.4毫米,平均长约73.3毫米;宽46.2~97.7毫米,平均宽约71.7毫米;厚28.6~68.1毫米,平均厚约49.3毫米;重66.7~692.5克,平均重约350.9克。

20ND②∶3,原料为石英。长110.4、宽92.6、厚55.1毫米,重692.5克。采用扁平砾石为毛坯。选用扁平节理面为A台面,台面角为60°,台面长91.8、宽51.1毫米,主要剥离1个较大的完整剥片疤,最大片疤长26.3、宽22.7毫米;旋转核体90°以左侧微凸节理面为B台面,台面角69°,台面长114、厚75.5毫米,主要剥离5个较大的完整剥片疤,最大片疤长13.8、宽24.7毫米。标本表面轻微风化,保留较多自然面,石皮比例约60%(图五,1)。20ND∶9,原料为石英。长70.4、宽46.2、厚45.6毫米,重189.2克。采用椭圆砾石为毛坯。选用缓凸自然面为A台面,台面角为82°,台面长40.1、宽49.5毫米,主要剥离2个较大的完整剥片疤,最大片疤长23.8、宽26.1毫米;旋转核体90°以左侧扁平自然面为B台面,台面角82°,台面长64.8、宽53.8毫米,主要剥离1个较大的完整剥片疤,最大片疤长17.6、宽24.7毫米。标本表面轻微风化,保留较多自然面,石皮比例约60%(图五,2)。

图五 双台面和多台面石核1、2.双台面石核(20ND②∶3 20ND∶9) 3、4.多台面石核(20ND∶2 20ND∶1)

(3)多台面石核

共3件。长58.1~94.3毫米,平均长约81.5毫米;宽68.8~104.1毫米,平均宽约75.3毫米;厚39.5~72.7毫米,平均厚约59.5毫米;重94.3~954.3克,平均重约663.5克。

20ND∶2,原料为石英。长94.3、宽100.4、厚72.7毫米,重954.3克。采用近块状砾石为毛坯。在毛坯的近端边缘以互为台面的方式,旋转核体360°进行两面剥片,形成A台面和E台面。其中,A台面有3个剥片面,A1剥片面可见9个较大的完整剥片疤,A2剥片面可见8个较大的完整剥片疤,A3剥片面可见4个较大的完整剥片疤,其中最大片疤长47.2、宽41.7毫米,台面角70°;B台面位于核体远端,旋转核体180°和A台面对向剥片,B剥片面可见3个较大的完整剥片疤,最大片疤长39.4、宽30.4毫米,台面角68°。旋转核体270°,C台面和D台面以互为台面的形式,两面剥片。C1剥片面可见5个较大的完整剥片疤,最大片疤长27.1、宽32毫米,台面角68°。D1剥片面可见7个剥片疤。E台面位于核体近端,和A台面以互为台面的方式进行两面剥片,E1剥片可见13个较为完整的剥片疤,最大片疤长46.7、宽35.8毫米。F台面位于核体远端,F1剥片面可见4个较为完整的剥片疤。G台面位于核体中部,G1剥片面可见6个较为完整的剥片疤。核体表面轻微风化,棱角清晰,留有部分自然面,石皮比20%(图五,3)。20ND∶1,原料为辉长岩。长92.1、宽104.1、厚66.5毫米,重942.1克。采用近椭圆形的砾石为毛坯。在毛坯的近端选用缓凸自然面为台面A,台面角78°,台面长106.6、宽70.1毫米;A1剥片面可见15个较大的完整剥片疤,最大片疤长30.3、宽32.3毫米。旋转核体90°,在核体左侧以互为台面的方式形成台面B和台面C进行两面剥片。B1剥片面可见10个较大的完整剥片疤,最大片疤长38.6、宽47.6毫米。C1剥片面可见3个较大的完整剥片疤,最大片疤长25.7、宽20.3毫米。核体表面轻微风化,留有较多自然面,石皮比例约60%(图五,4)。

