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模式及实施路径优化

2023-10-28苗艳艳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9期
关键词:思想引领高校大学生实践活动

苗艳艳

摘  要:由于高校大学生所处时代背景及其思想认知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自主劳动能力、劳动意识有所缺乏。文章立足于新的社会发展时期研究高校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模式及实施路径,意在结合现阶段时代背景探讨面向高校大学生实现劳动教育时需要把握的原则,并进一步提出优化劳动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文章通过实践分析可知,新时期劳动教育工作开展,应通过有效树立劳动教育目标、设置专项劳动教育课程、加强拓展型劳动实践活动组织落实、提升教师在劳动教育中的思想引领力度等路径,达到优化劳动教育效果,提升劳动教育质量这一目标。

关键词:劳动教育;高校大学生;实践活动;思想引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7-0161-04

高校大学生在落实劳动教育时,需结合实践活动资源条件、实践活动组织落实侧重点进行综合分析。教师也应通过与高校大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其对劳动教育的基础认知和整体状态,以便最终提升劳动教育整体质量水平、解决学生在劳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形成良好的自主劳动氛围,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群体的劳动实践能力。此外,劳动教育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状态,促使大学生在参与实践劳动时获得主观体验和价值认同。

一、高校劳动教育基本模式分析

(一)依托思政教育渗透劳动教育内容

现阶段高校劳动教育在实施时,大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要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环节,将劳动教育内容渗透进去。这种渗透方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认识到劳动实现的重要性以及自主劳动的实际意义。但缺乏独立的课程教学引导和实践活动组织,会影响高校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另外,思政教育若只停留在理论引导方面,也不利于学生从根本上提升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这也是现阶段需要对劳动教育模式进行优化的内在动因。

(二)伴随相应主题实践活动开展劳动教育

高校的不同专业都会匹配一定的实践教育内容,劳动教育在部分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可能会成为匹配实践活动[1]。大部分教师在组织劳动教育时,都以这些为切入点,进行学生劳动实践教育。此种实践教育虽然能够与学生专业学习高度匹配,但是劳动教育的价值和地位未能充分突出。且大部分教师对于劳动教育的实践价值也缺乏认知,部分教师会伴随专业课程学习随机设置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不利于形成长效机制,难以保证高校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效果。因此,需要从针对性更强的角度进行劳动教育活动的组织实践,并且加强思想认知引导。

二、高校大学生在新时期实施劳动教育的实践原则

(一)保持大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劳动教育实践性

保持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与大学生身心状态发展特征相匹配的一项基本原则。大学生只有自主体会到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够更好地认同劳动教育,更好地参与到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不同学生在劳动教育活动中的体验也才能够得到优化。从本质上说,这都是最终保障劳动教育实际效果的重要条件[2],更是体现教师教育引导思路合理性与创新性的科学方法。大学生要在劳动教育中确立主体地位,高校教师应结合大学生的基础劳动能力以及思想认知进行充分了解,并且积极与大学生沟通,为后续的劳动教育规划提供参考。只有让大学生处在主体地位,才能更加充分全面地体会劳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并在实践过程中提升参与度,真正达到提升劳动能力这一目标。另外,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也能使大学生感受到劳动教育形式的灵活性与多元性,能够更好地激励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相关实践活动,避免过于固定或理论性过强的劳动教育给大学生带来思想上的负担,最终影响劳动教育实践效果。除此之外,保持大学生主体地位还能从思想认知和价值取向上为学生提供积极引导,从学生完成劳动任务后的情感满足和精神满足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鼓励,这也是人性化教育特征的重要体现[3]。

(二)拓展劳动教育内涵,提升劳动教育深刻性

内涵拓展是体现劳动教育时代性的重要切入点,只有将基础劳动教育逐步向现代化劳动教育的角度进行拓展延伸,才能促使大学生劳动教育在现代社会中具备实践价值。从大学生自身角度而言,现代化劳动教育也是体现劳动教育创新优化质量的关键切入点。因此,教师需结合实际针对性做好创新与优化,为提升大学生劳动教育实际效果、满足现阶段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主观需求提供支持和保障。另外,内涵拓展也考验着教师的主观教育引导能力,是现阶段对劳动教育教师能力考核的重要切入点。从本质上来说,劳动教育具有综合性特征[4]。因此,教师需要在实践工作中渗透劳动教育,承担部分劳动教育责任。可见,在劳动教育内涵拓展的基础上,教师的专业教育能力和教育思想认知也会实现优化与提升。具体来说,在面向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时,其劳动教育的本质包括提升家务劳动、自主劳动、自我服务等方面的能力。为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认知,达到实践能力锻炼这一目标,大学生群体背景下的劳动教育,教师更应将劳动教育向学生能力教育这一方向进行延伸拓展,丰富劳动教育内涵,大学生应当通过自主实践劳动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付诸实践,从真正意义上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劳动教育的内涵从基础的家务劳动基础劳动转变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现阶段新时期的劳动更侧重技术性,更加重视学生在实践中的责任心和整体积极态度。因此,教师创新劳动教育形式,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只有合理选择技术手段,才能更快更好地完成不同类型的劳动实践任务,这种劳动实践教育拓展和创新的方式方法,也更能适应现阶段的时代背景,使劳动教育在新时期发挥其重要价值。

