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生物类通识教育课程中立德树人的探索与实践

2023-06-11顾宁李燕杰孙小童韩放张凤伟吴琼宋金柱聂桓

高教学刊 2023年17期
关键词:生命科学思政元素通识教育

顾宁 李燕杰 孙小童 韩放 张凤伟 吴琼 宋金柱 聂桓

摘  要:教育强则国家强,人才兴则民族兴。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必须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国内多所高校均在校内开设生物类通识教育课程。生物学科多元丰富的教学内容是进行课程思政的良好载体,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基于此,该文以哈尔滨工业大学面向本科生开设的创新型生物类通识教育课程生命科学基础与应用为例,分享其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案例,梳理课堂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路径和方法,以期为高等学校开展生物类通识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生命科学;通识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政元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7-0030-05

Abstract: If education prospers, the country will prosper. If education is strong, the country will be strong. 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of personnel train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carry ou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cultivation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ife science,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have set up biology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The diverse and rich teaching content of biology is a good carrier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which has natural advantages in promoting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takes "The Found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Life Science", an innovative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for undergraduates in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he case of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course is shared. In addition,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sorted out. The purpose is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biology gener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life science; gener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習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校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问题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也关系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1]。由此可见,高校的人才培养应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高校中的专业课程教学既是学生培养的必要环节,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在高校课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2]。

21世纪是生命科学发展的大时代,人类生存发展所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都与生命科学密切相关。近年来,国内多所高校都面向非生物学专业学生开设了生命科学类通识教育课,这对各高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3]。

一  生物类通识教育课程思政改革的思考

(一)  生物类通识教育课程思政的优势分析

在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单纯的理论知识平铺直叙存在着过于枯燥的缺陷,学生们也存在着专业学习的成绩压力。通识教育以拓宽知识面、健全人格、增加学生社会责任为根本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以更放松的心态、更集中的注意力来面对,这是通识教育课程的天然优势。生物学科中的内容普遍贴近生活,本身就有着很强的包容度。即使是生物学知识再薄弱的学生也很容易在其中找到共鸣点。教师在生物类通识教育的课堂中,可以采用大量的实例“以事说课”,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中进行知识的传授,打破传统课程以理论为主的局限。此外,生物学科的教学内容与生活及社会热点问题联系密切,很容易激发非生物专业学生的兴趣。因此,在生物类通识教育课程中以相关实例为载体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是具有一定优势的。

(二)  开发创新型生物类通识教育课程——生命科学基础与应用

鉴于选学生物类通识课程的大多数学生生物学基础知识储备有限,哈尔滨工业大学开设了生命科学基础与应用这一创新型通识教育课程。课程中的基本知识理论主要参考了张惟杰主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第三版《生命科学导论》[4]。笔者在保持学科基本构架的基础上对原教材中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筛选和整合,又与时代发展的热点问题有机融合,形成了易于非生物学专业学生适应、启发性强、科普性强的新型课程。课程内容主要围绕健康、环境、农业、能源与医学等热点话题,共含有八个单元,每个单元增添了大量相关实例,共计16个学时。主要内容见表1。

二  生物类通识教育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合案例

在生物类通识教育课程思政实践中,教师应避免课程思政过于“生硬”。可从具体事例中提取思政元素,激发学生的内心认同,起到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5]。教师可在课堂中借用生物学家的人物事迹、生物技术应用现状等巧妙地设计思政教学的切入点,实现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的自然融合。下面列举了几个思政元素融合的案例。

(一)  树立生命科学观念,加强伦理道德教育

生命观念是生物学科特有的基本学科素养,生物学发展带来的基因编辑、器官移植、克隆等技术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然而,如何在尊重生命的前提下把握这些技术的应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应该以什么作为主要的目的?对伦理案例由浅及深的分析是引入生命观念、加强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例如,笔者在绪论中以克隆羊多莉案例引入,为学生介绍克隆技术的基本过程及发展状况,然后向学生介绍治疗性克隆。与违背伦理道德的生殖性克隆相比,治疗性克隆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将克隆得到的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以取代因疾病受损的组织。因此,我国政府是反对生殖性克隆、支持治疗性克隆的。通过这样的引导讲解带学生寻求科学利益与人类尊严之间的平衡,让学生明白科学技术能够做到的,不一定就是应该做的,只有尊重生命、合乎伦理的动机和目的才能更好地维护和促进人类发展。

