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时间节点为导向的院内快速急救护理在急性脑卒中静脉溶栓中的应用研究

2023-09-15郑娜陈庚黄秀春

中外医疗 2023年20期
关键词:溶栓静脉节点

郑娜,陈庚,黄秀春

福州市第一总医院急诊科,福建福州 350009

急性脑卒中在临床上属于常见的急诊科疾病之一,其特点为突发疾病,且发病6 h内获得及时有效救治,患者恢复的可能性较大[1-3]。临床中一般采用静脉溶栓的方式进行治疗[4],仅是对其进行治疗,效果并不是很好,因此需要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措施。常规急救护理虽能够满足病情的需要,但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来说,必须能够最大限度地减短溶栓前等待的时间,以使患者能够尽早地进行溶栓治疗[5-7],因此需要进行更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时间节点为导向的院内快速急救护理对于突发急症、存在黄金抢救时间窗的疾病(如急性脑卒中)而建立的一种基础性护理模式,可以改善患者恢复的情况[8]。对此,本文随机选取2020年9月—2021年6月在福州市第一总医院进行常规急救护理的80例急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纳入对照组,随机选取2021年7月—2022年9月在本院进行以时间节点为导向的院内快速急救护理的80例急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纳入研究组,探讨以时间节点为导向的院内快速急救护理在急性脑卒中静脉溶栓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20年9月—2021年6月在本院进行常规急救护理的80例急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纳入对照组,2021年7月—2022年9月在本院以时间节点为导向的院内快速急救护理的80例急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纳入研究组。对照组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43~80岁,平均(60.41±1.03)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6 h,平均(3.39±1.03)h;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 GCS)7~12分,平均(9.36±1.30)分。研究组中男47例,女33例;年龄42~80岁,平均(60.40±1.03)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7 h,平均(3.42±1.04)h;入院时GCS评分7~13分,平均(9.39±1.31)分。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开展前上报本院医学伦理部门,获得审核通过后开展本研究。患者在知情了本研究的内容后,自愿参与本研究。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过诊断,确诊为急性脑卒中患者;②均进行静脉溶栓患者。

排除标准:①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患者;②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患者;③近期参与过类似的研究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急救护理。①常规确保各种抢救仪器、设备、药品定期检查,处于备用状态。②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家属对于患者病情的描述对患者进行监测生命体征、吸氧、建立静脉通道以及其他相应的急救护理措施。等到患者的病情相对稳定时,为患者以及其家属讲解相关静脉溶栓的优势以及必要性。③绿道护士遵医嘱执行静脉溶栓药物治疗,阿替普酶给药后需要保证在1 min内静脉推注总药液量的10%,同时需要控制输液的速度,保证药液在1 h内输注完成。④遵医嘱静脉溶栓给药后动态监测血压、心率及并发症等情况,若患者出现头痛、呕吐、出血、过敏等并发症征象时,及时报告主治医生,然后根据医嘱为其进行相应的处置。⑤当患者或者其家属有疑问时,及时解答,且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保持患者及其家属情绪的稳定,以更好地配合疾病的治疗。

研究组采用在对照组为基础的护理上增加以时间节点为导向的院内快速急救护理。(1)建立脑卒中绿色通道小组:由急诊科主任担任组长,急诊科护士长以及药剂科、影像科等其他相关的医护人员担任组员,定期进行脑卒中知识培训,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快速评估。(2)设备准备:小组成员需要提前在抢救室设置专用的溶栓床位,同时准备好相应的药物、急救设备。(3)可进行由护士主导的静脉溶栓流程改造,主导完成整个静脉溶栓绿色通道的运行[9]:①急救小组接到急救电话之后,立即出发,在接诊的路上向患者家属了解患者病情,以提前准备好需要的担架、药品以及吸氧设备等,同时与院内的相关科室对患者相应病情的进行沟通。②在接到患者之后,急救护士在10 min以内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了解并作出评估,根据医嘱为其进行相应处理。③患者进入医院急诊后,要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快速分诊-医生接诊-开放静脉通路并采集血液标本-CT检查-溶栓一站式的无缝对接护理。即医院的绿色通道进行优化,绿道护士在5 min内通过患者的面部、言语等方面对其进行快速分诊;对怀疑急性脑卒中患者,需要马上把其送到抢救室进行抢救,并告知医生;医生在10 min内为患者查体及病情的评估,并启动脑卒中绿色通道小组;绿道护士为患者悬挂卒中优先标识,然后在10 min内开通静脉通路并采集血液标本,遵医嘱将患者在25 min内送至CT室完成检查,并在60 min内开始静脉溶栓给药治疗。(4)患者住院后:等到患者的病情稳定后,护理人员需要根据其具体病情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例如对于有肢体障碍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以指导患者进行一定的腕关节背屈或者肩部伸展,随时询问患者是否能够承受。

