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依兰县无风浪遗址调查简报

2023-12-01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方文物 2023年6期
关键词:夹砂压印加厚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内容提要〕 无风浪遗址出土陶器特征鲜明,口沿处多数经加厚处理,纹饰以各种形状的戳压坑点纹为主,压印篦齿纹次之,另有少量的附加堆纹、压划几何纹等,施纹风格较为细密繁缛,一器之上往往施有多种不同纹样的复合图案。经比较其整体文化面貌与海林市振兴遗址一期甲组遗存的部分出土器物最为接近。经碳十四检测,树轮校正后的年代为公元前3950—公元前3700年,属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以无风浪遗址为代表的遗存与鸡西市刀背山遗址、俄罗斯滨海地区博伊斯曼文化及阿穆尔河下游马雷舍沃文化等均存在较密切的文化交流与互动。

无风浪遗址位于哈尔滨市依兰县迎兰朝鲜族乡德丰村东北约3千米,松花江干流左岸与无风浪河交汇处的台地上(图一)。遗址中心坐标北纬46°28′30.82″,东经129°37′24.72″,海

图一 无风浪遗址位置示意图

拔高程约100米。1979年,在开展松花江流域文物普查时首次发现。2017年5月,在配合国道哈同公路改扩建工程项目调查过程中,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复查工作。

一、遗址调查概况

遗址平面近长方形,东西长约400、南北宽约100米,现存面积约4万平方米。地表现为耕地,地势较为平坦,可采集到少量的泥质灰陶、夹砂褐陶片及打制石器等遗物。遗址东部临近松花江干流主河道,北部紧临松花江的小支流无风浪河,每年汛期河水冲刷致使遗址地层不断坍塌,形成多处断崖及数条冲沟,临近无风浪河道东北侧的文化堆积破坏尤为严重。从断面观察该遗址地层堆积可分三层:第1层为灰褐色沙土,厚约15~20厘米,为耕土层;第2层为黑褐色沙土,厚约20厘米,包含少量泥质陶片、碎骨、烧土等遗物,属于辽金时期文化堆积;第3层为灰褐色沙土,厚约20~40厘米,包含较多夹砂陶片、石器、碎骨及炭屑等遗物,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调查过程中,从遗址断面及塌落堆积中采集了少量的夹砂陶片及石器等遗物,并在东北部断崖处清理了2个残破的灰坑(编号2017YWH1、2017YWH2),获得一批有明确出土单位及共存关系的陶器、石器、动物骨骼等遗物。

二、遗迹及遗物介绍

(一)遗迹

灰坑 2个,均叠压于第3层下。受河水冲刷破坏仅残存局部。2017YWH1,已残破,现存部分平面呈大半圆形,斜弧壁,圜底,坑口径约1.1、深约0.7米,坑内填土为黑褐色沙土,出土大量的夹砂陶片、少量石器及动物碎骨等。2017YWH2,已残破,现存部分平面近半圆形,斜直壁,平底,坑口径约1.4、深约0.9米,坑内填土为灰褐色沙土,出土少量的石器、夹砂陶片及动物碎骨等。

(二)遗物

包括陶器、石器、骨器及动物碎骨等100多件。

1.陶器

发现数量较多,均残破。陶片以夹砂黄褐陶居多,夹砂灰褐陶次之。烧制火候较高,陶质较为坚硬。几乎所有陶器口沿及上腹部均有纹饰,下腹部以素面居多。纹饰以各种形状的戳压坑点纹为主,压印篦齿纹次之,另有少量的附加堆纹、压划纹等,施纹风格较为细密繁缛,一器之上往往施有多种不同的复合纹样。可辨器物形制仅见罐、钵等。

筒形罐 依据口部形态变化分为两型。

A型:直口。2017YW采∶1,夹砂黄褐陶。方唇,口沿略加厚,直腹。口沿以下饰十五排压印篦齿纹构成的平行线纹,其上又饰压划的平行斜线及折线纹(图二,1)。2017YWH1∶2,夹砂黄褐陶。方唇,口沿加厚,直腹。近口部加厚处饰三排戳压的组合篦点纹,其下饰一排戳压的竖向短条形纹,以及七排连续戳压的平行短弧形纹(图二,2)。2017YWH1∶3,夹砂黄褐陶。方唇,口沿加厚,近直腹。唇部饰一周由压印篦齿纹构成的短条形纹,近口部加厚处饰一排戳压的麦粒状坑点纹、三排戳压的弧边三角纹,其下饰六排戳压的小长方格纹(图二,3)。

