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军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3-10-15江小平汤俊

高教学刊 2023年28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江小平 汤俊

摘  要:强军新工科专业体系建设是一项从总体设计规划到培养模式都具有我军特色的复杂系统工程。该文基于强军新工科的深刻内涵,密切结合我军新工科建设的具体实际和背景,充分考虑当前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借鉴世界军事强国工程教育特点,依次重点分析和研究新时期军队岗位需求与新工科专业要求,提出基于三化融合改造的专业体系设置方案,构建任职岗位牵引下的“厚基础、重能力”培养模式,为我军各类院校新工科专业体系改革和军事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强军新工科;专业体系;人才培养;三化融合;任职岗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8-0151-05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system for the strong army is a complex system engineer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ur army from the overall design planning to the training mode. Based on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 of the new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of the strong military, this paper closely combines the specific reality and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in our army, fully consider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draw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the world's military powerhouses, and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new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turn. During the period of military post demand and professional requirements of new engineering, a professional system setting plan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hree modernizations was put forward, and a training model of "thick foundation and ability-oriented" led by the post was established,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of the new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system and the training of military personnel in vario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our army.

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on strengthening the army; major system; personal training; integration of three modernizations; position

軍队院校是培养军事人才的重要基地,但随着新时期战争形态的转变,军队传统的体制性矛盾凸显,军队组织形态发生了深刻变革,因此军队人才培养也必须做出重大调整。2020年10月,习主席提出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为新时期军队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方向[1]。军队院校学科建设开始从高度分化走向交叉融合;知识创造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向“以问题为导向”;人才培养从专业教育迈向体系设计。因此,强军新工科专业体系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进行“岗位-融合-体系”一体化重构,培养复合型指挥管理与技术创新人才。

目前在军队院校中,都是先学科,再专业,最后培养人才。通过学科建设为专业发展提供知识体系支持,依托专业平台进行人才培养[2]。目前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是将学科作为基础,但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才培养的着眼点从学科转变为任职岗位[3]。对于强军新工科专业建设,其概念内涵如图1所示,在为军服务前提下,以“面向未来军事人才岗位需求、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同时开展”为根本遵循,重点围绕新型学科、领域和专业建设,主要体现在理念、标准、模式等方面的更新上。

一  新时期军队岗位需求与新工科专业要求

军队院校教育的论证实践常常会出现需求偏差,基层部队的某些同志往往更注重外在质量和眼前需要,以“第一印象”或初期表现定义人才;而院校有些同志更注重内在质量和长远需要,以学习能力或专业能力衡量人才[4]。根据教育的规律,只有按照岗位需求培养人才,才能为部队军事理论、战术创新和武器装备发展输入新血液。强军新工科专业体系设置的目的是培养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军人职业素养、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能够适应新的作战样式和军队组织形态,能够承担军队联合作战指挥管理工作或支援保障专业技术工作的新型高素质军事人才。

图1  强军新工科的概念内涵

强军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新作战样式、新技术理论、新装备系统与新形势下不同岗位需求实时交互、动态调整、并行更新,有效支撑具备基础性、普遍性和综合性的强军新工科专业要求的变化发展。联合作战背景下军队发展了新的作战样式,形成了新的技术理论,研发了新的装备系统,因此军队岗位的核心需求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岗位任职人员需要具备信息获取、分析判断、出谋划策、组织协调、检查指导及研究创新能力[5]。每种岗位能力需求又可具体划分,形成指标要求,如信息获取能力需要岗位任职人员具备信息检索、态势融合、数据分析等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要求具备情报分析、战场态势判断等能力;出谋划策能力要求具备辅助作战方案拟制、战场计算及决策等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是联合作战新形势下的重点需求,要求具备计划、协调及控制能力;检查指导能力则要求岗位任职人员具备情况掌握、问题查纠、指导建议及分析讲评等能力;研究创新能力要求具备新知识的获取能力,能够进行训法创新、战法创新及管理理念创新。

此外,要使强军新工科紧跟新时期军队的岗位需求,就必须将部队工作的基础性、普遍性和综合性内容纳入新工科的专业体系建设要求[6]。具体来说,将部队工作的基础性内容纳入强军新工科专业要求,使强军新工科的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将部队工作的普遍性内容纳入强军新工科的专业要求,使强军新工科的人才培养更具实践性;将部队工作的综合性内容纳入强军新工科的专业要求,使强军新工科的人才培养更贴合军官职业化的新形势。

