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三姐歌谣融入地方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

2023-06-20韦海兰

广西教育·B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职语文

【摘要】本文指出刘三姐歌谣是广西壮族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究刘三姐歌谣文化引进地方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对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提高中职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和培育地方中职特色教学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提出教师可通过将刘三姐歌谣融入口语交际教学、融入诗文教学、融入写作教学、融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推动地方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特色化的发展,让刘三姐歌谣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刘三姐歌谣 中职语文 融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1-0117-04

刘三姐歌谣是广西壮族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是无数劳动人民口头创造和经过千年传颂而流传下来的一笔财富,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刘三姐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开发一直是广西各级政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重点。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领导明确提出,要坚持为人民创作、为时代放歌,持续壮大文学桂军、漓江画派、八桂书风和刘三姐歌谣等特色文化品牌影响力,让壮乡人民好日子千人唱万人和,天天放在歌里过。“刘三姐”是广西一张亮丽的名片,多年来,政府及社会团体通过影视、广播、网络等媒体传播,举办国际民歌艺术节、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活动等,再经过无数的壮族民间歌手积极演唱,让刘三姐歌谣得到不断创新发展,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彰显中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被更多时尚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很多青少年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缺乏兴趣缺乏了解,在刘三姐歌谣的传承上缺乏主观能动性,这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极为不利。基于此,笔者认为,加强对刘三姐歌谣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作为壮族地区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地将刘三姐歌谣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推动地方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一、刘三姐歌谣融入地方中职语文教学的意义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中指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和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民族地区中职学校除承担为社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任务外,还应有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担当。将刘三姐歌谣文化融入地方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对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生个体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与思维能力

刘三姐歌谣作为壮族人民精神生活的产物,是壮族多样文化的集中表现。歌谣内容广泛,意蕴丰富,不仅涵盖了壮族劳动人民勤劳、善良的优秀品质,还有着极其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歌谣精简凝练的语言,富含音韵的诗律,以及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等,可以拓宽中职生民族文化视野,推动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与继承,使中职生得到美的感受和心灵的熏陶,进一步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诗意化的言语思维,积累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二)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刘三姐歌谣是壮族民间文化的代表,要让刘三姐歌谣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笔者认为,应该让它走进地方各级学校的课堂。刘三姐歌谣从民间走向课堂,可以使中职生对刘三姐歌谣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并得到广泛认可,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热爱,增强弘扬民族文化的自主性和自信心,使民族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三)推动地方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特色化的发展

“彰显民族特色”是民族学校的一个重要办学内容。刘三姐歌谣具有独特的壮民族特色,其歌唱语言、旋律特点、演唱形式等都具有典型而浓郁的壮族地方色彩。首先,刘三姐形象生动,为人睿智,能歌善舞,爱憎分明,是壮族劳动人民的精神领袖代表;其次,刘三姐歌谣敢于大胆运用想象和夸张的艺术手法,把山歌的优势表现得惟妙惟肖、绘声绘色,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间艺术特点;再次,歌谣多以热爱劳动、热爱生活、追求爱情和反抗压迫等为主题,表现了刘三姐与劳动人民的生活理想和乐观主义精神。因此,把刘三姐歌谣引入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能展示壮族优秀的民间文化,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彰显学校语文课堂的民族特色,促进民族学校教学特色化的发展。

二、劉三姐歌谣融入地方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

把刘三姐歌谣文化融入地方中职学校语文课堂,要采用恰当的途径与策略,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使学生既成为民族文化的继承者,也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播者,以达到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目的。如何让刘三姐歌谣融入地方中职学校语文课堂,笔者认为广大教师可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

(一)刘三姐歌谣融入口语交际教学,提高学生对口语交际训练和壮族文化的兴趣

口语交际能力是学生在未来求职过程中的必备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但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由于口语交际能力并未列入考试考核范围,不少师生并未对口语交际课引起足够的重视,加上学生平时多习惯依赖手机交流,导致对口语交际更缺乏兴趣。