(二)  厚植家国情怀,激发报国信念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必须要有一颗爱国之心和一份报效祖国的信念,用信念指导实践、引领自我发展。在生命科学与农业发展的课程中,袁隆平院士利用遗传学生物技术培育“杂交水稻”便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袁老一生的奉献让稻谷成为了中国粮仓的压舱石。此外,预防医学中重要的武器“疫苗”在我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稳定民心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疫苗是免疫学中的重要模块,也是生物类通识教育课程中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在介绍疫苗的基本知识后,可结合当下的新冠感染疫情向学生们介绍国际上新冠疫苗的类型。谈及其中腺病毒疫苗的研发,则离不开陈薇院士的倾情奉献。借用袁隆平院士和陈薇院士的事例可以向学生们说明:一个人的事业选择若能符合国家的需要,那么其个人价值将会成倍增大。而作为国家栋梁的同学们也应怀有一颗爱国之心、一份报国信念,通过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报效祖国,在国家需要的地方绽放自己的光彩。

(三)  启发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守望绿水青山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致辞中提到: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在生态环境挑战面前,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恶劣的气候、严重的水污染、土壤污染和大氣污染等严峻的生态问题事实上都离不开生物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积极地利用生物技术对环境进行绿色治理。与传统处理方法相比,利用生物技术对环境进行处理没有二次污染且更加高效。教师在讲授生态学内容时,可插入一些绿色治理的实例加强学生们的印象。除此之外,新型生物能源开发和广泛应用也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话题,在生态与环境的课堂上可引入相关的例子引导学生节约能源,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教导学生无论身处什么样的行业,都要将保护生态放在首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生态文明的建设,功在当代却造福于后世。青年学生更应从现在做起,把接力棒一棒一棒地传下去。

(四)  弘扬中医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中医文化是我国绝无仅有的文化宝库。笔者在生命科学技术与医学和伦理这一章节中,借助屠呦呦团队凭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事例,向学生介绍了中医药的伟大之处。在面对青蒿素提取的难题时,屠呦呦钻研中医典籍,根据《肘后备急方》中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考虑到萃取工艺可能要避开高温。据此,屠呦呦采用低沸点萃取技术成功分离出了青蒿素。教师可带领学生回望过去,中国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过许多大大小小的瘟疫,但瘟疫的发生从来没有让中国像欧洲那样有着数百万数千万的死亡。中医凝聚了先贤的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养生理念及医学经验,是我们国人独有的文化。以此为案例,可增强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理解,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  生物类通识教育中课程思政教学的路径和方法

创新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教师要根据课程和学生的特点,合理地使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笔者在生命科学基础与应用的课程中参考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过增元先生的参与式教学理念[6],通过开放式的教学内容、提问式的讲课、无标准答案的习题及论文形式的考试,构建生命科学基础与应用的教学体系,相同的路径方法可普遍应用于各类高校的生物类通识教育课程。

(一)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课程思政的实现需要在师生双方共同的努力下才能实现,为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原则,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采取案例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1  “开放式的教学内容”案例教学法

与单纯的讲授理论知识不同,在课堂中引入案例“以事说课”可以将学生们柔和地带入课堂。各种案例结合着教学内容展示之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会有自己的领悟。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可以挖掘经典的案例进行分享,经典案例中的思政元素往往更加饱满、有说服力;或者结合生命科学发展前景分享新颖的案例,新颖的案例内容往往更加具有新鲜感和启发力,其中的思政元素也能与时俱进。此外,在案例教学时必须重视思政元素的融入点。可将案例作为课堂导入的环节或将案例归纳到理论知识的应用,这样更加自然,不留痕迹。

2  “提问式的讲课”启发式教学法

在思政教学过程中采用以提问为主的启发式教学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在进行思政教育时,不是一开始就直接讲道理,而是先设计出与思政元素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然后老师根据学生给出的答案进行引导,让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听课,这样能使学生主动地参与,起到更好的思政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述转基因食品之前向学生们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食用过转基因食品吗?它们对人类而言是好处更多还是坏处更多?学生可以围绕这些问题回答或是讨论,然后教师总结出支持的声音与反对的声音,向学生们说明转基因食品一方面为生活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其潜在健康隐患和环境威胁也值得质疑。每一件新生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应该用客观、辩证的眼光去看待,既不能完全包容也不能全盘否定。

(二)  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

1  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在生物类通识教育课程中,许多实例如果仅凭教师讲述的方式来进行传授难免过于单调,学生易产生疲劳感,学习兴趣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视频则可以改善这种情况。多媒体教学有着人机交互的显著特点,能使学生更加直观生动地了解内容、理解情感。例如,笔者在生命科学基础与应用的绪论课中播放了“揭秘艾滋病”的视频,学生们在观看到艾滋病病人晚期痛苦的症状及艾滋病治疗的艰难过程后,自然地产生了洁身自爱、珍惜健康的想法。在疫苗相关知识讲授的过程中,播放“新冠疫苗研发为什么慢”“新冠疫苗研发的多种路线”等视频,既能直观地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内容,又能让学生体会国家研发新冠疫苗的艰辛过程,让他们感恩国家、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多媒体视频以条理清晰、生动活泼的画面将抽象的知识表现出来,大大地提高了思政教学的效果。

