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智慧教学的“四师”相融职前教师培养路径*

2023-06-29杜红梅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3年17期
关键词:四师师范生智慧

杜红梅∣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以及《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倡导智慧化教学环境建设。《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以及《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智慧教学是教学创新发展及学生智慧生成与发展的驱动力。以学生为中心的智慧教学是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培育师德、师识、师技、师智“四师”相融的职前教师是师范院校的使命与担当,但长期以来两者难以找到结合点。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联合探月教育者发展中心发布的《卓越教师教学能力标准》也提出“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方式”的教学理念,并描绘了“素养化的学习目标、情境化的学习体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多元化的学习评价”这一教学愿景,旨在“促进学生智慧发展”,其核心思想是指引教学模式变革,培育“四师”相融的应用型教师。基于这一培养目标和现实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语文教学法”就成为历练该专业学生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在线下十五年和线上六轮的探索中,我们建构了基于智慧教学的“四师”相融职前教师培养路径。

一个懵懂青涩的职前教师——师范生(Student),变成一位德才兼备的人民教师(Teacher),需要师范院校通过模式(Mode)创新、评价(Assessment)创新、资源(Resource)重组对其进行培养。取五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我们可将这一师范生培养的思路称为“SMART 思路”(如图1 所示)。面对“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的诉求及学生智慧发展的迫切性,我们在建构“四师”相融的职前教师培养路径时,参照了这一思路。

图1 师范生培养的SMART思路

一、以课程内容重塑浸润教师传道情怀

智慧教学环境改变了学生的认知、思考和表达。基于当前课程内容脱离应用实际、前沿理论“纸上谈兵”的现状,要培养师范生传道授业解惑能力与在复杂的课堂情境中解决节外生枝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第一要务是重塑课程内容,拓展课程的广度与深度。我们保留了传统课程中的备课、教学设计、上课、说课、评课等内容,同时与时俱进精选核心素养、STEAM教育等专业前沿理论内容,以及指向跨专业能力培养的内容,对照教学大纲录制专题视频,自建超星MOOC(慕课),精选优质、适用的MOOC和国家中小学课程资源,构建“五库三平台”(如图2所示),创新课程内容。“五库”即专题视频库、专家指导库、原创案例库、名师示范库和风采展示库。专题视频库的内容是对照教学大纲录制的专题视频;专家指导库的内容是以对话方式呈现专家型教师对某一技能的言传身教;原创案例库的内容是历年我院师范生技能竞赛获奖作品的集锦;名师示范库的内容是目标达成度高、主题鲜明的名师经典视频;风采展示库的内容是师范生微格训练和模拟实训中展示出来的闪烁着教学智慧的未来教师优秀作品。“三平台”分别是国家中小学课程平台、虚拟演练平台和录播实训平台。

图2 五库三平台

“五库”契合了教学大纲中PCK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和教书育人能力培养的诉求,传统内容与前沿理论融会贯通,理论与实践、专业与思政相辅相成,通过“四师”相融的目标导向、专家型教师引领和教材中的家国情怀浸润思政,培养师范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素养,同时突出创新性,引导师范生树立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职业理想。“三平台”则通过名师示范、虚实模拟,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浸润传道情怀、授业底蕴、解惑能力,契合“四师”相融应用型教师培养的需求。

二、以SMART活动流程的构建变革教学模式

基于梅瑞尔五星教学模式,我们构建了以布卢姆目标分类为中心的4E方法混合式模式,其中的“4E”指课前探究(Explore)、课中唤醒(Evoke)、实训体验(Experience)、课后展示(Express),“混合”指的是在线学习、数字化学习、虚实模拟和表现性学习的混合式设计。在这一模式中,课堂遵循Survey(调查问题)、Motivate(激发动机)、Appreciate(名作赏析)、Relationship(融会贯通)、Train(模拟训练)的活动流程,取五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我们将这一活动流程称为“SMART活动流程”(这里的“SMART”与“SMART思路”中的“SMART”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图3所示即为基于梅瑞尔五星教学模式和4E方法混合式模式构建的SMART活动流程。

图3 基于梅瑞尔五星教学模式和4E方法混合式模式构建的SMART活动流程

梅瑞尔五星教学模式是4E 方法混合式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和原型,SMART 活动流程是课堂学习路径。学习路径是以知识习得先后、能力发展路径和活动程序安排为主轴的组织结构,是学习者外在学习路线和内隐思维的统一。其有机整合知识接受、能力历练和学习资源序列,为学习者提供了目标引领和学习路径导航的学习路线图。

