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期刊集团化、集约化发展的几个关键要素

2016-04-21马茂洋

出版广角 2016年3期
关键词:关键要素集约化集团化

【摘要】科技期刊的国际化、数字化发展进程,促使我国科技期刊并购、整合、重组,走集团化、集约化发展道路。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各自为战”“点多面广”的分散局面以及受传统固化思想和市侩利己思想影响的现状,为科技期刊重组与整合带来了巨大压力。对此,本文紧紧抓住以科技为引领这个前提,牢牢把握人才队伍和集约化管理这两个关键,阐释科技期刊的集团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途径,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科技期刊;集团化;集约化;关键要素

【作者单位】马茂洋,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刊副社长。

走集团化、集约化发展之路,是在20世纪之初就提出来的现代企业发展道路。20多年过去了,有一些企业着实走上了集团化道路,但并未走上集约化发展之路。有些企业打着“做大做强”的旌旗,贪大求洋,整合不良资产,并购亏损企业,一边高喊“去政府职能”,一边加大任命各种“官衔”力度。整合后盘子大了,子公司和孙公司多了,自然,需要的“官衔”也多了。某企业整合后,副处级以上干部达上千人之多,集约化发展只能是纸上谈兵。目前,我国科技期刊数量众多,办刊主体分散;新闻出版主管部门认可的中英文科技期刊有5000多种。面对我国科技期刊“点多面广”“各自为战”的分散局面以及受传统固化思想和市侩利己思想影响的现状,科技期刊走集团化、集约化发展之路可谓举步维艰。

现在我来谈谈科技期刊集团化、集约化发展的几个关键要素。

一、 小步快跑,加快区域并购整合与行业并购重组

大家一谈到科技期刊并购整合与重组困难,就笼统地说是体制的原因,这是一个误导。体制并不阻止整合,阻碍整合的其实是人而非体制。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早就提出要“鼓励业务相近、资源相通的新闻出版企业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进行并购重组”。因此,阻止整合是期刊人自身的原因,主办单位领导的原因,主管单位领导的原因。这些人害怕失去权力和利益,思想极其狭隘,这显然不是做期刊的心态。具体到科技期刊,期刊人、主办者、主管者也不是办刊的心态,不愿意被整合重组,不愿意将科技期刊推向市场,宁愿养着与被养着。这是制约科技期刊发展的瓶颈。

要想打破这个瓶颈,我们必须从利益出发,对期刊予以评估,以法人治理结构,成立股份制公司,让原来的期刊隶属者持有一定的股份(要高于原来养与被养的利益分成),或通过市场评估一次性买断股份。如此看来,区域整合重组或者是行业内整合重组比较现实。以煤炭行业为例,现有46家科技期刊,可以整合到煤炭学会旗下,成立中国煤炭科技期刊有限责任公司。我们可以借鉴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的模式。卓众旗下现已有20多种期刊,较之中国科学出版集团属于小众规模,容易模仿。目前,中国科学出版集团位列中国出版集团之首,在全球出版集团中排在第十位,其目标是在5年之内旗下拥有的期刊由235种提高至1000种,但与爱思唯尔旗下聚集了2400多种高水平期刊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可见我国科技期刊集团化之路是漫长的。

目前,国际大型科技出版商的期刊出版已经产业化、集团化、垄断化,而且近年来开始抢滩中国市场,对中国的科技期刊资源展开激烈竞争。相比之下,虽然中国有近5000种科技期刊,但点多面广非常分散,仍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且学术影响力不大、发行能力较弱、竞争力不强。因此,我们必须抱团取暖,先组成小分子团,加快区域并购整合与行业并购重组。行业并购重组是迈向集团化发展的关键一步,不仅煤炭行业,石油、化工、农业、林业、医药、教育、航天、建筑等都可以成立自己行业内的科技期刊集团(中心)。跟随科技产业化步伐,借助“一带一路”的利好,科技期刊集团不仅可以带领我们走出去,还可以把60个国家的科技期刊建设也带动起来。这个梦不仅要做,而且要做成现实。

不言而喻,科技期刊并购重组走集团化之路,不仅提高了刊物质量,也确实达到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我们可以通过集成科技期刊的优质内容,烧旺数字化出版内容服务这把火。同时,还能在印刷、发行、广告、宣传等经营活动方面为其降低成本、增加收益,扩大期刊的影响力,集聚资源,形成规模效应,形成科技期刊竞争优势。

二、科技期刊集团化和集约化发展,科技引领是

前提

科技期刊引领了科技的发展,然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科技期刊却变成了御用工具和“俾奴”。当然,在期刊上发表论文的不乏发明创造之人、科学研究之人、科技转化之人,但在实际工作生活中,更多的人是为个人评职称而为之,为大学教授年终考评而凑之,为讨好企业领导而媚之,为个人赚钱而代之,等等。这不正是把科技期刊视为“俾奴”了吗?

