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具身认知视域下小学家校劳动教育课“新常态”实践策略探究

2023-11-07周朱峰

中小学班主任 2023年19期
关键词:具身认知实践探究新常态

[摘要] 基于具身认知视域下学生劳动教育的现实,从认知水平、成长外延及内涵、家校共育等进行探索,积极开展家校“新常态”劳动教育实践,以“常态”为根源,梳理适合家校共育的劳动实践内容;以“新”为变化,探索适合家校协同劳动教育的有效策略。通过创设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劳动综合能力,以劳育人,创新启智。

[关键词] 具身认知;家校劳动教育;新常态;实践探究

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提出了“新常态”一词,意思就是不同于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特别指出,劳动是人类特有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实践的一部分。同时,国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重视劳动教育的全面育人价值。

具身认知理论是强调学生本人、生活状况与个人认知的相互作用。对此,探究劳动教育对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具身认知视域下,笔者对全校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得出当前劳动教育实践情况如下:其一,五育缺劳。家庭忽略对学生的劳动品质、生活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同时认为学校劳动教育做得还不够,劳动的育人价值无法实现。其二,富而不劳。很多家长觉得“只要读书不用劳动”,导致学生“五谷不分”“四体不勤”,劳动习惯无法养成。其三,活动代劳。家校还存在“活动”代替劳动,学生缺乏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习惯,忽略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综上,学校积极探索家校“新常态”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以“常态”为本,梳理适合家校共育的劳动实践内容;以“新”为变化,形成家校协同的教育力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劳动机会和生活体验,培养学生新时代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一、厘定目标,明确家校劳动教育新指向

“五育”并举教育理念的不断渗透,家校“新常态”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成为必然,也必须实现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最优化。家校“新常态”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将一个总目标分散成多个零碎的目标,即低、中、高三个层次。依据《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下文简称《纲要》)总目标,分年段制定细化目标。

(一)愿景式总目标,统领劳动实践总目标

根据《纲要》中所指出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思维、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积极探索家校劳动实践目标,便于更细化地开展各项劳动实践活动。

第一,树立劳动观念。家校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应树立“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思想,引导低、中、高年段学生认识到“民生在勤,勤而不匮”的道理,树立尊重意识和劳动意识,进一步把准学生的劳动价值取向。

第二,锻炼劳动思维。学生在家校环境中把劳动作为综合素質培养的“中介”,挖掘劳动所蕴含的教育资源,在劳心劳力中手脑并用,从劳动中收获心智和品德成长的思维,发挥劳动的综合育人效果。

第三,培养劳动能力。在教师、家长的引领下,不同年级学生在学校承担相应的劳动责任岗,家庭中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锻炼各种生活劳动能力。

第四,提升劳动品质。活动实施时需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

(二)分段式学段目标,细化劳动实践阶段目标

本研究根据《纲要》总目标进行分解,制定各年段的细化目标。

低年段:

1.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2.适当的班级集体劳动,主动维护教室内外环境卫生等,培养集体荣誉感。

中年段:

1.增强生活的自理能力和勤俭节约意识;

2.初步养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态度,体会劳动光荣,尊重普通劳动者。

高年段:

1.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和勤俭节约意识,培养家庭责任感,增强公共服务意识;

2.初步体验种植、手工制作等简单的生产劳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懂得生活用品、食品来之不易,珍惜劳动成果。

二、构建内容,挖掘家校劳动教育新增点

劳动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性教育,从“教室教育”转向“现场教育”是学校探索的方向。将家校场所视为一堂生动、立体的大课,扩展“学”的范畴,扩大“育”的视野,挖掘更具实践性、创造性的家校共育劳动活动。

(一)拓展家校劳动新空间

“新”就是创新和变化。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对学校、家庭、社会原有的劳动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和改编,开发家校“勤”劳动教育实践课程,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核心理念,实施以学校劳动为主场,家庭和社会劳动教育为辅助的劳动教育大课堂,丰富学生的劳动知识,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培育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劳动创新精神。

(二)探讨家校劳动新内涵

劳动教育课程的形态不同于常见学科,综合化、生活化和社会化是其主要的形式。不同职业的劳动者,他们身上显现着不同行业的专业素养,也彰显了特有的社会价值。充分利用这些独特而丰富的劳动素材,可以使之成为家校劳动教育的新切入口,组织学生实实在在地进行劳动。

(三)搭建家校劳动新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家校双方需要形成共同的劳动育人目标,更新平台驱动,组建学生实际教养人(家长、教师)团队,通过三级家委会、家长学校、社交软件等进行深度沟通实践,这样才能交互交融、思想统一,并向着劳动教育目标努力前进。

学校通过建立家长微信群、QQ群等网络平台,与家长沟通交流,反馈学生校内外学习、生活等情况。学校各班级每月推送“学生校园生活”“宅家实践”美篇,把学生在校、在家生活的点滴拍照记录下来,真实再现学生劳动实践情景。

三、研“勤”体验,创新劳动教育新路径

此处讲的“勤”即为劳动,学生只有自己亲身参与实践,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开展家校“勤”劳动实践课程为例,在校内外有限的实践空间内无限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提升劳动素养。