2.砸击石核

共2件。20ND∶49,原料为石英。长50.4、宽31.6、厚14.8毫米,重35.4克。采用扁平砾石为毛坯。核体的近端和远端均有砸击痕迹,不见打击点。最大片疤长18.8、宽15.4毫米。标本表面轻微风化,棱角清晰,留有较多节理面(图四,3)。

(二)石片

共7件,根据完整程度可分为完整石片和断片。

1.完整石片

共4件,其中锤击石片和砸击石片各2件。长14.9~41.1毫米,平均长约25.7毫米;宽8.6~61.1毫米,平均宽约19.9毫米;厚4.1~22.3毫米,平均厚约11.1毫米;重0.7~34.2克,平均重约4.8克。

20ND∶32,锤击石片,原料为石英。长40.1、宽39.4、厚22.3毫米,重12.5克。台面为打击台面,台面长25、宽21.6毫米,台面角45°。背面留有石核剥片疤,打击点清晰,腹面同心波、放射线清晰,无锥疤(图六,1)。20ND∶31,砸击石片,原料为石英。长22.1、宽8.6、厚6.6毫米,重1.2克。不见打击点,腹面内凹扁平,可见同心波、放射线,无锥疤(图六,2)。

图六 石片和二类工具1.锤击石片(20ND∶32) 2.砸击石片(20ND∶31) 3、4.远端断片(20ND∶14 20ND∶35) 5.左端断片(20ND∶46) 6.单凹刃刮削器(20ND∶19) 7.单凸刃刮削器(20ND∶25)

2.断片

共3件。包括横向断片和纵向断片。长26.5~47.4毫米,平均长约38.9毫米;宽24.1~62.8毫米,平均宽约42.9毫米;厚10.6~19.4毫米,平均厚约16.2毫米;重12.9~66.1克,平均重约33.1克。

20ND∶14,远端断片,原料为辉长岩。长47.4、宽58、厚17.4毫米,重66.1克。不见打击点,腹面扁平,可见同心波、放射线(图六,3)。20ND∶35,远端断片,原料为石英。长26.5、宽26、厚18.6毫米,重20.3克。不见打击点,腹面扁平,可见同心波、放射线(图六,4)。20ND∶46,左端断片。长42.9、宽24.1、厚10.6毫米,重12.9克。原料为石英,打击点清晰,腹面扁平,可见同心波、放射线(图六,5)。

(三)断块

共1件,有人工痕迹,但难以划分类型的块状石制品。

(四)二类工具

共3件,均为刮削器。长24.1~62.8毫米,平均长42.9毫米;宽26.5~47.4毫米,平均宽38.9毫米;厚10.6~19.4毫米,平均厚约16.2毫米;重12.9~66.1克,平均重约33.1克。

20ND∶19,单凹刃刮削器,原料为石英。长52.2、宽38.5、厚13.1毫米,重29.6克。片状毛坯。背面A—B锋利薄锐且有不连续的细小疤痕。器表面中等风化(图六,6)。20ND∶25,单凸刃刮削器,原料为石英,片状毛坯。长44.2、宽26.5、厚10.6毫米,重12.9克。腹面A—B锋利薄锐且有不连续的细小疤痕。器表面中等风化(图六,7)。

