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读课文学习任务设计:思路、策略与实施建议

2023-07-24沙华中

江西教育B 2023年6期
关键词:外祖父梅花笔者

作者简介

沙华中,中小学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泰州学院兼职教授,泰州市姜堰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科部主任。曾获“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江苏省教科研先进工作者”等称号。在《人民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等刊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00多篇。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起,每学期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略读课文,一般为6篇,六年级上册最多,为10篇,占全册教材的35.7%;六年级下册虽为5篇,但全册课文只有17篇(在课文之外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及古诗词诵读内容),占全册教材的29.4%,比例仍然是高的。略读课文均位于所在单元的末尾。略读课文有其特殊性,教师在学习任务设计上要遵循哪些基本思路,采取哪些策略,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笔者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梅花魂》为例,谈谈个人的实践体会。

一、基本思路

略讀,是相对于“精读”提出来的。叶圣陶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笔者以为,这个定位是准确的。略读,虽然含有“大略阅读”的意思,但不能仅理解为粗略地读、马虎地读、没有具体要求地读。略读,是利用精读所学的方法,快速地读、高效地读,这对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这个角度来说,略读课文的教与学,挑战性不小。

(一)瞄准略读课文的目标定位

笔者以为,略读就是要求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思想情感、写作特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为每篇略读课文写了导语,导语明确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一般涉及主要内容、思想情感、写作特点三个方面。《梅花魂》的导语是:“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再和同学交流你对题目的理解。”这个导语明确了学习的三个任务:一是说说文章写了哪几件事,二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三是分析文章的写法。一般而言,文章的题目都隐含着写作方法,让学生交流对题目的理解,就是让学生去探究文章的写法。本文以“梅花魂”为题,但写的是外祖父。这说明景物与人物之间一定有内在的联系,学生将两者的关系弄清楚了,就明白了以物写人、以物喻人的写法。以上三点,就是教学这篇略读课文的目标定位。

(二)体现略读课文的编排意图

略读课文一般安排在单元之末,其目的就是让学生用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快速读懂略读课文。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安排了两篇略读课文,一篇是《月是故乡明》,另一篇是《梅花魂》,《梅花魂》为这一单元最后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基本方法,就是抓住文章所写的具体事情。因此,《梅花魂》的学习是上述方法的应用性实践,教师要在实践中帮助学生增强语感,提高阅读能力。

(三)顺应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

叶圣陶说:“精读指导必须纤屑不遗,发挥净尽;略读指导却需提纲挈领,期其自得。”这说明,略读课文的学习需要教师指导,但指导的点不宜多、不宜碎,要抓住重点、要点,要通过教师的点拨,让学生自悟自得。笔者在教学《梅花魂》时,设计了以下三个学习任务:1.快速默读课文,可以跳读、连词成句地读,读后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件事;2.将这些事情连起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课文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为什么要以“梅花魂”为题呢?笔者以为,生字词不是略读课文的学习重点。小学中年级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内容,小学高年级的教学重点是体会情感、学习写法。《梅花魂》的教学重点是紧扣题目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情感的。略读课文教学一般用一节课完成,所以更要紧盯教学重点,提领而顿。

二、设计策略

略读课文,不是让学生胡乱地读一遍,而是要有明确的任务。略读课文以“快速阅读”为主,但在关键处也要停下来“细细品味”,否则,略读就会停留在“浏览”的层面。从这个角度来说,略读课文的学习任务需要精心设计。

(一)疑难巧设,让学习充满挑战性

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能明白略读不是“浮光掠影”式的粗浅阅读。在《梅花魂》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两处“疑难”问题,这两处疑难问题都处在上述三大学习任务之内。

问题一,课始,笔者先让学生说说:你从“梅花”二字中看见了什么?目的是激活并提升学生的洞察力。笔者分四个层次展开教学。首先,让学生说说“看见”的意思,让学生明白“看”侧重于动作,“见”侧重于结果。提醒学生要由表面看到内里,从现象看到本质。其次,让学生说说从“梅花”一词看见了什么。学生看见了梅花开放的美丽景象,看见了梅花的高洁品格。然后,指出“故乡的梅花开了”,让学生说说看见了什么。学生看见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想念。最后,点出“故乡的梅花又开了”,让学生说说又看见了什么。学生抓住“又”这个字,说看见了梅花年年开,思念家乡的情感一年比一年浓。

问题二,文题是《梅花魂》,文章写了外祖父的五件事:读诗词落泪、珍爱墨梅图、难归国痛哭、赠“我”墨梅图、送梅花手绢。第一件事和第三件事,都没有写“梅花”,文章在写法上是不是有问题呢?这个疑难问题是有挑战性的。学生只有理解了“梅花魂”与外祖父的爱国魂相融共生时,才能体会到写法不仅没有问题,而且是高明的。第一件事,外祖父吟诵的诗词都与思念家乡有关;第三件事,外祖父因年事已高不能回国,所以伤心地“呜呜呜”哭起来,反映的正是外祖父的爱国之心。当学生的认识到了这个程度时,对写法的理解也就到位了。

(二)任务关联,让学习体现进阶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教学要“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这实际上是强调了学习任务、学习活动之间要相互关联、彼此融通,要通过关联性的学习任务与活动,推动学生的学习进阶。