我们按照SMART活动流程来安排学习内容和评价学习结果。它将学习内容模块化、学习路径清晰化,牵引着学生一步步迈向目的地。学习中的真实问题是学生迫不及待要解决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者沉浸在妙趣横生的知识殿堂,而名作赏析则使学生享受愉悦的文本之旅,并学以致用内化所学。

我们以MOOC+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重塑课程内容,以超星智慧工具变革教学模式,以虚实表现驱动评价,颠覆传统的“课堂三中心”,破解了学生学习动机不强、内容陈旧、教学重认知轻实践的弊端。教学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致力于混合式教学内容、方法、活动和评价的深度融合,以助力学生定制学习路径,进行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下面以“学习目标设计”专题为例进行阐释。

课前,教师在学习通平台发布任务单,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自主学习线上的视频,不懂的问题在线交流,对共性问题进行探究,然后反思得失,总结收获,梳理困惑,践行自适应学习,达成知识目标。课堂上,教师运用基于SMART活动流程设计的教学步骤(如图4所示)开展教学。

(一)调查问题、明晰学情

教师借助智慧工具调查学生的困惑,明晰学情。“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方式”就是要了解学生的起点和需求,以学定教,学生的困惑是教学的起点,答疑解惑是课堂教学的过程和归宿。借助智慧工具调查困惑使学情分析落实到实处,也使接下来的学习路径选择、内容选择和活动组织有了方向。

(二)激发动机、答疑解惑

教师借助参与式游戏“趣味画图,引发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第一次,教师让学生按照指令随心所欲地画“一个长方形、两条线、一把镰刀、一把斧头”,学生画得五花八门。第二次,教师明确告诉学生要画的是一面党旗。同样的指令,结果却大相径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前后两次画图会有不同的结果。学生很快明白了目标的导向性,这一知识是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教学活动情境中靠自己体悟而非教师告知得来的。然后,教师借助智慧工具发起主题讨论,汇聚集体智慧解决共性问题,课堂是学生答疑解惑和合作探究的场所,智慧工具助推他们融会贯通已知、携手探索未知和发现内化新知,刷新解惑新形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困惑的主体,也是答疑解惑的中坚,教师只起到引导与点拨作用。

(三)名作赏析、五育并举

我们选取语文教科书中的名作(一组诗歌)进行赏析。如赏析《芣苢》这首小诗,教师以“画中读诗,诗中读画”的参与式活动让学生感知诗歌艺术的图画美,增加其审美鉴赏能力和阅读诗歌的兴趣。学生通过看图猜诗进行名作鉴赏。选取的这组诗歌都是与劳动有关的内容,从不同角度彰显劳动的意义,体现劳动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学生在朗读吟唱中想象劳动画面,体验劳动的热情快乐。这有效落实了课程思政,并进行了美育与劳动教育。

(四)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在认知与情感、新知与旧知、专业与思政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学生学以致用设计学习目标,用智慧工具展示成果。教师先分析个别学生设计的学习目标,指出存在的问题,然后“词云”共现共性问题,再进行技能解析,并通过同龄人榜样和名师示范使其不断修正。学以致用设计学习目标这一环节践行产出导向,其中线上专题知识学习是铺垫,答疑解惑是桥梁,而促使知识向能力转化是最终目的。

(五)模拟训练、反思提升

学生在SimSchool(由美国学者开发的针对7~12年级学生课堂教学的虚拟模拟系统)注册账号,以虚拟临场方式模拟课堂动态,享受驾驭课堂的快乐,并在智慧教室进行教学技能实训,自主进行观摩反思。课后,学生修正作品,将其上传至网络平台,并通过同伴互评达到持续改进。优秀作品上传至风采展示库,经评比进入原创案例库。课外,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历练专业技能与特长。