图二 无风浪遗址出土陶器1—3.A型筒形罐(2017YW采∶1 2017YWH1∶2 2017YWH1∶3) 4—14.B型筒形罐(2017YWH1∶4 2017YWH1∶5 2017YWH1∶6 2017YWH1∶7 2017YWH1∶8 2017YWH1∶9 2017YWH1∶10 2017YWH1∶11 2017YWH1∶12 2017YWH1∶13 2017YWH2∶1) 15—17.A型弧腹罐(2017YW采∶2 2017YWH1∶15 2017YWH1∶16) 18—24.B型弧腹罐(2017YWH1∶17 2017YWH1∶18 2017YWH1∶19 2017YWH1∶20 2017YWH2∶2 2017YWH1∶21 2017YWH2∶3) 25、26.C型弧腹罐(2017YWH1∶22 2017YWH1∶23) 27.A型鼓腹罐(2017YWH2∶4) 28.B型鼓腹罐(2017YWH1∶24) 29—31.纹饰陶片(2017YWH1∶25 2017YWH2∶5 2017YWH1∶26)

图三 无风浪遗址出土石器1.石核(2017YW采∶6) 2.石片(2017YW采∶3) 3.细石叶(2017YWH1∶27) 4—7.刮削器(2017YWH1∶14 2017YWH1∶28 2017YW采∶4 2017YWH1∶29) 8、9.尖状器(2017YWH1∶30 2017YW采∶5) 10.矛(2017YWH1∶1) 11.砺石(2017YWH2∶6) 12.网坠(2017YWH2∶7) 13.大石坠(2017YWH2∶8) 14.斧(2017YW采∶7) 15.锤 (2017YWH2∶9)

B型:侈口。2017YWH1∶4,夹砂灰褐陶。方唇,口沿加厚,斜直腹。唇部饰一周由压印篦齿纹构成的短条形纹,近口部加厚处饰两排戳压的组合弧边小三角纹、一排戳压的竖向短条形纹,其下饰六排戳压的圆形坑点纹(图二,4)。2017YWH1∶5,夹砂黄褐陶。方唇,口沿加厚,斜直腹。唇部饰一排压印的斜向短条形纹,近口部饰一排戳压的斜向短条形纹,其下饰九排戳压的菱形小坑点纹(图二,5)。2017YWH1∶6,夹砂黄褐陶。方唇,口沿加厚,斜直腹。唇部饰一排戳压的短条形纹,近口部加厚处饰两排戳压的短弧形纹,其下饰五排戳压的椭圆形坑点纹(图二,6)。2017YWH1∶7,夹砂黄褐陶。方唇,口沿加厚,斜直腹。近口部加厚处饰三排由压印篦齿纹构成的波形纹,其下饰八排戳压的椭圆形窝坑纹(图二,7)。2017YWH1∶8,夹砂黄褐陶。方唇,口沿加厚,斜直腹。近口部加厚处饰一排压印的坑点纹、三排戳压的弧边小三角纹、一道戳划的波形纹,其下饰十二排戳压的椭圆形坑点纹(图二,8)。2017YWH1∶9,夹砂灰褐陶。方唇,口沿加厚,斜直腹。近口部加厚处饰一排戳压的弧边小三角纹、四排戳压的交错排列的大菱形纹,其下饰一排戳压的竖向短条形纹,三排戳压的平行短弧形纹(图二,9)。2017YWH1∶10,夹砂黄褐陶。方唇,口沿略厚,斜直腹。近口部饰两排由压印篦齿纹构成的斜向短条形纹,一道饰有戳压圆坑纹的窄条形附加堆纹,其下饰五排由压印篦齿纹构成的平行线纹,以及一道窄条形附加堆纹(图二,10)。2017YWH1∶11,夹砂灰褐陶。尖圆唇,口沿加厚,斜直腹。近口部加厚处饰一排由压印篦点纹构成的斜向短条形纹,其下饰一排戳压的竖向短条形纹,两排戳压的小方格纹(图二,11)。2017YWH1∶12,夹砂黄褐陶。尖唇,口沿加厚,斜直腹。近口部加厚处饰一排戳压的斜向短条形纹、两排戳压的交错排列的弧边大菱形纹,其下饰六排戳压的椭圆形坑点纹(图二,12)。2017YWH1∶13,夹砂灰褐陶。尖唇,口沿加厚,斜直腹。近口部加厚处饰三排戳压的小方格纹、一排戳压的竖向短条形纹,其下饰九排戳压的椭圆形窝坑纹(图二,13)。2017YWH2∶1,夹砂黄褐陶。尖唇,口沿略厚,斜直腹。近口部饰一排戳压的弧边三角纹,其下饰十四排戳压的菱形窝坑纹(图二,14)。

