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种视力矫正方式对青少年近视受试者屈光状态的影响临床对比分析

2023-10-16张鹏举

中国医药科学 2023年17期
关键词:镜组眼轴屈光度

张鹏举 赵 洁 刘 多 陈 艳 杨 贺 吴 迪▲

1.长春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吉林长春 130000;2.吉林省人民医院眼科,吉林长春 130000;3.吉林省人民医院科教科,吉林长春 130000;4.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吉林长春 130021

近视是影响青少年视力的常见眼科疾病,随着电子产品、升学压力等环境因素及遗传因素的影响,我国青少年近视的患病率逐年升高,并存在向低龄化、高度数的发展趋势,因此,有必要寻求有效控制近视度数增长的矫正方式[1]。目前光学干预是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的有效手段,随着视网膜周边近视离焦理论的提出,角膜塑形镜、多点近视离焦控制眼镜逐渐应用于临床[2-3]。普通单光框架眼镜为青少年近视的常见矫正方式,但其无法控制近视进展;角膜塑形镜矫正效果显著,但往往伴有结膜炎、角膜炎等并发症[4];多点近视离焦控制眼镜是一种新型近视防控框架眼镜,该镜片由两个区域组成,分别为用于矫正屈光不正的中心光学区和中心延续到镜片周边的多区域近视离焦区,可同时提供清晰的视野及近视离焦,具有满意的近视矫正效果[5-6]。本研究观察以上三种视力矫正方式对青少年近视受试者屈光状态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吉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轻、中度近视青少年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①年龄6~18岁;②轻、中度近视(轻度近视≤-3 D,中度近视>-3 D~-6 D);③双眼均为近视;④既往无角膜塑形镜配戴史;⑤家长知情并同意本研究。排除标准:①弱视、斜视;②高度近视>-6 D;③应用阿托品类药物史者;④角膜地形图异常;⑤存在上睑下垂、严重倒睫等眼睑异常者;⑥合并眼部急性炎症。根据屈光度数,将≤-3 D的52例患者纳入轻度近视组(n=52,104只眼),将>-3 D~-6 D的68例患者纳入中度近视组(n=68,136只眼);根据矫正方式,将接受普通单光框架眼镜矫正的48例患者纳入普通单光框架眼镜组(n=48,96只眼),将接受多点近视离焦控制眼镜矫正的47例患者纳入多点近视离焦控制眼镜组(n=47,94只眼),将接受角膜塑形镜矫正的25例患者纳入角膜塑形镜组(n=25,50只眼)。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本研究经吉林省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表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1.2 方法

1.2.1 仪器 裂隙灯,眼底检查系统,眼压计,拓普康8900电脑验光仪,拓普康v-10综合检影台,拓普康投影视力仪,德国蔡司IOL master。

1.2.2 验配方法 所有患者配镜前需检查双眼视功能,判别是否需要进行视功能训练。普通单光框架眼镜矫正:根据标准医学验光结果,确定近视度数后合理选择镜片,配制框架眼镜。多点近视离焦控制眼镜矫正:多点近视离焦控制眼镜验配方案需足矫,准确测量单眼瞳高、瞳距、中心点,按照验配要求合理选择镜架大小,指导患者正确配戴眼镜,镜片中心点与瞳孔中心点需一致。角膜塑形镜矫正:根据角膜曲率确定镜片直径,准确计算基弧,试戴观察视力改善效果,镜片定位需居中、活动度良好,必要时调整反转弧和定位弧,重新试戴。夜间戴镜,维持每日8 h。

1.3 观察指标

①矫正前与矫正1年后眼轴长度的改变;②矫正前与矫正1年后屈光度的改变;③矫正前与矫正1年后角膜曲率的改变;④记录矫正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F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眼轴长度变化的比较

三组患者矫正前与矫正1年后的眼轴长度变化比较,角膜塑形镜组<多点近视离焦控制眼镜组<普通单光框架眼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三组患者眼轴长度变化的比较(mm/年, ± s)

