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国家意识的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路径

2023-06-20龙叶鸿

广西教育·B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程思政

【摘要】本文对当前中职语文教学实践进行调查研究,指出当前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普遍存在学科教学与思政教育“脱钩”、思政隐性教育缺失且教学活动单一等问题,提出中职语文教学应以国家意识为出发点,通过挖掘教材思政资源、制订合理隐性教育目标、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精心设计课程思政实践活动、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等策略,将中职语文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进而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关键词】国家意识 中职语文 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1-0034-05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用专章对科教兴国战略进行集中论述及系统部署,提出要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教育强国,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竭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切实发挥教育的先导性作用,不断创新适应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学科素养,还要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引导他们自觉运用所学投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实践中。为此,以国家意识作为出发点,统筹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科教学的“课程思政”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必然要求。

当前,中职学校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科教学“两张皮”现象仍较为普遍,聚焦于国家意识的课程思政文献、成果还较少,涉及语文学科的更是少之又少。但从古至今,“文以载道”“以文传声”“文以化人”的说法便长盛不衰,语文学科的教育不应局限于知识的灌输,同时还应包括文学素养、道德情操等在教学过程中的潜移默化。而国家意识作为课程思政的灵魂和核心内容,回答了课程思政“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以及“培养怎样的人”的问题,这些关键性问题可以依托语文课程教学进行研究。基于国家意识的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就是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语文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本文结合自治区教改项目“基于国家意识的中职语文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探讨基于国家意识的中职语文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策略及评价标准,以期为中职语文学科课程思政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一、国家意识与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关系辨析

(一)国家意识是思政教育的落脚点

从内容上看,国家意识包括国家主权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国家发展意识、国家形象意识、国家责任意识等,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从外延上看,国家意识还涵盖了建立形成上述意识的过程。具体而言,国家意识就是指公民对自己国家的认知、认同,是社会个体基于对自己国家历史、文化、国情等的认识和理解,逐渐积淀内化而成的一种国家主人翁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自豪感。据此,我们不难理解国家意识的培养与教育的根本任务两者之间的统一性:教育立足于“立德树人”,而“立德树人”服务于国家。因此,国家意识是思政教育的内容及落脚点,而思政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之一是增强国家意识。

2016年,国家意识首次出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其中提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增强国家意识。次年,国务院进一步为思政教育明确了方向、内容和方法,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相关文件厘清了国家意识的主要内涵:一是国家意识的培养和强化归结于思政教育,要将国家意识贯穿思政教育的全过程;二是国家意识体现在社会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之中,除了学科教学的通识教育,还要通过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实现全方位育人;三是国家意识与社会公德是一体的,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促进和强化社会全员的国家意识。

(二)中职语文课程是思政教育的平台

2020年,根据全国教育大会指示精神,教育部结合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形势要求,修订出台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这既为中职语文教育提供了教学指导规范,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更加重视学科知识教学与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偏向于知识的获取,而新时代新形势则要求中职语文教学既不能重文轻道,也不能重道轻文,而是要文道并重,统筹兼顾学科教学和价值观培养。二是更加重视通识性教育与职教特色相结合。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以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满足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需要。三是更加重视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学校与教师着力解决学科教学与价值引导“两张皮”问题,强调教学既要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技能人才,又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基于此,直面中职语文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瓶颈问题,探索基于国家意识的中职语文课堂实践范式及教学改革策略就显得十分必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勉励广大青年“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时代新人”应当具有自觉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责任意识,具体表现在能够认清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的本质,抵御不良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坚持主流意识形态,树立集体主义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这为基于國家意识的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明确了目标任务。笔者以为,要实现语文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效果,中职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语文教学中。

二、中职学校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现状

2022年1—3月,笔者采用抽样调查法,对南宁市部分中职学校一线语文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语文学习、思想认知及对语文课程思政的认识等方面。调查方法采取在线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由南宁市直属中职学校语文教师(含在编及非实名编)、中职学校一年级在校生、中职学校二年级在校生填写问卷。共发放教师版问卷30份,回收问卷30份,其中有效卷29份;发放学生版问卷300份,回收问卷300份,其中有效卷267份。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笔者发现当前中职语文教学存在以下不足。

(一)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脱节

相关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的学生表示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较少接触关于基本国情、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优良传统等内容,甚至有5%的学生表示基本没有学过上述内容。此外,还有少数学生认为自身语文基础薄弱,对语文学习兴趣不大,对国家意识缺乏理解。

(二)国家意识的隐性教育缺失

调研发现,大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更多注重知识目标的达成,忽略了国家意识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课程思政实效性较差,国家意识的隐性教育几乎为零。部分教师未能掌握有效的隐性教育办法,不能在传授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灌输、培养国家意识,或在灌输、引导的过程中出现嵌入生硬、亦步亦趋等问题。与学科知识、内容联系不紧密,易使课程思政变为空洞的说教,不仅影响语文知识的教学效果,还会引发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反感。

