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境 沉浸 链接 生长

2023-09-27宋可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3年7期
关键词:统编语文教材思维发展阅读教学

宋可

[摘 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是语文学科的核心教学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从还原情境、沉浸体验、链接经验、能力培养这四个方面对学生的阅读思维进行培養,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统编语文教材;阅读教学;思维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19-0062-03

近几年来,语言、思维、审美、文化成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词。其中,思维是语言的内核,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已经成为时下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杨九俊先生在《打开思维之门》一文中指出:“追求有效教学,关键是看能否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能否在教学过程中建构积极主动的思维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为起点,以促进学生思维多样化发展为终点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极大的发展。那么,指向学生思维发展的语文教学如何实施呢?

一、在还原情境中发展学生思维

还原情境就是指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还原为形象的画面与场景。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是鲜活的,思维的运转也变得更加灵动活跃。

(一)在语言描述中还原情境

统编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极具画面感,教师采取还原情境的方式,鼓励学生把文字还原成画面,在直观感受中,学生的思维自然会得到发展。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桂花雨》一课中,作者儿时摇桂花的画面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时,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摇桂花时的快乐呢?教师可借助图片资料创设情境,让学生借助插图描述作者摇桂花的情景。在学生的描述中,那纷纷落下的桂花不仅落了作者满头满身,而且落在了学生心间,他们仿佛看到了桂花纷纷落在自己头上、肩上、衣服上的样子……这样教学,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思维与情感融合,促进了学生想象思维的发展。

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桂花雨》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作者摇桂花的情景描述出来。通过还原课文情境,学生化身为文本的创作者,想象力变得更加丰富,在描述中获得了思维的发展。

(二)在形象演绎中还原情境

统编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采用表演的方式再现文本情境,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这些词语之间的联系与差别,以及它们在表达人物特点与情感方面的作用,避免学生思维的碎片化与浅表化。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人物描写一组》中的《摔跤》一文,动词运用准确,对小嘎子与胖墩儿的心理也刻画得特别细致。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教师紧扣描写小嘎子的词语“蹦来蹦去、推、拉、拽、顶”以及描写胖墩的词语“塌腰、合裆、不露破绽”,让学生进行动作演绎,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嘎子的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和胖墩儿沉稳、憨厚老实的特点。通过动作再现,学生仿佛来到了小嘎子与胖墩摔跤比赛的现场,真正感受到了这些动词在表现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这使得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不再停留于表面,而是真正深入到了课文的语言文字中。

课文中有些人物形象单靠品读不一定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其特点,教师依据课文中的语言、动作描写让学生进行演绎,可以帮助学生搭建起课文语言与人物形象之间的桥梁,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深刻理解。

二、在沉浸体验中发展学生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沉浸是一种高质量的学习体验,它可以避免一切外在形式的干扰,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空前的发展。教师要善于采取多种方式引领学生沉浸在文本中,使学生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一)沉浸在角色代入中

统编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的语言是比较抽象的,这些语言与学生的认知之间存在着一定距离。教师从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身心发展规律出发,以角色代入式的阅读方式引领学生进行深入体验,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月亮》一课,主要描述了月光下“我”和阿妈一起走月亮的情景,字里行间充满浓浓的亲情,同时表达了作者对月下美丽景色的喜爱之情。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与课文内容产生共鸣,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教师可以让学生回想一下自己平时与妈妈在月光下散步的情景,与作者笔下的走月亮相比,哪些情景是自己经历过的,哪些景象是自己没有见过的。在角色代入中,学生仿佛跟着阿妈来到了溪水边,闻到了山草与野花的香味,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此时无声胜有声,作者的情感在学生心间流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当学生真正沉入课文中,他们的感受就会更加深刻。依据课文内容特点,教师采取角色代入的方式引领学生沉浸其中,可以使学生对作者的语言描写有更深的感悟与体会,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沉浸在多维对话中

统编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的文学性、人文性特点较强。在此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从单元双线目标出发,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引领学生真正走进课文的世界中,与作者、主人公,甚至是语言文字进行对话,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两小儿辩日》一课时,教师依据课文内容特点,创设“辩论擂台”,让学生说说:“两小儿谁说的对?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吗?你对太阳的大小有什么看法吗?‘孔子不能决’是孔子真的不知道吗?”学生有的结合沉浸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结合现代科学知识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认为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精神很难得;有的认为孔子连这个都不知道,称之为“圣人”不合适;还有的认为孔子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展现了圣人的风范。不同学生的阅读感受不同,在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中,学生真正沉浸在课文中,感受到了两小儿的科学求真精神。这不仅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发展了学生思维,而且促进了学生科学精神的成长。

