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023-11-17张现玮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3年10期
关键词:朗读作用语文教学

张现玮

[摘 要]朗读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有效措施。语文教师应重视朗读教学,通过丰富多彩的朗读训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训练学生的语感,辅助学生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品味、内化语言,从而能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30-0030-03

语言的学习,交流是有效的途径,朗读更能体现语言的真正意义。统编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富有独特的韵味,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非常适合学生朗读。通过大声朗读,学生的语言不断规范,能够初步理解课文的字词句,进而领会课文的主旨,感受到作品的情感,形成一种语言的直觉思维,增强对语言艺术的鉴赏能力。朗读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以上认识,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朗读的作用,在课堂上采取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朗读,激发学习兴趣

朗读是语言学习的起点,是语言学习最基本的方法。朗读具有传达情感的独特艺术性,能带给人一种大美的享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激发学生大声朗读的兴趣,让琅琅的读书声触动学生心弦。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究竟采用范读、自由读、分角色读还是齐读的方式,要根据具体的课文内容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感情,还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来确定。

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观潮》一文时,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充分体现了课文的音韵之美,展现出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中的独特魅力,使学生受到了美的感染。在铿锵有力的朗读中,学生体会着潮水排山倒海之势,感受雷霆万钧之力,想象大潮奇特、壮观之景。在这样的朗读中,学生的感官受到刺激,入其境、动其情,获得了身临其境的感受。又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一文时,教师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语言,把握每个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用声音传达出自己的独特理解。在角色扮演中,学生仿佛穿越时空,走进那遥远的战国,来到战火纷飞的古战场,完美地展现出蔺相如的大义凛然、秦王的外强中干。再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一文的句式排列整齐,音韵和谐动听,感情饱满而有气势。在读准字音和节奏的基础上,教师采取全班齐读的方式,营造出一种气贯长虹的气势,让学生大声抒发对少年中国的炽热情感,以彰显少年中国的蓬勃气势以及对少年中国的无限希望。集体诵读展现出震撼人心的力量,那气壮山河的音韵在学生耳畔回响,那流传千古的意韵在学生心头轻轻荡漾。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达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境界,使学生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产生朗讀的积极性,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二、朗读,训练学生语感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有敏锐的感觉。”而训练语感的最佳方法首推阅读。在所有的阅读活动中,朗读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是训练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有效措施。这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和传统经验,也是语文学习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反复的朗读直至背诵,能让书本上的语言要素、描绘的生活情景,在学生的大脑中逐渐浮现出来,给学生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这些涉及音、形、义的语言要素,在不断地朗读中,就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种牢固的思维系统。当学生声情并茂地诵读时,就会不由自主地唤醒已有的知识储备,将自身的情感融入课文中,形成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

每一篇课文,都有特殊的写作背景,反映出作者特别的情感表达。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海上日出》一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海上日出时的景象,传达出对自然奇观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把体现感情的语句读得饱满些,节奏读得舒缓些。如文中的“一片浅蓝”“一道红霞”就需要轻轻地读,细细地品味;“冲破云霞”“跳出海面”就要豪放地读,用心想象。当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时,对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就会产生赞美之情,自然而然地就会用语气表达出来,从而加深了对海上日出颜色、光亮、位置变化的印象,形成语感。要想让学生绘声绘色地读好这篇课文,就要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并用婉转悠扬的轻音乐以及精美的图画创造意境,让学生进入情境中,一边读一边想,设身处地体会作者观看海上日出时的专注,揣摩作者沐浴阳光时的那种兴奋,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内在情感认识,抓住关键语句让学生反复朗读、慢慢咀嚼、细细品味,让文本的理性语言,随同着外在的感性形象,深深地扎根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形成自己的语感,真正感受到海上日出的震撼而温暖。在琅琅的读书声中,从文本的表层意思,到文本的神韵,学生的情感不知不觉地被调动起来,读着读着,逐渐领悟到文本的情感,迅速地进入文本的意境当中。

三、朗读,助力课文理解

对于一篇课文,想要理解它的主要内容,首先要做的就是朗读。朗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是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来理解作品内容的过程。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本身注意力就不够集中,主动朗读的动力也不足。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的习惯。通过恰当的语音语调、富有变化的语速、充满情感的朗读,学生能够感受到语言文字优美而深远的意境,体会到课文的主旨。在课堂上,可以由教师朗读给学生听,也可以让部分水平高的学生朗读,还可以让学生听专家的朗读,但最后一定是学生自己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读得多了,其中的意义也就显现出来了。所以说,朗读是语文学习的关键,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

