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润心教育”理念构建有温度的语文课堂

2023-05-30戴颖聪

关键词:小学语文

戴颖聪

摘   要: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富有人文情怀的“润心”过程,需要用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构建有温度的语文课堂。在全面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时代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从儿童立场出发,用一份静水流深的深情和一种见素抱朴的气度,带领学生开启“有温度”的语文课堂。在对“润心教育”理念下的语文教育进行阐释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有温度的语文课堂的实施途径:精读文本,以读引情;创造情境,以境引情;领略情感,以情引情,以期在语文教学中为学生植入的生命福祉,能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感受到快乐与温润。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主张;温度课堂;润心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01-0043-04

随着义务教育阶段(2022年版)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的全面实施,对语文学习的深度、广度和厚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开始追求有温度、高品质的语文学习。然而,现实情况却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谈语文“色变”,语文学习让他们苦不堪言。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使许多教师都深切体会到:语文课堂必须育人,这是由语文学科性质所决定的。如果语文课堂只管教书,不管育人,这书是不可能教好的。建立师生之间情感互动的桥梁,则是教好书、育好人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情感既能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消除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隔阂,又能发挥教师职业的示范性和释放学生天然的向师性、模仿性,让学生不但喜欢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还乐意跟着教师的思路去深入学习和探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充满爱心和教育情怀,能够用自己的温暖和爱点亮学生的心灯、滋润学生的心田,助力学生爱上语文、学好语文。

一、“润心教育”理念下的语文教育

“润心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温润心灵的教育。“润”,形声,从水,闰(rùn)声。本义是雨水下流,滋润万物。如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基本释义:一是不干燥。如,湿润。二是加油或加水使不干燥。如润肠、润润嗓子。三是细腻光滑;滋润:如,润泽。四是使有光泽;修饰:如,润色。五是利益;好处:如,利润。基于此,在扎实实践、长久积淀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经过反复思考、探究和斟酌,梳理出“润心教育”,并提炼出“润心教育”的核心理念为用爱、用心、用情为学生成长提供全方位的呵护和润养,以此激发学生的内在生长力,最终实现学生个体的自主发展和全体学生的多元成长。

润泽学生的心灵、用心教书育人、用情构建有温度的课堂,以此激发学生的内在成长力。

在“润心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教师投入正向积极的情感,为学生未来发展赋能。情感是同人的社会性需求相联络的客观体验。情感的产生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升华与集聚,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与个体发展水平的标准依据。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良好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根据特定的目标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优势与不足,学会扬长避短,形成自己独特的自信心和全新的情感品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和满意度。

润心语文,需要教师随时留心观察学生的言谈举止,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让学生能够身心健康地发展。以理解、尊重学生的感受和权利为基础,扫除学生的“畏师”心理,保持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和良好互动,让学生主动起来、积极起来、勇敢起来。在因材施教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课堂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建构知识。学生被教师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貌所感染,融入课堂环境,并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从被动到主动,从主动到入情,从入情到动情,进而爱上语文这门充满趣味和智慧的学科,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形成有温度的语文课堂。

二、构建有温度的语文课堂的实施途径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个人最大的本事,并非强大的能力,而是能够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健康的情感是形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樂观的情感,不仅有助于引爆学生的学习心态,还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够展开想象与创造的翅膀,在语文的海洋里自由翱翔。向上且积极的情感能够变成学生学习的“永动力”,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不会感到无趣、枯燥和乏味,甚至还能从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快乐、感受到幸福。

在润心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情感素质,用温暖的情感打开学生的心扉,以广博的学识润化学生,用点滴的爱心转化学生。一旦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浓厚兴趣后,其思想状态也会随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基于这一认识,为使学生能够在和睦、和谐、和顺的氛围中学习语文,让课堂变得更有温度,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切入:

(一)精读文本,以读引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者文之经?”。无论是哪一种体裁的文章,也不管是用哪一种的表达方式,都是作者爱憎好恶的情感反映。把握了文章中作者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不仅能够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透彻地理解文章,还能够提高阅读能力,从中受到思想教育。在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有许多歌颂祖国、赞美大自然、描写人际关系的课文。这些课文有的显露出一种豁达的情怀,有的流露出一种优美的情感。在教学时,需要教师基于课本内容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重点”,并植入自己的想法、情绪和感受。建构有“温度”的语文课堂,需要教师做好文章情感挖掘,而这一根本在于读。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自身阅读经验以及阅读体悟,在课堂中给予学生适当的抓手,以课文为依托,以关键字、词、句为支点,帮助学生由表及里地理解文本,才能使学生切实沉浸到文章丰富的情感之中,达成对文本的最深透、最全面、最彻底的理解与感悟。

