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导向的主题群式语文作业探析

2023-06-01王琳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3年5期
关键词:关键要素设计策略

王琳

【关键词】主题任务群式作业;本质内核;关键要素;设计策略

2022年4 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颁布,明确了语文课程的目标,即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语文作业的设计也应指向核心素养。对此,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心设计作业。[1]在此背景下,作业设计必须改变传统模式,向减负提质新样态转型。

从新课程标准中“核心素养的内涵”出发,指向核心素养的高质量的语文作业应该最大可能地具备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内核;指向核心素养的高质量的语文作业应该努力创设“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三类语言文字运用情境。主题群式作业可具备上述要求。

主题群式作业是以某一主题情境为载体,设计相互关联的系列任务,这些任务或是并列关系或是递进关系,核心内容是富含高阶思维元素的语文实践,旨归是让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学会设计思路解决问题,受到文化熏陶,形成创造品质。

一、主题群式作业的关键要素

主题群式作业,绝不仅仅是作业外在形式上的“变脸变身”,而是内在的质变,它的本质属性是指向核心素养的。高质量的主题群式作业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1. 关联

高质量的语文作业,关联是多层面、多角度的,如各学科之间的关联、各领域之间的关联、校内外之间的关联等。在这里,笔者重点谈主题群式作业和教材、课标的关联。广义上讲,所有社会生活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都与所学知识关联,这些关联有的能够明确溯源到教材中的某一知识点或能力训练点,我们暂且称之为直接关联;有的很难与教材中的某一内容建立直接的对应关系,我们暂且称之为隐性关联。在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实验中,魏智渊老师基于“大语文”的课程构想,对作业设计进行了二八比例的划分。即20%的教材系统,依然瞄准字词句段篇等基础知识和关键能力;80%的大语文系统,瞄准核心能力,关注生活、交往和生命,强化自动化阅读和自动化写作,加强学科综合。作为学科作业,直接关联占很大比例:20%的基于教材系统的基础作业自不必说,另外80%中的80%,也应该包含与教材关联的因子,留下20%给大综合(大综合更多表现为隐性关联)。有直接关联的作业,体现学科特质,服务于学科目标,指向学科核心素养。下面以六年级的三份主题群式作业为例,说明作业的任务、活动与教材的单元重点、课时重点的关系(见案例1、案例2、案例3)。

上述案例,在与教材密切关联实现语言积累、表达运用等基础目标的同时,还对应新课程标准中的相关理念和要求:“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激发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2] “了解查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资料。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3]“注意引导学生掌握问题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学会提炼、表达、呈现学习成果,着重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筛选分类、比较概括、归纳总结等思维能力”[5] “除了写字、阅读、日记、习作等作业,还应紧密结合课堂所学,设计主题考察、跨媒介创意表达等多种类型的作业”[6]等。这些皆指向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 情境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学习和生活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7]。因为“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8]。因此,新课程标准从课程实施到质量标准到评价建议,都强调要创设情境。作业的设计也不例外。首先,作业设计要注意各知识点之间的串联、各学科之间的关联、各领域之间的关联、复杂任务下的各个子任务之间的串联等,都需要依托真实的情境展开。其次,情境是作业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由理解到实践、由单一学科训练到各学科协同解决问题的有效的介质。最后,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素养必须在情境中练就,也只有在情境中才能表现出来。教师也要在情境中进行评估和检测。因此,情境是主题群式作业的又一关键要素。

上述三个案例,皆创设了真实的生活情境。比如案例1的作业设计缘于以下要求:“中国书法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它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闪耀着熠熠光辉。今天,我们也尝试着进行创作。请书写《七律·长征》一诗,使其成为一幅书法作品,并参加学校的书画展览。”

案例2 和案例3 还兼具阅读情境和跨学科学习情境的特点。“情境可以是完全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即根据教学需要人为加工创设的典型情境,也称‘艺术的真实”[9]。

3. 思维

思维能力是核心素养的核心内涵之一。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质量的、有意义的作业一定是具有思维含量的,而且是具有高阶思维内核的。学生完成上述作业必须要有高阶思维的介入,以案例2、案例3为例,解析如下:

二、主题群式语文作业的设计策略

设计主题群式的语文作业,要充分考虑上述要素。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启动自我系统,调动高层次需求

案例1 是一项基础性作业,指向生字词和诗文的巩固,书写要规范美观。传统的作业形式多为抄写。由于字词的掌握和语言、诗文的积累是一切应用的基础,这样的基础性作业是不能直接抛弃的,需要在形式上作出改变。美国学者罗伯特·J. 马扎诺提出了“激活自我系统”理论,其核心理念是促使个体(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启动大脑“接管一切”。兴趣是“激活自我系统”的原动力,作业设计首先要在“趣”字上下功夫。以案例1 为例,一个驱动型任务包含了三个“趣”点:一是作业变成作品,机械抄写变成了像书法家一样的创作,这样的作业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书法作品可以是横幅、可以是竖幅、可以是扇形、可以自己随心设计,这些美的样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三是作品在学校范围内展出,被认同、被肯定、被表扬,也能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这些“趣”点直击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高层——自我实现的需要,以此驱动学生激活自我系统、热情投入且能保持耐心,从美的欣赏、美的創造层面吸引学生沉浸其中。