(三)注重劳动素养培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对于大学生而言,劳动教育既是其实践能力方面的薄弱点,也是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教育契机。现阶段的大学教师,应认识到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对于其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以劳动教育为契机,将劳动教育中应具备的能力、具备的精神和思维状态延伸拓展到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层面。通过劳动教育这一契机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层次,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5]。基础劳动教育作为一个宏观概念,更应与学生成长发展的各个维度实现有效渗透。只有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开展劳动教育,才能更加精准地体现出劳动教育的价值,也才能提升大学生自身对劳动教育价格意义的认同感。劳动素养培养是促使劳动教育内涵更丰富的重要切入点,劳动素养从本质上而言,不仅包括参与劳动过程中学生的主观状态和思想认知,也包括了一部分劳动能力方面的内容。对于大学生而言,其全面发展即思想认知、实践能力方面的全方位发展。因此,基于劳动素养培养进行劳动教育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学生思想认知、实践行动中的具体问题,为取得劳动教育实际效果奠定基础。对于现阶段的大学生来说,素养培養也是符合立德树人宏观目标要求的一项重要的实践创新尝试。

三、面向高校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优化实践路径

(一)有效树立劳动教育目标,保障劳动教育效果

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劳动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学生劳动能力的提升,应更进一步地实现劳动教育、劳动能力培养的拓展和完善。为达到更好的劳动教育效果,教师首先应充分重视目标树立。通过基础沟通交流,首先了解学生的劳动教育认知劳动实践能力。以便在进一步制订劳动教育目标时更加有针对性和实践性。具体而言,树立劳动教育目标时,教师需要了解大学生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如何理解劳动的意义价值,劳动实践的类型应包括哪些大类,大学生认同性更高的应是哪种劳动组织形式。只有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认知和基础情况,才能把握好目标定位,取得更好的劳动教育效果。具体而言,面向高校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时,教师应树立的目标包括以下两方面。第一应当注重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解决部分学生基础劳动能力,实践能力较为薄弱的现象[6]。二是提升劳动教育的整体层次,是劳动教育从基础的体育劳动转变到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这方面体现出劳动的宏观性和时代性。另外,制定目标也便于教师在实践中进行针对性观察了解。明确学生劳动教育阶段性效果,提升劳动教育整体质量。从学生角度而言,有目标的劳动教育也能够起到一定激励作用,虽然大学生自主意识逐步增强,但主观的感受仍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状态产生着重要影响。因此,只有通过激励的方式优化学生学习的主观感受,才能真正保证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设专项劳动教育课程,提升劳动教育针对性

除了依托常规思想政治教育和相关专业教学开展劳动教育外,为提升教育工作针对性,保障教育工作质量,高校还应结合学生实际有效设置专项课程。具体而言,劳动教育课程应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是基于劳动教育的传统理论课程。二是基于劳动教育的实践指导课程。其中,理论学习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从基础课程教学和劳动教育基本概念等入手,对学生进行基本概念教育和思想观念教育。尤其对大学生而言,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引领进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劳动精神教育、劳动科学知识教育是理论教育应明确的基准起点,也是确保理论教育与大学生基础状态实践要求相符合的重要途径。除此之外,劳动教育在理论部分还应包括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工作从业能力等。教师可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内容模块,丰富和完善劳动教育专题课程的理论结构。以学生未来就业创造劳动成果能力等切入点,纳入一部分创新创业课程中的相关课程。通过融合基础课程创新应用专业课程的方式,为构建合理的劳动教育理论课体系奠定基础。而对于实践教学环节,应把握的要点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针对现代化劳动技术、劳动工具、劳动实践要求,面向学生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认识到现代社会环境下的劳动与传统劳动存在的典型差异。促使学生在劳动实践课教学中更加精准地把握学习切入点和侧重点[7]。在实践活动组织落实中,还应以综合性更强的社会实践为主要载体,确保社会实践中不同类型的劳动产生不同类型的主观体验,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实现劳动教育多元性和深刻性。在具体社会实践活动方面,教师可选择一些帮扶性劳动实践活动,还可选择让学生参与与大学生年龄身份更匹配的技术性劳动实践活动,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发挥劳动教育实际作用。