刘三姐歌谣来自民间口语创作,民间歌手张口成歌,其口语表达能力之强令人钦佩。在口语交际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入刘三姐歌谣文化,可以激发学生练习口语的兴趣,培养学生口语交际思维能力。如在进行口语交际“介绍”教学时,在介绍其他人或事物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引入刘三姐故事、刘三姐歌谣的介绍。具体方法包括让学生课前自行查阅刘三姐生平以及刘三姐歌谣等相关资料,然后在上课时进行介绍,让学生在收集整理材料的过程中锻炼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的概括归纳能力。又如,可以在口语交际课“复述”教学时,由教师准备好刘三姐的故事、刘三姐歌谣等相关知识,在课堂上让学生讲述和复述。利用口语交际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训练口语交际能力的同时,了解“歌仙”刘三姐是广西壮族文化的一张名片,了解刘三姐歌谣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表现形式等,进而产生对口语交际训练和壮族文化的兴趣,积极参与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二)刘三姐歌谣融入诗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刘三姐歌谣中蕴含着许多能够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课程资源,包括赋、比、兴等艺术手法,丰富多样、具有时代特色的题材,精简凝练的语言,富含诗意的旋律,以及蕴含文化内涵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等。在地方中职语文课堂中,刘三姐歌谣的融入,无疑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中職语文教学中融入刘三姐歌谣文化,通过比较鉴赏或拓展学习,不仅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提升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比如教学《诗经》中《关雎》《静女》等诗,可以引入刘三姐歌谣中的相思歌《十月想妹》进行比较鉴赏。《十月想妹》中,男子从正月一直唱到十月,诉说情哥日日月月思念阿妹的情形:“九月想妹心焦焦,十月想妹路一条,不知妹连还是断,灶头灯草心更焦。”歌词生动地反映了情哥对阿妹的一片痴情和无限牵挂。《静女》写青年男女幽会的过程,同样是从男子的角度来写,美丽的少女“俟我于城隅”却“爱而不见”,侧面写出了少女活泼娇憨之态,而“搔首踟蹰”又把男子心急如焚之状描摹得极为入神。全诗寥寥数语,却能淋漓尽致地描绘出男子炽热的爱慕之情。通过对比鉴赏,学生既能加深对诗歌所表达情感的理解,又受到壮族文化遗产教育,提高了语言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又如在教学舒婷的现代诗《致橡树》时,可引用刘三姐歌谣中的《山中哪见树缠藤》导入,让学生分析这首歌谣中“树”和“藤”这两个意象的特点,了解歌谣中男女青年的爱情观,进一步引出应该追求怎样的爱情这个话题,从而导入新课。这样的导入相较于平时播放现代爱情歌曲或影视片段来说,更出乎学生的意料,既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又很快切入主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利用适宜时机融入刘三姐歌谣,指导学生朗读民风民俗歌谣,积累丰富的民族歌谣知识。如“好花开放鲜又鲜,山歌一唱水成川。春来秋去花不断,好歌传唱心里甜”“你歌哪有我歌多,我有十万八千箩,只因那年发大水,歌声塞断九条河”“天地山川盘古开,飞禽走兽众人财”“想吃鲜鱼就撒网,要吃野兔带箭来”“大路不平众人踩,情理不和众人排。横梁不正刀斧吹,管你是斜还是歪”“笑死人,劝你莫进圣人门,若是碰见孔夫子,留神板子打手心”等,歌谣内容广泛,包括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岁时农事、日常生活、伦理道德、恋爱婚姻等各个方面,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包含了劳动人民千百年来丰富的情感以及杰出的诗性智慧,表达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真切感受,吐露了人们激荡在心胸间的喜怒哀乐。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能够不断提高学生在语言、思想、情感、哲理等方面的积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拓展其语言思维能力。

