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链”通知识体系,连“接”高阶思维

2023-11-17彭晓燕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3年10期
关键词:阅读链接拓展阅读高阶思维

彭晓燕

[摘 要]统编语文教材中的“阅读链接”内容对辅助教学、拓展学生阅读视野等有着积极意义。“阅读链接”出现的形式不同、内容不同,与课文之间的关联特征也有所差异,巧妙合理地运用“阅读链接”,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链接;高阶思维;拓展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30-0027-03

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十分重视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材的编排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统编语文教材“阅读链接”板块实现了对课文主题的进一步拓展,这对课文的阅读以及单元教学都有帮助,同时还能实现对学生视野的拓展。教学实践中,对“阅读链接”板块的合理应用,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加深情感体验、升阶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语文核心素养。本文以统编语文五年级教材为例,探讨“阅读链接”板块的教学。

一、多元引入模式,发挥“阅读链接”教学价值

统编语文教材添加的“阅读链接”板块是基于课文的特色进行编排的,既与课文内容相辅相成,又拓展到更多相关的领域,有助于学生理解与感知课文内容。教师可依托“阅读链接”与课文的关系,选择恰当时间引入“阅读链接”的教学。

首先,课前引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适合在课前引入的内容是从原著中摘录的“阅读链接”。举例而言,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一课节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而课后“阅读链接”也是从《呼兰河传》的尾声部分截取。教师可在课前引导学生关注“阅读链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一读,并口头表达从中体会到了什么。通过“阅读链接”,学生了解到《呼兰河传》的核心内容、写作目的,由此进一步引发思考:“在呼兰河这座小镇里,到处都有深刻的记忆,在这里发生了各种让萧红难忘的故事,但是萧红独独对祖父的园子感情深厚。祖父的园子究竟有何独特之处呢?”教师设置问题,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学生能够主动进入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其次,课中引入,辅助学生理解课文。在课文讲解过程中,教师选择恰当的时机引入“阅读链接”的内容,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突破教学难点。举例而言,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桂花雨》的情感表达朴实含蓄,在讲述到“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时,教师便可以引入课后“阅读链接”。“阅读链接”的内容选自琦君的《留予他年说梦痕》,情感表达相对直白,能够辅助学生理解课文含蓄的情感表达。通过“阅读链接”与课文之间的衔接和代入,学生很快就能明白,母亲认为这里的桂花不如家乡的桂花,并不是家乡的桂花真的就品质更高,而是因为思念故乡,所以思念故乡的桂花。这类“阅读链接”的主要作用便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辅助教师教学,突破教学难点。

最后,课后引入,实现阅读升级。统编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运用了留白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这些课文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阅读链接”勾起学生对原文或者其他文学作品的兴趣。举例而言,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的课后“阅读链接”是《三国演义》原文内容的一段。在教完课文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阅读链接”的内容,并在课文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段落。学生通过阅读和简单的对比发现,节选内容对应着课文的第八和第九自然段。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原著和课文有何不同?”通过阅读原著,学生对简洁凝练的语言产生了阅读兴趣;通过师生交流,学生对《三国演义》的原著产生了阅读欲望。此时,教师可以适时地指出:“大家在课下可以继续阅读《三国演义》,了解更多精彩的故事和人物。”通过课文的学习和课后“阅读链接”的引入,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得到了有效激发。

二、丰富情感体验,升阶学生思维模式

统编语文教材选编了大量有着丰富情感的课文,涉及亲情、友情、爱国情、對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等。同时,这些课文中对情感的刻画模式多种多样,有直抒胸臆的情感表达,也有含蓄质朴的抽象描述,还有通过对现状的描绘来折射情感的文章。而合理运用“阅读链接”,可以让学生获取不同的情感体验。相对于低年级课文的直接抒发情感而言,五年级选编的课文对情感的描述相对含蓄,更多的是通过相应的人、事、景来抒发情感、寄托情感。为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后“阅读链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模式。

举例而言,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课后“阅读链接”选编了《七子之歌(节选)》《香港》《和平宣言(节选)》三首诗歌,内容与《圆明园的毁灭》相辅相成,实现了对情感的注解。课文《圆明园的毁灭》客观描述了圆明园曾经的金碧辉煌与美轮美奂,简单叙述了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恶行径。虽然通过美与恶的对比,学生也能够初步对圆明园的毁灭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但是客观理性的文字对于情感的描摹让学生的理解和感受也受到一定的局限。而课后“阅读链接”选择的三首诗歌,都是以直抒胸臆的形式来表达情感:《七子之歌(节选)》和《香港》以澳门和香港的视角,以孩子对母亲的爱的呼唤的形式,痛斥列强的侵略行径,这种表达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被列强侵略时的民不聊生、痛彻心扉;《和平宣言(节选)》也是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悼念和哀思,以和平为题,斥责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发出对和平的呼唤。这三首诗歌更直接、更形象,也更能引发情感共鸣,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在读懂“阅读链接”中的情感表达之后,再回过头来重看《圆明园的毁灭》,学生就能更好地从景物、事物、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中,由浅入深地感受到其中所寄托的情感,产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痛恨之情。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圆明园的辉煌和毁灭,更了解了一段历史,唤醒了爱国情怀。合理运用“阅读链接”,一方面使学生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受到了情感熏陶,另一方面也令课文的情感教育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实现了学生思维的升阶。

