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过敏性腹泻患儿应用金双歧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2023-11-07孙昆鹏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19期
关键词:金双歧思密达菌群

孙昆鹏

婴幼儿因其各项生理功能仍在不断发育, 若此时给予患儿不适宜的牛奶、果汁等汁水摄入, 极易导致患儿出现腹泻, 发生呕吐、便血等症状, 该腹泻也被称为过敏性腹泻[1]。临床应给予过敏性腹泻患儿及时的治疗, 严重腹泻会对患儿免疫功能产生较大影响, 小儿因身体尚未发育成熟, 机体功能及免疫系统相对薄弱,导致其机体抵抗力较低, 与成年人比较, 小儿更容易遭受外部环境中病原菌的入侵, 从而发生腹泻等疾病, 其临床表现主要有腹泻、发热和腹痛等, 部分患儿还伴有脱水、电解质失衡等症状。据统计, 我国小儿腹泻的发病率高达2.5/10 万, 远高于成年人, 且发病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目前, 临床针对小儿过敏性腹泻的治疗以提高免疫力为主, 通过药物缓解患儿脱水、发热等症状, 同时搭配合理的饮食缓解腹泻症状, 常用药物包括金双歧、思密达等, 但不同药物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均有差异。金双歧是临床上常用的肠道菌群调节类药物, 其通过改善腹泻患儿的临床症状达到治疗的目的。已有研究证实, 金双歧在腹泻患儿中的疗效确切, 副作用小, 且更适用于抵抗力低、发育尚未成熟的5 岁以下儿童, 在治疗中应将抗病毒与提高免疫力治疗方法相结合, 以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和免疫功能[2,3]。金双歧是一种慢性腹泻治疗的活菌制剂, 其作用主要保持机体肠道菌群平衡,且具有一定的抗病毒效果[4,5]。因此, 对于过敏性腹泻患儿, 首先可发挥抗病毒的功效, 其次可改善患儿免疫功能。基于此, 本次研究为进一步明确过敏性腹泻患儿应用金双歧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通过采取随机分组方法分析其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2023 年1 月收治的11 个月~8 岁到本科治疗的500 例过敏性腹泻患儿,将500 例患儿从1 开始编号到500, 从随机数字表中的任一行任一列开始, 如从第2 行第5 列开始, 以此读取3 位数作为一个随机数录入编号下, 再将全部选出的随机数从小到大进行编序号, 随机数相同的按照先后顺序编号, 记录在第三行;规定序号1~250 为对照组,序号251~500 为研究组, 每组250 例。对照组患儿男120 例, 女130 例;年龄11 个月~7 岁, 平均年龄(5.26±2.17)岁;病程2~4 d, 平均病程(3.16±0.45)d。研究组患儿男129 例, 女121 例;年龄12 个月~8 岁, 平均年龄(5.37±2.45)岁;病程2~5 d, 平均病程(3.19±0.62)d。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给予两组患儿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和补液等基本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温水服用思密达[博福-益普生(天津)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00690, 规格:3 g]治疗, 3 g/次,3 次/d。研究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服用金双歧(内蒙古双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S19980004,规格:0.5 g×24 片)治疗, 服用剂量如下:11 个月~3 岁为2 片/次, 3~8 岁为3 片/次, 均为3 次/d。治疗过程中, 相关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儿, 记录患儿的大便颜色、性状和次数, 同时还应观察患儿是否出现呕吐等症状, 及时记录和治疗。两组均治疗4 周。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 对比两组患儿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天数 症状包括腹泻、发热、便血。

1.3.2 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效果 疗效判定标准:痊愈:经5 d 治疗后, 患儿大便性质和大便次数恢复正常, 各项体征均恢复正常;显效:经5 d 治疗后, 患儿大便性质和大便次数明显恢复, 各项体征逐渐趋于正常;无效:经5 d 治疗后, 患儿大便性质和大便次数未出现任何改善, 甚至出现症状加重恶化的表现。临床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总例数×100%。

1.3.3 对比两组患儿免疫功能 应用流式分析仪测定患儿治疗前后的免疫功能, 免疫功能指标包括CD3+、CD4+及CD8+。检测药物治疗前后患儿血清中免疫细胞因子的含量, 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CD4+、CD8+阳性细胞数及百分比, 取患儿晨起空腹静脉血2 ml, 每个患儿的血清用2 支流式细胞专用管, 2 支流式细胞专用管分1 支为对照管, 1 支为检测管, 各加入50 μl 新鲜血液, 然后加入CD3、CD4、CD8 混合单克隆荧光抗体, 待充分震荡混匀后, 室温下避光15 min, 再加入红细胞裂解液(1×), 充分混匀后, 室温下避光10 min, 用磷酸盐缓冲液(PBS缓冲液)洗涤混合液,5 min/次, 洗涤完成后加入100 μl PBS, 上机检测。

