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历数据分析过程,感悟统计本质意义

2023-07-24黄斌

江西教育B 2023年6期
关键词:条形折线统计图

黄斌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104~105页。

【教学目标】

1.认识折线统计图,掌握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合理解释,并能根据数据信息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2.经历探究折线统计图的过程,感受从具体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3.感受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会整体观察折线统计图的趋势,通过分析做出合理的预测与决策。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唤醒旧知

1.创设情境,引入数据

师:前段时间,我关注到一则报道,有这样一位父亲,他用特别的方式记录下孩子的成长,有多特别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看完这则报道,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师:是啊,他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平凡父亲的不平凡的爱。我从中选取了前面14年的照片,请看,这些年孩子最直观的变化是什么?(身高)

师:十几年的时间已经让这个孩子从小不点长到和爸爸一般高了,他用照片留下了孩子成长的痕迹,我也是一位父亲,每年也会用文字详细记录孩子的生长变化,为了了解豆豆在同龄人中身高水平,我也收集到了豆豆所在班级的体检数据。面对这么多的数据,同学们,有什么好的要理方法呢?

……

2.复习回顾,唤醒旧知

师:是呀,我们可以绘制成统计表,为了更直观,还可根据统计表绘制条形统计图。

师:从这两幅统计图中,你们读懂了什么?

(1)交流条形统计图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

生:根据图1,我知道了豆豆每年的身高。

师:豆豆六岁时身高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先找到6岁,再看直条最高位置对应的数据。

师:你是通过观察横轴和纵轴的交汇处(课件同时演示各年龄交汇处),知道了对应年龄的身高。0岁呢?2岁呢?4岁呢?8岁呢?10岁呢?(同步出示课件中横轴与纵轴的交叉线)是的,这就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条形统计图的读图方法。

(2)交流条形统计图可以表示数据的变化

师:从图1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豆豆身高的变化。

师:怎么变的?你能详细说一说吗?

生:长得最快的是0~2岁,最慢的是8~10岁。

师:是啊,条形统计图不仅可以直观地表示数量多少和差别,还能让我们看出数量的变化。

(3)交流条形统计图可以表示数据间的差异

师:从这张统计图(图2)中,你能知道什么?

生:知道了第七小组同學之间身高的差距。

师:大家看看,图1和图2这两张统计图都与身高有关,但表示的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生:图1表示的是豆豆0~10岁的身高变化,图2表示的是豆豆所在小组同学的身高。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图1描述了同一个人不同年龄段的身高变化。图2描述了不同的人在同一年龄段的身高差距。

【设计意图】统计来源于生活,情境的设置可以让学生感知量感的变化及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对统计表、条形统计图的对比与回顾,唤醒已有的认知,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知探究,形成对比

1.形成折线统计图

师:我们先来聚焦图1,如果把直条隐去,你们还能找到豆豆不同年龄对应的身高吗?

生:能。

师:在哪里?谁能上来指一指。

(教师请学生指一指)

师:看来我们不用直条,只用点就能表示出豆豆的身高。我们知道条形统计图可以看出数量的变化,这些点可以表示数量的变化吗?

生:能。

生:这些点有上、有下,可以看出身高变化。

师:好像有点道理,但看得不是很清楚,有什么办法可以简洁清楚地看出变化?

生:用线连起来(如图3)。

师:是这样吗?

生:是。

师:这条线在怎么变化?

生:上升。

师:上升表示什么?那下降呢?平的线呢?

生:上升表示数量增加,下降表示数量减少,平的线表示数量不变。

师:看来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线的变化情况,知道数量的增减变化。接着看,虽然这条线总体都在上升,但是每一段上升的都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哪里不一样?

生:有的线长,有的线短。

生:有的变化幅度大,有的变化幅度小。

生:有的像爬高山,有的像走缓坡。

师:哦,那你们能不能一眼看出豆豆哪一年身高变化最快?豆豆哪一年身高变化最慢?

师:看来简单的线并不简单,不仅可以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还能看出变化的快慢。在刚才的探索中,我们不用直条,而是将点和线结合在一起描述数据。其中点表示身高,线表示数量变化。

师:这其实也是一种统计图,谁能给它取个名字?

