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同富裕思想的逻辑建构、实践理路与价值旨归

2023-11-12马剑梅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10期
关键词:人民至上共同富裕

摘  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其既是马克思恩格斯未来社会构想体系的价值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追求,更是人民孜孜以求的幸福目标。从愿景变为现实的基础有其严密的逻辑建构,这一逻辑建构为中国共产党推进共同富裕之路提供了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主线是沿着共同富裕的理论与实践在展开,新发展阶段是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持续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不断得到彰显。

关键词: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人民至上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0-0165-04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继中国共产党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本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明显的特征。从内在逻辑、历史发展及实践进路看,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只有社会主义,而中国共产党则是唯一能实现这一目标的领导力量。

一、共同富裕思想的逻辑建构

(一)逻辑起点: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的科学发现

马克思恩格斯在对17世纪英国、18世纪法国、19世纪的德国社会的历史考察中,尤其是在对德国社会的历史批判中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在深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剥削和压迫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进行了科学的设想,这种设想从价值目标上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巨大超越。马克思、恩格斯在此过程中深刻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可以发展生产力,但从根本上改变不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虚伪性,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私人占有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从而也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把劳苦大众的利益放在最前面,也无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共同富裕的实现途径只能是社会主义。

(二)逻辑展开:共同富裕的实现途径是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是在承认资本主义创造财富或价值的基本前提下,深刻揭示其内在的矛盾及其中的不对等和不公平,资本主义确实创造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大的生产力,但是这种生产力的创造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劳苦大众或工人阶级的生活境况,反而以另一种压迫的形式走向了对立面,使工人阶级和普通大众的生活更加窘迫。这种发展形势从本质上揭示了提高普通民众生活条件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方式不可能是资本主义,从中揭示了社会主义的优势就是不仅可以创造生产力还可以使财富得到合理公平的分配。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以及本质从主体、内容、手段、途径等方面规定了共同富裕的具体内涵,共同富裕反映和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二者是内在完整统一体。社会主义如何实现共同富裕,从其逻辑发展来看,首先必须创造财富,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不断消除私有制,让大多数人合理占有财富。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把社会主义和共同富裕联系起来,有几方面的原因:其一,社会主义这种制度模式指向大多数,而不是极少数或是少数人,社会主义的生产将是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其二,社会主义社会也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基本前提,而且是高度发展和迅速发展的生产力;其三,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是以消灭私有制为前提,只有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才能保证作为生产关系的人的主体价值的实现。这一理论的逻辑建构体系完备且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自此俄国和列宁出场,彼时落后国家俄国的选择使理论变成了现实。列宁明确指出,两种社会形态的根本区别在于“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共同劳动所创造的财富为全体劳动者而不是为一小撮人造福”[1]。可见,它是根据科学社会主义原则进行社会生产和分配,目的是所有劳动者能过上幸福生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表达和实践指向始终是社会主义形态下的发展逻辑和实现路径。

(三)建构主体: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人最终实现解放、自由、发展是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最本质的要求的构想。高度发展的物质生产是人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基本前提,马恩用极其敏锐的判断力指出,在未来社会,人将是这样一种存在状态,是所有人建立起来的联合体,这个联合体中,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所有人自由发展的基本前提。这个在《共产党宣言》中已明确指出[2]。在之后的《资本论》中,马克思把這一思想又进行新的阐述和表达。尤其从人与人、人与自然等关系进行了概括。马克思恩格斯很清楚一个事实,远大的目标和至高的价值旨趣在理论上足以让人津津乐道,但这个理想的实现必须要用厚重的物质基础和条件来支撑。从内在逻辑上看,人要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和实现人类解放就需要实现共同富裕,在实践中理论能变成现实更显得重要。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另外一个角度即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理论揭示出,未来社会形态一定是实现财富公平拥有和共同富裕的时代。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也深刻揭示出:通过创造社会财富会使人一天天富裕起来并会生活得越来越好,而且这种发展和富裕是全方位的发展和富裕。以上论述和观点的表达都是围绕人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主体,未来社会一定是人实现物质富裕和能自由而完全地表达话语的精神富裕的社会,从中可见,物质上的富裕和精神上的富裕都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应有之意。