目前,我国科学家办刊主体地位缺失。大部分期刊由编辑部办刊,虽然各期刊都有自己的编委会,但编委会职能发挥并不充分,没有激发科学家办刊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质量是期刊生存的命门,但是对科技期刊而言,仅限于这个层面是远远不够的。科技期刊必须具有促使科技首创引领行业、引领学科、引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功能。因此,每一篇科研论文都是发明与创新的科技成果和智慧结晶,都要在不同程度上填补科学或技术上的空白。把别人现成的科研成果复制一遍,把已有的工程原理再套用一回,把别人的发明创造再复述一次,或者东拼西凑、改头换面、复制粘贴、粗制滥造等,都属于剽窃和欺骗的行为。这种行为从小处看属于浪费资源,往大了说纯属扰乱科技创新学术氛围,阻碍了科技进步,破坏了科学发展。

因此,科技期刊走集团化、集约化发展之路,必须坚持以科技为引领这个前提,绝不能只看身份录用稿件,博导、专家教授、研究员的论文不一定就是必发的论文,更重要的是看论文有无创新,有无学科突破和填补领域空白。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发表改变了整个世界;1973年,《中国科学》杂志发表了陈景润的《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科研论文,破解了哥德巴赫猜想之谜,填补了数学领域空白;屠呦呦发明青蒿素,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其论文填补了世界医学领域的空白。这充分说明了,科技期刊重点在“科技”二字上,其肩负着传播科学发明、科技创新的重任。因此,向集团化、集约化迈进的我国科技期刊应该站在科技的前沿、科学发展的潮头引领科技进步和科学发展。

三、科技期刊人才队伍建设与经营管理的集约化是关键

传统科技期刊不能支撑中国科学发展。从科学发展规律来看,科技期刊与科学的发展是同步的,有多大体量的科学投入和产出,就要有多大规模的期刊与之相适应。目前,我国科技期刊数量位居世界第二,从表面上看与我国科技产出排名相适应,但数量众多掩盖不了结构的不合理。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新的学科、新的方向不断涌现,而我国科技期刊大多数创刊于几十年前,期刊整体结构不能及时反映新的学科增长点,难以支撑中国科学的发展。目前,期刊出版的市场还未形成:办刊所需的资源仍偏重院校学术圈,轻视人才和资本等市场要素,没有形成“科技学术—编辑人才素质—资本运营”三种资源的合理配置。未来的科技期刊将更偏重于信息服务和评价,对人员素质和专业技术开发要求更高,如不能引入期刊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和资本,则难以和国外科技期刊集团抗衡。

从国际化发展趋势来看,科技期刊编辑必须是顶尖人才,要在专家之上。目前,科技期刊的编辑大多数是不称职的,遇到专家的稿子就被唬住了,不能和专家对话,不能对专家的论文提出质疑,这样是不能胜任科技期刊的编辑工作的。对此,我们应以中国科技出版集团为先导,构建专业化编辑人才队伍。中国科技出版集团主办的《金属学报》《数学学报》《物理学报》《细胞研究》等200多种科技期刊的编辑均为专家,另有不少科技期刊的编辑是外聘的兼职专家。如《煤炭学报》的来稿都是外聘专家先行评审,通过后再进入编校流程。另外,《华西口腔医学杂志》都是专家编刊,他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做法:把自己的编辑送到国际上同行业顶尖的科技期刊学习;把国际上同行业科技专家请来做副主编或编辑。其人才队伍达到了集约化,编辑大多数是教授、研究生导师,又上课又出诊又兼职做编辑,这听起来很复杂,其实就围绕一件事展开:口腔。该杂志的编辑部主任王晴女士既当主任又当编辑,还是国际口腔医学院院士。如此看来,科技期刊集约化必须是人才队伍的集约化、专业化。

此外,经营与管理的集约化,是指原来一本科技期刊的工作人员变成众多期刊的工作人员;集中办公,软硬件设备等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利用率,减少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网络传输编辑稿件,实现无纸化办公。这种方式优化了资源配置和流程,实现了时间的集约化、期刊内容的集成化、出版模式的集约化、经营管理的集团化。同时,我们要筑巢引凤,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先进技术水平、深度数据分析功能、内容挖掘和知识服务功能、高附加值的稿件采编平台和发布平台,只有这样,才能打造科技期刊品牌,参与国际科技期刊竞争。

四、科技期刊集团化、集约化必须实现经营方式的转型

传统科技期刊的经营方式有4种:一是“被养”。办刊经费、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等全部由主办单位支付,如各部委、科研院所主办的科技期刊以及大学学报等。二是“自负盈亏”。办刊经费、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等全部由期刊社自行支付,如学会、协会以及代管机构主办的科技期刊。三是“自筹经费”+“补贴”。办刊经费、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等,在自筹经费不足时,由主办单位予以补贴,如各部委、科研院所和学会等主办的科技期刊。四是“上缴利润型”。除办刊经费、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等自筹外,期刊每年还要向主办单位缴纳一定数目的利润(或者管理费),如科研院所、学会、协会以及代管机构等主办的科技期刊。