(五)三类工具

共32件,可分为刮削器、尖刃器、砍砸器、凹缺器、钻器、手镐和石球。根据刃缘的数量分为单刃和双刃工具。

1.单刃器

(1)单刃刮削器

共18件。根据刃缘形态可分为直刃、凸刃和凹刃。

①单直刃刮削器

20ND∶15,原料为石英,长44.4、宽55.6、厚19.2毫米,重48克。片状毛坯,背面留有自然面和节理面。A—B段使用锤击法反向加工,刃缘正视平直,侧视缓凸平齐,刃缘长47.5、加工径深10.8毫米,刃角60°。修疤形态近平行,修疤层数3层。器表面轻微风化,石皮比例约40%(图七,1)。20ND∶17,原料为石英。长76、宽60、厚18.2毫米,重69克。片状毛坯,背面可见剥片疤。A—B段使用锤击法正向加工,刃缘正视平直,侧视缓凸平齐,刃缘长19.8、加工径深4.4毫米,刃角80°。修疤形态近平行,修疤层数1层。器表面轻微风化,石皮比例约30%(图七,2)。20ND∶33,原料为石英。长25.7、宽31.2、厚15.1毫米,重18.7克。片状毛坯,背面可见剥片疤。A—B段使用锤击法正向加工,刃缘正视平直,侧视缓凸平齐,刃缘长16.4毫米,加工径深3.4毫米,刃角70°。修疤形态近平行,修疤层数1层。毛坯近端、远端均可见整齐断口,推测是为修形所致。器表面轻微风化,石皮比例约20%(图七,3)。20ND∶42,长64.2、宽60、厚24.5毫米,重111.5克。原料为石英,片状毛坯,背面可见剥片疤。A—B段使用锤击法正向加工,刃缘正视平直,侧视缓凸平齐,刃缘长66.1、加工径深27.2毫米,刃角78°。

A—C段使用锤击法正向修理把手,便于使用。修疤形态近平行,修疤层数3层。器表面轻微风化,石皮比例约30%(图七,4)。

②单凸刃刮削器

20ND∶11,原料为石英。长50.9、宽68.9、厚21.8毫米,重86克。片状毛坯。A—B段使用锤击法正向加工,刃缘锋利平齐,规整凸出,刃缘长50.8、加工径深6.7毫米,刃角70°。修疤形态近平行,修疤层数为1层(图七,5)。20ND∶22,长59.5、宽37.3、厚16.2毫米,重37.6克。原料为石英,片状毛坯。A—B段使用锤击法两面加工,刃缘锋利平齐,规整凸出,刃缘长75、加工径深8.1毫米,刃角73°。修疤形态近平行,修疤层数为1层。器表面轻微风化,石皮比例约30%(图七,6)。20ND∶48,原料为石英。长27.6、宽24.3、厚8毫米,重9克。片状毛坯。A—B段使用锤击法正向加工,刃缘锋利平齐,规整凸出,刃缘长32.8、加工径深15.3毫米,刃角73°。修疤形态近平行,修疤层数为1层。器表其余片疤尺寸较大且不整齐分布,推测是修理把手所致。近端和远端可见整齐断口,应为修形。器表面轻微风化(图七,7)。

③单凹刃刮削器

20ND∶27,原料为石英。长31.3、宽29.6、厚13.2毫米,重10克。片状毛坯。A—B段使用锤击法反向加工,刃缘正视缓凹,刃缘长20.5、加工径深16.7毫米,刃角69°。近端、远端可见整齐断口,推测是修理器物形态所致。器表面轻微风化,石皮比例约30%(图七,8)。20ND∶21,原料为石英。长45.3、宽39.1、厚18.1毫米,重32.4克。片状毛坯。A—B段使用锤击法两面加工,刃缘正视缓凹,刃缘长40.7、加工径深16.7毫米,刃角68°。C—D段使用锤击法反向加工修理把手。器表面轻微风化,石皮比例约30%(图七,9)。

(2)尖刃器

共4件。长32.9~44毫米,平均长约37.5毫米;宽24~69.7毫米,平均宽约47.9毫米;厚13.9~22.1毫米,平均厚约15.6毫米;重8~29.8克,平均重约24.7克。