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麻雀》一文时,在朗读第五段时,教师进行引导:“假如老麻雀会说话,它‘尖叫‘发出嘶哑的声音时会喊些什么呢?”学生体会到了麻雀的恐惧。教师继续追问:“在老麻雀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这仅仅是害怕吗?”学生再次朗读文段,发现了老麻雀并没有“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而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是啊,高枕无忧、相安无事的生活谁不想要。是什么原因让老麻雀不顾一切地冲向险境?通过这种决然的态度,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老麻雀对自己孩子深厚的爱。教师进一步引导:“在现实生活中,你体验过相似的爱吗?请同学们再次带着自己的理解深情地朗读课文。”这样,学生对母爱无限的敬意和赞美之情就在朗读中逐步展现出来。又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珍珠鸟》一文,在朗读第十二自然段时,学生关注的是“银灰色的眼睑”“长长的绒毛”,抓住了珍珠鸟的动作“趴”这一词语,读出了珍珠鸟睡觉的样子,那种憨态可掬的情态特别可爱。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一段就是为了写它睡觉的样子吗?”学生第二遍朗读,抓住“居然”等词,读出了珍珠鸟对人的信任,又抓住“生怕”等词,读出了“我”对小鸟的担心。教师继续引导:“原来的珍珠鸟对‘我也是这样的态度吗?”学生第三遍朗读,在前后对比中读出了作者对鸟的喜爱,以及人与鸟的相互信任。这信任是一种友善,是一种宽容,更是一种相互间的爱意。通过反复朗读,学生进入文本情境中,唤醒了已有的生活经验,真正体会到了作品的内涵。

四、朗读,培养写作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读写结合就是把阅读教学与习作训练有机结合起来,用阅读促进写作表达,用写作表达促阅读的深入,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能够不断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教师可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教材中的经典作品,或在语言上有特点的,或在构思上比较巧妙的,或在表达上别出心裁的,或在选材上有新颖的角度的,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时间长了,学生锻炼了自主学习能力,启迪了写作思维,心中就有了画面,胸中就有了格局,下笔就会有章法。

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肥皂泡》一文,作者从孩子的视角,详细地描写了怎样吹肥皂泡、肥皂泡在空中漂浮的形态,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朗读与思考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不断理解和感悟课文。教师先让学生朗读课文并交流肥皂泡要怎么做、怎么吹,然后找出描写吹肥皂泡和寫肥皂泡样子的有关语句反复朗读。这样,学生就能抓住“蘸”“吹”“提”等动作描写,体会到文本语言的生动形象。最后,教师让学生动手在教室里吹肥皂泡,并表达自己“吹泡泡”时的所见、所感。这样,学生自然进入文本中,用自己的话说出了吹肥皂泡的过程,描绘出肥皂泡美丽的样子。此时,教师进一步提出要求,让学生想想自己生活中的趣事,写一篇随笔。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仔细思考生活趣事的具体细节,运用生动的连续性词语,努力做到有创意地表达。这样教学,把朗读和写作结合在一起,而且把朗读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创设了“语文即生活”的教学情境,逐步达成了“读写一体化”的教学目标。当然,读写结合要有计划地进行,练习方式要做到由简到繁,练习内容要由浅入深,要在朗读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写作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五、朗读,提升审美素养

统编语文教材选编的文章语句优美、情感丰富,需要学生用心咀嚼、品味。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引领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让学生在语言的原野上漫步,仔细挖掘课文中的美,用响亮的声音读出个性化的感悟。怎样通过朗读去发现文本中的美呢?其实有一个小技巧,就是充分利用想象力,形成来自心灵深处的视象,去感受文学作品所描述的具体场景。文本那丰富细腻的情感,那独特神秘的美感,单靠教师的讲解,是无法传达出来的,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品味语句的精美,感受节奏的韵美,揣摩作者的情美,体会文本的境美,才能真正彰显文本的大美。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调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作者的精神气质慢慢融合在一起,从而领略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提升审美素养。

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描绘了一幅小兴安岭的四季美景图,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这篇课文通过对美丽事物的描写来反映人们的情感,以此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只有通过朗读课文,挖掘课文中的形象美,才能培养学生对作品的审美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时,要让学生把握春季之景的生机勃勃,运用轻柔舒缓的语调展现春天的画面。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就像走进梦幻般的童话世界一样,进入了冰雪融化、欣欣向荣的天地。在读“新的枝条”“嫩绿的叶子”时,要亲切柔和些,读出鲜嫩可爱,突出一种意外的惊喜,表现出生命的活力;读“几只小鹿”“侧着脑袋”时,可以略微停顿,还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把自己想象成一只调皮的小鹿,读出小鹿的可爱、悠闲。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似乎亲眼看到了那五彩缤纷的小兴安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朗读还能够渲染特殊的情感氛围,让学生的心陶醉于情感的世界中,产生高兴和神往的内心情感,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中“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在朗读时,教师让学生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来读,配以右手握拳在胸的动作,用坚定的目光望向远方。学生仿佛看到了老班长光辉的形象,看到了新中国胜利的曙光。在逐句朗读中,学生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陶冶了情操。

总之,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是语文教学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实施有计划的朗读训练,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品味、内化语言,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章春梅.浅析加强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有效方式[J].小学教学研究,2018(11):43-44.

[3] 周克祥.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J].基础教育参考,2019(23):46-48.

[4] 潘绪艳.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小学教学参考,2013(6):23.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朗读作用语文教学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