1.4 观察指标

1.4.1 运动功能评分 通过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10](Fugl-meyer Assessment, FMA)进行相应运动功能评估,包括上肢运动评分部分66分和下肢运动评分部分34分,量表采用百分制。运功功能随着分数的增加而增强。

1.4.2 对比两组生活质量评分 采用简明生活质量评估量表(Short Form 36 Questionnaire, SF-36)[11-12],包括心理功能、生活功能以及环境适应,总计3个类别,28个子项目,每项均采用百分制。生活质量随着分数的增加而改善程度更高。

1.4.3 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 采用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评分量表,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采用百分制,患者按照个人感受自行填写,其中满意(90~100分)、基本满意(60~<90分)、不满意(0~<60分)[13]。总满意率=(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每组总例数×100%。

1.4.4 对比两组卒中溶栓时间节点 包括分诊时间、到院至急诊医师接诊、开通静脉通路时间、到院至脑卒中团队接诊、到院至初始CT检查、到院至应用静脉溶栓药物时间。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分]

组别研究组(n=80)对照组(n=80)t值P值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护理前42.32±5.88 42.34±5.79 0.022 0.983护理后89.27±4.80 82.44±5.77 8.139<0.001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护理前24.39±4.20 25.11±4.81 1.008 0.315护理后87.33±2.76 85.88±1.11 4.360<0.001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护理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的心理功能、生活功能、环境适应以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组别研究组(n=80)对照组(n=80)t值P值心理功能护理前68.38±1.13 68.34±1.10 0.227 0.821护理后93.39±1.96 88.56±1.75 16.441<0.001生活功能护理前70.33±2.33 70.12±2.26 0.579 0.564护理后89.84±1.22 87.29±1.13 13.716<0.001环境适应护理前73.24±1.46 72.98±1.43 1.138 0.257护理后90.35±1.12 89.02±1.03 7.818<0.001总分护理前67.20±1.04 66.99±1.11 1.235 0.219护理后93.33±3.16 90.18±2.04 7.491<0.001

2.3 两组患者卒中溶栓时间节点对比

研究组各卒中溶栓时间节点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卒中溶栓时间节点对比[(),min]

表3 两组患者卒中溶栓时间节点对比[(),min]

组别研究组(n=80)对照组(n=80)t值P值分诊时间2.76±0.83 3.52±1.14 4.821<0.001到院至急诊医师接诊2.78±0.11 2.94±0.19 6.518<0.001开通静脉通路时间7.03±1.91 8.20±2.03 3.754<0.001到院至脑卒中团队接诊5.29±0.99 6.11±1.43 4.217<0.001到院至初始CT检查8.71±2.44 10.08±2.57 3.458 0.001到院至应用静脉溶栓药物时间5.39±1.06 6.22±1.29 4.446<0.001

2.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研究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6.25%,高于对照组的8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3 讨论

急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类型疾病,因病情发展快,且具有高致残和致死率,所以对患者日常生活乃至生命均可造成严重威胁,尤其对于中老年人群[14-15]。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急救过程非常重要,发病6 h属于急救的黄金期,对患者进行静脉溶栓可以快速改善患者的脑血管血流,帮助患者尽早地恢复血流水平[16]。然而若患者错过或延误溶栓治疗最佳时期,则可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降低抢救成功率。由于急性脑卒中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急诊常规护理效果不太理想。因此需要寻找一种能够急性脑卒中治疗的最佳护理方式,其中以时间节点为导向的院内快速急救护理属于能够最大程度上减少急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前等待时间的新型急诊护理模式中的一种,其可以采用绿色通道的模式,与相应科室提前建立联系,了解患者的病情,较早地做好相应的准备,患者入院后能够尽早地完成治疗,从而能够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17-19]。

护理前,两组的运动功能评分相近(P>0.05),护理后,干预组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89.27±4.80)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分(87.33±2.76)分方面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82.44±5.77)分、(85.88±1.11)分(P<0.05),提示采用以时间节点为导向的院内快速急救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以及下肢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的症状。与刘静等[20]学者研究中的出院时上肢运动功能评分(55.26±4.88)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分(31.01±2.80)分高于对照组(52.47±5.56)分、(28.88±3.02)分(P<0.05)的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与本文的数据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趋势较为相近,分析可能是因为刘静等学者研究中所选患者的例数比本文研究中患者的例数偏少等原因。

综上所述,以时间节点为导向的院内快速急救护理可以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以及生活质量,且护理满意度高。但是本研究中并未比较两组患者进行溶栓前的等待时间,在今后的研究中会加大研究的范围,为临床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恢复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猜你喜欢

溶栓静脉节点
CM节点控制在船舶上的应用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lectronic equipment usage distance for common users
基于AutoCAD的门窗节点图快速构建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两种深静脉置管方法在普外科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静脉留置针配合可来福接头封管方法的探讨
抓住人才培养的关键节点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CT灌注成像在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