1.3.4 对比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 包括呕吐、胃肠道反应、便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天数对比 研究组患儿腹泻消失时间、发热消失时间、便血消失时间和住院天数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症状消失时间对比(±s, d)

表1 两组患儿症状消失时间对比(±s, d)

注:与对照组对比, aP<0.05

组别 例数 腹泻消失时间 发热消失时间 便血消失时间 住院天数研究组 250 1.47±0.49a 1.08±0.21a 1.25±0.23a 5.08±0.42a对照组 250 3.18±1.08 3.52±1.37 3.18±1.09 9.58±2.17 t 22.798 27.835 27.393 32.191 P 0.000 0.000 0.000 0.000

2.2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对比 研究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8.40%高于对照组的72.8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对比[n(%)]

2.3 两组患儿免疫功能对比 治疗前, 两组患儿CD3+、CD4+、CD8+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CD3+和CD4+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CD8+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 且研究组CD3+和CD4+高于对照组, CD8+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免疫功能对比( ±s, %)

表3 两组患儿免疫功能对比( ±s, %)

注:与本组治疗前对比, 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 bP<0.05

组别 例数 CD3+ CD4+ CD8+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250 57.78±6.37 69.17±7.19ab 21.06±3.85 39.52±4.29ab 54.06±3.39 27.26±2.28ab对照组 250 57.22±6.29 63.16±6.15a 21.36±3.35 36.08±3.83a 54.13±3.47 31.52±3.17a t 0.989 10.044 0.930 9.458 0.228 17.250 P 0.323 0.000 0.353 0.000 0.820 0.000

2.4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对照组患儿出现3 例呕吐、2 例胃肠道反应和2 例便秘,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0%;研究组患儿出现3 例呕吐、4 例胃肠道反应和2 例便秘,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0%。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婴幼儿消化道疾病较为常见, 其中腹泻属于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从其发病机制来看, 小儿腹泻是由多种病原菌共同或单一作用导致, 如诺如病毒、大肠杆菌、轮状病毒、耶尔森菌、念珠菌和阿米巴原虫等,部分患儿还因腹部受凉、消化不良及喂养方式不当导致。其发病病因较为复杂, 且疾病易复发, 全年各季节均可发病, 影响患儿的大便形状和大便次数。患儿机体功能及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全, 易受各种病原菌的影响, 从而发生腹泻, 不利于患儿的生长发育及机体功能成熟, 其机制主要为患儿因机体功能发育不全, 导致消化道、胃肠道内酶和胃酸等物质分泌降低, 不能完全或较好地消化体内的食物, 从而增加患儿胃肠道负担。腹泻患儿常伴随食欲不振、大便次数增多、脱水、电解质紊乱、腹泻、感染中毒等临床症状, 若不及时进行治疗可能会威胁患儿生命安全[6]。目前临床认为腹泻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患儿自身感染、对摄入的营养物质过敏、机体免疫功能较弱、肠道菌群严重失调等, 具体分为以下3 种类型:①患儿自身因素的影响, 由于患儿年龄较低, 其缺乏成熟的胃肠道功能, 易受致病菌侵袭等因素影响, 导致肠道菌群出现失调或功能紊乱, 进而引发腹泻;②患儿在日常生活中受饮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致病菌侵袭患儿机体进而造成肠道感染, 引发腹泻;③患儿在治疗其他疾病过程中使用抗生素, 导致患儿肠道菌群发生失调引发肠炎,从而导致腹泻。该类患儿发病人群主要为6 个月~8 岁的儿童, 临床医师可通过询问其相关病史, 进行体格、粪便常规及肠道菌群检查, 明确患儿发病的具体原因, 从而给予其针对性的治疗[7]。治疗过程中针对患儿腹泻的致病因素和相关病症选择药物, 选取与适应证相符的药物进行治疗。目前临床主要通过抗感染药物、饮食和补充相关元素及菌群保护剂等方法进行治疗, 但上述治疗方式虽然可将患儿相关腹泻症状给予缓解, 但治疗效果较差, 患儿长期用药会产生一定耐药性, 且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也可能导致患儿机体出现问题, 延长病程, 严重影响患儿身心健康。且由于药物的副作用较高, 服用药物后患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如便秘、胃肠道反应等, 严重降低临床治疗效[8,9]。思密达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腹泻的药物, 其通过有效成分八面蒙脱石在胃肠道中发挥吸附病原菌的作用, 能够有效将病原菌经排泄系统排出体外。思密达能选择性地抑制肠道病原菌, 降低病原微生物对肠黏膜的损害, 从而达到缓解临床症状的目的[10-12]。金双歧是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 属于联合活菌制剂, 性状为乳白色或为黄色片剂, 间有黄色色斑, 其主要成分为长型双歧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这3 种菌均为人体肠道内正常菌群, 此药物能够补充人体内正常生理细菌, 调节肠道菌群失调, 抑制肠道内致病菌的生长, 清除有危害的细菌, 适用于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腹泻、慢性腹泻、抗生素治疗无效的腹泻及便秘等症状, 且目前尚未发现不良反应。金双歧与思密达联合使用不仅能够有效治疗大部分类型腹泻,缩短治疗时间, 还可帮助患儿建立肠道菌群外平衡状态, 加强肠道屏障作用, 抑制病原菌繁殖生长, 提高患儿肠道免疫力[13-15]。

