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全髋关节及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后应用氨甲环酸、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血液回输联合干预对患者的隐性失血情况以及其临床疗效

2023-09-15胡盛彭嘉杰卢敏强黄思城高沛

中外医疗 2023年20期
关键词:回输隐性围术

胡盛,彭嘉杰,卢敏强,黄思城,高沛

中山市骨科医院骨科,广东中山 528400

人工关节置换是作为目前临床应用率较高的髋关节骨折、膝关节退行性变化相关疾病治疗措施,可经人工髋关节、膝关节置换后,积极恢复患者髋关节、膝关节骨骼形态,维持相关关节功能,以降低患者临床不良预后风险,手术效果确切,但在实际临床治疗中发现,全髋、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后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术后贫血表现[1-2]。且临床研究认为患者术后贫血的发生与手术所致隐性失血相关,可在延迟患者骨折、手术创面愈合的同时,由于贫血后免疫功能下降而增加感染、器官功能损伤并发症风险,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应在相关手术治疗中重视对患者术后隐性失血的积极防治,保障预后安全[3-4]。在现有手术失血量临床干预措施中,以氨甲环酸为主要干预类型,可利用药物抗纤溶机制积极降低患者围术期失血量,但对术后隐性失血控制效果较差,或无法满足患者手术预后改善需求,应联合其他类型干预措施优化术后隐性失血干预效果[5]。因此,为探讨氨甲环酸、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及血液回输干预对全髋关节及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术后隐性失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随机选取2021年1月—2023年4月期间于中山市骨科医院行全髋或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行对比性治疗研究,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于本院行全髋或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术前随机划分患者为参照组(25例)、研究组(25例)。参照组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40~75岁,平均(68.45±5.26)岁;行全膝关节置换术9例,行单左/右侧全膝关节置换术7/9例。研究组中男13例,女12例;年龄40~75岁,平均(68.57±5.28)岁;行全膝关节置换术8例,行单左/右侧全膝关节置换术7/10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6]:①患者髋关节、膝关节影像学诊断结果提示髋关节、膝关节骨质结构病变,符合全髋、全膝关节置换术临床治疗指征;②患者均确认接受手术治疗,自愿加入研究,签署知情书。

排除标准[7]:①合并精神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性疾病者;②明确手术禁忌证者;③合并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或经血液传播感染病者;④研究期间主动脱退者;⑤年龄>85岁者。

1.3 方法

术中参照组行氨甲环酸(国药准字H20067460)干预,研究组行氨甲环酸、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血液回输联合干预。

①氨甲环酸:于患者入室完成麻醉、气管插管后,于切皮前静脉泵注氨甲环酸,用药剂量标准为50 mg/kg。②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于术前采集患者肘中心静脉血5 mL,经实验室处理后制备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凝胶,将所得凝胶平铺于无菌纱布后,轻轻挤压去除凝胶中血清,制备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膜,取红端剪碎处理后制备颗粒,于术后填入关节部位。③血液回输:行自体血液回输干预,需自切皮起采用自体血回收装置负压吸引采集术中创面渗血后储备,将储备血液行滤过处理后行血液回收罐处理,取血液回收袋保存,于手术期间经静脉回输至患者体内。患者术后均采用气囊止血带止血。

1.4 观察指标

统计患者围术期显性、隐性失血量,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指标下降值,术后康复指标(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血制品总输注量)及纤溶、炎症因子指标,包括(fibrin/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 FDP)、D-二聚体(D-Dimer, D-D)、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最后比较两组手术不良预后发生率。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率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围术期显性、隐性失血量、Hb指标下降值比较

研究组围术期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失血总和及Hb最大下降值均低于参照组,术后Hb检验值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围术期显性、隐性失血量、Hb指标下降值比较()

表1 两组患者围术期显性、隐性失血量、Hb指标下降值比较()

指标显性失血量(mL)隐性失血量(mL)失血总和(mL)Hb(g/L)术前术后最大下降值参照组(n=25)848.52±187.36 695.45±215.43 1 545.85±402.38研究组(n=25)625.82±165.43 502.85±148.72 1 208.39±315.75 t值4.455 3.679 3.299 P值<0.001<0.001 0.002 135.62±11.18 102.36±10.45 31.75±4.68 135.65±12.04 110.98±11.69 25.02±5.43 0.009 2.749 4.694 0.993 0.008<0.001

2.2 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指标对比

研究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及血制品总输注量均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指标对比()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指标对比()

指标住院时间(d)术后引流量(mL)血制品总输注量(mL)参照组(n=25)16.25±3.21 382.78±31.14 289.58±10.95研究组(n=25)12.48±2.19 255.85±26.45 217.52±12.48 t值4.851 15.533 21.701 P值<0.001<0.001<0.001