表2 三组患者眼轴长度变化的比较(mm/年, ± s)

注 与普通单光框架眼镜组比较,aP < 0.05;与角膜塑形镜组比较,bP < 0.05

组别 n眼数(只)轻度近视组 中度近视组普通单光框架眼镜组 48 96 0.45±0.03 0.34±0.05多点近视离焦控制眼镜组 47 94 0.15±0.03ab 0.09±0.03ab角膜塑形镜组 25 50 0.08±0.04a 0.05±0.02a F值 2967.980 1664.167 P值 <0.001 <0.001

2.2 三组患者屈光度变化的比较

三组患者矫正前与矫正1年后的屈光度变化比较,角膜塑形镜组<多点近视离焦控制眼镜组<普通单光框架眼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三组患者屈光度变化的比较(D/年, ± s)

表3 三组患者屈光度变化的比较(D/年, ± s)

注 与普通单光框架眼镜组比较,aP < 0.05;与角膜塑形镜组比较,bP < 0.05

组别 n眼数(只)轻度近视组 中度近视组普通单光框架眼镜组 48 96 1.54±0.19 1.03±0.16多点近视离焦控制眼镜组47 94 0.55±0.15ab 0.29±0.13ab角膜塑形镜组 25 50 0.24±0.07a 0.14±0.06a F值 2036.864 1045.281 P值 <0.001 <0.001

2.3 三组患者角膜曲率变化的比较

三组患者矫正前与矫正1年后的角膜曲率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4。

表4 三组患者角膜曲率变化的比较(D/年, ± s)

表4 三组患者角膜曲率变化的比较(D/年, ± s)

组别 n眼数(只)轻度近视组 中度近视组普通单光框架眼镜组 48 96 -0.21±0.03-0.13±0.04多点近视离焦控制眼镜组 47 94 -0.20±0.05-0.12±0.04角膜塑形镜组 25 50 -0.20±0.04-0.12±0.05 F值 1.892 1.458 P值 0.153 0.235

2.4 三组患者并发症的比较

矫正期间,普通单光框架眼镜组与多点近视离焦控制眼镜组无相关并发症发生,角膜塑形镜组出现结膜炎2例(8.00%),干眼1例(4.00%),角膜炎2例(8.00%),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0.00%,三组患者矫正期间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826,P< 0.001)。

3 讨论

青少年是近视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青少年近视的预防与控制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光学干预是控制近视进展的主要的手段之一,以视网膜周边近视离焦原理为基础,研究具有较理想近视控制效果、并发症少且经济成本低的光学矫正方式,是目前近视防控的研究热点[7-8]。

普通单光框架眼镜为临床常见的矫正方式,但该方式仅矫正屈光度数,无法达到控制近视进展的效果[9]。角膜塑形镜拥有特殊的逆几何形态设计,可利用机械性作用压平角膜,使角膜变为中央平、周边陡的形态,促进近视患者的中央屈光度发生正视化、周边屈光度发生近视化,长期配戴可有效延缓角膜屈光度增加,控制近视进展[10-11]。多点近视离焦控制眼镜则通过若干点状分布的微型凸透镜产生光学离焦,改变青少年近视患者的相对周边屈光度,延缓眼轴生长[12]。本研究结果显示,三组患者矫正前与矫正1年后的眼轴长度、屈光度变化比较,角膜塑形镜组<多点近视离焦控制眼镜组<普通单光框架眼镜组;三组患者角膜曲率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多点近视离焦控制眼镜与角膜塑形镜均具有较好的近视控制效果,可减缓眼轴的增长与屈光度的增加。多点近视离焦控制眼镜的镜片光心周围具有396个直径约32 mm的微型透镜,该镜片利用眼睛的正视化现象,使眼睛的视力和视网膜成像充分接近正视眼的视觉效果,配戴者在看不同距离实物时,多点近视离焦控制眼镜的每一个微型透镜均能形成近视离焦效果,即使眼球旋转,镜片也可提供清晰的视力及近视离焦,避免周边远视离焦刺激眼轴的增长而导致的中央近视,在矫正视力的同时可控制近视程度[13-14]。杜婉丽等[15]对60例配戴多点近视离焦控制眼镜与角膜塑形镜的患者进行18个月的随访,研究结果发现两组眼轴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多点近视离焦控制眼镜控制近视进展的长期效果明确。因此,多点近视离焦控制眼镜有望成为近年来无法配戴角膜塑形镜患者的有效矫正方式之一。