三、适切对比分析,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统编语文教材课后“阅读链接”形式多样,有对课文的补充、对课文的解释,也有对课文的情感注解和逻辑补充,还有一种“阅读链接”选编的是与课文同一题材、不同风格、不同国籍的作品。针对这类“阅读链接”,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内容与课文展开多元对比,让学生学习不同作者表达方法的不同,感受不同风格和不同国家作者的表达逻辑,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举例而言,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围绕着威尼斯的小艇,描写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的日常生态,通过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的描写,赞美了威尼斯的美。本课的课后“阅读链接”选编了两篇同题材的作品,一篇是朱自清的《威尼斯》,另一篇是乔治·桑的《威尼斯之夜》。三位作者的描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利用动静结合的模式进行描写,将威尼斯的美用文字呈现出来。但是,三位作者选择的事物特征和角度有所不同,他们的语言风格、描写手法也各有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阅读链接”引导学生比较辨析。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前,先引入朱自清的《威尼斯》:“威尼斯是一个别致的地方。出了火车站,你立刻便会觉得:这里没有汽车,要到哪儿,不是搭小火轮,便是雇‘刚朵拉。”这里出现了“刚朵拉”。那么什么是刚朵拉?它代表的是什么?为什么在这里没有汽车?带着问题进行课文的阅读,进而思考这里的“刚朵拉”是否就是课文中所描述的小艇?两位作者的描写方式有何不同?两人描写的重心有何不同?课文是以众生百貌的形式描写威尼斯,朱自清则是以介绍景观的方式来描写威尼斯,两者描述的目标一致,风格却大相径庭。课文的最后一段写威尼斯夜间“静”之美,教师可以引入“阅读链接”中乔治·桑的《威尼斯之夜》。同样是描写夜景,两位作者的表达有何异同呢?《威尼斯的小艇》是从“动”到“静”的过渡描写,一动一静之间更显生动;《威尼斯之夜》是用富有情感的柔美文字刻画威尼斯晚上的浪漫与唯美。两位作者的目的都是写夜景之美,而用完全不同的表达风格,给读者带来了完全不同的感受。最后,教师将三篇文章展开综合对比,从切入点、描写内容、描写模式、语言特征等多方面进行比较,让学生对不同的文本有了更全面的认知和了解,形成了具有逻辑性的阅读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理性精神和思辨能力。

四、拓展知识体系,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从统编语文教材的编写上也可以看出来,其重点考查学生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教材除了包含基础的语文知识,还包含拓展知识体系,课后“阅读链接”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体现。统编语文教材的课文是以名家名篇以及经典美文为主,课后“阅读链接”也多数是以此为核心,目的是通过适当的拓展阅读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但是,在信息化时代,拓展学习也应保持一个度,避免喧宾夺主。教材中,课后的“阅读链接”往往不会脱离课文本身,与课文有着密切联系,教师在拓展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应以课文为核心,结合“阅读链接”的相关材料,有选择地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使学生通过对一整个知识体系知识的梳理,形成语文核心素养。

首先,从一篇向一本拓展,由粗浅向深刻渐进。课后“阅读链接”有些是选择同一本书的相关内容。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与“阅读链接”的内容,激发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能在课下主动阅读整本书。举例而言,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课后的“阅读链接”是《三国演义》原文,教师让学生对比原文和课文之间的差别,感受《三国演义》原文的人物塑造和简洁文风,引导学生试着从原文中去了解更多的三国英雄,感受更饱满的三国文化。有了“阅读链接”为引,从一篇课文引向一本书,为学生打开了通向更广阔知识体系的一扇窗。

其次,从一篇向一类拓展,由融合向贯通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阅读链接”的契机,从一篇向一类拓展,让学生读更多的同类文本,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学生更深刻地领略这一类文本的思想内核和情感意蕴。比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的《军神》这篇课文,课后“阅读链接”选编了《丰碑》的章节。通过对《军神》的学习,学生一方面从沃克医生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中感受到了刘伯承的坚强意志,体会到了衬托手法的妙用,另一方面也受到了革命文化的熏陶与感染,体会到了革命精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衬托手法来阅读《丰碑》,从人物的動作、语言、神态等进行综合分析,从中感受军需处长无私奉献的品质。在此基础之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更多同类型的作品,如《军刀》《马背上的小红军》等,一方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体系,在挖掘知识的深度的同时,拓展知识的宽度。

最后,从课文向课程过渡,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叶圣陶先生认为:“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通过统编语文教材中的“阅读链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专题学习和研究,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去收集更多的同类型资料,将不同的文章进行对比,并与同伴交流讨论,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课后“阅读链接”选编了《七子之歌(节选)》《香港》《和平宣言(节选)》三首诗歌,展现了近代中国所经历的一段艰难的岁月。这种类型的文章还有很多,如叶挺的《囚歌》、夏明翰的《就义诗》、陈然的《我的自白书》、闻一多的《一句话》等。教师通过引入多篇类似的文章,形成一个简单的专题阅读,并从阅读向其他活动延伸,让学生选择手抄报、读后感、延伸续写等多种形式来记录、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并在班级中进行讨论和分享。这样,利用课文和“阅读链接”,将知识延伸到课外,由一篇文章链接到一系列文章的专题研究,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总而言之,“阅读链接”的出现为教学提供了诸多便利。教师在引入“阅读链接”的过程中,要重视教学方法的灵活、恰当使用,充分挖掘“阅读链接”的教育价值,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蒋燕苏.适时  适度  适当:“阅读链接”的三适互联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2(10):44-47.

[2] 顾丽萍.借助“阅读链接”  落实语文要素[J].小学语文教学,2022(20):41-42.

[3] 黄华萍.统编教材“阅读链接”板块的育人价值及教学转化:以革命传统题材课文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设计,2021(22):21-24.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阅读链接拓展阅读高阶思维
恰当运用阅读链接,引阅读走向更深处
一粒沙里看世界
巧用“阅读链接”的策略
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初探
关于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思考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策略与延伸有效路径
基于高阶思维的数字出版理论教学优化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探究
基于主动学习的政治“轻翻转”课堂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