20ND∶26,原料为石英。长44、宽47.9、厚15.6毫米,重24.7克。片状毛坯。A—B段使用锤击法正向加工修理为直刃,片疤形态近平行,刃缘长18.9、加工径深10.8毫米,刃角80°。B—C段使用锤击法两面加工成直刃,刃缘长36.4、加工径深7.9毫米,刃角85°。两个修理边夹一角,形成尖刃,刃部折断。器表面轻微风化,石皮比例约60%(图七,10)。20ND∶30,原料为石英。长32.9、宽38.9、厚22.1毫米,重21.1克。块状毛坯。A—B段使用锤击法两面加工修理为凹刃,片疤形态近平行,刃缘长34、加工径深14.4毫米,刃角81°。B—C段使用锤击法错向加工成直刃,刃缘长33.6、加工径深12.2毫米,刃角93°。两个修理边夹一角,形成尖刃,刃角123°。器表面轻微风化,石皮比例约40%(图七,11)。20ND∶45,原料为石英。长40.1、宽69.7、厚13.9毫米,重29.8克。片状毛坯。A—B段使用锤击法正面加工修理为凹刃,片疤形态近平行,刃缘长34、加工径深7.9毫米,刃角78°。B—C段使用锤击法正向加工成凹刃,刃缘长19.1、加工径深5.7毫米,刃角80°。两个修理边夹一角,形成尖刃,刃部折断。器表面轻微风化(图七,12)。

(3)钻器

共1件。20ND∶10,原料石英。长77.5、宽58.8、厚33.7毫米,重158.5克。块状毛坯,背面均为剥片疤。A—B段和B—C段经过复向加工,修理出凹边而形成钻器,夹角70°(图七,13)。

(4)凹缺器

共1件。20ND∶8,原料石英。长86.1、宽55.9、厚20.1毫米,重122克。片状毛坯,背面均为剥片疤。A—B段使用锤击法反向加工,刃缘内凹,修疤平整,刃缘长56.1、加工径深9.6毫米。C—D段使用锤击法反向加工,修理把手。器表轻微风化,石皮比例约10%(图七,14)。

(5)砍砸器

共4件,均为单刃砍砸器。长87.2~151.9毫米,平均长约117.5毫米;宽58.2~100.2毫米,平均宽约75.1毫米;厚24.3~70.1毫米,平均厚约45.9毫米;重202.3~1023.7克,平均重约559.7克。

20ND②∶1,单凸刃砍砸器,原料为辉长岩。长111.6、宽100.2、厚48.2毫米,重1023.7克。块状毛坯。A—B段使用锤击法单向加工,刃缘长107.1、加工径深30.8毫米,刃角77°,修疤形态近平行,修疤层数3~4层。器表有砍砸痕迹,分布细小疤痕。表面留有自然面,石皮比例约60%(图八,1)。20ND∶4,单凸刃砍砸器,原料为石灰岩。长151.9、宽96.4、厚40.2毫米,重697.3克。块状毛坯。A—B段使用锤击法单向加工修理,刃缘长156.4、加工径深61.2毫米,刃角65°,修疤形态近平行,修疤层数3~4层。器表有砍砸痕迹,分布细小疤痕。表面留有自然面,石皮比例约60%(图八,2)。

图八 三类工具1、2.单凸刃砍砸器(20ND②∶1 20ND∶4) 3.手镐(20ND∶5)

(6)手镐

共1件。20ND∶5,原料为辉长岩。长131.4、宽83.6、厚61.5毫米,重772.3克。块状砾石毛坯。一面扁平节理面未见加工痕迹,主要是单面加工,在两侧边剥离较大剥片疤,交汇形成尖部,尖部可见修理,尖部刃角82°。横截面呈三棱形。器表轻微风化,保留节理面(图八,3)。

(7)石球

共2件。20ND③∶1,长103、宽106.3、厚73.4毫米,重1081克。球体边缘可见磕碰痕迹,最大直径102.7毫米。器物表面轻微风化,留有自然面(图九)。

图九 石球(20ND③∶1)