(一)寻“勤”:激发劳动动机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劳动最光荣”是我们流传至今的宝贵精神财富。如何让学生理解“劳动不分贵贱”“人人爱劳动”,我校开发的家校“勤”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中的“校园保洁”“美食探秘”“岗位模拟”活动,引导学生走近校内外的普通劳动者,寻访他们劳动的故事。

在“‘岗位模拟活动之保洁工”实践中,由班主任确定调查主题开展活动,设计调查“身边的劳动者”,了解劳动者的工作特点。例如,询问保洁员阿姨每天在岗位上工作多少时间、工作的强度大不大,了解保洁工作的全过程,询问保洁阿姨扫地、洗刷、抹窗台等劳动需要用到怎样的工具等,完成“岗位调查任务单”,并以各种形式记录劳动的感受,深刻体会劳动的光荣感,为自己亲身实践做好准备。

(二)习“勤”:参与劳动过程

学校在解读校内劳动内涵的基础上,实施从单一到整合的实践创新策略。坚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参加劳动,学生可自主选择参加,培养基本的劳动能力。

陶行知先生讲过“劳动即生活”。学生良好劳动习惯需要在真实情境中,经过漫长的濡染才能形成。以学校《小达人乐生活》手册为例,将劳动实践教育融入生活的细节,学生在一日常规中通过真实的劳动来实现,熟悉在校、居家期间的劳动生活常识和劳动技能知识,学生依据自身实际参与,拓展学习时空,体验亲子活动,丰富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生活,不断夯实育人特色。

(三)展“勤”:分享劳动成果

学生收获的劳动成果,需要开展行之有效的督促和表扬。学校通过创新,构建家校社全景式的劳动展示,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劳动实践中来。

学校以现场展示评比的形式,组织学生展示自己学会的某项劳动技能,如叠被子、叠衣服、整理书包等,让学生收获劳动带来的光荣感与自豪感。

学生在家劳动时,家长通过照片、视频等形式开启学生劳动过程展示活动。例如,在校外建造“希望农场”劳动实践基地,专门用于学生进行种植活动,每次到了丰收时节,组织学生庆祝劳动丰收、分享劳动果实,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劳动可以创造美丽生活。

四、多维评价,丰富家校劳动教育新体系

教育改革,评价是重要的一环。学校构建了“三重三全”多元化劳动课程评价体系。学校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利用微信推送、综合评价平臺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学生劳动教育过程纪实评价,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功能。

(一)重平时表现,全程跟踪

教师和家长关注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过程表现,注重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观念形成情况。以自我评价为主、他人评价为辅的评价方式,选择代表性的记录表、照片,上传至学校综合素养系统,形成学生评优评先综合素质档案。

(二)重综合评价,全员参与

基于学校、家庭、农场等地劳动实践活动的特点,让家长参与自家孩子、班级学生和学校层面的多方评价,兼顾校内外劳动实践,通过劳动行为、表演、展示、表达等方式,对学生劳动观念、能力、习惯和品质等劳动素养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定。

(三)重素养监测,全方关注

通过学校“桃朵朵综合素养评价”系统,关注学生的劳动过程,定期组织开展关于学生劳动素养状况调查,注重学生劳动观念、能力、精神、习惯和品质等的监测,并积极纳入学生综合素养质量评估。发挥监测结果的示范引导、反馈改进等功能,发挥评价与督导的双重作用。

具身认知视域下小学家校劳育课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劳动和快乐成长的实践平台,激发了学生不断挑战自我的内驱力,逐步培养了学生尊重、崇尚、热爱劳动的意识,培育了学生热爱生活和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在研究活动中,教师变成了跨学科型的教师,将教与研作为劳动课的专业生活方式,在综合素养培育中提升了育人软实力。本实践始终贯穿家校协同理念,提升家长和教师的家教能力,夯实家校共育长效力。在实践开展中诞生的家校《小达人乐生活》劳动实践手册,成为我校劳动教育的特色成果,形成的课题“知·行·悟:红船精神引领下的班级劳动教育路径研究”参与到区级红色德育项目研究中,为学校德育品牌课程建设的价值引领力赋能。

新时代劳动实践教育的落地生根,需要我们把握时机,尊重规律,发挥创造性。基于具身认知视域下的家校劳育“新常态”实践,充分利用“后疫情时代”居家、在校这一特殊教材,创新家校劳育课新常态,使之流动在真实的情境中,行走在具体的生活里,从而让劳动教育优先,引领“五育”并举,为学生打开生活与劳动、生命与劳动、未来与劳动的联结之路。

[参考文献]

[1]张勇.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有效培育实践创新核心素养[J].名师在线,2020(32).

[2]潘晨聪.上好劳动教育这门成长“必修课” 上海持续深化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时[J].上海教育,2020(13).

[3]王春燕.融合信息技术 探究家校共育新模式[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20).

[4]吴晗清,赵芳祺,程竺君.家校共育现状及可能的改变:来自家长的声音[J].当代教育论坛,2020(01).

周朱峰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凤桥镇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具身认知实践探究新常态
具身认知视域下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教学反思
以分层考核法为基础的初中英语教学模式探索
探究式科学活动的组织策略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实践探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在线学习环境设计研究
身体对心智的塑造:具身认知及其教育启示
具身认知及其对课堂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