(三)刘三姐歌谣融入写作教学,增强学生写作信心和文化传承能力

“引导学生了解微写作的特点,激发写作兴趣,培养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提高人际沟通和交往的效率”,这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指出的中职语文“微写作”的目标和要求。由于中职生语文基础相对薄弱,他们对写作普遍存在畏难心理,一提到要写作文,就叫苦连天,不想写也不会写。为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笔者尝试将刘三姐歌谣融入微写作课堂,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首先,将刘三姐歌谣引入微课堂写作,学生易于接受。刘三姐歌谣自唐代流传至今,包含了壮族人民千百年来丰富的情感和杰出的智慧。歌谣是壮族人民将自己一瞬间的情感,用简短而自然的音节通过口头语言表达出来,借以表达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真切感受,因而情意真切、感人至深,深受人们喜爱。歌谣虽然是口头语言,却具有简洁生动等特点,将其引入微写作教学,学生易于接受。比如把刘三姐歌谣《什么水面打跟斗》融入微写作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什么水面打跟斗》是刘三姐与众青年男女对唱的唱段。歌曲充满生活气息,采用较自由的一问一答形式,唱出了劳动生活中的欢乐,表现了刘三姐的智慧与幽默。在教学时,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什么水面打跟斗》山歌对唱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对歌的欢乐氛围。由于选取的是学生较熟悉的内容,学生的兴趣较容易被激发出来,不少同学会跟着哼唱起来。教师趁此展示山歌的歌词,让学生尝试利用多种方式对唱山歌,在不知不觉中熟悉歌词的内容;同时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了解了问答歌的写作特点。

其次,教师可引导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歌”。即在学生熟悉刘三姐歌谣原词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思考有哪些内容可以编入问答歌里。比如自然景物、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等。教师可以先开展师生合作创作,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尝试回答。如针对自然景物现象的问答,教师问:什么圆圆自东升?什么弯弯天上挂?什么闪闪满天飞?什么朵朵随风飘?因为事先说明问的是自然景物,且教师在问话中把景物的特点描述得很清楚明白,所以学生很快就可以答上来:太阳团圆圆自东升,月亮弯弯天上挂,星星闪闪满天飞,白云朵朵随风飘。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学习用品进行问答。问:什么说话先摘帽?什么说话先脱衣?什么说话先喝水?什么说话飘雪花?答:毛笔说话先摘帽,铅笔说话先脱衣,钢笔说话先喝水,粉笔说话雪花飘。待学生兴趣被激发、掌握一定创作规律后,再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创作,循序渐进,集思广益,收效明显。如学生创作出关于花儿的问答——问:什么花开春到来?什么花开像喇叭?什么花开红艳艳?什么花开独自寒?答:迎春花开春到来,牵牛花开像喇叭,杜鹃花开红艳艳,腊梅花开独自寒。还有关于水果、蔬菜、电子产品、交通工具等相关问答歌。根据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创作,最后展示歌词,并选出优秀歌词进行对唱。利用这样一节别开生面的微写作课,生动地告诉学生写作的方法,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畏难心理,增强对写作的信心,同时也提高了传承民族文化的能力。

(四)刘三姐歌谣融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文化知识的传授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是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特点之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指出,语文教学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及语文综合实践等活动,在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几个方面都获得持续发展。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中职生提升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地方中职学校将刘三姐歌谣融入语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既能加深学生对刘三姐歌謠的感知、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如在开展《民歌民谣采风》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时,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刘三姐歌谣相关故事、歌词甚至演唱录音、视频等,了解刘三姐歌谣在当地的传承内容和方式,对有关内容加以整理、展示,开展交流、创作、传唱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访谈、观摩、搜索资料等,耳濡目染,亲身感受,能更直观而深刻地感受刘三姐歌谣的魅力,从中受到感染,进一步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之后,通过对歌谣材料进一步整理和展示、创作、演唱等,学生能更深入理解歌谣的思想感情、表现形式及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和语言表达能力,从中掌握一些传承刘三姐歌谣的技能。

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鉴赏刘三姐歌谣文化。如阅读刘三姐传说、观看电影《刘三姐》、学唱广为流传的山歌《多谢了》、仿写刘三姐歌谣等,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进对刘三姐歌谣文化的理解,提高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传承能力。

综上所述,刘三姐歌谣是壮族极其宝贵的民族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语文教育教学资源。民族地区中职语文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身体力行地挖掘、利用好这一资源,积极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丰富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增强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提升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牙韩彰.持续壮大“刘三姐歌谣”品牌影响力[J].当代广西,2022(1).

[3]刘亲荣.新时代背景下刘三姐歌谣文化的创新发展[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9).

[4]罗相巧.让刘三姐歌谣走进地方高校课堂初探[J].东方教育,2013(11).

注:本文系2022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壮族文化背景下的中职学校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教学实践研究——以广西民族中等专业学校为例”(GXZZIG2022A024)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韦海兰,广西贵港人,本科,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语文教育教学与中职学校壮族文化传承实践研究。

(责编 蓝能波)

猜你喜欢

中职语文
中职语文教学如何开展综合性活动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
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初探
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效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