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郊野公园对城市宜居性提升的设计策略

2016-11-18田婷仪

艺术科技 2016年9期
关键词:宜居城市设计策略生态环境

摘 要:近年来郊野公园已逐渐成为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和空间发展的重要主体。郊野公园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不但对城市生态系统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并且它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居民对于公共空间的需求,提高城市的宜居性。本文以为提升城市宜居性为目的进行探讨和阐述郊野公园在选址、规划、文脉保护等方面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宜居城市;郊野公园;生态环境;设计策略

1 宜居城市

1.1 城市的宜居性理论

“宜居城市”这一概念,是城市人居环境理论发展与实践结合的产物。国内外诸多学者在多学科、多视角的研究下,经过长达百年的研究与实践,创建了在中西方文化可以共同认知的“人类聚居学”和“人居环境科学”。[1]

早在二战开始之前,西方学者就已经对人居环境进行了初步研究。讨论如何既可以加快工业化的步伐,又可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二战后,西方国家进入大规模的城市重建时期,在城市重建过程中,更加注重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和谐发展的城市人居环境研究。美国是较早提出宜居概念,并进行宜居城市评定的国家。美国学者P.Evans认为,城市的“宜居性”概念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适宜居住,其二是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他还认为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可以享有健康的生活,具有较强的交通可达性,拥有富有吸引力的公共空间的城市。[1]

在国内的宜居城市理论研究上,吴良铺院士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概念和理论,之后在其相关领域的研究逐渐增多,一些学者提出了“宜居”这个概念。张文忠研究员认为宜居城市是所有城市的发展方向、规划和建设目标。而学者李鸿辉则从“城市的本质是人的生活”这一角度出发阐述城市宜居性,他认为宜居城市体现了两层基本含义,一是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二是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目前,通过国内学者对宜居城市概念的理解以及国内外宜居城市的建设的实践经验来看,宜居城市的概念主要是其广义上的理解,即指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地域文化和谐发展,人们的居住环境比较好,并且能够满足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们在这里工作、生活、游玩、居住的城市。

1.2 城市宜居性的评价体系

国内外现有的国家各部门发布的宜居城市评价体系和学者们提出的评价体系中,对于生态环境的要求指标最高,在各评价体系中的出现率达到百分之六十以上。[2]由此充分说明生态环境对于宜居城市的重要性。而在城市的生态体系中,城市郊野公园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员。通过对郊野公园的规划和设计,将城市边缘的具有生态功能的湿地、山林、农田以及传承了地域历史文化的村落保留下来。山林和农田通过郊野公园的设立得以留存,预防城市的蔓延,并将这些绿色和自然的元素渗透到城区,与城市的绿地系统形联系和呼应,通过构成城市的生态环境系统。[3]因此,城市郊野公园的规划和设计对城市宜居性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2 郊野公园的概念和实践

2.1 郊野公园的概念

郊野公园在我国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属于“其他绿地”,其内容为:“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地。”[4]内地郊野公园的设计模式师于香港。而香港的郊野公园规划理念受英国郊野公园的影响较大,但也有到美国的自然资源优先保护的理念蕴含其中。虽然至今对“郊野公园”这个概念政府和相关机构尚未明确定义,但从学者们对郊野公园的分析和阐述中可以总结出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从广义上的概念:郊野公园是地处于城市外沿边缘地带的绿化圈、农田、森林、湿地、水域、绿带等。其二是从狭义上来讲,郊野公园是指地处于城市的边缘,具有山好、水清、林美的优美的自然生态风景资源并且保有深厚地域文化底蕴的环境体系,经过规划和设计,可以为城市居民的游憩、休闲、娱乐、教育等一系列活动提供公共开放空间。同时,它也是考量一座城市宜居程度的一项重要参考系数。

2.2 郊野公园的实践

郊野公园早期的雏形源于英国乡野的乡村公园。1968年,《英国乡村法》最早提出郊野公园是指“位于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公园”。从1968年到2000年的几十年间,英国的郊野公园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准备阶段、停滞阶段和复兴阶段。

1971年,香港政府制定了郊野公园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76年,香港的《郊野公园条例》颁布,其中指出“开辟公园的目的是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回归和欣赏自然广阔天地和游玩的好去处”。目前,香港已经拥有23个郊野公园和17个特别保护区,香港的40%的土地基本上被郊野公园覆盖。

