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丹红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及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

2023-09-16张卓成计高荣汤雪峰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8期
关键词:丹红颈动脉斑块

张卓成,计高荣,汤雪峰,何 淼

1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急诊科,上海 200021

2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普外科,上海 200021

脑卒中包括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均起病较急,少数患者因病变部位微小而症状不明显,但大多数患者可快速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1-2]。脑卒中是世界范围内致残、致死率较高的疾病,其中以急性缺血脑卒中为主[3-4]。研究显示,2019年脑卒中是导致中国居民死亡最多的疾病[5]。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脑卒中患病率为1596.0/10万[6]。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简称颈动脉斑块)与急性缺血脑卒中存在密切关系,其中炎症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结果显示,颈动脉斑块可增加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7],同时,颈动脉斑块也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有关[8],通过药物和介入治疗,可降低颈动脉斑块的负荷,有助于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9-12]。针对颈动脉斑块,目前比较公认的治疗方法主要为口服他汀类降脂药物和斑块的介入术或外科切除术,口服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以降低血脂,拮抗斑块局部炎症,降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13],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础治疗,需要长期坚持;斑块的介入术或外科切除术具有一定的风险,可导致继发急性血栓形成、血管损伤等。祖国医学在活血化瘀方面有长期丰富的经验,其中丹红注射液是临床常用药物,其提取了丹参、红花的有效成分,具有活血化瘀、活血通络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心肌缺血性疾病,临床疗效较好[14]。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丹红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及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9年8月至2022年6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首次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接受治疗;(3)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合并恶性肿瘤;(2)合并颅内出血;(3)合并凝血功能障碍;(4)伴颈动脉斑块并已经接受过介入或外科治疗;(5)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共纳入120例患者,按照住院期间是否使用丹红注射液将其分为丹红组(n=56)和对照组(n=64)。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等临床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包括每天口服阿托伐他汀20~40 mg、阿司匹林100 mg,必要时每天联合服用氯吡格雷75 mg。丹红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丹红注射液(由40 ml丹红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生理盐水注射液100 ml混合而成)30~60 min,每天1次,连用14 d。

1.3 数据收集及观察指标

收集两组患者入院时的一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不良嗜好等;病史信息,包括基础病病史、本次发病时间等;血液检测指标,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等;影像学检查,包括脑卒中的部位、大小、罪犯血管以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等。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4天结束时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斑块厚度、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斑块厚度、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 反应蛋白水平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斑块厚度、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丹红组患者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斑块厚度、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小于对照组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面积、厚度、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反应蛋白的比较(±s)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面积、厚度、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反应蛋白的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指标时间 丹红组(n=56)对照组(n=64) t值 P值颈动脉斑块面积(mm2)治疗前10.1±2.3 9.8±2.0 0.746 0.446治疗后 6.2±1.4*8.7±1.8* 8.403 <0.05颈动脉斑块厚度(mm)治疗前 2.5±0.6 2.4±0.5 0.996 0.321治疗后 1.8±0.4*2.2±0.5* 4.793 <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mm)治疗前 1.9±0.4 1.8±0.4 1.366 0.174治疗后 1.3±0.3*1.6±0.4* 4.594 <0.05 C反应蛋白(mg/L)治疗前 4.7±1.1 4.9±1.2 0.947 0.346治疗后 2.3±0.5*3.2±0.7* 7.999 <0.05

2.2 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住院期间丹红组患者并发生总发生率为8.9%(5/56),与对照组患者的12.5%(8/6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n(%)]

3 讨论

颈动脉斑块在成年人中比较常见,既与增龄性血管改变有关,也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15],其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普遍存在,消除、缩小颈动脉斑块对于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具有重要意义[16]。

既往研究显示,丹红注射液对缺血性脑卒中有显著的疗效。涂锦可和王珊珊[17]对比了丹红注射液与曲克芦丁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结果显示,丹红注射液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能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贾英岚等[18]则观察了丹红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使用丹红与依达拉奉联合注射治疗脑梗死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神经损伤程度,提高机体恢复的质量。董丹等[19]研究了丹红注射液辅助西药对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及疗效,结果显示,丹红注射液辅助西药依达拉奉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提高其临床疗效,且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是适合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均为恢复期腔隙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案。还有研究对丹红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进行了探索,陈春艳等[20]采用丹红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性卒中模型进行干预,结果显示,丹红注射液可以使大鼠神经功能行为和肌力改善。因此,丹红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确切。

本研究结果显示,丹红注射液可以显著缩小颈动脉斑块,降低血液循环中的C反应蛋白水平,提示丹红注射液缩小颈动脉斑块可能是通过降低机体炎症水平而实现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本质是炎症,减轻局部炎症,可能有利于阻止斑块进一步扩大,促进已有斑块的吸收消解[21]。研究发现,丹参、红花有效组分配伍能明显下调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核因子红细胞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蛋白表达,其机制是激活炎症通路的蛋白表达,减少神经细胞凋亡,最终达到抑制缺血性脑卒中损伤过程中的相关炎症反应[22]。史卫国等[23]在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患者中发现,丹红注射液可降低患者的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等炎症指标水平,丹红注射液具有抑制炎症反应、改善内皮功能、提高纤溶活性、稳定斑块的作用。而朱慧渊等[24]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提示丹红有效组分配伍能够通过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信号通路下调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NLRP3)炎症小体的释放,阻断炎症损伤环节,最终达到抗感染及抗损伤的作用。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丹红注射液治疗并没有增加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示该药物安全性较好。

综上所述,丹红注射液可以降低血清中的C反应蛋白水平,缩小颈动脉斑块,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丹红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42例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
丹红注射液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脑梗死52例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阿托伐他汀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颈椎病脑供血不足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