生:线段图(一段、一段首尾相连,比较形象),点线图(点线结合描述数据,抓住了重点),折线统计图。

师:是的,就叫作折线统计图。

【设计意图】通过迁移类比,感知统计由“直条”到“点”、由繁到简、由关注数量到关注变换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从多个维度自主探索、发现折线统计图特点和优势。

2.对比两种统计图

师:折线统计图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生:折线统计图更简洁、更直观。

师:哪里更简洁?哪里更直观?

生:画起来简单,表示变化更直观。

师: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

生:都可以描述数量的多少和变化。

师:是啊,这两种统计图都能描述数量的多少和变化,只是呈现的形式不同。但折线统计图在描述单一事物数量变化时更简洁、更直观。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知识迁移与自主探究,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异同。

三、感知趋势,预测身高

1.感知趋势,合理预测

师:课上到这里,同学们对折线统计图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你们能不能根据图中豆豆身高的变化,预测一下接下来他的身高会怎样变化?

生:长高。

师:一直长吗?

生:不是。

师:那你们来猜一猜,图4至图7中哪一幅图最有可能是豆豆0~24岁时的身高统计图。快和你的小伙伴讨论一下。

(学生交流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趋势变化,结合人体生长规律选出可能性最大的统计图)

师(小结):这么看来,图5最有可能。同学们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考虑得很周全。那你们能不能根据图5,接着预测一下豆豆的身高一直会怎么变?

生:豆豆的身高会平稳下来,到老了还会降低一点。

师:看来你很了解人体的生长规律。我这里有一张人体生长趋势图,它和前面的折线统计图比起来,有什么不同?

生:没有数据和点。

师:是的,没有数据,点看起来也不明显。所以这幅图更希望我们关注的是——变化。谁能用讲故事的方式,完整地叙述一下这幅图中的信息。

师:仅用一条折线就描述了这么丰富的信息,这就是折线统计图的魅力。

2.学生绘制自己一至五年级身高的折线统计图

师:下面我们动起手来,用课前收集的数据绘制一张你们自己的身高统计图,完成的同学可以和你的同桌一起讨论这两个问题。

(学生独立畫图,教师同时邀请作图规范的学生板演,讲解绘图的方法)

师:我这里有一张我国0~18岁男、女生身高统计图,再对比一下自己刚才画的统计图,你在每一个年龄段身高达标了吗?

(教师适时采访,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情况)

师:同学们,我们用折线统计图探究了豆豆0~10岁的身高,直观、简洁,那与豆豆同龄的伙伴们身高也用折线统计图来分析,你们觉得合理吗?

……

师:表示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的身高变化情况时,用折线统计图比较合适。表示不同的人在同一年龄内的身高情况时,选择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并不是所有的数据都适合用折线统计图。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练习,结合生活实际感知折线统计图趋势的变化,分析、读懂数据的变化趋势并做出合理的预测,使学生经历“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让数据分析能力的核心素养生根发芽。

四、感知量感,应用提升

1.了解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师:大家在生活中还见到过折线统计图吗?

生:在股市里、在电视新闻里。

师:其实折线统计图的应用十分广泛,我们一起看一看。(播放视频)

2.生活中折线统计图的运用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关注一下生活中常用的折线统计图。猜一猜,图8这张统计图可能与什么有关?

师:这其实就是吉安市2022年7~11月的降水量统计图,看到这些,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干旱趋势引发的结果及应对策略)

师(小结):缺水会极大地影响工业和农业生产,也影响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应当节约用水,低碳出行,避免浪费。

【设计意图】教学中,教师引用生活中的真实场景与数据,拉近学生与数据的距离,放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并针对结果做出合情合理的决策。感受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与独特魅力,培养学生的数感与量感,树立利用数据解决问题的意识。

(作者单位: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条形折线统计图
各式各样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条形铁皮自动折边机构设计
折线的舞台——谈含绝对值的一次函数的图象
某沿海电厂全封闭条形煤场和圆形煤场的技术和经济性比较
如何选择统计图
与统计图有关的判断和说理问题
无痛胃镜下取出巨大条形异物1例
先张法折线配筋预应力混凝土T梁施工监测
学会选择统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