作业是否会成为负担取决于学生做作业时的心理状态——被动参与就会有负担感,若能够“乐在其中”,时间再长也不觉得累。可见,设计兴趣点,激活自我系统,激发内驱动力,应该是新样态作业共有的属性。

2. 紧扣教材要素,促进迁移运用

前文所述的“二八”比例的作业,大份额的“八”充分体现了作业的素养本位,体现了作业改革的导向。“二”的份额虽小,但是意义重大。此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把“八”比作通向核心素养的桥梁,那百分之二十的基于教材系统的基础性作业就是桥墩、基石。丢掉了基于教材的字词句篇的积累和系统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所以,我们既要走出传统作业设计围绕20%打转转、机械抄写的不良习惯,又不能矫枉过正地丢开教材系统,抛弃基础性作业。教师要依据教材,把“二”抓准、抓牢,要借助作业夯实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关键能力。

上述案例都体现了放眼“八”抓实“二”的理念。以案例2 为例: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要素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编排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并学习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第5 项任务“借鉴《北京的春节》《腊八粥》的写法,写一篇推荐文章”,就是引导学生把从教材中所学的方法进行迁移运用,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對众多美食进行素材的取舍、详略的推敲,最后落实到写作上。用变化了的情境促使知识迁移运用,进而转化为能力,提升素养。

3. 链接真实生活,组织综合实践

知识应用于生活才有意义,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着陆”。因此,优质的作业必须链接真实生活。案例2 和案例3 中的任务情境就是生活本身,通过亲身实践,在完成生活化的任务、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重建知识结构,获取解决问题的智慧。案例1 则是另一个意义上的生活——两个领域融通,构成真实的学习生活情境。

须要明确的是,“生活即教育”不等于所有的自然状态下的生活都能自动成为育人课程。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不会自觉地将生活日常变为有意义的学习内容。教师要基于目标进行选择、加工、组织,生活事实才能成为课程、成为驱动任务完成的载体,才具有育人功能。比如案例2,将人们喜爱的美食作为载体,设计“采访调查”“写调查报告”“写推荐文章”“作展示”等任务,这些任务促使学生调动生活经验与相关的知识、素材,重新组合建构,对生活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归纳、陈述等。所以,主题群式作业“链接生活”是带有“设计组织、任务驱动”属性的,具备这一属性才能促使核心素养落地。

4. 放眼学科融合,解决现实问题

上述三个案例都具有学科融合属性。案例2和案例3 尤为明显。以案例3 为例,“写一份为领操老师设计塔台的倡议书”“设计塔台、筛选修正方案、制作模型、测试塔台”“向学校提交申请报告”“跟校长当面沟通”等任务要运用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学写倡议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小小工程师”)、数学、美术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在综合运用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策划方案、发起倡议、设计制作、修正完善、沟通交流等一系列探究和实践活动。这一过程包含着生活态度、高阶思维,也包含着表达能力,与新课程标准“学业质量”部分的描述高度吻合:“能利用多种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在简单的调查、访谈等活动中记录真实生活,能根据活动需要,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提出要探究、解决的主要问题,能借助跨学科知识和相关材料,与同学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10]

案例2 的学科融合表现在学科间的关照、对比上。借助语文教材和科学教材中主题相似的内容,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文学想象里的探究发现和科学意义上的探究发现的异同,带领学生触摸文学创作的特点,理解科学研究的性质。从理解学科知识到理解学科本身,这是高阶的认知。这对学生以后的学科学习和未来的行业理解都是有帮助的。

5. 开放实践路径,培养自能品质

核心素养的核心是能够独立探寻解决复杂问题的路径和方法,所以,“策划”之类的任务必须让学生调动知识储备和个体经验自主完成。比如案例2 中“调查的步骤、调查的方法、调查结果的统计方法”等,要把设计路径、选择方法的过程教给学生,不要因为其具有复杂性而直接给出,否则,学生的实践只停留在“跑腿动手”层面,很少有高阶思维的介入。于是,作业的本质属性就改变了,貌似实践运用,实则“ 穿新鞋走老路”。当然,教师适当指导、提供支架还是有必要的,比如,课外调查之前先组织课内讨论,让学生集思广益、各抒己见,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制订科学的实施方案。

同样的,案例3中解决领操的问题,从“倡议—设计—遴选—测试—申请—沟通”的任务流程,到其中每一项任务的实施,都要开放,这样才能真正引导学生养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品质、能力以及习惯。

猜你喜欢

关键要素设计策略
浅谈农作物栽培技术中的关键要素
大学跨学科合作的学科整合机制及其模式选择
浅谈农村普通高中数学作业的设计策略
赣鄱生态水产品包装设计策略研究
浅议郊野公园对城市宜居性提升的设计策略
设计策略决定企业品牌形象
大连智慧旅游平台UI浪漫设计研究
浅析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艺术
撰写科技论文需把握的关键要素
科技期刊集团化、集约化发展的几个关键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