本研究结果显示,普通单光框架眼镜组与多点近视离焦控制眼镜组无相关并发症发生,角膜塑形镜组出现结膜炎2例(8.00%),干眼1例(4.00%),角膜炎2例(8.00%),说明多点近视离焦控制眼镜相较于角膜塑形镜更安全,矫正期间无并发症发生。有研究证明[16],角膜塑形镜配戴过程中的镜片摩擦易损伤角膜上皮细胞,导致角膜上皮完整性被破坏,对泪膜功能及稳定性造成负面影响。另外,角膜塑形镜为夜间配戴、白天取下,其验配适应证与日常护理方式要求较高,若操作不当易造成感染,引发结膜炎、角膜炎、干眼、角膜点染等并发症。其中,干眼主要与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代谢受到影响有关,角膜脂质层成分的改变为细菌生长提供一定条件,细菌生长进一步加重眼表损伤,进而加重干眼症状。角膜点染需高度重视,若未及时处理,则易并发角膜溃疡穿孔,导致患者视功能下降,甚至丧失视力等严重后果[17]。因此,在配戴角膜塑形镜时,需提醒近视者及其家属严格遵守配戴时间,定期复诊,如遇到结膜炎、角膜点染甚至角膜炎等情况,应立即停戴,并使用抗生素类及修复角膜药物点眼,待病情痊愈后再考虑重新配戴,同时需留意角膜塑形镜的使用寿命,勿超期配戴。多点近视离焦控制眼镜为特殊类型的单焦点镜片,为非接触式框架眼镜,相较于角膜塑形镜,多点近视离焦控制眼镜不会直接接触人眼与角膜,患者配戴舒适度较高,不易引发并发症[18]。同时,多点近视离焦控制眼镜在中间视及眩光下成像质量均较好,该镜片近视离焦区具有多个过渡区,能最大程度减少视觉光晕的可能,降低眩光发生风险[19]。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多点近视离焦控制眼镜镜片的设计特点,光线通过中心光学区和中心延续到镜片周边的多区域近视离焦区,患者初戴时可能出现周边清晰度降低的现象,因此,还需提醒患者保持良好的戴镜位置,避免影响镜片配戴的视觉效果[20]。

综上所述,多点近视离焦控制眼镜与角膜塑形镜在轻、中度青少年近视患者中均能取得满意的近视控制效果,可有效延缓患者屈光度与眼轴的变化,且多点近视离焦控制眼镜矫正期间无并发症发生,该矫正方式可作为轻、中度青少年近视防控有效的选择方案。

猜你喜欢

镜组眼轴屈光度
青少年近视初诊散瞳前、后的屈光度比较
戴眼镜会让眼睛变凸吗?
0.01%阿托品滴眼液控制青少年近视的效果及对调节功能的影响
白内障患者IOLMaster500及IOLMaster700眼轴测出率比较
单纯性近视患者鼻侧象限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与眼轴及屈光度的关系
近10a东莞地区4~22岁屈光不正人群眼轴长度特征分析
基于镜组准直的激光干涉仪快速对光方法研究
带摆镜的制冷型中波红外像方扫描光学系统设计
飞秒激光制瓣联合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治疗不同屈光度近视的疗效分析
影响激光驱动器注入镜组特性的误差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