二  基于“三化”融合改造的专业体系设置

当前军队建设和战争准备面临新的形势:一是战争形态发生变化,机械化战争将成为历史,信息化战争正向更高层次突破,智能化战争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三化”融合发展成为当前战争形态的新特点。二是新的作战样式产生,以人工智能、无人系统、量子计算等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催生了无人作战、网络作战、太空作战等新的作战样式,战斗力生成模式发生深刻变革。三是新型武器装备加速列装,部队战法训法迫切需要创新发展,推动新装备加速形成战斗力。四是军队的职能任务不断拓展,战场空间向认知域、心理域拓展,应对强敌军事挑衅、边境武装冲突、重大非战争军事行动等急难险重任务成为新的常态。为此,军队院校专业布局需要重新进行统筹设计,专业类型、结构和内容都应与军队建设和未来战争需要相适应。

图2  强军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以智能为主线的军事科技革命范式在拓宽社会域,变革认知域,赋能物理域,融合信息域的同时,通过“智能+”的变革与“+智能”的赋能,牵引着机械化和信息化发展,拓展了新的作战模式和疆域[7]。智能化开始促使战争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武器形态、作战样式、组织模式和作战人员都发生着颠覆性的变化,全域智慧作战成为新的战争方式。从多域精确作战到全域智慧作战的演进,是机械化联合作战和信息化精确作战向智能化作战的全面跃升。新型战争方式的出现,需要传统优势工科专业进行信息化、智能化的改造升级。

我们以美方在无人作战方面提出并运用的群体协同的新型蜂群作战为例。“蜂群”是由许多独立的单元高度联结而成的即时自组织系统,核心是通过分布式指挥节点进行决策,组合运用大量不计“生命”的廉价独“蜂”,形成“群”战效果。这种蜂群作战具有仿生式自组织、即时应召作战、子母协同对抗的显著特点,能够模仿生物行为按照指定边界自组织完成作战任务。美方部署了“小精灵”“山鹑”“进攻性蜂群战术”等系列项目,在“山鹑”计划中103架微型无人机彼此交互,可自主有序扑向目标,诱骗、干扰和攻击敌防空系统。根据相关文件,本科教育军事学学科门类中的无人作战工程(作战类)和无人装备工程(装备类)分属两个专业,而未来战争样式需要指挥员既懂装备又懂运用,这两个专业可合并升级为无人装备与作战运用专业,并增加群体智能、无人协同、模仿学习等基础课程。

(一)  “三化”融合的基本原则

“三化”融合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互促共进、整体推进、统筹兼顾。互促共进体现在共同发展过程中,其既拥有相互提升、相互支持的有利条件,也存在发展方向、资源分配等一系列矛盾。应当避免“三化”在建设过程中的冲突和摩擦,充分利用“三化”融合发展中的积极方面,使其产生系统涌现,达到“1+1+1>3”的目标。整体推进体现在“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中与技术、系统、体系等是相互关联的。“三化”融合必须实现支撑各“化”的技术群的融合,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从军事技术到作战理论、体系装备、后勤保障等领域,不断纵深融合发展,实现各个领域的全面融合,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8]。

统筹兼顾体现在机械化是三化的基础,信息化、智能化是高级阶段,但是其从重要性上讲是同等重要的。不能简单认为机械化代表低端、简单。如果机械化完成度不高,会成为制约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瓶颈”,智能化的突破也需要充分信息化后提供的大算力和大数据支持。