(三)课程思政的教学活动较为单一

理想中的语文课程思政,不仅是在课堂教学中深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引导学生正确寻根溯源,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还应设置第二课堂,创造机会和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将爱国主义情怀转化为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的具体行动,引导学生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相对单一,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弱,教学效果有限,不利于课程思政作用的发挥。

此外,中职语文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还存在学科教学与思政教育“两张皮”、授课教师思政意识和思政能力不足、实施成果缺乏评价等问题,需要我们以问题为导向,研究如何以中职语文课堂为平台,联系实际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在“文以传声”中实现价值引领,在“文以载道”中凝聚国家意识。

三、基于国家意识的中职语文教学策略

笔者认为,要解决上述问题,中职语文教师要以课程思政为切入点,积极推进中职语文教学改革,使课程思政真正成为实现语文学科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径,成为培养学生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的重要抓手。

(一)挖掘教材中的思政资源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把一篇课文的结构拆分为课文背景介绍、作者介绍、课文内容、课后反思四个部分进行讲解。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着重以上述某一部分为切入点,或多个部分结合,除了剖析其中的语言运用技巧、写作手法、叙事主题等,还可以阐明蕴含在文字中的高尚情怀、价值追求、思想信念等,引导学生产生思考和共鸣,在领会文字的同时进一步感悟思想之美,陶冶情操。以中职《语文》(基础模块)(第四版)为例,其中有很多课文内容与思政教育相契合,具有极强的育人功能。例如诗歌《沁园春·长沙》,我们可以通过介绍诗歌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到20世纪二十年代民族危难存亡之际无数热血青年忧心国家命运、以天下为己任、藐视反动统治、渴望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和斗争历史,激发学生珍惜当前的和平、幸福生活及祖国繁荣强大的来之不易;通过介绍作者的生平,促使学生感悟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领袖气质和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报效祖国的青春理想和远大志向;通过介绍诗词内容,不仅让学生明白作者如何运用文字描述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还要给学生阐明作者借什么景、抒什么情,如“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描绘了橘子洲头枫林如火的景色,又寄寓了作者火热的革命情怀及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之后,教师可以针对性地设置问题或布置作业,引导学生课后反思,通过思考进一步巩固诗词的写作手法、语言表达技巧等文学知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国家,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国家意识。

总之,中职语文教师要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积极挖掘日常语文教学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文化、中国梦、国防教育、国情教育等思政内容相结合的素材和资源,结合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合理制订隐性教育方案

隐性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能起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教学效果。它相对显性教育而言具有隐蔽性的特点,同时带有极强的渗透作用,能让受教育者主动完成教育目标。它主要通过各种活动方式将思想教育内容关联到受教育者的头脑中,并让其在受教育者心中慢慢沉淀,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显性教育目标与隐性教育目标應同构互补。合理制订隐性教育目标和教学方案,可以使学科知识教学与基于国家意识的课程思政紧密结合起来,避免使课程思政成为空洞的说教。

一是要挖掘隐性教育目标。中职语文教师要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规定的课程内容及目标基础上,深度挖掘隐性教学资源,促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融合统一。以报告文学《国家的儿子》为例,显性教育目标是根据文字描述真实再现英雄罗阳为顺利完成歼-15战斗机在航母上的起降试验而殚精竭虑、以身殉职的壮丽人生,隐性教育目标则是通过讲故事比赛使学生感知这位英雄人物身上优秀的精神品质,以及进一步思考这些精神品质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向英雄人物看齐,培养工匠精神、奉献精神。

二是要立足职校学生的培养需求。中职语文教师可采取问卷、访谈等途径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学习诉求,据此制订或调整符合学生思想特点及内在需求的隐性教育内容。如利用神州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这一热点事件,教师可布置学生通过新闻媒体了解相关报道后进行分享,让学生了解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结合学生的兴趣点,整合课文《“探界者”钟扬》《国家的儿子》等弘扬科学精神或涉及航天发展内容的课程开展教学,以“工匠精神”“中国梦”等核心内涵作为隐性教育目标,传递中国科学家们圆梦“飞天”的喜悦与自豪,彰显大国工匠为国鞠躬尽瘁、刻苦钻研的奉献牺牲,弘扬“中国梦”一定能实现的理想信念。

三是要着力于知、信、行的统一。中职语文教师要坚持“因材施教”“润物无声”“风化于成”的教学原则,提升思政意识和教学技能,注重统筹知识传授及价值传播,利用语文教材的思政内容和素材,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潜移默化、融会贯通、旁征博引、延伸拓展等丰富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提升课程思政的效果,引导学生在学习相关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自觉筑牢国家意识,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感,厚植大国工匠精神。

(三)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中职语文教学不仅要在知识上培养学生对国家的认知,更要促使学生在情感上认同国家,在心理上认归国家,形成“铸魂立根”式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如果对国家产生情感,便会自觉高度认同、热爱国家,进而夯实国家意识。为此,中职语文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通过生动鲜活、亲切质朴的方式,全方位、立体式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多层次、多维度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让学生心怀感恩祖国的爱国之情。

