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问题意识的中学历史有效教学浅探

2023-05-30石秋霞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中学历史问题意识有效教学

石秋霞

[摘 要]有效教学的重要评价标准是学生获得发展,要想促使学生获得发展必须要解决他们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文章主要从引导学生敢问、善问与解问的角度分别来谈基于问题意识的中学历史有效教学的环境、关键以及要旨,以促使中学历史有效教学的发生。

[关键词]问题意识;中学历史;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04-0080-03

问题意识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指人在遇到一些不明白的问题或现象时产生疑问进而探求的心理状态。无论是对于“教师的教”,还是对于“学生的学”,问题意识都能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条件的限制以及方法指导的缺乏,部分学生的问题意识还比较薄弱。“师不知生,生不敢问师”的现象屡见不鲜,“提问不得章法,解问没有头绪”的情况也时常发生。学贵有疑,要实现中学历史有效教学,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有效教学的环境:主观敢问,客观能问

中学历史课程内容繁杂,中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不足,在学习时难免会产生疑问,需要教师解惑。但在班级授课过程中,教师处于一对多的状态,难以做到对所有学生的疑惑点都了如指掌,难以对所有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如果学生能够主动向教师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就会进行针对性的解惑答疑。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师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年龄、身份、性格等方面的差异,许多学生对教师有一种天然的畏惧感,不敢向教师请教问题。课堂上经常出现学生“遇到难题不敢提问”“有了观点不敢表达” 的现象。学生遇到问题要么暂且搁置,要么直接放弃,失去了思维启发和探索未知的良机。

“学生主体性是否得到充分体现”是衡量有效教学的标准之一。从问题意识的角度,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仅仅表现为可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还应该表现为有提出自己问题的机会。要实现有效教学就必须给学生打造“主观敢问,客观能问”的课堂环境。

第一,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助于学生消除畏惧心理,敢于發出自己的声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与自己平等对话的机会,并且为遇到问题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第二,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积极的回应。当学生提出一个优质问题时,教师要及时给予他们反馈。无论是一个肯定的表情,还是一句中肯的夸奖,都是对他们的鼓励,促使他们再接再厉,继续追问。当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时,教师也要认真对待,注意保护他们的提问热情,同时帮助他们掌握提问要领。第三,教师要保持谦虚真诚的态度。当学生对教辅材料或是自己所讲提出疑问时,教师不要急于否定,更不能以权威者的姿态自居,而应真诚回应、小心求证、坦然应对。只有教师始终谦逊和善,才能给予学生足够的心理安全感,让他们敢于说出自己的困惑。如此一来,教师也可以更好地掌握学情,促进有效教学的实现。

二、有效教学的关键:提问有道,以问促学

学习是一种思维活动,优质的问题是启动思维的钥匙。除了要给学生创造提问的主客观条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所提问题的质量,引导他们学习提问的艺术,使他们能够提出优质的问题。优质的问题有益于学生拓宽思路,打开探索历史真相的大门。

(一)由问己到问人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不意味着让他们放弃自主思考与探究。“思”和“问”是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经过思考之后提出的问题才是优质的问题,但目前常常出现有学生不经“思”就“问”的情况。在面对问题时,部分学生有着强烈的“拿来”和“依靠”思想。他们提出问题后,便坐等他人帮忙解决,更有甚者,直接照搬他人的思路与答案。有些问题,学生通过翻阅课本、查阅资料,就可以找到答案。

有效教学应该是鼓励学生思考、拓展学生思维的教学。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不要立马给出答案,而是鼓励他们先自主分析问题,在思维遭遇瓶颈时再跟教师一起讨论。比如,在学习秦汉思想统治的相关内容时,有学生提出如下问题:“都是为了加强统治,为什么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却独尊儒术?为什么他们对儒学的态度截然不同?二者之间又有哪些历史联系?”问题提出后,教师鼓励学生去查阅资料、寻找答案,形成自己的历史解释,再和老师探讨学习。

(二)由离题到扣题

历史课堂教学一定要紧紧围绕有效问题展开。有效问题应该是紧扣主题,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的。目前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随意性强,甚至偏离主题,如“历史上真的有人长生吗?”“岳飞背上真的有刺字吗?”。这类问题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教学偏离主题。如果在课堂上用大量时间去探讨这些问题,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师干预是促使问题回归课堂主题的必要措施。当学生提出一个质量不高的问题时,教师应该引导其抓住课堂主题,帮助其掌握提问要领。比如,当学生提出“历史上真的有人长生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哪些朝代最盛长生之谈?是否受到当时主流思想与宗教的影响?”同理,当学生提出“岳飞背上真的有刺字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以下问题:“岳飞刺字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故事主人公身上的哪些品质值得学习和传颂?”只有及时使离题的问题回归教学主题,教学流程才不会被打乱,有效教学才能得到保障。

