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视域下“以读促写”教学模式在高校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2023-11-12潘妤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10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行动研究以读促写

摘  要:文章立足课程思政视域,针对大学英语专业写作课互动不佳,学生存在消极情绪及其差强人意的写作水平,以建构主义与最近发展区为理论依托,以“以读促写”的教学理念为基点,以行动研究与访谈为研究路径,对高校英语专业写作课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与创新。研究发现,范文的新颖性、有效性,教学活动设计中所体现的思政育人的“润物细无声”作用与语言人文性和工具性相融合的模式,既能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写作水平。新时代思政视域下“以读促写”之教学模式得以构建。

关键词:以读促写;行动研究;思政育人;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0-0111-04

一、背景及理论框架

写作课被普遍认为是一门较复杂、多层面、颇具难度的技能课程[1-2]。近年来,大学生写作水平呈大面积“滑坡”现象[3]。在 2007 年印发的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教育部明确指出,英语课程不仅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亦是带领学生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指导思想,英语专业教育以兼具综合素质、语言功底和文学知识的培养目标。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

最近发展区理论(ZPD)涵盖“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两个重要概念[5],本质上是建构主义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该理论重视“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鼓励教学步骤中“支架”搭建、情境渐入、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教师通过分解学习任务,引导学习者的理解由知识层面引向人际和自我认知的层面,与思政育人和深度学习的本质相符。在二语写作课堂上,以读促写的教学模式巧妙地创造最新发展区。教师通过适当合理的教学方法、步骤及材料,搭建“支架”,协助学生不断开拓潜在发展水平,提升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发展[6]。筆者所教授的写作课程,鼓励学生通过模仿、 集中、反应式和广泛写作,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英文写作思维,并在授课过程中提升学生思辨能力与信息素养,通过思政育人,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与深度学习习惯。

二、研究对象及问题

受相关研究的启发[6],笔者对所教授的专业写作课进行了观察、设计、实践、访谈和反思。本研究从2021年9月至2022年6月,持续两个学期,写作课每周占据2课时。研究对象为某医科大学英语专业二年级一个自然班的39名学生。研究问题为以读促写模式是否可以增强学生写作兴趣与水平,思政育人视域下,如何进一步构建有效的英语专业写作授课模式。

三、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为“以读促写”教学创新的提升和思政育人教学理念的铺开提供实证积累。这项行动研究旨在改善学生的学习表现和促进思政育人。通过初期观察,发现学生存在积极性不足、语言问题和立意欠深度等挑战。在干预阶段一中,通过优化教学环境和互动方式,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提高,提升了课堂参与度。进入干预阶段二,教师采用因材施教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语言水平和思政育人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一行动研究通过反思和访谈,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一)初期观察

在加强自身对教材的把握[6],改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用学生的视角审视教学任务并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范文结构进行解剖分析,对范文词句进行阅读理解和赏析,组织小组讨论。学生对范文的学习仍停留在默读、划句的层面,欠缺学与赏的学习。虽词汇量有相应的增加,文章句式出现了由易到难的发展趋势,但“中式英语”仍层出不穷,文章立意深度不够。

结合王凤的研究,得出影响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写作积极性和表现的主要因素为缺乏积累语言输入的习惯,薄弱的语言基础知识,焦虑的写作情绪,母语的干扰和过于简单消极的教师评语。

受访者涵盖平时表现较好和较差的学生及课堂较活跃与相对沉默的学生。受访者均表示教科书中的范文让他们觉得范文固定了思维,使其自然而然地将写作与模版套用联系在一起。

(二)行动干预的第一阶段

1. 行动设计与实施

国内学者很早便提出了结合读与写的第二语言课堂才能使语言学习者真正体会到语言技能的相互关联性和推动性。毛怀周的研究是对英语专业学生写作水平发展特征及影响因素的一项初步性的探索。研究综合上述观察阶段的访谈说明,除教科书中的范例,学生更需要地道的语言输入和更深刻的文本解析来“支架”写作输出。参考王凤的研究,笔者对教学过程进行如下调整与干预:

(1)优化语言输入。Fonseca提议,学生从阅读作品中学习编排情节,运用地道的语言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成为更有水平的文学创作者。Carrier指出写作课中所运用的英文小说的难易程度当以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特点为前提。选择英文原版小说Dear John为范文,旨在将原汁原味的文本阅读与中规中矩的课本范例结合,拓宽学生视野,培养语言情操,提升学生写作信心。

(2)优化学习互动。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以Dear John中对应教学内容的篇章作为额外教学资源,通过“知识点分析—原版小说相应篇章剖析讲解—分组讨论—模仿写作”的教学过程,辅以语块讲解。对于重点教学任务,可以参考原版小说中的对应描写段落进行集中模仿、写作是第一步,而将广泛的写作要求,运用于第二次独立写作。教学创新在确保学生体会纯正英语小说的语言魅力和系统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符合以最近发展区为理论指导的设计,体现了语言的人文性。

(3)相应的文章立意导向和语言支持是Dear John 作为授课语料的另一优势。学生课堂上总结小说中的好词好句,教师引导学生使用语块,设计支架,提升反思能力。在不同阶段鼓励学生写反思日记,并设计成海报,在学习平台展示。

(4)優化评估制度。摒弃“教师评估占100%权重”的局面,将评改拆分成学生互评与教师细改。科学设计评分标准,学生以此为参考,评估同伴作品中的语言质量。教师在学生评价基础上,对习作的中心思想、篇章布局、词汇选择进行评阅。互评起到了复习范例和语言的作用,有利于巩固语言输入的效果,凸显了语言的工具性。