2.双刃器

共1件。20ND∶29,凹刃刮削器和尖刃器的复合。原料为石英。长38.2、宽54.1、厚16.3毫米,重35.5克。片状毛坯,背面可见自然面和剥片疤,腹面可见同心波和修理疤。A—B段使用锤击法正向加工直刃,刃缘平齐规整,刃缘长32.3、加工径深9.3毫米,B—C段边缘分布细小使用疤,一条修理边一条使用边交汇形成尖角,刃角140°。D—E段使用锤击法反向加工凹刃,刃缘正视缓凹,刃缘长35.2、加工径深7.7毫米,刃角60°。器表面轻微风化,石皮占比约40%(图七,15)。

三、结 语

(一)石器工业特征

1.该地点的原料较发现的其他同期地点种类丰富,除石英以外,还发现辉长岩和石灰岩产品。结合实际调查发现,石英原料绝大部分来源于山体基岩,以白色、黄色及黄白色石英为主。大部分石料有明显节理,具有小斑晶。调查发现的石英产品大部分含有石皮,石皮比例占40%左右,且石器棱角清晰。由此判断,用于打制石器的石英为本地原料。西峡县地处秦岭褶皱系东段伏牛山西南部,分别在加里东和华力西期褶皱回返③。在长期的地壳发展中,受构造运动、岩浆运动和变质作用的影响。境内出现了大量的沉积岩、侵入岩和变质岩。所以出现了辉长岩一类的侵入岩,石灰岩一类的沉积岩。

2.石器类型丰富,包括石核、完整石片、断片、第二类工具和第三类工具等。其中,三类工具的占比最大,约占总数的57.1%;其次是石核,约占比23.2%;完整石片约占比7.1%;二类工具和断片占比相同,约占总数的5.3%;断块发现1件,约占比1.7%。

3.石器尺寸根据最大直径将石器划分为微型(n<20毫米)、小型(20毫米≤n<50毫米)、中型(50毫米≤n<100毫米)、大型(100毫米≤n<200毫米)和巨型(n≥200毫米)等五类④。从不同类型看,石核以中型(n=8)为主,其次为小型(n=3),微型和大型各1件;石片主要是小型(n=3),微型1件;断片均为小型(n=3);二类工具小型2件,微型1件;三类工具主要是小型(n=19),其次是中型(n=8),大型最少(n=5)(图一〇)。

图一〇 不同类型石器尺寸统计图

4.剥片技术包括锤击法和砸击法,生活在此区域的古人类使用简单锤击剥片技术以自然台面和打制台面为主,进行剥片。剥片过程中出现了台面的转换,通过不同角度的交换剥片。其中,锤击法剥片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种,多台面石核,选用扁平自然面为台面,旋转核体90°、180°和270°,除进行转向或对向剥片外,还利用上一级剥片疤以互为台面的方式,旋转核体360°,进行两面剥片。这种互为台面的方式表现出古人类对台面、台面角的认知及灵活的处理行为;第二种,双台面石核,选用缓凸的自然面为台面,通过旋转核体90°转换台面的方式,进行剥片;第三种,单台面石核,以自然面为台面单向剥片核。这三种剥片方式,剥片面均没有明显的选择与技术处理,长度适中、表面规整者皆可利用(图一一)。砸击法的剥片多是采用扁平的块状砾石为毛坯,通过选取合适着力点,进行砸击,核体近端和远端会同时崩裂石片,石片不见打击点,腹面内凹。

5.工具类型丰富,包括刮削器、尖刃器、砍砸器、钻器、手镐、凹缺器和石球等。原料包括石英、石灰岩以及辉长岩。以片状毛坯为主,但是,砍砸器和手镐制品多是块状毛坯。工具修理主要采用锤击法进行正向或反向加工,也有错向加工。多为单面加工,存在个别两面加工情况。除修理刃缘外,还修理工具的形态和把手,修疤层数多2~3层,修疤形态近平行,工具修理较为精细。工具以中小型为主。也存在大型工具,如砍砸器、手镐及石器等。由此表现出该地区是小石器和大石器工业共存。

(二)分析与比较

南凹东岭地点同周边同时段旧石器遗址有诸多相似之处。例如,丹江口水库流域⑤、汉水流域⑥、南阳盆地周边⑦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主要体现在地貌特征、原料的使用、剥片技术、工具类型和加工方法上。不同点是工具类型较之前丰富,出现了小石器和大石器共存的现象。