传统科技期刊自负盈亏的资金来源,通常为:发行费、广告费、版面费、赞助费、协办费、理事费等。由于科技期刊被视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专业性强,所以订数不会太多,发行量也不会太高;广告费是由发行量决定的,发行量上不去,广告费也不会太多;版面费受作者的个人收入制约,所以不能定得太高,尽管有些作者单位为作者报销一定数目的版面费,但也是有限制的;至于赞助费、协办费、理事费等都是不确定的。这样看来,科技期刊要想挣钱实属不易。因此,科技期刊集团化、集约化发展,经营方式的转型成为必然。

科技期刊经营方式的最大转型是向产业化转型,科技期刊集团要成立“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成果转移开发市场部”,也就是说刊发论文不是停留在载体纸张版面上简单地收费,而是上升到保护作者的科研成果不受侵犯的高度;当科技成果被开发利用时,其收益就更高了,这笔收益应由作者和科技期刊社共享。如矿业大学采矿系教授带的博士研究方向《××矿综放沿空留巷围岩大小结构稳定性的研究》,某矿可以出100万元做科研经费,倘若成果在《煤炭学报》上发表,那么《煤炭学报》可以与作者以及矿业大学共享此项科研经费。国务院提出,要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设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使创新主体能自主决定转移其持有的科技成果,原则上不需要审批或备案。科研成果转移和交易价格要按照程序公示;转让取得的净收入及作价投资获得的股份或出资比例,要用于奖励主要贡献人员(不低于50%)。国务院以如此大的力度推动自主创新与科技成果的转化,科技期刊为什么不去抢抓机遇大力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呢?目前,许多科技期刊推出的科技成果没有得到很好的转化,要么输入资料库里储存为“原始数据资料”,要么尘封于图书馆成为“过刊”。这是对科技成果的巨大浪费,是对精神产品与成果的亵渎,是对智慧与发明创造的践踏。科技成果一旦得到转化,其经济效益可以千万甚至以亿来计算。因此,引导人们转变观念,让“知识改变命运”,科技期刊责无旁贷。

五、科技期刊人集团化、集约化必须与数字期刊同步

进入新世纪以来,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科学传播和科技出版带来革命性的影响,科技期刊在载体、形态、传播方式和经营模式等方面都面临着转型与重构。未来的科技期刊将更加重视信息服务与评价。一是技术传播使期刊由纸版向纸版和网络版同步发行转变,最终将完全实现纯网络数字期刊的转型。二是传播形态向碎片化转变,整本期刊的出版形态将逐渐过渡到以单篇文章为主的传播形式。三是商业模式上的转变。数字化传播的普及,大幅度降低了印刷和发行费用,至此,政府将成为基础研究的最大出资人,OA出版(Open Access,开放存取)将成为科技期刊出版的主要经营模式。四是从单一期刊信息向急剧增加的期刊群和信息爆炸转变,这使科学家在寻找所需论文时面临越来越大的障碍,由此信息服务与评价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将成为科技期刊未来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作为纸质传播工具的报刊终将会被数字化工具所替代,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犹如最初纸张代替竹简一样。科技期刊集团的“掌门人”应有超前意识,不能“等而待转”,而应提前进入,旗下有多少纸质科技期刊就创办多少种对应的数字期刊,确保数字期刊与纸质期刊同步,甚至采取数字期刊在先、纸质期刊在后的出版顺序,让作者可以第一时间在网上看到自己的论文发表,随后纸质期刊再行印刷发布。

当科技期刊进入数字期刊时代,其优势更为凸显。一本科技期刊和一种数字期刊是无法形成科技高地的,当几十种科技期刊甚至上百种、上千种科技期刊和数字期刊集聚在一起,才能形成科技高地、科技集成群、大数据中心,才会出现数字期刊大厦和纸品期刊大楼,使集约化管理趋于成熟。数字化期刊数据库像一棵大树,可划分出各个期刊的支系群。数字期刊的发行、订阅、下载、阅读一条龙增值服务通过支付宝等方式创造可观利润,通过微信群吸纳科技人员,这一系列行动将会形成强大阵容,吸引产品厂商刊登数字广告,同时与国内外数据库协议对接增值服务。美国2012年12月31日正式宣布停刊一家纸媒报纸,将其转型为数字报纸。2013年,这家数字报纸网上订阅率更高,发行量更大,数字广告更多,当年利润远远超过上一年。这对我国纸质科技期刊向数字期刊转型,起到很好的启示作用。

综上所述,目前各国际科技出版集团都投巨资建立了自己的数字出版平台,实现传统科技期刊向现代科技期刊转型,国际科技期刊的网络化、数字化出版已成为发展主流。因此,中国科技期刊走集团化、规模化、集约化之路,加快建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期刊网络出版平台和独立的科技期刊数据库平台以及发布平台,已成为中国科技期刊转型发展的当务之急。

猜你喜欢

关键要素集约化集团化
关于无线移动通信室内覆盖的集约化建设探讨
探究县供电企业财务集约化实践分析
打造集团化医疗航母
集团化 分级诊疗的催化剂
番茄集约化育苗关键技术
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研究
集团化 分级诊疗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