内地城市建设的第一批郊野公园也是受香港郊野公园的影响,以“城市发展”为出发点,以保护生态环境系统为目的,在城市外沿规划和建设郊野公园。深圳凭借着临近香港的区位优势,在2003年颁布了《深圳市绿地系统规划(2004—2020)》条例,启动了21个郊野公园的规划建设计划。北京也在2004 ~ 2020年的城市绿地结构规划中,提出建立四个郊野公园作为国家公园的方案。[5]上海也于2012年开始了郊野公园的选址工作,在上海的郊区初步选定了21个地块建设郊野公园,总占地面积约400平方公里。其中,近期建设的廊下郊野公园、长兴岛郊野公园、青溪郊野公园即将对市民开放。

3 郊野公园的规划设计策略

3.1 选址策略

郊野公园的选址是建设的第一步,十分中重要,郊野公园的功能和综合效应能否得到充分发挥,能否起到提升城市宜居性的目的,关键因素在于选址。因此,要从生态资源、文化底蕴、交通可达性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量。首先,要具有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资源,其中包括有一定规模的山林和水景;其次,所选区域位置具有比较浓郁的文化底蕴和地域文化及建筑特色,可以进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规划;再次,要具备良好的交通可达性或可以创造多种交通工具的可达性。[5]

3.2 路径规划策略

路径伴随体验整个园区,对于一个郊野公园的规划是否合理是十分关键的评价对象。美国郊野公园的步行路径设计对国内郊野公园有着借鉴意义。美国格林斯博罗的郊野公园(Greensboro Country Park)设置了一条8km长的穿梭在山林中曲折蜿蜒的徒步及越野自行车路径。并且为游客们提供了垂钓、骑马、攀岩等活动。[6]游憩路径最能体现一座郊野公园的特色。国内的郊野公园步行路径的设计上过于人工化,大多选用硬质材料,影响了自然之美。在路径的功能上主要进行车行路、游玩路径和小径的划分,并根据不同人群的行为特征进行设计。为了更好地保护自然生态资源,路径的密度要根据自然景观的承受力来进行设计。

3.3 公共服务设施设计策略

郊野公园的公共服务设施是满足游人游憩需求的主要方式,因此其设计主要体现人性化、功能化和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要求。郊野公园的公共服务设施更注重人性化的考量,其设计要体现对残障人士的关心、对远足爱好者的照顾、突发情况的应急设施和安全系统等方面设置。公共服务设施也要与路径的设计一样,对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不造成影响和破坏。美国的郊野公园在公共服务设施的设计上十分注重游客的游憩活动,如丛林野战、攀岩、垂钓等游憩活动,使游客与自然最大可能的产生互动。

3.4 公共艺术策略

艺术是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交融,是对自然界最纯粹的表露与提炼。城市郊野公园是城市生活中现代(下转第页)(上接第页)人走近自然的最好途径,它不仅保护了自然生态及野生动植物,也满足了城市居民休闲游憩,回归自然,提升生活品质的需求。

艺术是在自然物质基础上的自然流露,公共艺术的介入,不仅能够提升郊野公园自身的内涵与艺术气质,更加能够激发出现代城市的活力和生命力。可以邀请各领域的艺术家进驻到郊野公园,进行短期采风或游走,进行艺术创作。可通过绘画、雕塑、装置、新媒体、数码艺术、地景艺术等多种形式,展现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不同见解。使游客们不仅感受到自然气息、人文气息,更能感受到由城市渗透到自然中的艺术魅力。

4 结语

郊野公园的规划和设计是切实推进城乡发展战略转变,实现人居环境的优化,城市宜居性提升的重要途径。郊野公园在聚焦都市游憩,以人为本的塑造特色郊野活动空间。在保护生态资源和传承地域文脉的同时,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游憩、休闲的需求,避免或减轻长假人流大规模外涌出游的现状,缓和城市问题。通过对郊野公园合理的设计和规划,可以优化城市总体空间结构,提升城市生态环境,稳定城市增长边界。

参考文献:

[1] 白丹.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

[2] 赵世强,刘辰星.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重构[J].价值工程,2016,35(21).

[3] 周年兴,俞孔坚.农田与城市的自然融合[J].规划师,2003,19(3):83-8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 郊野公园发展的模式与策略选择[DB/OL].中国农业规划网.

[6] 徐唏,刘滨谊.美国郊野公园的游憩活动策划及基础服务设施设计[J].中国园林,2009,25(6):6-9.

作者简介:田婷仪(1990—),女,辽宁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公共艺术。

猜你喜欢

宜居城市设计策略生态环境
赣鄱生态水产品包装设计策略研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
浅析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艺术
Три самых благоустроенных города Китая
--Циндао,Куньмин и Санья
宜居城市道路横断面布置形式选择标准
关于老年宜居城市的调研报告
瑞士公布的宜居城市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