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护理干预对维持性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2023-09-15汤春菊沈柳燕何新欣

中外医疗 2023年20期
关键词:尿毒症血液情绪

汤春菊,沈柳燕,何新欣

启东市中医院肾内科,江苏南通 226200

尿毒症并不特指一种疾病,是指所有急、慢性肾衰竭的晚期阶段[1-2]。这一阶段患者的肾脏通常已经不能正常发挥其作用,导致患者出现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肾脏内分泌功能紊乱,无法代谢的有毒物质大量潴留体内,所产生的一系列不适应症状和非正常体征表现,称之为尿毒症[3-4]。对于已经到尿毒症阶段的患者,治疗方法通常只有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进行肾脏移植手术[5-6]。目前,对于维持性尿毒症患者采用血液透析方式缓解治疗病情的占比是最大的。对于罹患尿毒症的患者,肾功能已经根本没有恢复的可能,是无法治愈的,即便是肾移植,也是需要长期服用抗排异药物。所以,大多数的尿毒症患者会出现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甚至丧失生活的信心,给患者和患者的家庭都蒙上了一层阴影[7-8]。针对这种情况,本研究对于患者的心理护理方面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和分析,对传统护理方法予以改进,取得了比较好的治疗效果。方便选取2020年4月—2022年12月启东市中医院接诊的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74例进行分组对比,研究心理护理的具体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本院接诊的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7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17例;年龄41~69岁,平均(52.61±2.49)岁;患病时间1~10年,平均(6.46±0.39)年;透析时间6个月~11年,平均(5.95±1.28)年;其中包括高血压肾病患者17例,糖尿病肾病患者13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7例。观察组中男22例,女15例;年龄40~70岁,平均(52.70±2.43)岁;患病时间1.5~9年,平均(6.51±0.37)年;透析时间7个月~10年,平均(5.88±1.31)年;其中包括高血压肾病患者15例,糖尿病肾病患者14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入组患者均已签订知情同意书,本院伦理委员会已经批准此项研究。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入组患者均为尿毒症确诊患者;符合血液透析治疗指征患者;透析时间>6个月患者;对研究内容知情患者;认知功能正常患者;沟通和交流能力正常患者;临床资料和病史齐全患者。

排除标准:恶性肿瘤患者;免疫系统障碍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精神障碍患者;重大器官功能障碍患者;血液疾病患者;服用抗抑郁类药品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以及相关知识讲解,告知患者血液透析期间需要注意的事项和需要严格遵守的规章制度,穿刺前,对穿刺部位皮肤进行消毒和观察,无破损后继续血液透析,透析过程中,做好相关生命体征监测和护理,告知患者如有不适感应立即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加心理护理,内容包括:护理人员通过温柔,耐心、亲情式积极向上的情绪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并对其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制订符合患者情况的心理护理方案,并对因治疗费用较高、治疗周期较长、经济压力较大等原因所出现的负面情绪予以理解,并进行相应疏导。护理人员在和患者交流时要多采取鼓励式话术,多以“你很棒”“今天的治疗结果很理想”,等方式与其交流,以提高患者治疗信心的渴望,多与患者进行交流,以缓解患者的孤独情绪,避免出现敌对情绪。对其进行健康知识宣教,纠正患者对于疾病和治疗过程中所存在的错误认知,同时提高患者和其家属的配合程度,通过好转案例的讲解,提高患者治愈信心,建立积极治疗的信心,鼓励患者多参与社会活动,多与社会和其他患者之间联系,可通过哭诉以及歌唱、诉说等方式释放焦虑等负面情绪,保证患者身心的健康。护理人员对患者每日情绪变化、日常行为能力的改变进行记录,帮助其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实时调整护理内容,告知患者尿毒症在进行血液透析期间的护理要点,鼓励其及时反应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不适症状,并及时告知给护理人员,护理人员进行相应指导,稳定患者情绪,同时做好并发症预防护理。强调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家庭支持,护理人员联合患者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幸福感,来提高患者配合护理和治疗的积极性。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服务时,动作要标准熟练,让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的专业性,以此来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对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有积极效果。

1.4 观察指标

1.4.1 对比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 分别采用焦虑情绪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和抑郁情绪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ed Scale, SDS)对组间患者护理前后焦虑和抑郁情绪进行分数评估。SAS量表分界值在50分,轻度:50~59分;中度:60~69分;重度:>70分。SDS量表分界值在53分,轻度:53~62分;中度:63~72分;重度:>73分。患者所得分数与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呈正相关,即患者分值越低,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越少。