2. 观察与发现

通过反思笔记、访谈等系列措施发现,学生认为原版小说的语言地道,情节丰富,更有吸引力,加深了对基础语块的理解和运用。“学生互评”实现了评改兼顾“反思”与“学习”,是最近发展区的另一体现。学生在“以读促写”的机制下,初步体会了语言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实现了灵动的知识学习、活动的评价体验及自我认知在学习中的意义。

3. 反思

最初的干预也让笔者发现部分学生碍于原版小说的难度,阅读困难,认为小说阅读对词汇量的累积没有实质性帮助。通过访谈,发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知势必会对其学习积极性产生影响,这为下一步教学实践的改进指明了方向。

(三)行动干预的第二阶段

1. 行动设计与实施

鉴于议论文、说明文与书信写作为第二学期的重点内容,笔者利用了Dear John的作者的另一篇小说The Notebook中大篇幅的书信描写,作为额外学习材料。

本研究延续了之前“阅读—分析—模仿与集中写作—独立与反应式写作”的教学步骤,并引导学生比较课外范例与教科书范文在立意、词汇使用、句子结构、反映问题的深度性等方面的不同。评价的修改标准依据每周的教学重点进行完善。将学生互评引入奖惩机制,对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学生予以加分。互评增强自省,尤其在标准制订与结果判定上,学生有理有据,合理分析,体现了教学活动中深度学习能力的培养重心。

2. 观察与发现

第二阶段的干预使原先否认原版小说作用的学生开始自觉使用范文中的语块与篇章结构。而些较倾向于原版小说阅读的学生,对The Notebook中的书信描写片段的吸收也更得心应手,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重点更加明确,对自身的学习特点也掌握得更为准确。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看,语料的支架作用起到了夯实输入的作用;从思政育人的角度来看,认知的提升影响了学习观的改变;从深度学习能力的角度来看,学生与文本的互动更为紧密,是思政育人与深度学习习惯的延伸。

四、 半结构式访谈

半结构访谈主要涉及两个问题:(1)你认为原版小说的阅读在你的英语写作学习中的作用是什么?(2)结合你的学习体会,你觉得这门课在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

对学生答案进行进一步探讨、厘清与整理,访谈结束后对录音语料进行转录,并在选取有效文本的基础上,将访谈结果进行三级编码(表1)。

经三级编码发现,针对问题(1),34位(87.1%)受访者认为英语小说阅读在他们的写作学习上发挥了正面的作用,尤其是在促进学习积极性,提高语言认知,提升思辨与反思等方面。针对问题(2),将学生回答按照三级编码频率从高到低排列,可知“环境”“人际”和“政策”影响了“以读促写”模式在高校英语专业写作课堂中的推广。

根据访谈结果可以看出,阅读原版小说对学生的英语写作学习具有重要影响。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认知、思辨与反思能力,以及交际与自我认知。由此可见,深度阅读和模仿写作是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访谈结果也揭示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学生反映了课程标准的模糊性和资源的有限性。因此,教师需要提供更具结构性、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明确的评估标准。其次,学生对同伴评分的权威性和客观性表示了质疑,希望教师在评分中的权重更大,这反映了需要在学生和学生之间建立更有效的沟通和信任。

五、结语

在思政育人视域下,构建有效的英语专业写作授课模式应包含深度学习习惯的培养和思辨提升、素养提升及文化自信提升的维度。这意味着需要设计出鼓励学生深度阅读和模仿写作的课程,也要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明确的评估标准。在体现英语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同时,课程也应适当通过灵活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人际交往和认知提升。总的来说,在思政育人的背景下,需要构建一个既能提升学生英语专业写作能力,又能培养他们深度学习习惯、思辨反思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课程模式。

思政育人的视域下,本研究提出一个基于以读促写的育人模式,并将重点纳入“DEAR”模型框架,即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思辨提升(Enhancement of Critical Thinking)、素养提升(Augmentation of Litera-cy)、认知与人际交往(Relations and Cognition)。深度学习旨在鼓励学生深度阅读和模仿写作,培养其深度学习习惯。思辨提升要求教学中设计刺激思辨活动,帮助学生提升思辨能力和反思技巧。素养提升则需通过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明确的评估标准,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自信。认知与人际交往重视通过设计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讨论和活动,促进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其认知水平。

参考文献:

[1] 侯香勤. 大学英语写作课教学刍议[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05):71-73.

[2] 刘成. 大学英语写作与阅读教学相结合教学方式探讨[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86-88+95.

[3] 邓玉环. 上了大学反而不会写作?——大学生写作水平“滑坡”现象之我见[J]. 写作,2009(19):16-18.

[4] 高宁,王喜忠. 全面把握《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理论性、整体性和系统性[J]. 中国大学教学,2020(09):17-22.

[5] 余震球. 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 潘妤. 读写结合模式在高校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实践[J].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5,45(03):232-235.

(荐稿人:卢易,温州医科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莫唯然)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温州医科大学校级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课程思政引领下的医学院校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策略研究”(项目编号:JG2023024); 2023浙江省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新时代产教融合型高校青年师资队伍建设路径探究与实践”(浙教办函〔2023〕241 号文件142号课题);浙江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课程思政视域下医学院校英语写作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浙教函[2022]5号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321号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潘妤(1983—),女,硕士,温州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语言学、二语习得、课堂评估。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行动研究以读促写
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思政育人效果机制探究
高职院校院系思政育人工作实效性探究
“大思政”视域下公安院校思政育人模式的思考
论思政课与公安院校政治忠诚教育的关系
优化阅读教学训练,有效提升写作水平
以读促写,提高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
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行动研究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教学创新研究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加强出入管理 建设平安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