(二)  “三化”融合的实现方式

“三化”融合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促进式”“补短式”“会聚式”三种。对于“促进式”,三化融合发展的重点在于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发挥各“化”自身的优势,让其彼此协作,相互促进。在智能化与机械化协作方面,智能控制下的零件制造灵活性更强、精准度更高。在智能化与信息化协作方面,智能化可以对大数据进行深度处理,挖掘有效信息。美国国防部的“深绿”计划,可以通过智能化手段實时分析战场态势数据,对敌方的下一步行动及未来战场走势进行预判,为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信息化与机械化协作方面,通过信息网络的快速传输,可以增强机械化协同的精准性。对于“补短式”,每一“化”在发展中都有自身的局限和短板,需要借助其他“化”的技术来进行突破。智能化的3D打印技术可以将精密构件的图本文件打印成实物,极大缩短了加工的时间,减少了材料的使用。信息化下产生的大数据爆炸,必须采用智能化的分析处理方法,才能快速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此外,对现有的装备进行智能化升级,可以使老旧的装备焕发新的生机。例如将信息化武器的遥控系统通过智能化升级为自主控制系统,进行无人化升级,提高信息化武器的战场适应能力。对于“会聚式”,“会聚”思想认为任何技术的融合,都将产生超过其影响之和的作用。在“三化”融合的过程中,多种学科相互交叉,会催生创造出新的学科前沿,产出具有颠覆性的重大创新成果。如高功率微波新概念武器技术蕴含了高功率脉冲驱动源技术、真空技术、瞬态电磁兼容和微波效应机理等现代理工科研究前沿技术,具有极高的军事应用价值。

三  任职岗位牵引下的“厚基础、重能力”培养模式

军事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服务于国防和战争,为适应我国军队机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的需求,军队院校应以价值观为基础,培养具有领导能力和领导素质的职业军官。在新时代强军目标的指引下,军事人才培养更应该以岗位为牵引,培养具备卓越领导能力和优秀军事素质,满足实战需求,满足任职岗位需求的人才。

(一)  西点军校人才培养模式总结

军事人才培养首先应该是培养学员正确的价值观念,其次是培养学员的综合能力。综合能力的体现既有作为合格军人综合素质的展现,又有满足自身岗位任职的专业能力的体现,同时还应具备自身个性。合格军人的综合素质首先应该具备较强的领导能力,这是培养一个军事人才综合能力的核心。满足自身岗位任职的专业能力体现在学识、军事、体能等方面。

以西点军校为例,其培养方式如图3所示。西点军校人才培养主要着重于两方面:一是以西点校训为基础的价值观培养;二是重点培养军人的领导力和领导素质。西点军校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主要有四个方面,即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培养环境和教学理念。在学科专业上西点军校涵盖了自然、人文、社会和军事艺术等学科设置,在大学一年级时以通识教育为主,第二年级学员再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专业设置的宽泛可以为部队培养更多的适应各个岗位的人才。西点军校把课程设置作为重点来抓,是培养军事人才的核心,学员的课程以工学课程为基础,军事教育与理工相结合,既符合地方课程的特点,也满足军事要求。西点军校的人才培养体现在方方面面,能进入西点的学员都是高质量学员,其选拔上始终采取低录取率的原则。在培养计划上以学术、军事、体育互为补充,从综合能力上培养学员。管理方式采取与部队相似的管理模式,让学员还未任职就能适应部队的环境,避免学员到任职岗位不适应的问题。西点军校充分认识到学员的创新能力和技术能力是打赢未来战争的保证,因此,西点军校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以学员本身为主体,挖掘学员自身的创新能力,培养其技术能力。西点军校的人才培养在培养通用能力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培养其适应的发展方向,是一种小而精的人才培养模式。

综合分析西点军校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行为科学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创新性教育和军事技能教育[9]。行为科学教育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引导学员正确的价值观念,二是教育学员对个体、小型群体、不同层次组织机构的人类行为有所认识,进而引导学员增强其领导能力。科学文化教育主要是培养学员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涵盖宽泛的多学科交叉培养课程,使得学员掌握更为丰富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的军事指挥知识,从而使学员具备更好的潜力和适应能力,有利于其未来发展。创新性教育是学员在应对突发情况时所必须具备的品质,要求学员具备不断探索未知的能力,保持求知欲,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多方面的才能,为打赢战争注入活力。军事技能教育主要是面向岗位需求,贴近部队、贴近实战的军事指挥和军事作战能力,掌握必备的军事技术,主要涵盖军事理论的学习和军事实践的训练。