2  借助移动端APP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教学已经逐步成为了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的教师在课程中也需要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丰富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7]。在生命科学基础与应用课程中,笔者与选学本课的学生组建了网络群,与线下课堂共同构建起了线上+线下的学习环境。在课前可利用网络群向学生分享一些和课程内容相关的新闻、文章,起到预热的作用。每节课结束之后,及时在群内分享课件及课程上播放的相关视频,为学生回看思考提供了便利,形成包裹式的教学氛围,使整个课程更加完整充实。在网络群中,同学们也可与教师互动。像这样以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思政教学,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需求,有助于教师不断丰富改进教学内容,掌握学生兴趣,优化课程思政与理论知识的融合[8]。

(三)  多元化、开放式的课程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是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不是等待接收信息的“空瓶子”,而是专业知识和思想建构的积极参与者[9]。笔者认为课程思政评价要尽可能地考查学生对思政元素的理解与应用。为此,课程中采取了全过程的评价方式。整个评价体系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课堂测试,占总成绩的30%;第二部分为考勤和平时课堂回答问题,其占比各为5%,共占总成绩的10%;第三部分为期末课程论文,占总成绩的60%。此种考核方式增大了平时成绩的占比,避免学生只依赖于期末成绩通过考试而忽略课程中参与学习。其中,课堂测试的施行可在课程进行期间阶段性地对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及事例进行考核,在题目的设置中加入学生对思政元素的心得体会、感想感悟,提出“无标准答案的习题”。课堂回答问题的加分是机动性的,主动回答问题的同学可以获得加分,这就起到了激励学生、调动积极性的效果。

在期末考核中,笔者设置了以“生命科学技术在‘你熟知的领域”为主题的开放性报告,开展論文形式的考试,学生们可以结合自身专业通过查找文献等方式,以综述的形式分享生命科学领域在自己专业中的应用或者前景。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实现学科交叉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性和挑战度,报告也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对生命科学发展的理解。

四  结束语

生命科学基础应用课程自开课以来,广受校内学生的喜爱和关注。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方式方法,将思政元素自然地融入课堂的每一点每一滴,在积极的探索中取得了良好的反馈。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学生们出勤表现良好,在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积极热烈。在一些学生们提交的期末论文中,也体现了从社会需要出发、尊重生命、绿色发展等观念,这说明思政元素实现了有效的渗透。课程结束以后,学生们在教学评价中纷纷表示学习过程愉快、课程内容充实且易于理解、教师的讲授方法恰当、收获了有益的启示等,这充分体现了课程思政对学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将思政教育作为通识类课程的核心,是高校思政教育的特色,也是加强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力手段[10]。学生群体的思想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不断受到各种影响,其价值观念也呈现着复杂多元的特点,所以常态化的课程思政需要“一直在路上”,方能适应学生的思想变化。笔者认为在生物类通识教育的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改革还需与时俱进,要不断吸纳更新颖、更具有影响力的生命科学事例优化教学内容,才能更好地实现高校通识类课程的育人使命,培养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 金诗灿.站好思政课讲台 提高立德树人实效[N].中国教育报,2021-09-23(2).

[2] 于红.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应加强政治观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3):49-53.

[3] 张毅.工科院校开设生物学基础公共课程的必要性分析与建议[J].高教探索,2007(S1):199-201,198.

[4] 张惟杰.生命科学导论[D].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5] 黄亚飞,席燕辉,唐欣.理工类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高教学刊,2022,8(6):172-175.

[6] 过增元.提倡参与式教学强化创新意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0(6):21-22,45.

[7] 农丽颖,廖琛.“互联网+”背景下《学前卫生学》的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J].办公自动化,2022,27(1):22-24.

[8] 宋丽,骆乐,傅媛媛,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生命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中的应用[J].生命的化学,2021,41(8):1859-1863.

[9] 伍绍杨,彭正梅.迈向更有效的反馈:哈蒂“可见的学习”的模式[J].开放教育研究,2021,27(4):27-40.

[10] 何云峰,吉列丽,张青青.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能力:“课程思政”的新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18):37-39.

猜你喜欢

生命科学思政元素通识教育
浅谈思政元素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大学语文》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研究
思政元素融入《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
案例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
生命科学学院开设研究生扫描电镜课程的探索
基于转化医学理念的生命科学教育实践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