例如,统编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4课《珍珠鸟》,是当代作家冯骥才于1984年创作的一篇蕴含深刻哲理的散文。作者以独特新颖的角度、诗情画意的笔调、传神细腻的描写,生动地记叙了珍珠鸟在“我”的细心照料、精心呵护下由害怕人到亲近人再到人鸟合一的变化过程。告诉人们: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在教学时,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珍珠鸟“不一般”的爱,感悟作者所做的一切,是对鸟儿生活习性的充分尊重。在教師的引导下,学生找到文本中关键的字、词、句进行进一步细读、品味和交流。在“尊重——理解——宽容——沟通——欣赏——信赖”的层层深入的情感体味中,学生对课文最后一句“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有了进一步的感悟:只有建立在爱与尊重的基础上,彼此信任,才能创造出美好的世界。

(二)创造情境,以境引情

“润心教育”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对课堂“欲罢不能”,持久地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只有让学生植入骨髓、深入灵魂的热爱,才能在学习语文的道路上孜孜以求。现代学生的情感带有很大的情境性,除了容易受到教师情绪、情感的影响之外,文本中表述各种喜怒哀乐的情感也必然影响到学生的情绪。为了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唤起他们的语文学习热情,渴望提升语文素养,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应找到文本情感的着陆点,创设合适的情境为学生做情感牵引和情感铺垫,使学生走进文本感同身受,实现阅读共情、情感共鸣。为此,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营造你来我往、情感融合的师生环境,让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见解、尽情释放情感,达成新的理解,生成新的意义,使理解走出狭窄进入更深层次、更宽领域。

例如,统编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6课《狼牙山五壮士》,是一篇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在学习这一课时,学生对“五壮士在同日军顽强作战到弹尽粮绝,义无反顾跳下山崖”这一悲壮场景的感受往往只停留在课本语言文字的描述上,对“五壮士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义无反顾地献出宝贵生命”的体会不是很深,在朗读时总是表达不出应有的情感。对此,教师适时地播放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而推出的《狼牙山五壮士》短视频,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受。在短视频的悲壮结局中,班长马宝玉高喊“亲爱的党、亲爱的乡亲们、亲爱的同志们,永别了”,随即跳入数十丈深的悬崖,而后另外4名战士也高呼口号,相继纵身跃下,谱写了抗战史上最为惨烈、极为壮丽的英雄诗篇。此时,全班学生哭了,教师也流泪了。可见,利用多媒体或其他辅助手段来移植情境,不仅可以声像结合、图文并茂地再现历史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还可以使学生的情感火花与文本交织碰撞、升华超越,并内化为坚定信念。

(三)领略情感,以情引情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一个很大特点是课文数量减少,内容更加丰富。而题材是课本内容的基本因素,是产生和表现主题的基础。课文题材无论是根据现实生活案例改编的,还是从生活中得到灵感而发明创造的事例,都真实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在“润心教育”理念下的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从多方面关注体验自己的生活实践,感受作者当时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体验过程可以让学生受到“豁然开朗”的启示,明白课文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生活实际制定教学策略,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更好地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学会从生活场景出发探索和发现身边的现象和问题,认识到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一位睿智的导师,开始全面、细致、认真地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掌握更多的知识、悟出更多的道理。

例如,统编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24课《少年闰土》,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故乡》写于1921年,其素材大多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三十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生产力被严重束缚和破坏、农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广大农民贫困不堪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可在课前先行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同在一片蓝天下,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不同的生活条件和不同的生活体验,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联想和想象,使其能够真切感受文本所表达的内容和蕴含的情感。在亲身经历和体验后,学生明白了作者与闰土尽管有着浓厚的感情,不过他们终归是两类人,前者虽因家族没落,但并不妨碍其在城里过着富足的生活、实现自己的梦想,后者却在乡下被生活的重担“压弯了腰”,理解课文最后说的二人“从此没有再见面”引申含义——他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即作者后来见到的闰土早已不是曾经鲜活天真、充满灵气的模样,而俨然成为了那个年代为了活下去而奔波的劳苦大众的代表。

三、结语

总之,在“润心教育”理念下构建有温度的语文课堂,是在实践中滋生出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也必将在实践中丰盈和完善。在践行、推广这一教学模式过程中,教师要在2022年版新课标的指引下,拥有“大语文”视野,树立“大语文”观念,实施“大语文”教学,立足学生角度,建设具有时代气息、滋养生命的“大语文”课程,构建趣味盎然、活力迸发的“大语文”课堂,与学生积极互动,营造一种友好且彼此接纳的课堂氛围,用一份静水流深的深情和一种见素抱朴的气度,带领学生向语文学习更深处漫溯,让语文教学进入一个正向循环。这是“润心教育”为学生植入的生命福祉,在温润学生的心灵,在开启“有温度”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陈育全.“润心”教育办学主张实践探索[J].新教师,2021,(03):29~30.

[2]袁章军.温谨于形,润泽于心,用温润教育涵养学生的幸福人生[N].湖南日报,2020-09-21(08).

[3]刘   颖.品句知意,析字见情——《散步》文本精读及教学思考[J].时代报告(奔流),2022,(07):10~12.

[4]冯三妹.引发情感共鸣 实现阅读共情[J].新教师,2021,(07):68~69.

[5]沈   玥.“润心教育”理念下的学校文化建设初探[J].辽宁教育,2019,(22):76~78.

【责任编辑 李幸阳】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
基于微格教研的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