(三)由被动接受到主动质疑

让学生敢于质疑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第一步。由于大部分史学研究的对象与研究者所处的时空相隔较远,并且历史在记录、编撰、保存、流传的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所以历史留给人的质疑空间相对较大。历史教育者和学习者都应该充分认识到现有的历史结论并非唯一的、完全正确的“定论”。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和观点,并将其视为权威,即使偶有疑惑也不敢提出来。

对于学生来说,敢于质疑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勇气和能力;对于教师来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就是在倒逼自己要传授经得起推敲与考验的内容。在材料选取上要更加严谨,而不是盲目地选取某一段材料,并将其所表达的内容视为真实的历史。教师应有意识地选择资料,包括不同视角,甚至观点相左的材料,让学生对材料进行仔细的辨析、合理的质疑,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下面以历史上对于玄武门之变的不同记载为例。《旧唐书·高祖本纪》中记载:“六月庚申,秦王以皇太子建成与齐王元吉同谋害己,率兵诛之。”《新唐书·高祖本纪》中则记载:“庚申,秦王世民杀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玄武门之变是一件极具争议性的历史事件,教师在讲述相关内容时,应注意史料选取的多源性,不可以盲目判断哪一段材料是真实可信的,并将自己的结论强加于学生。教师可以对上述不同记载都进行引用,随之设问:“关于玄武门之变,为什么会出现不同说法?”引导学生对两段史料的记载背景与政治目的进行合理质疑与分析,并得出自己的历史解释,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质疑。

三、有效教学的要旨:解惑释疑,授人以渔

有效教学不仅要“授人以鱼”,而且要“授人以渔”。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领悟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一)日积月累,步步深入

问题的解决与知识的积累、经验的积淀息息相关,没有输入就难有输出。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历史事件的发生有前因后果,历史人物的成长受多方影响,历史现象的产生有必然性与偶然性,历朝历代的土地制度、选官制度、统治思想等有继承发展也有改革创新……这些内容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习得。要想解决历史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足够的知识积累是必要前提。

近年来,一些历史高考试题就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以山东省2022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中的一道选择题为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曾就土地政策作出决定:“在处理农村纠纷中,党与政府的工作人员,不是站在农民或地主的某一方面”“一切有关土地及债务的契约的缔结须依双方自愿。契约期满,任何一方有解约之自由”。作出这一决定的时间是()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正确解答该题需要学生掌握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个阶段的土地政策,了解不同的土地政策对应的历史阶段。如果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能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各个土地政策进行积累汇总、深入分析,那么就很容易选出正确答案。

(二)旁搜博采,论从史出

“问题意识”和“证据意识”密不可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增强实证意识;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要想解决问题,必须广泛搜集史料,使得出的结论建立在史料实证的基础上。比如,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需要查找该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成长境遇等多方史料,再对史料进行分析、考证,最后对历史人物进行综合评价;研究一个历史事件,则需要搜集分析与该事件前因后果相关的史料,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统编历史教材中就专门设置了“史料閱读”栏目,该栏目中提供的史料便是教材阐述之史实、表达之观点的论证材料,是经过严格筛选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解惑释疑时,应对相应的史料进行分析和解读。除此之外,教师在备课、授课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补充教材以外的论证材料,力求得出的史论有充足的史料做支撑,避免主观、生硬地得出历史结论,这样不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

(三)厘清思路,联系时空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 人们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因此,探究历史问题时,一定要将其放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否则难以真正理解。但对于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来说,核心素养还处于初步培养阶段,以他们现有的知识经验,很难将历史事件、人物、现象放在具体的时空之中去考量。

当学生遇到难以理解的历史问题时,教师需要引导他们厘清思路,启发他们结合具体的历史时空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比如在学习北宋与辽签订的“澶渊之盟”时,部分学生可能很难理解北宋军队为什么不一鼓作气、乘胜追击,反而要签订这个屈辱的盟约。这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勾勒时空坐标,结合历史地图辩证分析当时北宋所处的时空背景:当时,宋辽战争已持续25年之久,对于宋朝的统治者来说,此时议和,不仅可节省巨额战争开支,还能促进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以较少的代价换取有利结果,利大于弊。而后人给出负面评价则是从长远意义上考虑的。受时空局限,宋朝的统治者无法准确预测王朝未来的发展走向,做出议和的决策有其合理性。

历史课堂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阵地,教师应注重在历史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当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敢于发问、善于提问并能够解问的学生时,有效教学也就不难实现了。

[   参   考   文   献   ]

[1]  杨静.优化问题,提升课堂效力[J].历史教学问题,2016(5):125-129.

[2]  欧阳国亮.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探析:以《经济体制改革》一课为例[J].历史教学问题,2019(1):127-131.

[3]  王雄.王雄的中学历史教学主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4]  赵玉洁.基于问题的中学历史教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7.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中学历史问题意识有效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浅论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作用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浅谈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中慕课的应用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