二、中国共产党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理路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基本社会前提条件

1949年,毛泽东提出共同富裕并进行相关论述,可以体现毛泽东同志的站位与大志大道之行尤其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是息息相关的。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关注民族前途命运,在他的中学作文和给黎锦熙先生的信中都有所体现。建党初期毛泽东就呼吁关注“劳工生存权、劳工的劳动权等”。这里所讲的生存权、劳动权等内在体现的是民生问题。之后又指出:我们革命的目的从精神和物质上实现民族解放和经济上更为宽裕。毛泽东认为的革命的目的是为人民谋取利益,很多问题都是从农民工人的切身利益出发,从为人民能过上好日子考虑,他特别重视改变老百姓的窘迫生活,在1942年又指出:“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3]人民看得见的利益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前提之一。落后的东方国家何以能开辟社会主义道路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是革命时期共产党人必须解决的时代问题。一方面,首先让饱受屈辱和苦难的劳苦大众获得解放,使人民获得生存自由,无产阶级建立政党后必须要把大多数人的意愿作为执政党自身发展的前提,另一方面,人的主体地位何以体现,只有通过革命或其他形式得以实现,以革命的手段革除一切旧社会弊病,通过这种形式和手段彻底根除或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新的形式夺取革命胜利,最终实现人民的大解放。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制度根基

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人开始探索如何寻得实现富裕的正确路径。1953年毛泽东首次使用了“共同富裕”这个概念并提出老百姓如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和普遍富裕的实现路径和方法。之后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又指出通过改造手工业的方式和改造工商业的形式逐步实现农业合作化,至少要在农村层面上消灭富农等经济和个体经济,从而不断实现农民的富裕生活[4]。正是基于对贫穷的透彻认识,也基于从解决贫困的角度着手解决现实落后问题,毛泽东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思想以及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就是更好的发展生产力。后来毛泽东清晰地指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目的。从土地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业合作社再到后来的人民公社,理论上都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在实践上,毛泽东指出,这个共同富裕是有把握的,不是今天不晓得明天的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仅仅用三年的时间就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尽管这个时候实现富裕的主体较为单一,仅仅是农民,但毛泽东同志为实现共同富裕开辟了新的发展模式。他更精辟地认识到实现共同富裕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长期过程、复杂过程,要为之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方能实现。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在深刻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开始在理论的高度上重新认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提出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论述,从而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什么。自此,对于社会主义是什么不是什么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明确指出:“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的走了邪路了。”[5]基于对这个阶段特殊国情的认识,邓小平开创性地提出“先富带动后富”的发展思想,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为共同富裕思想从理论到实践的新转变做出了勇敢的探索。在我们对于共同富裕是什么、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和实践基础上,1978年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指出在一些相对宽松的经济政策上要允许部分地区或部分企业和部分群体要比其他地区的收入及富裕程度上要好一些,通过相对的政策和个体努力逐步实现更好的生活。其中提到先富从实践上以及其他方面对其他地区或人都有示范带头作用,这样可以激励更多人向这些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人学习,并不断实现富裕,从而更快地使大家都富起来。1992年“南方谈话”,共同富裕思想正式形成,邓小平还指出未来发展的某一阶段这个目标总会成为中心议题,这个议题我们改革之初就讲,未来也会必然会成为中心话题并加以推进。至此阶段实现共同富裕实际上已经有了具体的实施步骤。