对话是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可以让学生的阅读由浅层走向深层。教師依据课文特点,采取多维对话的方式展开教学,可以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的阅读真正走向深处。

三、在链接经验中发展学生思维

阅读教学中,学生所学内容之间是有着一定的联系的。教师从这个方面入手,为学生搭建适切的学习支架,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阅读走向深处。

(一)链接已知与未知

语文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或者提取,而是知识经验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以学生为中心,链接新旧知识,寻找学生思维的联结点,可以使学生已有的认知得到完善与提升。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枣核》一课,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并试着续编故事。第八单元是一个复述故事的单元,经过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复述课文的经验,在完成“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这一要求时就要用到已有的学习经验。这就需要教师把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与未知的知识学习结合在一起。基于这个学习目标,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特点和故事情节进行复述。借助教师搭建的情节支架,学生逐步完成了学习任务。最后,教师让学生顺着情节的发展去续编故事,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在《枣核》一课的教学前,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复述课文的基本方法,在“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这一学习目标的引领下,教师帮助学生搭建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学习支架,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学生的复述能力。

(二)链接情境与场景

学生思维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与系统性。教师要有明确的任务指向,根据教学需要为学生搭建链接文本情境的桥梁,以使学生在多种学习情境的关联作用下获得思维的发展。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紧扣“每逢佳节倍思亲”来创设学习情境,先让学生想象在佳节期间诗人是如何思念家乡亲人的,然后启发学生联想:“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家乡的亲人们是如何过重阳节的呢?他们是否会想起身在异乡的我呢?”在这种学习情境中,学生仿佛变成了诗人,正遥望着家乡的方向,想着亲人们此时此刻正在做什么,对于“倍思亲”的理解感受变得更加深刻;同时,在想象与表达中,学生的思维也从单一走向了丰富。

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教学中,教师依据诗歌内容,创设恰当情境,把学生带入诗人思念家乡的情境之中,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促进学生对古诗所表达的情感的认识,提升古诗教学的质量。

四、在能力培养中发展学生思维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目标出发,关注学生阅读思辨能力、知识建构能力等的培养,可以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一)在主动思辨中发展学生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培养,提出可以引发学生思维冲突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思辨,使学生在思辨求真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猎人海力布》一课时,在学生读完课文后,教师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想象:“假如小白蛇叮嘱的是你,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你会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告诉乡亲们吗?明明知道如果把这件事告诉乡亲们,自己就会变成石头,你还会这样做吗?”这些问题的提出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有的学生说,自己会向海力布那样做,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拯救乡亲们;有的学生说,自己不会向海力布那样做,但是自己会想些其他办法来帮助乡亲们转移,如建设家乡新计划、全体移民等,用惠民政策去打动乡亲们,使乡亲们从被动搬家变为主动搬家。在学生想办法劝说乡亲们转移的过程中,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得到了发展,实现了对课文内容的再创造。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文本中能够引发学生思维冲突的着力点,引领学生进行思辨阅读。为了更好地阐明自己的理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就会积极思考,提出许多切实可行的办法,从而提升思维品质。

(二)在主动建构中发展学生思维

学生不仅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还是学习活动的主动探索者与建构者。教师引导学生从参与到建构,真正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与生成,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发展学生的思维。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一个名著阅读单元,在这个单元的“快乐读书吧”板块中提出让学生“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的要求。教学时,教师可结合本单元的课文,创设阅读交流情境,让学生畅谈自己对本单元四篇课文的认识或者自己在课外读到过的其他古典名著故事。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生主动阅读名著、丰富自己阅读视野的想法被激活,随着阅读量的增多以及学习交流活动的深入,他们的思维也得以发展。

倡导名著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眼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名著阅读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搭建交流平台,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阅读感悟,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积极主动建构。在学生发表自己感悟的过程中,其思维也得到了发展。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阅读所得与感悟都是他们主动获取的,有利于他们自主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的提升。

综上所述,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以思维发展为导向,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学习情境,从还原情境、沉浸体验、链接经验、能力培养这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与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杨九俊. 打开思维之门[J].江苏教育研究,2008(2):13-17.

[2] 徐媛.场景学习:培养语文思维素养的教学探索[J].江苏教育研究,2021(Z4):107-111.

[3] 董洁.思维导图对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助推功效探析[J].小学教学研究,2021(13):42-43.

[4] 汪涵.关注素养  提升能力  发展思维:例谈小学语文低年级书面测试命题改革[J].小学语文教师,2021(5):77-79.

猜你喜欢

统编语文教材思维发展阅读教学
统编语文教材之新闻体裁作品编写探究
在读说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发展
初中英语阅读活动的分析与重构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探究小学品德课与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结合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