从地貌特征看,这些遗址均位于河流的Ⅲ级阶地,临近水源,视野开阔的地方,石器多出自于棕色古土壤中。

从原料特征看,在这些遗址石器的原料中,石英占有优势,取自遗址附近阶地。

从剥片技术看,都熟练掌握简单锤击剥片技术和砸击技术。大多数石核的表面保留石皮,以自然台面和打制台面为主,不见修理台面。依照台面数量,这些遗址内均包括单、双和多台面的石核。剥片理念都出现了台面的转换,进行不同角度的交换剥片。

从工具类型看,除了常见的刮削器和尖刃器外,还出现砍砸器、凹缺器,以及手镐和石球制品。其中,砍砸器和石球等出土于棕色古土壤内,具有一定的年代表征。使用锤击法对工具进行正向或反面加工,也有个别工具采用错向加工,刃缘规整平齐。手镐的发现,表明该地区的古人类已具备单面对称加工的理念。对产品的加工存在规划性和目的性。

(三)年代分析

南凹东岭地点的石器采集于鹳河Ⅲ级阶地上,Ⅱ级和Ⅲ级阶地均属于基座阶地,Ⅰ级阶地为堆积阶地。南凹东岭地点的石器绝大多数是从地层剖面的第2层棕褐色黏土和第3层黄褐色黏土中发现的,地质年代均为中更新世。综合该地点地貌特点、石器层位及相关资料⑧推测,该旧石器地点的形成年代处于中更新世。

注 释:

① 裴树文、宋国定:《西峡旧石器考古调查简报》,《人类学学报》2006年第4期。

②③西峡县志编纂委员会:《西峡县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102页。

④ 卫奇:《石制品观察格式探讨》,《第八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海洋出版社2001年,第10页。

⑤ 李超荣:《丹江水库区发现的旧石器》,《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8年第1期;牛东伟、马宁等:《丹江口库区宋湾旧石器地点发掘简报》,《人类学学报》2012年第1期;李浩、李超荣、Kathleen Kuman:《丹江口库区果茶场II旧石器遗址形成过程研究》,《江汉考古》2016年第1期。

⑥ 沈玉昌:《汉水河谷的地貌及其发育史》,《地理学报》1956年第4期;王幼平:《汉水上游旧石器文化的探讨》,《文物研究》1991年第7期;冯小波:《试论汉水流域旧石器时代文化》,《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第八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国古生物学会2001年,第8页;王社江、孙雪峰、鹿化煜等:《汉水上游汉中盆地新发现的旧石器及其年代》,《人类学学报》2014年第2期。

⑦ 张维华:《河南省新发现的旧石器和人类化石》,《中原文物》1986年第2期;李占扬、柴中庆:《河南西峡小洞发现旧石器》,《中原文物》1991年第2期;小空山联合发掘队:《1987年河南南召小空山旧石器遗址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88年第4期;宋家兴、陈全家、曾庆硕等:《河南南阳市河边后垱子旧石器地点调查简报》,《北方文物》2023年第3期;杜卫东、乔保同、陈全家等:《河南南召县小余坪西山地点新发现的旧石器》,《北方文物》2023年第2期。

⑧ 河南省地质矿产局:《河南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89年。

猜你喜欢

台面毛坯石英
石英及方石英的碱浸动力学研究
热锻状态铝合金锻件毛坯的优化方法
基于机器视觉的毛坯件磨削轨迹识别研究
基于最短路径的杠杆毛坯尺寸设计
关于宽带石英滤波器配套谐振器的选用
台面都上不了,怎么成功
基于路径图的平面毛坯尺寸基准的研究
基于两台面计重设备的云计重平台方案设计
这样的智能厨房台面,你会感兴趣吗?
严重楔状缺损石英纤维桩树脂修复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