(三)加强拓展型劳动实践活动组织落实

除了结合课程教学中的社会实践和主题性实践活动进行劳动实践教育外,专项拓展型劳动实践活动也应同步落实。例如,基于不同专业学生其劳动能力的侧重点和基础定义都有所差别。教师可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专项性劳动实践活动。并且注重先进技术及先进思路的有效融合,为体现劳动实践活动价值、发挥劳动实践活动作用提供帮助和支持。例如,农业专业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组织时,可以将到田间去体验基层劳动作为主题。此时,劳动教育更加具有基础性、更加具有实际性。但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还应渗透一部分先进技术工具、先进多种方法以及栽培管理方法等方面的细节内容。使劳动实践活动的内涵得到充分丰富,这也是体现现代化农业劳动特征的重要方面。当学生通过基础实践劳动体会到劳动的重要性、劳动的科学方法后,其会在思想和精神上意识到基础劳动对人们的成长发展以及社会的成长发展具备的重要作用。而当学生了解现代农业先进技术,并且对先进技术有了更加深刻的应用能力后,也会从根本上认识到技术思路对劳动质量效果提升的重要意义。这种综合性的教育效果正是现代背景下劳动教育实践所追求的目标。

(四)提升教师在劳动教育中的思想引领力度,营造良好劳动教育氛围

整体氛围营造虽然具有抽象性特征,但氛围营造对于大学生的影响也可潜移默化地体现出来。尤其是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其自主意识逐步增强,只有通过外部干预进行引领教育,才能确保获得一定程度的实践效果。相比于直观进行针对性教育引导或理论引导,这种教育方式更加柔和、更加灵活,更适宜于大学生的成长發展阶段。

作为大学老师,一方面应以身作则,在劳动实践活动中积极参与做好表率作用[8]。另一方面,也应匹配渗透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劳动对于实践成长和个人发展具备的重要意义。匹配主题性劳动实践活动,提升劳动教育基础层次,体现劳动教育实践价值。使学生能够在劳动教育组织落实的过程中获得同步的思想引领,这是劳动教育层次、质量效果提升的重点表现,也是劳动教育在实践中更进一步体现出价值的科学方法。教师还应联动思政教育专项教师或高校辅导员,通过协同引领教育和日常生活观察,对学生劳动教育实际效果进行了解和分析。营造浓厚的劳动教育氛围,通过渗透性作用,提升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实际效果。

四、结语

综合本研究实践分析可知,高校劳动教育组织落实时,基本模式存在一定的漏洞和问题。需要结合基本模式的框架结构实现针对性优化。分别从理论教育实践教育、教师教育引导思想方法等多方面入手找到创新优化路径。为最终取得劳动教育良好效果奠定基础。此外,新时期的劳动教育还应当注重技术手段,创新实践方法的融合应用,帮助大学生体会到劳动教育的先进性和时代性。

参考文献:

[1] 左延彬,付静.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和实践探索——评《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论纲》[J].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06):230.

[2] 张猛持. 高校后勤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与创新——以集美大学柚子林劳动教育基地为例[J]. 高校后勤研究,2022,(10):78-80.

[3] 童飞,高凤仪. “五育融合”视野下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机制探析[J]. 知识窗(教师版),2022(09):117-119.

[4] 叶超. 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方案设计、实施路径及保障机制研究[J]. 科教文汇,2022(18):11-14.

[5] 魏雪. 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路径分析——以山西工程技术学院为例[J]. 理论观察,2022,(09):170-173.

[6] 胡芳,杨月荣. 习近平劳动观融入高校劳动教育全过程的价值意蕴、现实困顿及路径突破[J].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22,22(04):43-48.

[7] 汤罡辉. 借力目录学发展高校图书馆场景的劳动教育——再反哺目录学教育的发展[J]. 山东图书馆学刊,2022(04):48-52.

[8] 古越. 新时代高校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制度建设探析——基于NVivo12的制度文本分析[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22,43(08):124-127.

(荐稿人:张永花,文华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

猜你喜欢

思想引领高校大学生实践活动
探究新时期高校教师对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的保障机制
立足校情 聚焦心理 管理升级 实干兴校
立足校情 聚焦心理 管理升级 实干兴校
新时期共青团思想引领的路径探讨
自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移动阅读行为特点研究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在过程中体验 在体验中发展
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
关于小学数学兴趣教学的思考
小议高中数学的兴趣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