弧腹罐 依据口部形态变化分为三型。

A型:直口。2017YW采∶2,夹砂黄褐陶。方唇,口沿略厚,弧腹。近口部饰一排戳压的斜向短条形纹,其下饰三排压划的波形纹及一组由压印篦点纹构成的横S形回旋涡纹,其下饰一排戳划的斜向短条形纹,六排戳压的椭圆形窝坑纹(图二,15)。2017YWH1∶15,夹砂灰褐陶。方唇,口沿加厚,弧腹。近口部加厚处饰一排戳压的麦粒状坑点纹、两排戳压的弧边三角纹,其下饰一排戳压的斜向短条形纹,六排戳压的小方格纹(图二,16)。2017YWH1∶16,夹砂黄褐陶。方唇,口沿略厚,弧腹。近口部饰两排戳压的短弧形纹、一排戳压的竖向短条形纹,其下饰十排戳压的短条形纹(图二,17)。

B型:侈口。2017YWH1∶17,夹砂黄褐陶。尖唇,弧腹。近口部饰一排戳压的椭圆形窝坑纹,四排戳压的平行短弧形纹,其下饰一组由压印短弧形纹构成的纵向条带纹(图二,18)。2017YWH1∶18,夹砂黄褐陶。尖圆唇,口沿加厚,弧腹。近口部加厚处饰六排压印的近菱形小坑点纹,下部饰十排戳压的椭圆形窝坑纹(图二,19)。2017YWH1∶19,夹砂黄褐陶。圆唇,斜弧腹。口沿下饰两道按压的波形纹,其下饰五排戳压的错位排列的小菱形纹(图二,20)。2017YWH1∶20,夹砂灰褐陶。圆唇,口沿略厚,弧腹。口沿以下饰九排戳压的椭圆形窝坑纹(图二,21)。2017YWH2∶2,夹砂黄褐陶。圆唇,弧腹。口部下饰有一道按压的波形纹,其上下各饰一排戳压的竖向短条形纹,以及四排戳压的椭圆形窝坑纹(图二,22)。2017YWH1∶21,夹砂黄褐陶。圆唇,口沿略厚,弧腹。口部下饰七排压印的麦粒状组合坑点纹(图二,23)。2017YWH2∶3,夹砂黄褐陶。方圆唇,口沿略厚,弧腹。口部下饰三排由戳压篦齿纹构成的波形纹,三排连续戳压的椭圆形窝坑纹,其下饰六道压印篦齿纹构成的竖向短条形纹(图二,24)。

C型:敛口。2017YWH1∶22,夹砂黄褐陶。方圆唇,口沿加厚,斜弧腹。近口部加厚处饰两排戳压的弧边小三角纹、两排戳压的呈人字排列的斜向短条形纹,其下饰四排戳压的小方格纹(图二,25)。2017YWH1∶23,夹砂黄褐陶。尖唇,口沿明显加厚,弧腹。唇部饰一排戳压的短条形篦齿纹,近口部加厚处饰三排戳压的错位排列的弧边小三角纹,一排戳压的竖向短条形纹,其下饰五排戳压的椭圆形窝坑纹(图二,26)。