《梅花魂》的教学,三个任务本身就是层层递进的,由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再到品悟文章的写法,这样的任务设计,使学生的学习拾级而上。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的进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认识上由现象到本质。这里的“现象”,就是梅花及墨梅图、梅花手绢的物象,也指文章所写的五件事。透过物象,领会梅花的品格,这个品格就是梅花之魂。教学时,笔者抓住文章的第一句:“故乡的梅花又开了。”从“又”字引导学生体会:年复一年,外祖父终究回不了祖国,最终葬身异国,其背后是作者对外祖父的深切怀念、不舍与敬佩。

第二,思维上由感性到理性。感性是文章的内容,理性是文章的内涵及写法。课文以物喻人,将“人品”与“物品”高度统一,构思十分精巧。外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所读都与“思乡”有关,传递的是爱国思家的情怀;外祖父珍爱墨梅图,爱的是梅花的品格、精神;外祖父将墨梅图、梅花手绢送给“我”,实际上是让“我”将他爱国的心带回祖国,外祖父对祖国的情感是真切、诚挚的。作者将梅花之品、人物之品贯穿全文,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第三,学法上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略读课文教学一定要发挥好直觉思维的作用。略读课文教学,非常重视“直入”文本,即快速阅读课文后,要形成初步的印象,这种印象是整体的、笼统的,也是使整个学习都在整体映照之下的。本文的教学流程大致分为三步:第一步,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写梅花魂是为了表达外祖父眷恋祖国的情感;第二步,抓住关键信息,深入体会梅花之魂,体会外祖父眷恋祖国的具体表现;第三步,再回到整体,既能体悟情感的升华,也能深入品悟文章写法的精妙。

(三)读写交互,让学习凸显语文味

语文教学要“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笔者以为,不管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承担着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的重任。所以,略读课文的教学同样要有浓浓的语文味儿。语文味儿主要表现在“读”与“写”两个方面,且读写要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教学《梅花魂》时,笔者设计的“写”点有两个,都与“读”有着紧密联系。一是“课文表达了外祖父的眷恋祖国之情,为什么要以‘梅花魂为题呢?请至少写两点理由”。二是让学生课后写一写:“作者每每看到墨梅图、梅花手绢时,会想起哪些生活场景?会对外祖父说些什么呢?”第一处“写”,呼应的是导语中“对题目的理解”的要求。对题目的理解不止一个维度,所以,笔者让学生至少写两点理由。第二处“写”,其实是回到整体,回到学生理解的场景与细节,目的是让学生对课文内容重组,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以实现理解文本与语言训练的有机统一。

三、实施建议

学习任务设计是对教与学的谋划,是教学预设。略读课文相对于精读课文而言,更具张力和开放性。也就是说,略读课文的学习可以让学习空间更大,学习内容更具挑战性。笔者以为,略读课文学习任务的实施,要做到如下三点。

(一)聚焦核心任务,坚持学为主体

略读课文的学习任务一定要有挑战性。否则,学生的读就是粗略的,就是浏览性的。在本课的三大学习任务中,“理解题目”是核心任务,其他两个任务为这个任务的实现做了铺垫。核心任务的学习,要突出“学为主体”,教师只做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要自读自悟:梅花魂的本质是什么?梅花魂与外祖父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理解“梅花魂”的“魂”,就要好好阅读课文第13自然段。如果其他自然段是快速阅读,那么,学习这一自然段就要精细地读,深入地品味。因为只有理解了“梅花魂”的“魂”,学生才能理解题目的第二层内涵:外祖父为什么如此珍爱墨梅图,即梅花魂与外祖父内在精神的统一。教学第13自然段,学生需要细读、画关键词、写批注,然后充分发表意见,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梅花魂》,笔者进一步体会到“略读”中有“精读”,且精读的部分一定指向核心任务。

(二)强化方法引领,坚持读为主线

略读课文安排在单元末,本身就有学习方法迁移应用的意图。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何体会呢?必须抓住文章写的具体事情。学习《梅花魂》,首先是让学生通过快速阅读知道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情其实就是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外祖父热爱祖国、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略读课文,一定要以读为主线,且读的方法要多样。教学之初,笔者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采用跳读、连词成句地读,实际上就是将五年级上学期所学的快速阅读课文的方法进行了应用。在领会“梅花魂”的意思时,采用批注的方法。在体会文章题目含义时,采用了读写结合的方法,以写促读。这些,都落实了“讀为主线”的策略。

(三)注重情理交融,坚持“思”为主导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要注重情理交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与理性精神,要有意识地进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训练。《梅花魂》这篇课文,既有情,又有理。外祖父对梅花魂的讲述,动“情”又在“理”。文中外祖父的三次落泪,对祖国的热爱与眷恋之情表露无遗。但外祖父又是理性的,深知自己因年迈无法回国,所以通过赠送墨梅图、梅花手绢来表达情感。文章写法巧妙,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两条写作线索,一条是以“梅花”为线索,贯穿全文;另一条以“泪”为线索,三次落泪,同样贯穿全文。这种双线并行的写法,匠心独运。

教学开始,笔者以理解“看见”一词的内涵来培养学生的洞察力,由第一段中“故乡的梅花又开了”打开课堂;教学尾声,笔者再让学生回到“故乡的梅花又开了”,说说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又从这句中“看见”了什么。学生“看见”了作者对外祖父的怀念与不舍,也“看见”了作者内心的遗憾。因为,外祖父最终葬身异国他乡。“看见”的过程,就是思维不断深入的过程。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教师发展中心)

猜你喜欢

外祖父梅花笔者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你希望外祖父怎样做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梅花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