(四)新时代已经进入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

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使实现共同富裕有了足够的物质保障和制度基础,在一代人一代人的接续奋斗中,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一个百年目标实现之后,已经为推进共同富裕创造了根本的物质和社会前提,新时代,已经成为当年小平同志说的中心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的时期,从发展阶段来说,已经到了这个发展阶段[6]。我们党把实现共同富裕摆在了突出的位置,制定和做出了发展目标和战略安排,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到2035年共同富裕要实现什么样的战略要求已部署明确,这就要求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仅继续要把“蛋糕”做大,还要做好,更要切好分好“蛋糕”。要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着力缩小城乡差距。民族要复兴,人民必富裕,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也加以界定和推进,明确以新发展理念推进共同富裕,尤其强调发展是高质量的发展,要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这一重大目标任务。

三、中国共产党推进共同富裕的价值旨趣

共同富裕思想是在揭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基础上形成并不断发展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战略目标和愿景目标。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遭受了从未有过的屈辱和遭遇,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带领中国人民努力实现这一目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感受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可能。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使困扰中国人民已久的贫困得到了根本性解决,中国人民深刻感受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进展。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离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目标更进一步。从经典作家对共同富裕思想的酝酿到列宁的实践开辟再到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历史探索,在总体逻辑建构上都是围绕人的主体性在构建,在实践推进中总是以人的价值尺度在推动历史的发展。进入新时代,人的主体性价值不断地得到实现与彰显,共同富裕的价值旨归是全体人民、人类解放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三者之间是逻辑递进的关系。

(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终极目标的阶段性成果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目标和中国共产党的追求立场是一致的,都是要实现人民利益的最大化,那就是实现共同富裕。无论处在哪一个发展阶段,共同富裕始终是围绕人的主体性展开,人的主体性价值的实现与解放是最终的价值旨归。从共同富裕思想的提出到实践推进及实现方式而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实现共同富裕依然是发展的基本目的。从共同富裕提出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其本质與实现的根本方式来看,共同富裕仍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目的,在这个阶段,共同富裕是人类解放终极目标的阶段性成果。这个阶段性成果必然指向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而不是一部分或是少部分人的富裕;指向全体人民要分阶段分步骤实现有差别的共同富裕;指向全体人民要奋斗要勤奋致富,最终共享富裕成果,为未来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及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奠定基础性前提和人类解放境界的阶段性奠基,突出全面性和人民性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追求。

多层次全方位的共同富裕是人民幸福的应然要求。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社会阶段,创造高度的物质文明自然是共同富裕与人类解放的合理性规定之一,但这种规定本身不能代替精神文明的高度自觉。这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因为人本质上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只不过在发展形态和发展目标的实现上会阶段性地把人的物质需求提到阶段性任务来完成,但最终人的主体性应该体现在人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是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现阶段仍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设想,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社会主义高级阶段才有的社会形态。在此意义上,共同富裕只能是大目标实现过程中重要的阶段性目标。

(二)共同富裕是人类解放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逻辑必然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类解放有极其重要思想航标作用,具有其理论和实践的价值旨归。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人类解放是马克思毕生事业的动力源泉;其二,人类解放是马克思理论研究的价值主线;其三,人类解放是马克思理论的终极关怀。共同富裕、人类解放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三者有严密的逻辑体系,三者有着共同的语义基础。共同富裕是客观基础,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是终极目标。当然富裕并不必然导向解放,特殊阶层或是部分利益群体的富裕更不意味着全人类的解放,前提是全体人民或是全人类的共同富裕才必然通向“理想王国”,富裕是基础,共同是关键,解放是目标。

参考文献:

[1] 列宁全集:第7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85.

[2] 马克思,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51.

[3]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M].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662.

[4] 毛泽东文集:第6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29.

[5] 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11.

[6] 习近平.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 求是,2021(20):4-8.

(责任编辑:陈华康)q

作者简介:马剑梅(1984—),女,硕士,中共青海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人民至上共同富裕
材料作文“共同富裕”导写
共同富裕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思维
牢记人民至上?确保党媒姓党?坚持党性人民性相统
“人民至上”的真实含义与内在要求
读懂穆青 弘扬穆青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