三、以混合式学习与虚实模拟提升解惑能力

我们构建了混合式学习新形态、虚实体验环境。课前,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自主学习线上视频。在这种学习实践中,各专题知识点讲解的任务由事先录制的视频承担,学生在任务单引领下,自行登录课程平台,学习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网络任务,并于学习结束后回顾学习过程,梳理学习收获和困惑。课中,教师以结构化的“表现性任务”驱动学生学习,学生在自主或协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迁移所学知识,走向深层理解,形成实践智能。在环环相扣的活动和录播实训中,学生历练从教技能。课后的风采展示,上传网络平台供同伴互评,促使学生持续改进。在微格教室进行的录播实训,帮助学生在多次实践和观摩反思中内化实践智慧。虚实模拟,带来触手可及的实践智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技术应运而生,技术拓展了人们身体的感知,使具身学习随时随地进行。因此,学生借助代理具身以虚拟临场的方式,拓展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径。“人机交互的研究者正在开发一种革新式的交互界面,探索整合身体运动驱动学习的新方式。这种具身学习是动觉的(全身的、动觉的交互性)、合作的(通过数字媒体的具身中介进行面对面的教学)和多感知模态的(通过看、听和身体感知经验)。”[1]在教师专业实践能力训练中,学生在虚拟演练平台以虚拟临场方式展示课堂动态,把自己在头脑中揣摩的实践智慧操作以实体动作展示,同时以声音、触控或鼠标传递给代理具身,让代理具身替自己发号施令、表情达意、调控课堂、评价学生,形成交互界面,进入“三寸粉笔写人生、三尺讲台竞风流”的状态,并通过观察代理具身的言行举止反思自己,内化替代性经验。“学习内容内嵌于具身经验之中,因而意义制订和知识建构能发生在合适的情境中,而不是一系列剥离活动的事实学习。”[2]新兴信息技术应用于职前教师专业实践不仅聚焦参与者的身体感知,还能增加学生的沉浸感和临场感。“学习场景中的临场感,可以理解为学习者在虚拟情境中的真实存在感,是真实或虚拟环境中一种存在的意识或心态。”[3]

只有借助丰富多彩的技术手段,基于教学现场和教育情景中的知觉、体验和顿悟才能被激活、重构,才能在日积月累的锻炼中内化成一种游刃有余的实践智慧。我校学生在模拟学校网站也是通过代理具身的方式整合深度学习,提升专业实践智慧。虚拟模拟训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提供给职前教师一个教学环境,使其提升在富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情景中实施教学、调控学生注意的能力。我们让学生通过代理具身模仿、再现教学活动。这样,“对教学活动动作格式的简单抽象促进了基本的手段—目的性教学活动协调。在此基础上,对基于亲身感知体验的教学活动格式的反省抽象,则促进教师实现对教学活动的认知建构”[4]。

四、以表现性评价促发展

智慧教学改变着教育生态,重塑着教育环境,变革着人才培养模式,更为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模式的转变、评价变革、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打开了一扇窗,架起了教学智能化的一座桥梁。我们采用六位一体的表现性评价(如图5所示),学生的课程成绩由六个方面组成,其占比分别是:线上成绩占20%,课堂参与占20%,模拟演练占20%,专业特长占5%,技能竞赛占15%,达标测试占20%。这增加了课程挑战度,使线上线下评价贯通,使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辅相成,使真实性、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得益彰。

图5 六位一体的表现性评价

线上学习以任务驱动和任务单检测为基点,系统自动记录线上活动轨迹。我们以泛雅网络教学平台为课程教学平台,完整记录和保存直播课堂、视频观看、主题讨论、调查问卷、抢答评分、笔记要点、作业完成、单元测验等学习过程大数据,过程可回溯。线下学习通过录播实训、技能竞赛、达标测试、特长展示等强化过程,以激发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为着力点,践行表现性评价促发展的理念,契合了“四师”相融的教师培养需求。课堂参与以打分加评语的方式对小组的模拟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通过虚实模拟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表现性评价。让学生进行虚拟演练就是基于人工智能驱动的网络虚拟课堂模拟,帮助学生反复尝试、诊断并减少偏差,带给学生各种触手可及的实践智慧。同时,课堂诊断可以观察和跟踪课堂动态,为学生提供前所未有的反思机会,并把实训录像上传网络系统供大家相互评分。技能竞赛和达标测试强调全员参与,注重过程培养,让学生在三尺讲台绽放最美的芳华。□◢

猜你喜欢

四师师范生智慧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央视《大手牵小手》栏目组牵手新疆建设兵团第四师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教师具备的“四师”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教师具备的“四师”
——师爱、师风、师德、师能
有智慧的羊
兵团四师七十团产业结构实现转型二产比重首次超一产
进一步完善免费师范生政策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