鼓腹罐 依据口部形态变化分为两型。

A型:微敛口。2017YWH2∶4,夹砂黄褐陶。方唇,口沿加厚,短直颈,溜肩,鼓腹。近口部加厚处饰两排戳压的弧边三角纹,其下饰七排压印的小方格纹(图二,27)。

B型:侈口。2017YWH1∶24,夹砂黄褐陶。方唇,短束颈,溜肩,鼓腹。颈部饰五排连续压印的平行篦齿纹,第一第二排篦齿纹上又饰间隔排列的柳叶形纹,肩腹部饰由压印篦齿纹构成的交错平行斜线及弧线纹(图二,28)。

纹饰陶片 2017YWH1∶25,夹砂黄褐陶,腹部残片,斜弧腹。上部饰三排连续戳压的短弧形纹,其下饰三圈由连续戳压的短弧形纹构成的椭圆形回旋涡纹,以及十排戳压的椭圆形窝坑纹(图二,29)。2017YWH2∶5,夹砂灰褐陶,腹部残片,鼓腹。上部饰压印短弧形纹构成的纵向连弧纹及横向回旋纹,下部饰七排戳压的椭圆形坑点纹(图二,30)。2017YWH1∶26,夹砂黄褐陶,腹部残片,斜直腹。上部饰三排压印的平行篦齿纹,一道按压的波形纹,其下饰由压印篦齿纹构成的错向平行短斜线纹(图二,31)。

2.石器

发现数量略少,分为打制和磨制两类。打制石器包括石核、石片、石叶、刮削器、尖状器、矛等,磨制石器包括砺石、网坠、大石坠、斧、锤等。

石核 均为多台面石核。2017YW采∶6,硅质灰岩。扁棱柱形,台面经简单修理,每个工作面均保留大小不等的石片疤。长6.4、宽6.3、厚4.6厘米(图四,1)。

石片 均为锤击石片。2017YW采∶3,墨绿色玛瑙。台面经修整,劈裂面微凸,背面保留部分自然石皮及一个石片疤。长3.6、宽3、厚0.8厘米(图四,2)。

细石叶 均残断。2017YWH1∶27,青色燧石。石叶中近段,呈长条形,横截面近梯形。劈裂面微凹,背面保留有两条纵向脊。长4.4、宽1.2、厚0.5厘米(图四,3)。

刮削器 均以石片为毛坯制作,可分为单刃、双刃和复刃等。2017YWH1∶14,棕黄色燧石。平面近三角形,劈裂面较鼓,背面保留有部分自然石皮。单凸刃,刃部为两面压制修理,一段为反向加工、一段为正向加工。长5.25、宽4.2、厚1.65厘米(图四,4)。2017YWH1∶28,安山岩。平面近菱形,自然台面,劈裂面略鼓,背面保留有数个石片疤。单直刃,刃部为单面压制修理,正向加工。长7、宽4.1、厚1.8厘米(图四,5)。2017YW采∶4,安山岩。平面近梯形,劈裂面略鼓,背面保留部分自然石皮。

双凸刃,刃部为单面压制修理、反向加工。长5.6、宽4.6、厚1厘米(图四,6)。2017YWH1∶29,安山岩。平面近等腰梯形,劈裂面较鼓,背面保留有部分自然石皮。单凹刃,刃部为两面压制修理,以反向加工为主,局部为正向加工。长7.05、宽4.2、厚2厘米(图四,7)。

尖状器 均以石片为毛坯制作。2017YWH1∶30,安山岩。平面近三角形,劈裂面较平坦,背面保留有数个石片疤。双弧刃,钝尖,平底。刃部均为单面压制修理、反向加工。长7.1、宽4.6、厚1.2厘米(图四,8)。2017YW采∶5,安山岩。平面呈不规则多边形,劈裂面略鼓,背面保留有数个石片疤。双刃,左刃较凸、右刃微凹,钝尖,圜底。刃部均为单面压制修理,凸刃为正向加工,凹刃为反向加工。长6、宽3.7、厚1.2厘米(图四,9)。