(二)  新工科在校指技融合式培养

军队院校传统的重理论、轻指揮的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合当下对高素质军事人才的需求。新工科指技融合培养模式并非是将传统的在校培养模式阶段和任职培训阶段简单地组合,而是深度的、多方面的融合[10]。总结借鉴不同国家军事教育特点(表1),可以设计适合我国国情、满足我军需求的指技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四年在校指技融合式培养对学员复合能力要求比较高,不仅仅重视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更加注重面向部队各兵种的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现代信息战争对军事人才的需求是能指挥、懂技术、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军队院校人才培养方式应在专业技术的基础上,培养学员的指挥能力,将指挥和技术深度融合,培养全面型、复合型军事人才。四年在校指技融合式培养主要可以分成初级培训阶段和分轨培训阶段。初级培训阶段不区分专业和培养类型,主要目的是进行通识教育,按照政治、人文、军事和工程技术等基础课程进行培养,鼓励多学科交叉融合。初级培训阶段会更加注重军事能力和领导力的培养,主要拓宽学员知识的广度和宽度,让学员具备牢固、全面的知识基础和军事基础,为以后的任职打下坚实的基础。分轨培训阶段会根据学员自身的特点和意愿确定培养的类型和培养专业。在分轨培训时,要以岗位任职需求为指引,结合学员自身特点合理确定其培养方向,有针对性地增强培养。指挥类人才培养将面向各军兵种的技术课程和军事课程,技术类人才培养以学科为核心的专业基础课程,突出学术研究,注重培养工程实践能力。

四年之后以部队为主体的任职培训可以作为指技融合培养的重要补充。学员满足岗位需求任职的能力仅仅依靠在院校的正规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在任职岗位上的学习来补充,强化知识能力。以部队为主导的培训学习应该强调终身学习的概念,部队可以为学员提供有组织的终身学习规划,让学员具备更为明确的工作学习目标,不断提高岗位任职能力,让学员为整个职业生涯做好准备。任职培训期间主要由部队承担起培训任务,培训内容应该是贴近基层、贴近实战的岗位技能专项训练。在岗任职培训可以减少学员离岗入校的学习时间,而且部队相对于院校更了解人才的需求,因此可以制定更符合现实需求的培养计划,让学员更好地融入部队,为其职业生涯开启良好的开端。

四  结束语

基于教育部新工科建设和新一轮军队院校调整改革的大背景,本文以强军目标和强军思想为引领,采用综合设计、系统实施的思路,遵循“能力产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的理念,为实现“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的目标,进行了强军新工科专业体系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通过分析新时期军队岗位需求与新工科专业要求,探索基于“三化”融合改造的强军新工科专业体系设置。最后,借鉴西点军校人才培养模式,总结不同国家军事教育特点,提出我军任职岗位牵引下的“厚基础、重能力”指技融合式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中央军委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决定》[EB/OL].http://www.mva.gov.cn/sy/xx/gfxx/202010/t20201020_42689.html.

[2] 刘坤,陈通.新工科教育治理:主体构成与框架建构[J].教育科学,2020,36(4):63.

[3] 林健.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1):1-13.

[4] 李小平,熊韵然,王晓楠.军队研究生教育的需求内涵与供需失衡反思[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5):64-68.

[5] 张耀鸿,包卫东.面向能力需求的军队院校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9,17(1):66-71.

[6] 周师军,李建春.把握岗位需求特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3(20):40-41.

[7] 丁友宝,彭志刚,张洪群.智能化作战及军队战略推进与发展[J].国防科技,2019,40(4):4-8,49.

[8] 陈小青.军队信息化建设范式研究——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到平行化的融合发展[J].国防科技,2019,40(1):52-87.

[9] 郑贞,朱劲松,贡卫东.从《美国西点军校2013—2019战略规划》看西点军校人才培养体系的特点[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64-65.

[10] 周立军,张杰,李瑛.军队院校学员自主能力培塑模式的探索研究[J].计算机教育,2021(7):5-8.

基金项目:2020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微项目教学法在军校首次任职专业实践课程的应用研究”(HNJG-2020-0023)

第一作者简介:江小平(1977-),男,汉族,安徽望江人,硕士,高级工程师,副院长。研究方向为复杂系统建模科学研究与教学。

*通信作者:汤俊(1988-),男,汉族,安徽怀宁人,博士,副教授,大数据与决策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复杂系统建模科学研究与教学。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从美术创作论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