2.3 两组患者围术期纤溶、炎症因子指标对比

两组术前纤溶、炎症因子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两组纤溶、炎症因子指标均升高,且研究组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围术期纤溶、炎症因子指标对比()

表3 两组患者围术期纤溶、炎症因子指标对比()

指标FDP(mg/L)D-D(mg/L)CRP(mg/L)IL-6(ng/L)时间术前术后1 d术前术后1 d术前术后1 d术前术后1 d参照组(n=25)3.89±1.32 20.39±4.28 0.82±0.47 7.84±1.35 6.42±3.87 59.05±18.75 3.12±1.75 94.03±28.84研究组(n=25)3.85±1.38 17.85±4.36 0.85±0.42 6.43±1.09 6.45±3.89 46.59±12.78 3.15±1.79 78.82±24.05 t值0.105 2.079 0.238 4.063 0.027 2.746 0.060 2.025 P值0.917 0.043 0.813<0.001 0.978 0.009 0.953 0.048

2.4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不良预后发生率对比

术后,参照组手术相关不良预后发生率为16.67%(4/25,下肢DVT2例、感染3例),研究组发生率为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46,P<0.05)。

3 讨论

研究指出,老年人膝关节退行性变化相关疾病、髋关节骨折临床发病率较高,可由相关疾病的发生限制患者下肢活动功能,应在综合评估患者治疗收益后,酌情开展全髋、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以积极修复病变髋关节、膝关节骨骼形态,维护关节及下肢活动功能,帮助患者在早期康复干预后实现下肢功能的早期康复,避免长期卧床或治疗相关不良预后风险,保障患者生命安全[8-9]。

对于全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隐性失血情况的发生,临床研究认为或与术中溶血反应、手术损伤大、围术期抗凝药物干预及原发病等因素相关,可导致患者血红蛋白含量较术前明显下降,诱发临床贫血症状,而隐性失血所致贫血的发生,虽可在血容量纠正治疗后起到一定缓解作用,但对贫血所致骨折面、手术创面愈合存在负面影响,可延长患者术后康复周期,降低手术预后质量及康复质量,应加强术后隐性失血风险管控,优化患者手术预后康复质量[10-11]。

本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组围术期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失血总和及Hb最大下降值均低于参照组,且术后Hb检验值高于参照组(P<0.05)。②研究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及总血制品总输注量均优于参照组(P<0.05)。③术后1 d,研究组FDP、D-D、CRP、IL-6及手术相关不良预后发生率(0)均低于参照组(P<0.05)。

氨甲环酸是现阶段全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隐性失血主要干预药物,所含成分具有抗纤溶机制,可在术中给药后与人体纤溶酶、纤溶酶原上纤维蛋白亲和部位赖氨酸结合后产生明确吸附作用[12]。积极抑制血液中纤溶酶、纤溶酶原、纤维蛋白结合机制,保障术区组织微循环水平,减少术中失血,可起到一定隐性失血防治的作用,但缺乏对血液流变学、损伤血管组织的修复调节作用,故隐性失血控制效果有限,应联合其他类型干预措施,强化隐性失血防治干预效果[13]。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作为近年临床组织修复治疗研究中热点技术,可在采集患者自体血制备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于局部组织注射后对血液中所含各类细胞因子、血小板产生机械滞纳作用,以积极促进组织自我修复,可在全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于术区输注后促进术区软组织、结缔组织修复,经微血管组织的新生调节,减少患者术后失血[14]。而在上述基础上联合术中自体血血液回输干预,一方面,可在有效规避手术失血后异体血输注所致排异、溶血反应风险,保障患者手术治疗安全,另一方面,术中自体血回输干预可积极辅助调节患者自身血液流变学、血红蛋白含量及凝血机制,可在有效补充血容量的同时,提升机体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预防作用,并可积极减少患者术中失血,降低隐性失血风险。且上述研究结论与Yuan T等[15]的临床研究结果一致,该项研究指出相较单一氨甲环酸干预患者,联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干预患者术后总输血量、隐性失血量均明显降低,且患者术后神经血栓发生率2.30%降低(P<0.05),本文术后,参照组手术相关不良预后发生率为16.67%(4/25,下肢DVT2例、感染3例),高于研究组发生率为0(P<0.05),可确认联合干预效果优于单一干预。

综上所述,全髋、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予以患者氨甲环酸、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血液回输联合干预,可积极减少患者显性失血、隐性失血,减轻术后炎症反应风险,降低手术相关不良预后发生率。

猜你喜欢

回输隐性围术
围术期舒适干预应用于口腔颌外科的效果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围术期处理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围术期血液管理新进展
术中自体血液回输对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其防治探讨
消化液回输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β受体阻滞剂在围术期高血压中的应用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大型脊柱手术中应用控制性降压复合自体血回输的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