矛 2017YWH1∶1,鞍山岩。平面近桂叶形,钝尖,弧刃,底部残断。为两面加工、通体压制修理。长5.7、宽3.4、厚1厘米(图四,10)。

砺石 2017YWH2∶6,细砂岩。平面呈长椭圆形,截面呈扁圆形。一面略凹,经打磨较为平整光滑。长18.2、宽7.2、厚4厘米(图四,11)。

网坠 2017YWH2∶7,片麻岩。扁长条形,两头尖、中部微弧。器身通体经打磨修理较平整,保留有三横一纵四道细线状勒痕。长21.2、宽4.6、厚2厘米(图四,12)。

大石坠 2017YWH2∶8,粗砂岩。扁圆柱形,横截面呈扁圆形,中部保留有一道较宽而深的勒痕。长19.2、宽16.4、厚9.4厘米(图四,13)。

斧 2017YW采∶7,细砂岩。器身近圆角长方形,横截面呈扁长方形。弧刃,刃部较锐利,平顶微弧。器身通体磨制修理。长14.6、宽9.4、厚3.2厘米(图四,14)。

锤 2017YWH2∶9,细砂岩。长棒形。锤身近扁长方体,横截面呈扁长方形,柄部呈圆柱形,横截面呈扁圆形。器身通体经打磨修整,锤身的两侧面保留较多砸击坑痕。长25.4、宽7.2、厚4.8厘米(图四,15)。

三、初步认识

无风浪遗址出土陶器的特征较为鲜明,以直口直腹器或微敞口斜直腹器居多,侈口鼓腹器较少,近口沿处多数经加厚处理,纹饰以专用工具斜向戳压而成的篦点纹、窝坑纹、方格纹、短弧形纹、小菱形纹、弧边三角纹、短条形纹、波形纹、回旋纹等数量较多,压印篦齿纹次之,有少量的压划几何纹及附加堆纹等。无风浪遗址的整体文化面貌与海林市振兴遗址①一期甲组遗存的部分出土陶器最为接近,此外,在同江市街津口遗址②,以及倭肯河流域的马鞍山遗址、涌泉南遗址、涌泉西遗址、小团山古城址等遗址③亦发现有少量此时期遗物。目前来看,此类文化遗存主要分布于松花江中下游及其支流牡丹江、倭肯河、无风浪河等区域。从文化因素分析,以无风浪遗址为代表的遗存与鸡西刀背山遗址④、俄罗斯滨海地区博伊斯曼文化⑤及阿穆尔河下游马雷舍沃文化⑥等均存在较密切的文化交流与互动。无风浪遗址灰坑H1内出土的兽骨(BA171124)经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检测,碳十四年代为距今5010±30年,经树轮校正后年代为公元前3950—公元前3700年(置信度95.4%),属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

注 释:

①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系编著:《河口与振兴——牡丹江莲花水库发掘报告》(一),科学出版社2001年。

② 王海燕、张立玫:《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遗址调查报告》,《北方文物》2003年第1期。

③ 上述遗址采集器物均参阅于依兰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调查资料。

④ 武威克、刘焕新、常志强:《黑龙江省刀背山新石器时代遗存》,《北方文物》1987年第3期。

⑤ Попов А.Н., Чикишева Т.А., Шпакова Е.Г. Бойсманская археологическая культура Южного Приморья (по материалам многослойного памятника Бойсмана-2). Новосибирск: Изд-во Ин-та археологии и этнографии СО РАН, 1997.

⑥ Окладников А.П., Деревянко А.П. Далекое прошлое Приморья и Приамурья. - Владивосток: Дальневост. кн. изд-во, 1973.

猜你喜欢

夹砂压印加厚
套管加厚对套损的影响分析*
浅谈中国现代加厚币
高拱坝坝底加厚位置对拱坝稳定性影响数值研究
铸件夹砂缺陷原因分析及对策
消失模常见夹砂夹渣缺陷的解决
钻杆管端加厚工艺及设备的发展
用于宽光谱减反射膜的热压印图形转移的研究
玻璃钢夹砂管管土摩擦系数室内模型试验研究
纳米压印光刻技术
浅谈消失模铸造夹砂缺陷解决的一些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