1.4.2 对比生活质量 根据生活质量评定量表(Short From 36 Qu-estionnaire, SF-36)。对患者护理前后的情感职能、生理功能、社会功能和总体健康等方面进行分数评估。生活质量评定量表每项最高分为10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4.3 对比自我护理能力 采用自我护理能力量表(Self-care Ability Checklist, ESCA)对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在护理前后的分值变化对比。主要对比自我概念、自护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以及健康知识水平4个方面。其中,自我概念最高分为32分,自护责任感最高分24分,自我护理技能最高分为48分,健康知识水平最高分为68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越强。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情绪、抑郁情绪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情绪、抑郁情绪评分对比[(),分]

组别观察组(n=37)对照组(n=37)t值P值焦虑情绪护理前51.64±2.19 51.58±2.22 0.117 0.907护理后37.46±2.18 47.16±2.20 19.051<0.001抑郁情绪护理前54.33±2.25 54.41±2.17 0.156 0.877护理后39.21±2.09 48.34±2.13 18.610<0.001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组别观察组(n=37)对照组(n=37)t值P值情感智能护理前73.16±2.18 73.22±2.21 0.118 0.907护理后91.06±2.14 84.58±2.06 13.269<0.001生理功能护理前74.65±2.05 74.59±2.17 0.122 0.903护理后91.25±2.60 84.66±2.17 11.837<0.001社会功能护理前73.75±2.11 73.59±2.19 0.320 0.749护理后92.53±2.07 84.14±2.34 16.335<0.001总体健康护理前72.62±2.43 72.50±2.51 0.209 0.835护理后92.13±2.07 83.57±2.55 15.853<0.001

2.3 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各项自我护理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对比[(),分]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对比[(),分]

组别观察组(n=37)对照组(n=37)t值P值自我概念护理前18.78±2.48 18.38±2.54 0.685 0.495护理后26.63±2.16 22.63±2.96 6.640<0.001自护责任感护理前18.95±2.96 18.63±1.23 0.607 0.546护理后26.78±2.13 22.43±2.35 8.343<0.001自护技能护理前25.45±2.93 25.78±2.10 0.557 0.579护理后40.30±2.25 35.30±2.21 9.644<0.001健康知识水平护理前32.30±2.96 32.60±2.14 0.499 0.619护理后45.95±2.32 40.95±2.81 8.346<0.001

3 讨论

对于长期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不仅要忍受病症带来的生理不适,还要面对因疾病所带来的心理负担。通常患者会丧失劳动能力,失去经济来源的同时,还要承受因治疗所产生的高额费用,且患者明知自己是无法治愈,终身维持的阶段[9-10]。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患者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消极甚至有自杀倾向[11-12]。

负面悲观的情绪是非常不利于治疗的,相关研究证明,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是完全可以缓解部分疾病的生理症状,和起到辅助病情恢复的作用,甚至有案例证明,情绪治疗和患者自身的求生心态可以治愈某些疾病[13-14]。所以,帮助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建立起良好的心态,提高生命存续期的生活质量,成为心理护理工作中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患者的心理干预(及时关注患者内心变化,予以关怀和安慰),精神支持(就其感兴趣的话题进行针对性交流,鼓励和帮助其能通过业余爱好分散疾病带来的不适)和健康宣教(客观、正面、科学地看待疾病,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减少对疾病的恐惧)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心理护理干预,相较于常规护理该护理方法更全面、更有效,更能获得患者的满意度和配合度。本院对74例患者通过分组对比分析的方法得出有效结论,采取心理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其在接受心理干预后,焦虑情绪评分和抑郁情绪评分分别为(37.46±2.18)分和(39.21±2.09)分,较对照组的(47.16±2.20)分和(48.34±2.13)分更低(P<0.05),本研究结果与易丹[15]研究数据一致,易丹在研究中明确指出,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焦虑情绪评分为(38.59±2.14)分,抑郁情绪评分为(40.38±2.04)分,略高于本组研究,主要原因在于,优质的心理护理方法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减轻患者心理的负担,帮助患者建立起求生的信心,以积极的状态面对治疗,和医护人员建立起良好的交流沟通关系,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更有助于医护人员了解患者状态,掌握其需求,以制订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同时,患者在接受护理时更加主动,对护理内容的掌握程度更完善,可以达到在院外自我护理的程度,对于疾病的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本文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不仅负面情绪得到改善,生活质量、自护能力均得到显著提高(P<0.05)。以上数据可有效验证心理护理在尿毒症透析患者中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长期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是需要医护人员和家属朋友高度关注的脆弱群体,需要其身边的人,特别是医护人员的更多关怀和了解,对于无法治愈的疾病能够在其生命存续期间尽可能提高其生活的质量和身心的舒适是所有医护人员为之努力的。本院采用的心理护理方法,经研究证明合理有效,可推荐广泛使用于维持性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中。

猜你喜欢

尿毒症血液情绪
多彩血液大揭秘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人物
神奇血液
给血液做个大扫除
中西医结合治疗尿毒症早期肾性贫血20例疗效观察
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对尿毒症自主神经病变的影响
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前后血清蛋白电泳图谱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