以课文《天路》为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多措并举:一是引导学生带着“何为天路”“为何称之为天路”的问题精读全文,促使学生在寻到答案中自觉感悟青藏铁路建设的艰辛及伟大之处;二是在课堂上适时播放一些展示青藏铁路建设过程的微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一伟大工程的建设者们不惧天险、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以及过硬的专业技术本领,使学生养成为国效力的工匠精神;三是课后组织学生共听、共唱歌曲《天路》,在听唱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巩固学生的所学所悟,升华感情。整体而言,即要通过多方式、全方位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天路”建设历程等的同时,在内心深处厚植开拓进取等工匠精神和甘于奉献的家国情怀,深刻领会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来之不易,增强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四)精心设计课程思政实践活动

“知”是“行”的基础,“行”是“知”的目的。“行”侧重担当作为,重在认识时代使命和责任担当。基于国家意识的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具有政治认同和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此,中职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转化为自身的社会实践、日常行为,进而做到“知行合一”。“行”不仅检验学生的国家意识,同时具有深化认知、升华国家意识的作用,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爱国情怀的巩固以及爱国行为的养成。教师可从以下几种方式设计思政实践活动。

一是结合相关节日设计主题活动。如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组织赴社区开展志愿活动或好人好事评比;4月15日国家安全宣传日组织参观国家安全主题展览,增强学生维护国家安全意识,普及国家安全知识;端午节组织包粽子活动、制作龙舟模型,向学生介绍节日来源及屈原生平,引导学生领悟屈原舍身为国的高尚情操,弘扬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清明节组织学生祭扫英烈,学习先辈们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崇高信仰等。

二是开展爱国主题的文明风采展示活动。如“唱支山歌给党听”红歌歌唱比赛、“七一”党史知识竞赛、“我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专业技能大赛、自编自演革命故事情景剧、爱国诗歌朗诵等。

三是展示成果,共同感化。教师可收集学生开展上述实践活动的成果、影像、照片等,设置专门的展示区,以此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时常领悟实践背后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对其他教学环节起到导向、诊断、激励、预测和交流的作用。当前学科教学与思政教育两者之间存在诸多问题,部分原因就在于教学评价的不合理、不科学。中职语文教师可从主体、内容、方式三个方面构建有利于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机制。

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基于国家意识的中职语文课程思政目标,是为了促使学生在生活中成为一个热爱祖国、德才兼备,努力报效社会和国家的新时代好青年,为此,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或者由教师单独完成,还需要学生及其家长的广泛参与。教师可通过口头、书面等形式,客观、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学生则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对自身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学习成果等进行评价,明确自身的优势及不足。此外,教师还要和家长形成合力,对学生课上、课后的行为进行监管和评价,全方位、多层次考查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二是以德育评价为主。基于国家意识的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有着鲜明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导向,因此评价既要立足于语文核心素养,又要突出以德育为主。例如教师在完成一篇诗歌的讲授后,除布置学生对其中的语言构建和运用进行鉴赏、分析之外,还可以让学生从诗歌的意象进行拓展,延伸到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及传统,进而实现学科教学与弘扬传统文化有机结合。

三是评价方式多样化。当前,使用较多的教学评价方式主要为课堂问答、作业、考试等,虽然对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度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基于国家意识的课程思政,更注重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培养了爱国主义情怀。为此,教师可以通过组织革命主题实践活动、演讲比赛或撰写革命主题文章等方式,使学生在运用文字、语言技巧的同时,提升对革命先烈和革命事件的认知和理解。同时,教师可通过实践互动,全過程对课程思政效果进行实时跟踪评价,利用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进行思政学习的内驱动力。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一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7年,课程思政上升为国家教育战略方针,被正式纳入《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全国各地高校、中职学校在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如火如荼地开展关于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活动。基于国家意识的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探索与尝试,为解决以往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学科教学与思政教育“脱钩”、隐性教育缺失、思政教学呆板等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将国家意识作为学生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着力培育学生的国家意识,是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国家观和培养国家认同的根本要求,也是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和初心使命。中职语文教师要切实发挥教育事业的先导性作用,通过不断发掘学科教学中的思政资源,创新教学模式,促使知识传授与价值传播同频共振、互促互进,让学生既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技能,又饱含政治认同和家国情怀,从而热情地将所学技能投入社会实践中。

参考文献

[1]曲卫国.国家意识与学科发展[J].当代外语研究,2022(1).

[2]陈秉公.论国家意识形态“高势位”建设与实现“引领”功能的基本方式:兼论六十年国家意识形态建设与引领成功经验的理论解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5).

[3]王永友,李虹曼.开展中小学国家意识教育的逻辑进路[J].人民教育,2020(18).

[4]阎国华,何珍.国家意识的历史发展与时代培育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1).

注:本文系2021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国家意识的中职语文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GXZZJG2021B257)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龙叶鸿,广西南宁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语文教学改革。

(责编 蓝能波)

猜你喜欢

中职语文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初探
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效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