王蕾[16]通过观察金双歧联合思密达在小儿腹泻中的临床治疗效果发现, 经药物联合治疗后, 腹泻患儿的临床有效率高达97.50%, 患儿腹泻、发热、腹痛改善时间均明显缩短, 患儿药物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显著降低, 具备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赵云姝[17]通过观察金双歧联合思密达在腹泻患儿中的有效性结果发现, 金双歧联合思密达在腹泻患儿中的临床总有效率高达96.88%, 明显高于参照组的75.00%;经药物联合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明显更短, 患儿腹泻症状缓解, 促进患儿早日康复。张伟淳[18]通过观察金双歧联合思密达在腹泻患儿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发现, 金双歧联合思密达治疗后, 腹泻患儿止泻时间、腹痛缓解时间和排便恢复时间均显著缩短, 患儿临床有效率为95.00%, 且无不良反应发生, 具有显著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相关研究发现, 从过敏性腹泻患儿的腹泻粪便检查物来看, 其可能与长载膜细胞分泌物活性和能力较低有关, 因其无法将肠道中相关食物、糖分给予充分分解, 导致其在肠道内大量堆积, 增加肠道内渗透压, 导致机体的水电解质失去平衡[19];同时, 该情况的出现将改变患儿集体内肠道环境和微生物, 尤其是厌氧菌和双歧杆菌数量随之降低。通常来说, 由于家长对小儿腹泻知识的匮乏, 大多会选择抗生素治疗, 但经长时间治疗后患儿症状不仅未得到缓解, 还将加重肠道内菌群紊乱情况。已有研究发现,小儿过敏性腹泻治疗的关键是恢复肠道菌群平衡[20]。本研究发现, 相较于对照组, 研究组患儿腹泻、发热、便血消失时间和住院天数均明显更短,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经治疗后, 总有效率为72.80%, 明显低于研究组的98.4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当患儿服用思密达后, 可帮助金双歧迅速进入肠道吸水膨胀, 药物在肠道内壁吸附,起到抑制食物残渣和肠液的作用, 避免对肠道产生刺激;思密达还有净化和吸附作用, 可清除体内肠道所残留的毒素, 起到迅速止泻, 改善肠胃功能的作用。金双歧是一类三联活菌制剂, 患儿服用金双歧片后, 可首先将其肠道内所需菌群给予补充, 平衡肠道内菌群, 改善患儿过敏性腹泻症状[21]。通过服用金双歧可迅速激活并繁殖肠道内菌群, 而菌群的增多可提升患儿免疫力[22]。经治疗后, 两组免疫功能指标CD3+和CD4+均升高, CD8+均降低, 且研究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0%(9/250), 与对照组的2.80%(7/25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金双歧可以在人体内正常生长、繁殖, 从而改善患儿肠道功能状况, 还可以清除和抑制肠道中存在的对人体有损害的细菌。在临床研究中发现, 仅对患儿的肠道菌群进行调整和改善, 即单独采用金双歧行治疗, 通过改善患儿肠道菌群, 可以帮助患儿建立自身的免疫防御机制, 证实采用金双歧治疗不会增加患儿不良反应, 安全性较高, 具备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23]。

综上所述, 过敏性腹泻患儿应用金双歧药物治疗,可有效提升患儿临床治疗效果, 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和免疫功能, 帮助患儿快速缓解症状, 促进患儿快速康复, 且临床安全性较高,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金双歧思密达菌群
浙江思密达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云雀”还是“猫头鹰”可能取决于肠道菌群
“水土不服”和肠道菌群
服用思密达有窍门
思密达服用有讲究
治疗腹泻服用思密达有讲究
金双歧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观察
金双歧联合思密达治疗小儿腹泻的效果观察
微生态制剂和奥沙拉嗪联合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肉牛剩余采食量与瘤胃微生物菌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